基于街道行为的街道设计导则研究——以《盐城街道设计导则》为例论文_李雅楠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上海 201203

摘要:街道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文本给通过分析街道行为类型及其对街道空间的不同诉求,提出了街道设计的目标及方向,同时简要介绍了笔者参与的《盐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街道行为;街道设计导则

1.街道和道路

街道,是城市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城市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从空间上讲,城市道路、附属设施和沿线建筑等诸多元素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街道空间[1]。

道路是地面上供人和车通行的设施,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可通达城市的各地区,供城市内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便于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娱乐活动,并与市外道路连接负担对外交通的道路。而街道指在城市范围内,包含两侧建筑空间,设有人行道和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道路。换言之,道路更为强调道路的交通属性,根据交通功能的不同可以划分为若干等级;而街道更强调一个完整的空间界面,其中包括了人车通勤空间的划分,街区活动的多样还有人群对慢行的需求,沿线建筑功能与街道活动。因此,活动的行人、运动的车辆、流动的空间共同构成了各具特色的街道生活。

2.街道设计的意义

中国大部分城市的道路建设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解决交通能力不足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应对城乡格局扩展和机动化水平的提高所提出的新要求,但对于街区活力、历史传承、交通安全、生态环境却产生了新的问题。尽管随着技术发展,人们开始规划例如轨道交通、BRT等大中运量的公共交通形式,试图解决机动车交通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其主要的关注点还是最基本的通行,对于活动的行人、流动的空间并未加以重视。

因此片面注重交通通行的道路也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城市居民对于街道生活的向往,转而对于空间品质、生活品质、环境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诉求,在此背景下,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关注已悄然从道路转向为街道。

从道路到街道,意味着机动车交通空间向步行化生活空间的回归,从人的交通和活动需求出发进行设计,将有益于营造出友好宜人的街区环境;从道路到街道,意味着生活方式的转变,通过复兴街道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谐、健康;从道路到街道,意味着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城市将变得更加绿色、集约和可持续。

3.国内外研究解读

3.1国际研究

英国伦敦于2009年、美国纽约于2009年、印度新德里于2009年、阿联酋阿布扎比于2010年、美国洛杉矶于2011年各自出版了街道设计导则[2-6]。

3.1.1英国伦敦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交通理念是《伦敦街道设计导则》的重点。根据伦敦市道路网络所覆盖街道的区位和用地属性,总结划分出5大类街道:市区商业街道、市区住宅街道、郊区商业及工业街道、郊区住宅街道,以及边缘乡村街道。针对不同类型,为不同的环境提出设计原则[7]。以安全为前提,鼓励慢行,增设非机动车道、盲道、无障碍通道等一系列设施,保障非机动车及行人安全。首次提出了共享街道的概念,将机动车空间、行人空间进行共享,但这种方式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

3.1.2美国纽约

设计了完备的工具箱选项,对每一项设计内容均给出了明确的概念定义和设计关键点。对设计人员的使用非常友好。

3.1.2印度新德里

给出了6m、7.5m、9 m、12 m、18 m、24m、20m、36m、42m、快速公交通道共十个宽度的推荐标准断面形式。针对每一种宽度的道路调整各通道宽度,形成同宽度、不同断面的多类型街道,以适应于不同的道路功能需求[8]。

3.1.3阿联酋阿布扎比

首先确立了行人在交通行为中的优先地位。同时考虑街道周边用地属性(城市中心区、次中心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并与道路交通属性(快速路、主干道、次干路、支路),形成20项街道形式,进而制定差异化的设计策略和指标。根据街道类型的特点,对20类街道的建筑前区、步行通行区、街道家具区、自行车道和路缘区有不同的策略和设计要素要求。

3.1.4美国洛杉矶

重视对既有街道和郊区的改造,由于洛杉矶长期以来建设了大量以小汽车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因此导则十分强调在建成区重塑人性化的城市界面。同时强调公共交通在街道中的作用[9]。

3.2国内研究

我国近年来也开始重视街道空间的营造,积极引入和探索城市街道设计理念及方法。2013年,住建部发布了《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导则》,提出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规划设计指引。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于2016年完成了《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于2017年发布《北京市街道空间设计参考合集》[10],江苏省南京市规划局于2018年发布了《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11],目前佛山、济宁也相继出台了城市级别的街道设计导则。

4.街道行为和街道设计

4.1街道行为

丹麦城市规划师杨.盖尔先生作为人文价值的积极支持者之一,其著作《交往与空间》中,将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12]。户外活动不仅仅是步行交通、娱乐性的或社会性的活动,而是应包括整个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使得户外空间变得富于活力和魅力。

●必要性活动,例如上学、商办、购物、等人、候车、快递等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

●自发性活动,例如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驻足观望有趣的事物等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和有吸引力的场所时才会产生的活动;

●社会性活动,包括儿童游戏、打招呼、交谈等各类公共活动。

街道作为城市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的户外活动场所,必然承担了最基本的必要性活动。但其空间品质的具体情况,决定了各种自发性活动的发生频次和时长。质量低劣的街道和空间,人们无心停留;相反,街道空间良好的街道,驻足、餐饮、玩耍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随之上演。同时,如果进一步改善街道空间中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就会促进社会性的活动,人们可以通过旁观者领略素不相识的芸芸众生。

基于街道行为的特征,城市街道设计应满足以下的目标:

●满足必要性活动的舒适性;

●努力提升自发性活动的频次和时长;

●激发社会性活动。

4.2不同街道行为的人群出行特征及诉求

本文在此选取上下班(必要性活动)、上下学(必要性活动)、购物(自发性活动)、聚会(社会性活动)作为主要的街道行为进行分析。

●上下班:上班单人步行、下班结伴出行,换乘公共交通(轨道交通或普通公交);要求空间通畅、公共交通站点可达性高;

●上下学:家长接收比例占大多数;要求空间安全、有适当驻留玩耍空间;

●购物:结伴出行、速度较慢,频繁出入沿街店面,驻足观看;要求有活力、有吸引力的街道,丰富的沿街景观;

●聚会:结伴出行,停驻在某点的时间较长;要求可长时间休憩活动的场所,同时要求丰富的沿街景观。

基于不同街道行为的人群出行特征和诉求,不同性质的街道所关注的元素空间构成是有所区别的,应区别对待。

5.《盐城街道设计导则》

盐城市将街道品质提升作为打造一流中心城区的重要举措。为了系统指导盐城街道品质提升工作,实现“道”向“街”的升级,重塑街道空间,复兴街道生活,盐城市规划局委托编者进行编制《盐城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

5.1盐城街道发展与现状

盐城从古代的盐场小城到21世纪的工业与新能源产业城市,其间经过水陆变迁、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城市街巷格局与肌理随着城市发展而不断演变。

民国以前,盐城作为“水乡泽国”的传统巷道。民国时期,河坝多次决口,水灾泛滥,街道被淹,房屋被毁,盐城的水陆格局发生一系列的转变,交通仍以水运为主。民国20年左右,以河堤为路基开始修建公路。建国前夕,民众大量开垦田地,城市乡村阡陌纵横,这为后来方格网状城市肌理提供了基础。

进入21世纪,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城市规模继续向外扩张。城市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形成新的建设集群,城市呈现圈层式发展态势。老城区开启了旧城改造的热潮,原来的城中村拆除建设为新的居住小区。私家车数量的迅速膨胀使原有的街道难以满足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出现了街道拥堵、风貌单一等城市问题。近年来,随着电商的兴起以及城市多中心化的发展,建军路等传统商业街也面临着没落的威胁。如何使传统街道恢复往日的活力,是盐城街道设计的重要议题。

5.2盐城街道行为调研

项目组对盐城的街道行为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数据采集工作,同时走访了相关职能单位。详细分析了街道设施、人群及活动时空分布特征、活动行为特征、市民感受和意愿。

5.3导则主要内容

根据主要街道行为,以及街区功能结构,将街道分为交通服务型街道、生活服务型街道、景观休闲型街道、商业型街道、综合型街道五大典型类型,同时街道在城市中需要承担明确的主导功能城市街道也会因其等级或所处区域功能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设计方法。

导则同时分为通则和专则:

5.3.1通则

根据街道空间环境要素的空间位置及专业组成,将其划分为:交通功能空间、步行空间、绿化景观、建筑界面。对各空间内的设计元素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引导说明。保证了成果既具有引导性又具有实操性。

图1:街道空间组成一览图

5.3.2专则

对盐城市现有100多条道路进行街道类型分类,针对盐城现有街道,尤其针对盐城市老城区内无法进行道路红线扩宽的街道,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解决策略和优化方案。

图2:商业型街道优化策略与效果示意图

6.结语

城市街道设计是一个综合性高、内容繁杂的工作,涵盖的学科众多。同时街道设计导则的实施和运行需要地区各级政府部门,沿线业主、企业、设计师,以及市民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城市街道设计的实践过程也是街道导则不断完善的过程。各方应秉承“以人为本”的共同价值理念,创造安全、绿色、舒适的街道环境,并不断完善城市街道的管理机制,以形成良好的制度保障和舆论氛围,推动城市街道设计按照既定的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

[2] Transport for London,Streetscape Guidance 2009:A Guide to Better London Streets[S].London:TfL,2009.

[3] Delhi Development Authority Unified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Center.Pedestrian Design Guidelines “Don’t Drive…Walk!” [S].New Delhi:Delhi Development Authority,2009.

[4] 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Street Design Manual[S].New York:NYDOC,2009.

[5] Abu Dhabi Urban Planning Council,Abu Dhabi Urban Street Design Manual[S].Abu Dhabi:UPC,2010.

[6] Los Angeles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Model Design Manual For Living Streets[S].Los Angeles:LADHC,2011.

[7] Michael R.Gallagher.追求精细化的街道设计—《伦敦街道设计导则》解读.城市交通[J].2014(05)

[8] 徐淳.国际典型街道设计导则解读及其经验启示.城市综合交通专栏[J].2018(05)

[9] 姜洋、王悦、解建华、刘洋、赵杰.回归以人为本的街道:世界城市街道设计导则最新发展动态及对中国城市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2(05)

[10] 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北京市街道空间设计参考合集

[11] 江苏省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

[12] 扬Ÿ盖尔、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论文作者:李雅楠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4

标签:;  ;  ;  ;  ;  ;  ;  ;  

基于街道行为的街道设计导则研究——以《盐城街道设计导则》为例论文_李雅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