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变化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欧洲论文,启示论文,中间业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利差收入的持续减少促使欧洲银行业发展中间业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各国市场利率不断走低。以德国为例,1992年,短期商业利率为9.3%,2000年底,降至3.5%。低利率降低了银行资金的边际利润,使得存贷利差不断缩小。利差的下降使德国银行业的净利差收入不断减少:1990年,德国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82%,90年代中期后持续下降,2000年为71.9%(见图一)。同时,净利息收入占总资产的比例也不断下降:1990年德国银行业的该比重为2.04%,2000年降为1.48%;英国也由2.95%降为2.01%;法国更甚:10年下降近2/3,由1.57%降为0.5%(见图二),已经低于管理费占资产的比例(0.89%)。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为了生存,不得不适应市场变化开拓各种非利差业务,以增加收入。法兰克福人民银行继续办理利差很小甚至仅仅保本的信贷业务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科学评估后的信贷业务建立和维持客户关系,来吸引客户,从而达到推销其盈利性好且稳定的非利差业务产品的目的。
图一 德国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
图二 英、法、德三国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占总资产的比例变化
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和客户力量的不断加强,也促使银行加快拓展非利差业务。80年代,欧洲银行业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及价格高低等方面。进入90年代,经营环境变化令银行业的竞争更趋激烈,银行在服务种类、质量及价格方面的差异不断缩小,新产品的寿命逐步缩短,竞争优势所能维持的时间极为有限。同时,先进的科技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客户能够认识和享用前所未有的银行产品、服务及传送渠道。多元化的传送渠道逐渐改变了客户享用银行服务的习惯,其行为特征开始出现变化。他们比以前更精明,对银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多,讨价还价的能力越来越强。客户很容易转换银行,银行挽留客户的难度越来越大,也迫使银行重新评估如何巩固和发展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而各种中间业务作为丰富服务内容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手段也就不断应运而生。
二、法、英、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特点
1、经过近10年的高速成长,欧洲银行业的非利差收入已经在其收入结构中占据显著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银行业的非利差收入持续快速增长,1990年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6%,到2000年,达到39%。据德国花旗银行的David Strauss先生预测,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利率水平的长期走低,非利差收入的比重还会保持持续上升的势头。
从非利差收入的结构变化上看,目前已经从以传统收费(支付工具费用)和证券相关收费为主的格局转向了传统收费、证券业务收费和代理保险、养老金和住房基金收费等多元化格局。
2、在保险、证券、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非利差产品销售方面注重策略联盟。在欧洲,由于金融竞争和金融自由化等原因,金融业的三大支柱——银行、证券、保险策略合作、联手营销的态势引人注目。以保险营销为例,近10年来由于银(行)保(险)合作已有相当的发展,欧洲甚至出现了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这一新的专业名词。在英国,80年末开始直接提供纯粹的寿险产品,在其他国家,银行也推出了复杂多样的保险产品。此后近10年,银行保险业务迅速发展,其表现就是银行所占的保费收入占社会保费总额的比例不断上升。据介绍,2000年德、英、法三国通过银行销售的保费收入占社会保费总额的比例分别达到了16%、29%和61%(见表1)。
表1 英、法、德银行保险占社会总份额的发展情况 单位:%
国别 1989年 1994年 2000年
法国 52 55 61
德国 10 16 29
英国 —— 8 16
3、在产品的开发、定价方面灵活自由。德法英三国金融监管当局均有立法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产品开发、定价和销售进行关注,但对这些机构对银行产品开发和价格制定均无限制,主要从道德和风险防范方面进行考核。如果同一产品巴克莱银行收费,汇丰银行不收费,只要两银行没有违反竞争原则、没有误导消费者,政府就不会干扰。目前在英国等国家有许多出版物公布银行产品的公平性,一些刊物已对某些银行的产品公平性提出批评,政府监管机构会根据这些刊物提供的线索展开调研,看银行是否在该产品的定价和销售过程中违反公众利益。由于政府监管环境宽松,各商业银行主要根据产品成本、市场竞争、客户关系以及客户所在的行业、地区等因素自行确定本行的产品定价策略。
4、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产品开发营销等多方面以客户为中心,注重发挥整体优势综合营销。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许多银行均没有设置专门经营管理非利差业务的综合部门,并在近年来先后采用了以客户类别为划分主线的机构设置体制;在人员配备方面,调整劳动组合,减少内部人员,增加与客户接触的人员,即客户经理。如30年前,巴克莱银行分行(网点)后台有20-30人,前台有8-10人。而现在后台只有1-2人,前台有10人左右。在产品开发方面,银行产品的开发不是银行自身的需要,而是为满足客户的需要。英国巴克莱银行和花旗银行均有一个客户需求系统和客户数据仓,客户可以通过客户经理、电话、邮件、数字电视、网上银行等任何一种方式进入客户需求系统,向银行提出需求;银行可通过客户数据仓了解客户,从而在产品开发和销售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满足客户需要。在产品的营销方面,除在外部注重策略联盟以外,行内各部门通常密切合作,注重发挥整体优势,综合营销。如英国巴克莱银行的零售客户部门在为客户办理按揭贷款时,常常向客户推介相关保险产品。
5、具备发达的金融科技和结算支付体系。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欧盟各国的信用卡市场已十分发达,其直接消费额在全球同业市场的占比仅次于美国。其中,法国银行业的银行卡业务发展已相当成熟。无论在信用卡使用、发卡量,还是在卡均消费额等方面均名列前茅,并为法国银行业带来了巨额的收益,仅计算VISA和MasterCard两种品牌信用卡的年费和商户结算手续费两项收入,法国银行业每年就可赚取约33.38亿美元,若加上透支利息收入其银行卡的业务收益相当可观。
三、我国商业银行与欧洲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的差距
我国商业银行与欧洲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1、非利差业务经营环境、科技水平和人员素质的差别。其中,经营环境包括市场基础、竞争环境和政策规管空间等方面。如前所述,法、英、德三国实行的是混业经营的经营体制,在此体制下,银行有相当大的业务经营自由度;而我国实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银行、证券、保险等各自分业经营,活动范围相对狭小。就竞争环境看,欧洲商业银行所处的均是自由竞争、公平竞争和竞争与合作共存的环境,在当局监管、舆论监督和银行自律的作用下,压价销售或亏本销售等低层次竞争现象很少见到;而在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市场上,同业竞争,“不惜血本”压价销售或亏本销售的恶性竞争屡见不鲜,二者拓展非利差业务的经济基础也不一样。与西方国家企业不同,在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下,我国的众多企业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规律进行生产和经营,还没有产生出对一些创新金融产品(如信息咨询、现金管理、理财投资等)的需求,企业对银行更多的是资金的需求,却很少有资金如何运用和管理等方面的指导需求。因此,有限的金融消费市场难以形成对商业银行新兴产品的扩大和发展的驱动作用。另一方面,新兴中间业务大都是综合性的金融业务,其不仅需要有现代化的电子化设备和通讯手段,而且需要有多种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以及较高的宏观分析能力和管理水平,这些对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2、由前者导致的产品范围、收入结构和收入水平的差别。欧洲商业银行的非利差业务产品种类繁多,除了结算、代理、基金托管、信用卡、咨询、外汇交易等品种外,还提供基金管理、代客资产管理、证券经纪等投资银行业务。其中,巴克莱银行的全球投资部门目前受托管理着36个国家1800多个机构客户4350多亿英镑的各类资产,堪称全球最大的机构资产委托管理行。
四、欧洲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1、以战略的眼光重视非利差业务。非利差业务是成本低、收入稳定、附加值高、综合效益好的业务,也是加入WTO后最受冲击的业务。从这种意义上讲,超常规发展非利差业务,不仅是我们改变收入构成、降低经营风险的发展需要,更是加入WTO后我们巩固传统阵地的生存需要,其战略意义十分明显。
2、确立真正的客户观念,建立客户综合营销机制。真正的客户观念,在于考虑问题的基点是从客户出发;真正的客户观念,亦不仅是几句口号和一些宣传,而在于对客户需要的真实了解。因此,要学习“客户第一、服务至上”,必须从了解、分析、研究客户开始。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不同客户的综合营销机制。
3、进一步加强银保、银证、银基、银银合作。银保、银证、银基合作有利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仅会促进非利差业务的发展,增加银行收入,还能消化、分流银行闲散人员,提高工作效率。目前主要是进一步抓好保险代理、证券资金清算、中小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资金清算以及各类基金业务。
4、完善对非利差业务的技术支持。一是建立起金融产品管理信息系统;二是继续大力改进和完善支付结算体系,强化竞争优势支付结算体系是我国银行相对于外资银行的最大优势,但要把它转化成竞争优势,还必须做大量工作。首先,要加强电子服务网络的建设。近期要利用多种渠道向客户提供企业银行、家庭银行等电子化服务,与目前已经形成的网点服务网络相配合,将许多支付业务转到电子网络上来,提高业务分销能力,利用电子支付账户和工具为客户提供自助电子转账支付服务。其次,制定一套鼓励诚实、缩小风险损失的账户管理制度,积极探索为各类机构和个人开办支付性银行账户(例如支票账户和信用卡账户等),充分利用支付结算体系,提供更多服务,吸引优质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