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70例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论文_魏敏,付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70例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论文_魏敏,付杰

(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 安徽亳州 236800)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观察及护理措施,明确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NICU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70例,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经验。结果:7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通过有效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无临床症状40例(57.1%);好转20 例(28.6%);未愈4例(5.71%);留有重度后遗症者4例(5.71%);死亡患儿2例(2.86%)。结论:有效的护理及临床观察在临床上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0-0283-0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多发生在围生期,通常由于窒息缺氧而造成的脑损害[1],该类患儿在发病后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2],甚至发展为脑瘫,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负担,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此病发病机制复杂,尚无统一意见,但目前临床上早期综合规范治疗与护理是较常用的方法[3]。通过系统性、规范性的护理,可减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死亡率和后遗症的发生[4]。由此可见,目前临床上合理的护理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和预后起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通过有效、合理的护理我院7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疗效满意,护理心得如下。

1.资料与评定标准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入住我院NICU的7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上述病例均符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婴40例,女婴30例;早产儿27例,足月产儿38例,孕41~44周5例。另轻型患儿32例(45.7%),中型患儿28例(40%),重型患儿10例(14.3%)。

1.2 效果评价

无临床症状:临床症状消失,四肢肌张力水平、意识和原始反射均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四肢肌张力水平、意识和原始反射有所改善;未愈:症状无好转,临床上出现惊厥、抽搐和神经系统后遗症。

2.护理与观察

2.1 临床观察

2.1.1一般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因神经系统功能稳定性较差,对外界刺激反应比较敏感,生命体征易发生变化,因此临床中应每0.5h~1h测量体温1次并记录,尤其是对早产儿更应加强监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呼吸呈现不规则变化,严重者会发生呼吸困难,甚至呼吸暂停而危及生命,因此对于生命体征严重不稳定的患儿,应及时给予心电监护等系统监测,确保患儿生命体征平稳。

2.1.2面色的观察 HIE患儿缺氧程度不同而造成面色的变化,轻度缺氧患儿面色一般为红润、多变化不大,中、重度缺氧患儿多面色紫绀或苍白。

2.1.3神志的观察 HIE患儿的病情轻重及预后可通过患儿神志状态进行初步判断,该类患儿初期多表现为兴奋,易激惹,易哭闹且哭声尖直,而后因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临床上逐渐表现为反应迟钝,少动、少哭,四肢肌张力低下。对处于昏迷或深昏迷状态的重度HIE患儿,对刺激一般无任何反应[5]。因而,护理人员应加强观察该类患儿神志状态。

2.1.4囟门张力的观察 HIE患儿因缺氧造成脑实质水肿,进而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前囟隆起、张力增高,临床出现惊抖、惊厥,呼吸暂停等,故应及时进行合理的治疗。

2.1.5另外,HIE患儿如出现反复抽搐,双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或双侧瞳孔不等大,吸吮力及吞咽功能差,多提示该患儿预后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有效护理

2.2.1一般护理措施 病房内应保持清洁、安静,按时通风,温度控制在24~26℃,湿度控制在50%~60%。因新生儿一般对环境温度较为敏感,而体温的较大变化会增加组织耗氧,进而加重缺氧症状,故应首先做好该类新生儿的保暖工作,临床上可选用红外线辐射台、暖箱等措施进行保暖,温度多调节在33~36℃。但早产儿复温时要循序渐进,不宜过快。新生儿抵抗力较差,故应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保持脐部、腋窝、颈部、腹股沟及臀部等皮肤干燥及暖箱的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2.2.2保护呼吸道通畅及吸氧 新生儿呼吸道狭窄,纤毛运动能力较差,咳嗽反射多,且口腔分泌物较多,容易阻塞缺氧,应严密观察,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操作时动作宜轻柔、迅速,减少对患儿造成其他损伤。缺氧首先影响的器官是脑组织,且新生儿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较长时间的缺氧会导致脑细胞出现不可逆损伤[6]。吸氧可提高脑部的血氧浓度,改善缺氧症状,减轻脑损伤[7],因此治疗HIE的关键是吸氧。

2.2.3营养 HIE患儿初期多伴有意识障碍,觅食、吸吮力弱,喂养不耐受等情况,为防止患儿低血糖、维持脑部代谢的需要及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度平衡,多依赖静脉输液,但应注意液体量。待患儿病情稳定后、觅食反射建立,可逐步进行母乳喂养,同时观察患儿肠道耐受情况。

2.2.4减轻脑水肿 临床上HIE患儿因缺氧多伴有脑水肿情况,应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应用脱水剂或利尿剂,以减轻脑水肿,减少脑水肿对脑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损害。

2.2.5另外,密切监测HIE患儿一般生命体征,发现患儿的异常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处理。

3.结果

通过上述护理及观察,在7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无临床症状40例(57.1%);好转20 例(28.6%);未愈4例(5.71%);留有重度后遗症者4例(5.71%);死亡患儿2例(2.86%)。

4.讨论

脑实质缺氧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临床症状为神志不同程度的兴奋与抑制、多种原始反射的异常、四肢肌张力的变化、颅内压升高及脑干症状等。而研究发现患儿发生HIE的病因:(1)母亲环节:母亲孕期多合并有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严重的贫血、心肺疾病。而分娩时常伴有大出血、急产、麻醉药物的应用。(2)胎儿环节: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宫内窘迫、过期产儿、先天畸形等,故上述环节均可导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HIE患儿神经系统症状在出生后多逐渐加重,其中在72h最为明显,故护理人员应对出生3天内的新生儿的神经症状进行细致的动态观察。研究发现,早期护理干预对HIE患儿的预后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婴儿的智力和运动发育指数均明显提高,有利用患儿神经和体格发育[8]。祝丽波等[9]发现,合理给氧事HIE患儿的护理关键,吸氧能够提高血氧浓度,进而缓解脑组织的缺氧状态;以减少惊抖、抽搐的发生,避免颅内压升高;促进脑细胞代谢,恢复脑细胞功能。另研究表明,新生儿是脑组织发育黄金时期,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修复期。细致的护理可提高临床治愈率,该善患儿的生存质量,挽救患儿生命[10]。综上所述,有效的观察及合理的护理在临床上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治疗疗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新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8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22-123.

[2]李衍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观察及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8):102-103.

[3]贾艳玲.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早期干预及预后观察[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1.5(4):28-30.

[4]张婕.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5.2(2):369-369.

[5]王亚丽,王俊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52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8):312-313.

[6]邹峥,刘小惠,邹大卫.缺氧缺血性脑损伤[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8):1446-1449.

[7]周艳霞,师红玲,吴春芳.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体会[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2):107-108.

[8]王荣鑫.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1):263-264.

[9]祝丽波,丁明欣,崔磊.减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细胞损害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9):643-644.

[10]鱼丽荣.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5):22-23.

论文作者:魏敏,付杰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

标签:;  ;  ;  ;  ;  ;  ;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70例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论文_魏敏,付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