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林惇183号关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_金融衍生品论文

美国学者林惇183号关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_金融衍生品论文

美国学者林顿#183;拉鲁什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危机论文,美国论文,资本主义论文,学者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迷信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教条的西方国家政治家和正统经济学家对经济判断的无能

早在70年代中期,在会晤一些世界著名的政治家,如已去世的戴高乐前总统的经济顾问雅克·雷夫时,拉鲁什就曾准确地预言过金融危机的性质和特点。近几年来,获诺贝尔奖的法国经济学家莫里斯·阿莱也一再公开地警告这一日益迫近的巨大危险。

但是,直至几个月以前,世界上大多数著名的经济学家并没有显示出应有的智慧,甚至墨西哥危机爆发之后,他们仍然在嘲笑关于全球金融危机的警告,而实际上,那是一场世界金融链式崩溃的早期症候。在过去25年或更长一些时间里,当经济现实和公认的经济学教条发生冲突时,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有学问的经济学家竟然象杂技场的观众一样轻信教条。西方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中流行着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误导了经济学家和公众舆论。

目前,面对墨西哥金融危机,越来越多的主流经济学家和银行家也不得不承认世界货币和金融体制的末日即将来临。客观实际的发展向美国政府和其他国家政府的决策者提出三个至关重要的问题:(1 )为什么在60年代末叶以来的长达30年的时间里,几乎所有最受尊敬的经济学家和银行家失败得如此可悲?(2)为什么在如此之长的时期里, 我们一直在忍受最糟糕的经济和货币金融政策?这种政策不但不可避免地导致地球上的实物经济崩溃,而且不可避免地导致货币和金融崩溃。 (3)为什么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政府及“公众舆论”都支持这种新自由主义的教条主义的经济政策?这种新自由主义政策的代表人物有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萨克斯等人。

二、西方国家的实物经济日趋衰败

从60年代末迄今,美国的实物经济呈持续下降趋势,而金融投机和泡沫经济不断膨胀,整个西方经济都是如此。

1972—1995年间,美国实物经济领域的劳动力比重和劳动生产率均趋于下降,生产领域的劳动力比重大约下降了一半。倘若我们以“实物”而不是以“货币”为衡量标准,为了达到60年代末人均拥有的“市场篮子”(我们将可供整个社会消费的物质产品的组合称为“市场篮子”),1990年机械行业的就业人数须扩大50%,钢铁行业的就业人数须扩大两倍,制鞋、纺织等行业的就业人数须扩大3至5倍。

我们以1967年的按人口平均的消费量为基数,考察一系列消费品、资本货物和中间产品。与1967年相比,1990年按人口平均的生产资料的消费量,化肥下降了21%,建筑机械下降了46%,油田机械下降了67%,工业建筑下降了63%,海洋运输船只下降了5%; 按人口平均的生活资料的消费量,纺织品下降了66%,鞋和皮革制品下降了70%,轿车下降了43%,住宅下降了13%,学校建筑下降了50%;医院建筑下降了17%;按人口平均的中间产品的消费量,水泥下降了73%,粗钢下降了43%,硫磺下降了89%,铜下降了95%,镍下降了98%,铝土矿下降了98.5%。

美国外汇交易总额中商品进出口额所占的比重,1966年为80%以上,1976年为23%,1981年为5%,1992年为2%以下。英国在撒切尔夫人政府时期这一比例数字甚至下降到了0.5%左右, 而全世界的平均比例数值则下降为2%左右。目前, 如果考虑到公司帐面以外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全世界的贸易总额不到每天金融交易额的1%。

总之,世界货币和金融体系已经和实物经济相脱离,官方宣布的“经济增长”实际是骗局。原因是:第一,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是建立在增加值的货币单位估测的基础上。由于货币金融体系已经同实物经济隔离,即使统计是诚实的,这两个数字也不能反映实物经济的增长情况。第二,政府和有关机构在编制此类统计数据中,越来越肆无忌惮地进行欺骗。

三、西方国家实物经济萎缩的原因——西方垄断集团及其西方政府内外政策的变化

从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西方统治阶层在国际战略、经济政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逐渐放弃重视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基础建设的政策,转向所谓“后工业化社会”政策,实质上是有利于金融寡头牟取投机暴利的政策。

美英垄断金融资本认为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政策危及其在国内和全球的政治经济支配地位,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必然大大增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势力,成为同美国争夺自然资源的竞争对手,对美英的国家安全利益构成威胁。为了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西方垄断集团及其政界学界代表人士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极力推进全球经济的虚拟化,即泡沫化。例如:

(1)1975年召开的兰勃利货币会议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利用“浮动汇率”制度进行金融投机的做法奉为神圣,使各种金融市场包括证券、房地产、垃圾债券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投机热潮在全球泛滥。国际货币基金推动的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实质是为金融寡头通过泡沫经济的隐蔽方式掠夺和控制别国经济大开方便之门。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通过贷款附加条件的手段, 胁迫第三世界和前苏东国家推行自由化改革,造成了经济衰败和社会贫困的灾难性后果。

(3)1979年10 月初就任美联储主席的沃克全力实施“世界经济有控制地解体”方针,厉行紧缩政策,将主导利率急剧上调到高利贷利率的水平,远远超过正常企业的利润率。结果,1979—1983年间,大量的金融资本和实物资本从生产部门流出, 进入了纯粹的金融投机领域。 1982—1987年间,沃克废除了罗斯福新政时期以来管制金融投机的法规,造成了“垃圾债券”的投机狂潮。1987年10月的美国股票市场的崩溃标志着“垃圾债券”投机时代的终结,“金融衍生品”泡沫投机时代的开始。

四、金融衍生品泡沫膨胀的经济机制

法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里斯·阿莱多次将金融衍生品交易称之为“赌博经济”。日本的一位政府要员称之为世界金融体系的“金融艾滋病”。拉鲁什认为“金融衍生品交易”机制和癌症扩张模型颇相类似。

金融衍生品投机所需的资本不多,可以利用金融杠杆借贷大量资金,将别人的大量金融资产拖入险境。现代的金融投机家们利用博弈理论、信息论和混沌理论,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使金融泡沫投机瘟疫以接近光速的高速度在全世界扩散。世界金融泡沫膨胀的扩张机制有三个要点:

(1)虚拟资本规模的膨胀,虚拟资本被当成货币资本看待, 这是最主要的因素。通过金融衍生品投机获益纯粹是金融泡沫现象,不是实物经济效益的增长。股价的波动乃是虚拟资本胀缩,新闻媒介大肆渲染的美国股市的暴涨并不是经济的健康发展,而是投机泡沫经济的膨胀。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寡头为操纵股市而编制“道-琼斯工业指数”所包罗的企业大部分不是实物经济领域的工业企业,而是金融投机公司,许多工业企业也从生产领域转向投机领域,如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一半的赢利来自非生产领域的金融投机和娱乐行业,与美国工业的距离愈来愈远,从而成为美国泡沫经济的集中反映。

房地产投机泡沫与此相仿佛。当贫民区的房地产的市场价值直线攀升时,其实质价值却因年久失修而迅速地消失。这样以房地产作为投资手段的金融市场价值的波动,同房地产的实质价值及其使用脱钩。

西方许多大公司从事股票和房地产的炒作,将大量投机活动的虚拟所得实现资本化,办法是以这类投机所得的虚拟赢利为基础,发行本公司的资产价值的股票证券。

“金融衍生品”交易是在传统的金融工具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它只不过是建立在对各种市场行情变化进行赌博的基础上的各类投机活动。金融衍生品交易有时又被称为“套利交易”。虚拟价值诱发的投机泡沫的膨胀带有强烈的连锁反应,泡沫A诱发了泡沫B的膨胀,而泡沫B 又进一步诱发了泡沫C的膨胀。而一旦投机活动无法获得虚拟升值时, 整个金融泡沫的膨胀过程就会嘎然中止,投资者争先恐后地抛光手中持有的金融证券存货,变成金融大恐慌。这种灾难借助于现代通讯手段,以“核爆炸”般的“逆转的金融杠杆”机制,转瞬之间就扩散到全球的范围,使各国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陷入瘫痪。

(2)大量投放货币。为了维持金融投机泡沫的持续不断增长, 需要发行大量货币来源源不断地投入投机网络,由于多层次投机泡沫相互作用的乘数效应,一定的货币投放能产生数倍的虚拟资产膨胀。

(3)从实际的生产和消费中吸取实物财富。 中央银行不断发行货币注入金融投机泡沫,相当于对生产领域的实物经济“征税”,因为随着中央银行不断发行货币注入金融泡沫,政府预算用于偿还债务的支出也不断增长。由于金融泡沫依靠杠杆作用不断膨胀的根基是生产过程和社会基础部门创造的真实价值,因此金融投机泡沫依靠大量杠杆借贷来维持膨胀实际上是给社会经济的每一个细胞增加了负担。这就是金融衍生品泡沫的第三个重要机制。

总而言之,上述三个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金融泡沫膨胀的规模越大,虚拟资本增长的速度就必须越快,而虚拟资本积累的速度越快,就迫使中央银行发行更多的基础货币,注入金融投机泡沫以支撑其生存和膨胀,否则虚拟积累的速度减慢,整个金融泡沫也会转向杠杆崩溃。但是中央银行注入投机泡沫的货币越多,实物经济承担的各种“征税”就越重,实际上是掠夺实物经济来支撑金融投机泡沫。

五、避免全球金融危机的基本方略

避免全球金融危机的基本方略就是世界各国政府特别是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制。

1.国内政策的调整。对因泡沫膨胀而濒临破产的金融体系,在各国政府监管下进行破产整顿和重组,从维护社会利益和实物经济出发,对债权和债务重新进行安排,将金融虚拟资本拥有的不良债权一笔勾销,优先保障社会养老金的支付,保障广大社会居民的个人储蓄的兑现,提供维护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实物经济的正常运转所需的款项。

政府应该通过紧急立法实施经济复苏计划,有选择地对有益的社会公共工程项目,对实施这些项目的厂商,对维护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优先项目,提供年利率1—2%的低息政策性优惠贷款。国家银行贷款应依据基础建设的进度分批支付。政府促进经济复苏的计划获得成功的前提,在于优先创造实物经济领域的生产性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和无效就业率(如从事金融投机业人员),将浪费的劳动力资源转移到实物经济的领域,包括物质生产和社会基础设施的领域,以及科学技术、教育和医疗卫生等等。

世界各国实施紧急经济复苏计划的关键是重新振兴实物经济特别是物质生产部门,这是挽救金融危机和银行坏帐的唯一办法。因为创造真正财富不是金融体系,而是生产企业,因此尽管生产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因三角债的困扰而资金周转困难,陷入产品滞销和严重亏损的困境,政府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启动社会基础建设,扩大有效需求,提供充足的低息政策信贷,扶植生产社会必需的投资品和消费品的企业,帮助其渡过难关,而金融体系因泡沫投机形成的大量不良债权则根本无法挽救,必须一笔勾销。

2.国际政策的调整。各国国家元首就金融体系危机召开紧急会议,共同磋商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货币金融秩序,取代失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商定一系列双边和多边贸易关税协议的新框架,允许各个主权国家为了共同争取全球经济的复苏,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一系列关税、金融和经济政策。世界各国政府应借鉴二战后经济重建的成功经验,实行有利于长期贸易、投资的固定汇率制度,并且根据各国货币的购买力平价定期进行汇率调整,实行政府对外汇、资本流动的管制,严格限制投机,坚决禁止和打击损害各国经济的国际金融投机,抛弃新殖民主义的贸易、投资全球化政策,实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有保护的渐进开放政策”。政府应采取推动实物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共同实施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社会基础建设计划,特别是中国政府倡导的横贯欧亚大陆的宏伟铁路建设工程。

倘若各国政府采取任凭市场经济进行自发调节的政策,金融危机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大批企业和银行濒临破产,市场萧条和失业急剧上升。近年来西方国家政府一方面不惜动用大量纳税人的金钱向私有银行注资,以挽救金融投机泡沫破灭,形成巨额不良债权,维护金融资本的利益,另一方面对实物经济领域的生产企业却漠不关心,任凭其在严重的市场萧条中自生自灭,甚至采取严厉的经济紧缩政策使其加速破产,这种挽救金融体系的办法是“饮鸩止渴”。

六、反对新自由主义

人们应警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调整方案。这种调整方案强制接受所谓“援助贷款”的发展中国家推行以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为基本内容的全球化,向西方金融资本全面开放本国市场,放弃政府干预经济和对投机活动的管制,采取扼杀实物经济的严厉经济紧缩政策,这种调整办法是一剂致命的毒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了推行维护金融资本的政策,制造了不少“理论陷阱”,例如:

第一,将金融危机的罪责归咎于政府的经济干预,鼓吹市场自发调节才能帮助这些国家摆脱困境。

第二,以控制通货膨胀为借口,诱骗发展中国家实行严厉的经济紧缩政策,但实际上,国际货币基金并非真的关心控制通胀,关心社会利益,其胁迫俄罗斯推行的全面放开物价的激进改革,曾导致连续多年出现了1000%以上的通货膨胀,实行紧缩后靠市场萧条来抑制物价是暂时的,物质生产的衰败将造成更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方面大量注资挽救金融机构,一方面推行扼杀实物经济的严厉紧缩政策,最终将导致类似德国20年代的恶性通货膨胀。

第三,鼓吹轻视工业生产和社会基础的“后工业社会政策”,达到全球经济“有控制地解体”的战略目的。人类社会为了摆脱当前自然资源耗尽的威胁,从根本上说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必须依靠和服务于物质文明,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开发新的自然资源,避免人类文明因物质生产衰落而陷入崩溃。世界各国为克服资源危机应加大科教开发投入,将其作为社会基础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奉行的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无论新老自由主义理论,历来都是西方垄断集团刻意扶持的御用理论,代表着西方垄断资本的利益。英国的金融垄断资本和著名上层贵族向哈耶克的蒙特普列学会提供大量资金,授意其制造维护垄断资本利益的经济理论。五六十年代,哈耶克提倡的极端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即使在西方国家也被普遍视为反社会思潮。但是,80年代,西方右翼政府推行“世界保守革命”以来,哈耶克等右翼学者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新自由主义理论竟然成为了规范的经济理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依据其制定所谓“规范化改革方案”。哈耶克的经济理论在前苏东国家也得到传播,哈耶克的蒙特普列学会曾提供资助,培养了俄罗斯的盖达尔等一批经济学家,后来担任了俄罗斯政府总理和部长的要职,积极推行有利于西方战略利益的灾难性休克疗法。

七、结论

首先,从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美国的实物经济呈现明显的衰退趋势,按人口平均的物质消费和生产几乎减少了一半。目前,实物经济的衰退还有加速发展的趋势。

其次,从1976—1992年,美国的全部外汇交易额中,进出口贸易额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大约从23%下降到2%左右。当前, 倘若考察到公司帐外的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额,可以肯定地说在全部金融交易额中,投机性交易额占到99%以上。

第三,从1987年以来,全世界金融衍生品交易额呈指数般的迅猛增长。1987年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额不到2万亿美元,但是自从80 年代美国垃圾债券的泡沫破灭以来,投机家开始大力炒作更为疯狂的金融衍生品泡沫。1990年,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增长到5万亿美元,1993 年又迅猛增长到15万亿美元,1994年进一步暴涨至45万亿美元,竟然比1987年猛增了数十倍之多。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迅猛增长的趋势,同实物经济的衰退趋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上述三方面经济状况的相互作用正导致全球金融泡沫迅速接近崩溃的临界点,即将爆发的不仅仅是一次金融危机,而很可能是金融体系的全面崩溃,甚至导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陷入破产。

西方国家历史上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往往是因战争需要而重视工业生产的时期,一旦实现和平就自发产生经济泡沫化倾向,最终导致严重经济失衡和金融体系危机。为了配合金融市场上炒作投机泡沫的需要,金融垄断资本及其控制的大众新闻媒介,善于审时度势制造迷惑人的社会舆论,巧妙地将有利于垄断资本利益的政策伪装成有利于整个社会利益的政策。

近30年来,西方金融垄断资本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巩固其在国内和全球的政治经济支配地位,放弃了二战后重视工业和科技进步的成功政策,转向扶植泡沫经济以谋取投机暴利的政策,导致了全球的实物经济日趋衰败,社会失业率不断攀升,社会保障制度面临财源枯竭的威胁,全球货币金融体系濒临崩溃的危险边缘,当前世界各国的政府必须敢于正视这一危险,共同采取坚决的措施,挽救人类文明。

标签:;  ;  ;  ;  ;  ;  ;  ;  ;  ;  ;  

美国学者林惇183号关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_金融衍生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