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出路论文,困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的重要支柱,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应以发展初中后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教育部1998年12月制订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也提出:“全国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应保持现有比例(约为55:45左右一笔者注),努力达到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
然而几年后的今天,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似乎在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从1998年~2002年这五年间全国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资料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1998年—2002年全国普通高中有关情况一览表
表一
资料来源: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1998年—2002年全国普通中等职业教育(注1)有关情况一览表
资料来源: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注1:普通中等职业教育含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校
注2:缺技校数字
1998年—2002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注)情况一览表
表三
资料来源: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注:不含成人高中、成人中专
1995年,全国务类普通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939.3万人,比1990年增长55、3%,普通高中在校生713、2万人,比1990年减少4.1万人。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比重从1990年的45.7%提高到56.8%,提高11.1个百分点。但是从上表我们看到,2002年全国各类普通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为2726.99万人,比1998年减少169、52万人,增长率为-13、98%,普通高中在校生1683、81万人,比1998年增加745.81万人,增长率为79.51%。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比重从1998年的56.39%下降到38.25%,下降18.14个百分点。
为什么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大力倡导职业教育,并视之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却呈现出严重下滑的局面?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大学扩招,普高热持续升温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由下表我们可看出这种变化。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情况一览表
表四
年份
招生人数增加人数
增长率
(万人)(万人)
(%人)
1998年
108.36 8.32
8.31
1999年
159.68 51.32
47.36
2000年
220.61 60.93
38.16
2001年
268.28 47.67
21.61
2002年
320.50 52.22
19.64
资料来源: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大学的迅速扩招使普通高中教育倍受青睐,社会上有了“考高中比考大学都难”的说法,进了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就意味着一只脚跨进了大学的校门,这使得普高热持续升温,也使得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急剧萎缩,且质量下降。
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在社会公众和媒体眼中,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声誉远逊于普通教育,他们认为,只有成绩较差的学生才会接受职业教育,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种偏见使人们漠视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甚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要可能就一味地沿着普通教育的路朝下走,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人才高消费现象的影响
近些年,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下岗职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使就业领域竞争十分激烈,再加上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人才高消费现象不仅难以遏制且愈演愈烈,明明是中等职业学生能干的工作,用人单位偏偏要招本科生、大专生。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必然使众多初中毕业生选择读普通高中的道路,致使中等职业学校备受冷落。
四、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缺乏了解
许多初中毕业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缺乏了解,以为一旦跨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终身就被定性,再无接受高层次学历教育的机会,而中等职业教育学历低,工作难找,上了也白上。其实,为了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我国几年前就开始了专门针对“三校生”(普通中专、职业高中和技校学生)的高等职业教育单招考试,形成普通高考与高职单招考试并行的格局,两种考试同时进行,都有大本、大专之分,毕业后享受同等待遇。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就笔者所知,许多初中毕业生及家长对此并不了解。
如何面对中等职业教育目前的窘况?如何使中等职业教育尽快地走出低谷?针对以上所做的成因分析,笔者作为一个多年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对职业教育有更多的了解
要消除社会公众及媒体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和偏见,中等职业学校就应着力宣传职业教育的意义,解释有关职业教育的概念、常识及问题,招生时向学生及家长作宣传,就业推荐时向用人单位作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将职业教育推向市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社会解释职业教育的专业、术语、教学模式,积极推介职业教育典型经验,使社会公众不断加深对职业教育的了解,最终使他们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视同仁。到那时,对学生和家长来说,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中间做出选择,考虑的将只是个人的兴趣、特长及社会的需要,而没有太多的等级、智力上的贵贱高低之分。
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加强职业技能培养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就业前的职业准备教育,国家也颁布了劳动就业预备制度。所以,衡量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标准,应该是看培养的学生能不能满足他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的需要。因而在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过程中,无论是师资、教材,还是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都应突出其职业特色,重视实践性,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使之成为同层次普通教育毕业生所无法替代的专门人才。职业学校应加大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
三、解决好“中继性”教育与“终结性”教育的关系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显著的不同是,前者学历层次较低,这使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解决好“中继性”教育与“终结性”教育(指学历的终结而非教育的终结)关系,即对某些职业(职技术工人)而言,因其职业生涯会重技能而轻学历,所以学校强调“终结性”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更多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既使学生毕业后立即能够胜任工作,也为他们在学习化社会中接受终身教育,不断地进行职业技能的更新和提高打下基础。面对另外一些职业(如文员,管理人员),用人单位不仅会重视其能力,也同样会对其学历提出较高的要求,因而学校应选择“中继性”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不偏废文化课和专业理论的学习,使更多的学生毕业后能够或全日制或不脱产地继续接受高层次学历教育。此外,在同一职业学校的不同学生之间也应有所区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校应因材施教,对文化基础好又有深造愿望的学生进行“中继性”教育,而对文化基础较差且学习能力难以提高的学生鼓励其掌握更多技能,以方便其毕业后就业。总之,如果中等职业教育能够解决好“中继性”教育和“终结性”教育的关系,就能够在高、低学历教育之间,在学习与就业之间搭起一座畅通无阻的立交桥,它也必然会由此而受到社会的欢迎和重视。
四、更新教学内容、手段、模式,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职业学校应尽快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以不变应万变、以自我为中心的办学方式,代之以学生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机制。应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行业、企业或产业岗位群对人才层次、类型、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设定专业培养方向、能力素质标准、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手段,提供优质的教育、培训,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社会发展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而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又很大程度地决定了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决定了一国的综合竞争实力。
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开展订单教育
招生和推荐就业是职业学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学所面临的,关乎生死存亡的,因而必须做好的两个重要工作,且这两方面的工作无论在质还是量上都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有些职业学校尝试开展订单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它不仅使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并使学校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解决了招生难的问题,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更为重要的是,它真正将职业学校推向了市场,使学校无论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课程调整、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等等方面,都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学模式的束缚,步入面向市场、自主开放、机动灵活、与时俱进的广阔空间。
六、树立创新意识,广开办学思路
21世纪的经济与社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赋予职业教育意义深远的含义;建立学习化社会,普及终身教育,将使职业教育任重道远。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引入,教育资本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引进,以及国内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对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都给国内的职业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冲击。要想抓住机遇,经受住冲击,使自己空前地发展壮大,国内职业教育学校就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广开办学思路: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产,进行规模化经营,将职业教育做大做强;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出一批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职业教育品牌学校、专业;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优化教育资源结构,实现办学主体社会化、多元化;面向社会开放办学,以学生为导向,灵活多样,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加大资金投入,建造满足现代化教育要求的技术平台;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培养宏观思维方式,密切关注和认真研究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以期积极主动地应对,与时俱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