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 山东青岛 266500;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山东济南 250014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认识;研究;中医
过敏性紫癜皮肤症状表现为初起皮疹较小,近乎于疹而非疹;尔后逐渐变大而成斑,《丹溪心法》:“戴云:斑者有色点无头粒者是也,疹浮小有头粒者,随出即收,收则又出也,非若斑之无头粒也,当明辨之”。古代文献中本病应属于“血证”、“发斑”、“斑毒”、“葡萄疫”、“血溢”、“紫斑”等范畴。早在《灵枢•百病始生篇》:“猝然多饮食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指出络脉伤致使血溢于外,而出现衄血和便血,原因为起居不节、用力过度,这和本病紫癜多分布于四肢负重部位的临床表现相吻合,本条明确出血性疾病的核心病机:“络脉伤”。《六元正纪大论》曰∶“不远热则热至,血溢血泄之病生矣。”指出热为血溢血泄之病的病因。《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心脉微涩为血溢……”提示血溢之病当见心脉微涩。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云:“斑毒之病,乃热气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热夹毒,蕴积于胃,毒瓦斯熏发肌肉,状如蚊虫所螫,面赤斑起,周匝遍体。”《诸病源候论•伤寒斑疮候》:伤寒病证在表,或未发汗,或经发汗未解,或吐下后而热不除,此毒瓦斯盛故也。毒既未散,而表已虚,热毒乘虚出于皮肤,所以发斑疮隐轸如锦文,重者,喉口身体皆成疮也。所述症状似包括本病,提示热、毒郁而不解外发于肌肤为发斑因素。《丹溪心法》:“戴云:斑者有色点无头粒者是也,疹浮小有头粒者,随出即收,收则又出也,非若斑之无头粒也,当明辨之”、“斑属风热挟痰而作,自里而发于外,通圣散中消息,当以微汗散之,切不可下。内伤斑者,热之病发于外,微汗以散之,若下之非理。”指出斑为自里而发于外,为风热挟痰而作,风、热、痰为致病因素。《景岳全书•血证》 云:“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为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故有以七情而动火者,有以七情而伤气者,有以劳倦色欲而动火者,有以劳倦色欲而伤阴者,或外邪不解而热郁于经,或纵饮不节而火动于胃,或中气虚寒,则不得收摄而注陷于下,或阴盛格阳,则火不归原而泛溢于上,是皆动血之因也。故妄行于上,则见于七窍,流注于下,则出乎二阴,或壅瘀于经络,则发为痈疽脓血,或郁结于肠脏,则留为血块血,或乘风热,则为斑为疹。或滞阴寒,则为痛为痹,此皆血病之证也。”景岳先生述说血不宜动、不易损,七情、劳倦、饮食、中期虚寒而致火盛,火盛而迫血妄行,再乘风热则为斑为疹,指出火盛加以风热为致病因素。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外科著作,由于紫癜一般以皮肤斑疹为突出临床表现,因此在该书中有对本病的精辟论述。该书立本病名为“葡萄疫”,述:“葡萄疫,其患多生于小儿,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在遍身头面,乃为腑证,自无表里。邪毒传胃,牙根出血,久则虚人,初起宜服羚羊散清热凉血,久则胃脾汤,滋益其内。”明•秦景明所著《幼科金针•葡萄疫》云:“不正之气郁肌肤,色似葡萄渐渐多。庸愚未谙将斑治,直待牙宣谁执误。葡萄疫,出于外科方书,乃不正之气使然。小儿稍有寒热,忽生青紫斑点,大小不一,但有点而无头,色紫若葡萄,发于头面者点小,身上者点大,此表证相干,直中胃腑,邪毒传攻,必致牙宣,十有八九,久能虚人。急以羚羊角散清热凉血。”清•吴谦等编《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婴儿部•葡萄疫》云:“葡萄疫同葡萄状,感受疠疫郁凝生,遍身发点青紫色,毒攻牙齿类疳形。此证多因婴儿感受疠疫之气,郁于皮肤,凝结而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大、小青紫斑点,色状若葡萄,发于遍身,惟腿胫居多;甚则邪毒攻胃,以致牙龈腐烂,臭味出血,形类牙疳,而青紫斑点,其色反淡,久则令人虚羸。初起宜服羚羊角散,久虚者,宜服胃脾汤,……近见中年之人……亦患此症,治法同前。”此三位医家描述和过敏性紫癜的皮肤症状极为相似,葡萄疫之名首见陈实功先生之著作,并明确指出本病为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并指出此病久能虚人。清代唐容川《血证论》:“凡事物有根者逢时必发,失血何根,瘀血即成根也,故反复发者,其中多伏瘀血”。亦说到:“既然是离经之血虽是清血、鲜血,亦是瘀血,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周身作痛,其阻塞气之往来,故滞而痛,所谓痛则不通也。”本病症见瘀斑,间见便血、尿血甚至呕血,皆是离经之血,以宗海先生所说,本病必有瘀血,临床症状上也符合先生所言反复发作,身体疼痛的表现。集以上众位医家对本病或疑似本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的描述,可以发现,古代文献中并没有过敏性紫癜这一病名,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可对应“肌衄”、“血证”、“斑毒”“发斑”、“葡萄疫”、“血溢”、“紫斑”,本病的核心病机为“络脉伤”,热入胃不解,热、毒外发于肌肤可致络脉伤而发斑。风热挟痰,自里而外发于外,损伤络脉而发斑。七情、劳倦、饮食、中期虚寒而致火盛,火盛而迫血妄行,再乘风热损伤络脉则为斑为疹。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损伤络脉则作葡萄疫。此病已成,则有离经之血阻滞气机血络,出现疼痛和症状反复。总结病理因素可为热、风、痰、毒、瘀、虚、火,并且非常强调外邪、四时不正之气的影响。
现代医家认为引起紫癜发病的原因很多,多数学者认为过敏性紫癜的发生与风热毒邪入侵,热毒郁蒸于肌肤,致使络脉受损,血液外溢关系密切[1]。肖达民[2]根据临床体会认为外感六淫之邪是过敏性紫癜的主要病因之一,其中尤以风邪为主。风为百病之长,多袭人肌表而致病;小儿肺常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易为六淫所侵;且小儿多有“阳常有余”、“传变迅速”等特点,感邪后每易从阳化热化火,火热与气血相搏,伤及脉络。“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同时“风性善行而数变”,与本病紫癜起病急,常分批迅速出现、变化莫测、此起彼伏等特点相符。李玮[3]从“脾胃积热”的角度分析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病因,结合小儿生理特点,脾常不足,胃肠全而未壮,调护不当,饮食不节,易致脾胃积热,热毒蕴积于胃,熏发肌肉所致。热毒内扰肾络则尿血不止;伤及胃肠血络则见便血;外邪郁闭气血,瘀滞于关节,则关节肿胀疼痛;流注脏腑,清浊相混,则腹痛吐泻;“热毒蕴结脾胃,化火灼络”是其基本病机。黄世林[4]提出过敏性紫癜是一种湿热性疾病,正气不足、阴阳失调是其病理基础,而湿、热则是该病的致病因素。患者正气不足,多种因素,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湿浊内生,湿浊蕴久化热,热灼血脉,迫血妄行,血溢脉外而发病。顾丕荣[5]认为本病为感受外邪、饮食失节、瘀血阻滞、久病气虚血瘀等导致脉络损伤、血不循经溢于肌肤黏膜等处所致,临床以阳、热、实证居多,但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可表现为虚证及虚实夹杂之证。多为禀赋脾虚肌弱,外加诸多诱因导致营血外溢阻于肌腠所致。裴学义认为[6]本病的临床表现繁多,病机本质为为湿热交织、耗血动血之象,病位主要责之肺脾肾,病因可归为风、热、湿(毒)、瘀、虚五方面。本病发病脾肾不足,湿热郁滞是本,肺气不足,外邪侵袭为标。急性发作期以湿热内盛,血热妄行为多见,属实证、热证。慢性期则以气血阴亏,血脉瘀滞为主,属虚证、瘀证。如《医宗金鉴》日:“青紫斑点其色反淡,久则令人虚赢。”
综上所述,目前大多医家认为本病病因涉及到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多因禀赋不足,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外因多为风寒湿热之邪侵袭,同时强调内因为本病发病的决定因素,也决定着病理演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朱树宽.徐长卿治疗过敏性紫癜[J].中医杂志,2001,42(9):520
[2]肖达民.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思路与方法[J].新中医,2001,33(12):6-8
[3]李玮.从脾胃积热治疗过敏性紫癜 40 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8):1007-1008
[4]陈楠楠.黄世林论治过敏性紫癜经验[J].中医杂志.2009,50(3):208
[5]张志银.顾丕荣运用自拟“二果汤”加味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经验[J].世界中医药.2011,6(1):53
[6]胡艳,幺远.裴学义老中医治疗过敏性紫癜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 2009,18(14):577-578
作者简介:张海英(1978年3月)女 汉族 籍贯: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硕士研究生 主治医师,中医儿科学专业。
论文作者:张海英1,白亭文1,栾福起1,阎兆君2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0
标签:紫癜论文; 本病论文; 葡萄论文; 青紫论文; 之气论文; 劳倦论文; 中医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3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