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参与图书市场可行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行性研究论文,图书市场论文,作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出书难”,难在何处?根本症结在于图书市场发育不健全,发行销售渠道不畅,手段有限。由此,伴随而来的是买书难、卖书难,形成恶性循环,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近年来,我国图书出版发行,由作者“自费包销”之举悄然兴起,不失为开创性的动作;然而,亦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并未形成气候,时有非议——作者一般来说,并未从思想上加以接受,消极参与,似有难言之隐;出版者亦因无正式政策法规可依,推行起来瞻前顾后,多有疑虑;在社会上一般人等,更是感到莫名其妙,以为此举是文化人的非文化行为,自讨苦吃。笔者以为大有必要就此问题展开深入地探讨,正其名,顺其言,有个说法,为作者理直气壮地进入图书市场,营造一种公开有效的氛围,以求得图书发行渠道的多样化,更加灵活务实,出版发行业将会呈现出别样风景。
“换脑筋”,转变观念至关重要
中华民族有着古老的思想文化传统,各种不合时代节拍的旧思想、旧传统、旧习俗,根深蒂固。传统的“利义观”,“重义轻利”固习,致使广大知识分子耻于言利,更鄙视文人经商。认为“言利”是“小人”所为,而“重义”才是“君子”之德,把“利”与“义”严重地对立起来。
在当前的图书市场上,一些作者实际上已经参与了图书发行。其中有3种情况:一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和推动下, 采取各种方式,经销自己的“产品”,亦即图书;第2类是半公开地参与, 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在图书自费包销中,赠送与销售并举;第3 类情况是干脆将自己的图书“包送”到有关单位,或赠送给亲朋好友、同事邻居等。公然宣称出书不是为了出售。至于个别作者,把自己出版的图书压在家里加以储存有之,或者因为“自费包销”而无力出书者,更是不计其数。因此,要促使作者勇于参与图书发行销售活动,还必须消除思想障碍,创立图书市场新秩序,搞好配套服务,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破除“重义轻利”的旧观念。广大作者,要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武装头脑,树立价值观念,增强竞争意识,积极参与市场销售,必须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图书出版发行的有关政策,营造一个作者参与图书市场的宽松的舆论环境;二是倡导“利义并重”的文化价值观,为文化人,亦即给作者打气提神、撑腰壮胆,促使他们名正言顺地参与图书市场,才能义无反顾。
(二)变无序为有序。由于受长期的习惯性运作、僵化的发行机制的影响,一般作者只知埋头写作,把出了图书拿稿酬,视为天经地义,而把图书发行当做份外之事。因此,现在作者包销图书东撞西碰,往往事倍功半。作者参与图书发行必须有具体政策予以保证,并有可操作的规范化程序,改变当前的无序状态,自然会事半功倍。图书出版发行要分门别类、定性定量,根据销售程度难易、销售范围大小,制订作者参与图书市场的激励、奖惩条例,建立写、编、印、销一条龙运作的管理体制,规范作者参与图书市场的行为。
(三)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参与。当前作者为了出书,参与发行销售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出版发行部门要为作者参与图书市场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既要热情引导,提供市场信息,又要给予方便,搞好配套服务,而不能用“作者不能做到自费包销就不给出书”来为难作者,一句话就把出版者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显然是本末倒置。不但挫伤了作者的积极性,将较好的书稿扼杀在摇篮里,还将作者参与图书市场这一发行渠道给轻易地堵住了。只要引导得法,措施得力,分工得体,权益明确,就能调动作者参与图书市场的积极性。
(四)变“地下活动”为公开销售。有些作者,由于受种种复杂的心态的驱动,把销售图书变为一种“地下活动”,怕人知道,悄然无息地进行;有的作者即使推销有术,把书卖出去了,并略有盈利,还忸怩作态,以“都送人了”,或者“把钱都赔进去了”来搪塞关心者的询问。由此可见,大张旗鼓地公开售书,形成一种风气是何等重要和迫切。图书出版发行部门,应在开辟图书市场,提供销售场所,创造销售气氛等方面,多为作者做实事。
发挥作者自身优势,参与图书市场有其可行性
我国的知识分子,普遍有个美丽的人生愿望——即著书立说,造福子孙,留芳百世,亦即“建功立业”之意。正如古人云:“患名之不立,不患年之不长。”(《三国志·魏志·贾逵传》)想立名,又不愿抛头露面亲自参与图书市场,“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这实在是学者文人最后的疏忽与松懈,招致损失,亦是一种自误。只有发挥作者自身的优势,才能促使参与图书市场的工作卓有成效。
(一)特有的名人效应。为数不少的作者,除了拥有专门知识和某些写作优长外,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独特的身份和优于一般人的特殊环境,而具备了相当的个人魅力和号召力。名家名作,名人名言,常常可以制造不可估量的轰动效应。名人效应几乎处处、时时、事事可见。名人签名售书,即是一时的时尚,也是一种促销活动。当然,有些作者名气还不大,或者初出茅庐,不具备名人资格。其实,名人者也是由非名人一路跋涉而来的。无名之辈,一旦写出了好书,打开了销路,随之就提高了知名度,成为名人。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二)显明的专业指向。不管是搞社会科学的,还是搞自然科学的,作者们都几乎有其显明的专业指向。在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今天,各行各业都需要专门人才,更需要专门知识。而且知识的更新周期在加快,信息量在加大,整个社会的图书读者群体在不断扩大。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分工逐步精细,除了共同拥有一些大众知识图书取向之外,各个专业都有其较为固定的读者群体。而作者最了解这种专业行情,这就是一种优势。作者参与图书发行,一般来说,从图书走向到销量,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不致出现供需失调、滞销现象。
(三)广泛的社会联系。社会联系,以及社会关系,既是一种生存环境,也是一种潜在的图书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知识的升值,作者可能并能够大大地开拓这种图书市场。“河润九里,泽及三族”,比如人缘条件,可以是作者图书的购买者,也可能是图书的宣传者与促销者;地缘优势,即是作者的生活空间,也可变为扩大图书销路的特殊市场;还有亲缘关系,也可以为作者所用。作者要打开思路,动员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使更多的人参与图书经销。作者一般联系广泛,关系多样化,运用得当,同样有效。
(四)潜在的促销能力。多数作者对图书发行经销缺乏知识,但有潜在的促销能力。外国有作者旅行售书活动,我国也试行过签名售书。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探索,比如举办作者演讲座谈会,专门对某作者或某作品进行深入探讨,以求得读者共鸣;召开作者读者联谊会,沟通彼此的感情,以期扩大影响;组织读者俱乐部,荐好书,读好书,拓宽图书的信息渠道;举办图书联合展销、图书节、图书夜市等,作者可登台亮相;送书上山下乡,深入城乡基层单位,听取读者呼声;通过影、视、报、刊等媒体,发表新闻消息、作者专访、简介简评图书文章、刊登作者自编的图书广告等等,全方位的营造销售氛围。作者参与图书市场,会起到导购作用,更能取信于读者。
倡导并推动作者参与图书市场,利多弊少
著书立说,实现图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是作者的强烈愿望。“智者举事,因祸为福,转败为功”(《史记·苏秦列传》),亦即“因祸得福”——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同世间一切事物有二重性一样,权衡利弊,作者参与图书市场行为是利多弊少。
(一)锻炼经济头脑,适应市场竞争。作者走出书斋,参与图书经销活动,既开阔了视野,了解了下情,拥有了图书市场信息,将促使自己的“产品”适销对路。作者一旦拥有了经济头脑,对于自己的创作,无疑会坚定了信心,拥有明智的市场决策,在激烈的图书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会对图书市场的发育与繁荣不断地做出新贡献。
(二)把握需求,密切作者与读者的联系。本来作者与读者是一种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和鱼水相依的关系。然而,由于旧式的出版发行运行机制的束缚与制约,作者与读者的联系松散,彼此缺乏相互沟通和理解。作者的写作行为是一种背靠背的封闭式操作,也是造成买书难、卖书难的因素之一。作者“直销”,读者“直购”,二者面对面进行议价议销,作者从而把握了读者的需求,读者也摸清了作者“生产”的新动向。这对于培育图书市场,增强图书市场活力,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
(三)相互依托,建立出版发行者与作者的新型关系。作者通过参与图书市场,可熟悉和掌握出版发行的内在规律,有利于自己的创作,从“产品”的投入与产出的两个方面算清自己这一方的经济帐,提高质量意识,增强风险责任——著书立说要处处为读者着想,不存侥幸心理,靠质量、靠信息、靠服务,方能使自己的图书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出版发行者,也会从作者参与中,熟悉精神产品的生产过程,感受到作者付出的不同寻常的辛勤劳动,增强其服务意识和责任感——为印刷精美畅销的图书,会更加精心策划,极尽才智,完善服务体系,服务于作者和读者,才能抓到好文稿,实现自己的出版目标。具备了以上两方面的认识,就能将出版发行者与作者,紧密地联结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建立起一种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关系,以利于出版事业。
(四)有利于促进成果转化,实现“双效益”。我国出版业有个优良传统,注重图书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功利性。亦即图书出版围绕时代需求,为经济建设、国计民生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因此,有不少科技图书,是最新科研成果的结晶,也是各行业急需的新科技。作者参与图书的发行销售,就更有其现实性、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比较缓慢,远远滞后于科技成果的鉴定与定型,至于大面积推广、大批量生产,周期更长,其中原因很多,但与科技成果图书发行不利,也不无关系。因此,作者参与图书发行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一方面作者明了其图书的潜力所在,哪些单位与读者更急需,能做到有的放矢,对口发行;另一方面,能现身说法,或示范操作,宣传促销得力,也可以和实用单位共同实施,共同开发利用新成果。这样一来成果转化速度加快,见效显著,更利于“双效益”的实现。
作者参与图书市场的前提及其制约因素
按照我国当前的出版体制,图书的审读、定稿、审查、出版权在各级国家出版社,发行的主渠道则是各级新华书店。因此,“自费”出版也好,“包销”图书也罢,必须坚持各级出版社对图书的审查批准制度,内容符合图书出版条件的方可批准出版,而后才会有图书发行行为,这是前提条件。而作者参与图书市场,是在国家财力有限,出版投入有困难,发行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在出版发行体制改革中,采取作者“自费包销”,是一种灵活务实的改革措施,决不能理解为“谁有钱,谁就有权出书”。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作者参与图书市场,只是拓宽了图书发行渠道,又多了一种推销手段,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图书“发行难”的问题。如果要全方位的解决问题,必须对出版发行体制进行相应地配套改革。
与此同时,作者参与图书市场,还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在由主客观原因造成的一些因素:某些意识形态领域的图书,不可能实现“自费包销”。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整体或长远利益,要运用某些行政手段,予以强制性发行;某些“限制发行范围”的图书,防止泄密,或者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有可能通过内部渠道发行;某些难以推销的特殊图书,如一些社会科学图书,其专业取向单一,理论深奥、艰涩难懂,或者对多数读者存在语言障碍等,自然读者面窄,实用范围小,吸引力差,而印刷费用又较高,书价也随之居高不下,多数读者消费水平又有限,然而,这样的图书还必须出版,让作者包销,显然勉为其难;某些作者有特殊身份或特殊情况,也难以参与图书市场。如学者遗著、老年作者、不宜抛头露面的党政领导及各界人士等。所有以上种种因素,都在限制、制约着作者参与图书市场的范围和程度,更不能强求一律,推行一种发行模式。
总之,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图书出版发行也面临着繁重而紧迫的改革任务,需要综合治理,配套改革。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掌握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规律,结合我国国情,出版发行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