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笔谈——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与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社会转型论文,世纪论文,笔谈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要认清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首先应该弄清社会转型的含义。我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研究述评》(郭德宏:《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研究述评》,《安徽史学》,2003年第1期)中,曾列举了关于什么是社会转型的十种观点。从这些观点来看,社会转型一般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换,其中包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等等。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主要是指从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开放型社会的形成,就必然要求从高度集中的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型,从封闭性文化向开放性文化转型,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都应发生深刻的转变,人的素质也应得到明显的提高。
关于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吴忠民、张宪文分别从社会学、历史学的角度作了分析,吴忠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张宪文认为主要有两次转型。我认为还是分为三个阶段比较好。下面,就谈一谈对这两位学者的论述的看法,以及三个阶段的社会转型及其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
一 关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转型
关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转型,吴忠民从社会学的角度,认为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打压之下进行的,因此既持续进行,又表现出一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情状:一是现代经济的增长缓慢而畸型化;二是城市化进程的停滞和畸型化;三是开放的进行但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四是社会分化呈现出一种十分不规则的状态。这说明,这时的社会转型是一种典型的“低度发展”的状态。也正因为如此,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第一要务,即必须为中国社会转型的正常进行争取必要的前提条件。而社会转型的低度发展,也促成了民族独立,一方面使中国的民族运动越来越具有“现代”的意义,另一方面也促成了当时中国最为有效的民族动员,终于使民族运动取得胜利,使正常的社会转型成为可能之事。(吴忠民:《略论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郭德宏、朱华:《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张宪文从历史学的角度,认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及相继成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这标志着中国由一个有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的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由于辛亥革命是一次武装斗争形式的革命运动,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社会转变,特别是社会变革、社会改造的所有任务,辛亥革命后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帝国主义虽然受到革命运动的打击,但其势力仍在,仍然骑在中国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第二,大量的传统社会遗留,其中包括传统政治、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第三,传统政治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辛亥革命后,人们提出种种社会改造的方案。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实施了较为深刻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变革,在政治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但日本的侵华打断了这一进程。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机遇,中国社会完全有可能走向新的历史发展道路。但是,这个大好机会被执政的国民党丧失了,它未能把握好历史的发展机遇,把社会引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张宪文:《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两次转型与40年代的中国》,郭德宏、朱华:《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张宪文:《论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史学月刊》,2003年第11期)
我同意以上两位学者的分析,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转型的确表现出以上的特点。不过,我还想做出三点说明:第一,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过去,一直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对它评价不高。无庸讳言,辛亥革命确实存在很大的弱点,革命胜利后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与政治问题,但是,中国从封建专制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毫无疑问是从此开始的。辛亥革命胜利后,社会的各个方面确实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如张宪文所说,辛亥革命作为一次暴力革命,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任务,因而辛亥革命是一次胜利的、成功的革命运动。过去之所以一直说它“失败了”,是因为把民主革命的一切任务都加到它的身上,这种要求是不公平的。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推翻帝制,这个任务完成了,就是最大的成功。第二,关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评价。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连年混战,确实给中国人民造成沉重的灾难,推迟了社会的转型。但是,北洋军阀政府也颁布了一些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和文化教育事业的法令,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转型的措施。对于文化转型起了巨大作用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就发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因此,不能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就是一片黑暗,应该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第三,国民党政府确实进行过一系列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变革,在政治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国民党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在政治上把被统治者有效地组织起来,因此,它的统治一直缺乏稳定的先决条件,其制度运转的动力并非来自社会各阶层对它的支持,而是完全依赖于军事强权统治。事实证明,国民党对于社会转型的适应是失败的。(高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战略与管理》,1995年第4期)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它如能接受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建立联合政府,可能就会把中国引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它未能把握好这个历史的发展机遇,挑起内战,终于导致失败。这说明,不能适应社会转型的政党和政府,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
二 关于1949至1978年中国的社会转型
吴忠民认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社会转型,大致可分为建国后的30年和改革开放以后的20年这样两个阶段。在建国后的30年,中国的社会转型在某些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比如强化了民族的自尊与尊严,初步建立了现代工业体系,初步奠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初步实现了社会平等的目标,开展了大规模的大众化教育等等,为以后中国社会的转型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但是,这个时期由于整个社会错误地将时代中心定位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由于实施计划经济体制而排斥市场经济,由于不懂得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而滥用高强度的社会动员予以强行拉动,由于盲目轻视现代知识,所以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就总体而言,呈现出一种不规则、停滞甚至落后的局面,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不规则的高速推进;第二,城市化进程缓慢;第三,开放的低限度进行,而且摇摆度过大;第四,社会分化的停滞甚至倒退;第五,世俗化进程的停滞。总之,这个时期除了经济的不规则增长之外,社会转型在其他重大的方面几乎都表现出一种缓慢、停滞或是走样的情形。(同前引吴忠民文)张宪文认为,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后,中国再次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认识上的误区和理论指导的错误,经济上照搬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政治上是与僵化的经济体制相联系的权力的过分集中和高度集中,在对外关系上对苏联的一边倒,直接影响了对西方国家的开放,使自己脱离了世界潮流。上述诸点,完全不符合一个现代国家的标准。因此在新中国建立后,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中均遭受严重挫折,未能有效地实现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同前引张宪文论文)
对于1949年民主革命的胜利和1949至1978年这个时期的发展,我认为还是应该看做一次重要的社会转型。在1949-1978年这将近30年的时间内,虽然确实存在上述两位学者所说的问题,例如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集中,指导思想的严重失误,对外关系上的自我封闭,与世界发展潮流的脱离,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中国毕竟由于1949年民主革命的胜利和此后的发展,把一个任人侵略、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成为一个独立、统一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由一个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农业社会,转变成为一个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业体系的社会;把一个文盲半文盲占绝大多数人口的社会,转变成为一个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较高程度的社会。在这29年间,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的素质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所有这些,都为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应该把这个时期看做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阶段。当然,这是一次不自觉的、不甚成功的社会转型,有着深刻的经验教训。
三 关于1978年以后中国的社会转型
吴忠民认为,改革开放以后的20年,随着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基调的逐渐确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社会转型就总体而言,进入了一个正常、快速和健康的推进时期,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就其速度来说还是就其结构改善而言,呈现出一种相对良好的状态,同时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地为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第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第三,对外开放全面而深入地推进;第四,社会分化全面展开,新的社会阶层和职业群体相继出现,所有制成分成多样化状态,社会流动日趋加剧;第五,世俗化进程迅速推进,人们的行为取向越来越认同于现实性和理性化,人们的生活水准得到大幅度提升。(同前引吴忠民文)张宪文认为,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社会转型,这是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的基础上,具有理性的、主导性的社会转型,是中国由一个具有初步现代性的社会向建设较为发达的现代社会的转型,因此这是划时代意义的真正的社会转型。(同前引张宪文论文)
对于以上两位学者的分析,我是同意的。但是,这次社会转型还在进行之中,在转型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突出的问题,最突出的五个问题是:第一,工人、农民阶层的边缘化,一个贫困阶层或底层社会的形成。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十大阶层中,广大农业劳动者阶层和产业工人阶层,分别处于倒数第二位和第三位。(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工人、农民的边缘化和贫困阶层、底层社会的出现,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有的文章还认为我国已经形成一个“新无产阶级”(即离开农业到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打工的几千万劳动力)。(李民骐:《中国的新无产阶级》,[EB/OL]http://www.zazhi2.org/2001/zs0102b.htm《中国与世界》2001年2月号)工人、农民是当前社会的主力军,农民收入的减少和负担的沉重,下岗、失业工人生活的困难,都是当前突出的问题。第二,收入差距的拉大和悬殊,使很多人充满愤懑情绪。有的学者指出,到90年代末,3%的富裕人口已占有居民储蓄存款的47%。(杨宜勇:《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为何拉大》,[EB/0L]http://www.macrochina.com.cn/zhzt/000066/003/20010529006341,shtml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2001-05-29)中国的基尼系数到2000年已达零点四五八,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除了基尼系数逐年扩大外,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区间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王进昌:《正视中国贫富问题》,[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n/2003-06-20/26/315996.htmlz中国新闻网2003-06-20)这种收入差距的拉大和悬殊,使很多人愤愤不平,导致了很多过激的行动。改革开放之初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对的,但在打破平均主义的同时却忽视了社会公平,终于使这个问题成为越来越突出的一个问题。第三,腐败现象严重蔓延。现在,严重的已不仅仅是个人犯罪,而是已经发展到集体犯罪、行业犯罪,而且还有各种隐性腐败,如有的专家所指出的寻租性腐败、地下经济腐败、税收流失性腐败、公共投资与公共支出性腐败等等,大量的国有资产和人民财富被侵吞。有的人甚至指出,我国正在形成一个“腐败了的特权阶层”。(古台:《“腐败了的特权阶层”正在我国形成》,[EB/OL]http://bbs,people.com.cn/bbs/start人民网强国社区2003-09-24)国家和政府虽然加大了打击力度,但腐败现象至今并没有得到遏制,很多严重的腐败分子和腐败现象甚至还得到各种保护,从而使广大群众丧失了信心。第四,社会犯罪迅速增加,罪恶势力极端猖獗。在很多地方,黑恶势力已经渗透到领导机关和执法机关,与某些领导人员和执法人员内外勾结,受到他们的保护,甚至控制了部分政权。面对这种情况,广大群众不仅缺乏安全感,而且产生了一种恐惧感和无奈感。第五,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显著的进展,但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未动,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远未实现,已经明显地成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阻力。而没有政治的现代化,就不能有效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加强社会的凝聚力,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也不能顺利实现。
以上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使广大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信任度明显降低,社会凝聚力大大下降,社会稳定面临危机。如不能迅速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的顺利转型。因此,要顺利实现中国的社会转型,必须迅速地解决以上问题。否则,也会丧失良好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