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状田头菇制种栽培实用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柱状论文,田头论文,实用技术论文,制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柱状田头菇制种技术
生产柱状田头菇,首先要制作母种,原种和栽培种,首代母种从我站引进,原种由母种扩大繁殖而来,栽培种由原种扩大而来。
1、母种的制备:马铃薯(去皮切成薄片)200克、葡萄糖20克、玉米粉15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
制作方法:先将马铃薯片放入1500毫升水中煮沸20分钟后静放10分钟,倒出上清液1000毫升,在上清液中加入葡萄糖20克、琼脂粉20克、玉米粉15克继续煮5分钟,立即倒入家用压力水瓶内,再压入每支试管的1/4处,管口塞紧棉塞。
装好的试管扎成捆,上端用牛皮纸包好,然后放入医用高压锅内(无高压锅可用26公分煮饭用的压力锅代替),在1.5千克/平方厘米的压力下灭菌30分钟。(家用压力锅灭菌60分钟),待高压锅压力表指数降到零时,将试管取出趁热摆成斜面。摆放斜面时先在桌上放一厚约1.5厘米的木条,试管斜面的总长度不超过试管总长的2/3,冷却凝固后,即成斜面培养基。
2、母种扩大繁殖在接种箱内按常规接种方法将引进的母种转入后扩大繁殖,即可获得大量的生产用母种,如果没有接种箱,可以在家用液化气炉、电炉、火炉上方按上规方法接种,成功率和菌丝生产速度都接近接种箱。转接的试管母种在恒温箱内恒温25℃培养8~10天菌丝体长满斜面,就可以大量繁殖原种。家用恒温箱用报废的电冰箱改装,在电冰箱后面装一个恒温调节器,在电冰箱内装一个电热管,总投资150元,就可以代替千元以上的恒温箱(如当地无恒温调节器和电热管,我站办理邮寄,全套配件含邮资150元)。
二、原种栽培种制作
柱状田头菇原种、栽培种可用相同的培养料配方,原种、栽培种都应培养在750毫升标准菌种瓶中或17×33×0.05厘米的菌种袋内以保证菌种的质量,预防杂菌污染。
原种、栽培种培养基用棉籽壳84%、米糠10%、麦麸皮5%、石灰粉1%,含水量65%,PH值自然。培养料要求新鲜、干燥、无霉变、无虫害。配制培养料时;按上述比例,先将棉籽壳、米糠和麦麸皮拌匀,将石灰粉溶于水,然后拌入培养料中,如果湿度不够,再继续加水充分拌和使之均匀为准。
培养料配好后应及时装瓶,料应装至瓶的肩部,要求上下松紧一致,瓶口用棉塞、牛皮纸或双层报纸封口均匀。装瓶后要及时灭菌,如用高压蒸汽灭菌锅,在1.5千克/平方厘米的压力下灭菌2小时,若用土蒸锅,需灭菌8小时,将灭菌好的瓶子放在接种箱或无菌室内,冷却到常温后接种,接原种时,用接种钩钩取母种一小块,连同琼脂培养基一起放入培养料瓶内,每支母种接5瓶原种。接栽培种时,用接种钩钩出少量原种放入培养瓶内,每瓶原种接50瓶栽培种。
接种后的原种和栽培种立即放入培养室内在室温25℃,空气相对湿度60%左右的条件下培养。在培养期间要加强管理,及时检查。原种、栽培种每隔5天检查一次,检查时必须仔细观察瓶里的培养基表面、中部、底部有无杂菌污染,若发现有灰白色、网状不规则菌丝体和红、绿、黄、黑灰色等孢子以及粘液体,说明已被杂菌污染应立即淘汰,以保证菌种质量。菌种生长满后应及时使用,如不及时使用,原种、栽培种容易老化,严重影响以后的产量。柱状田头菇原种和栽培种菌龄从接种算起,不宜超过60天。
三、柱状田头菇的栽培方法
1、菇房的设置:柱状田头菇一般都在室内栽培,农村种菇专业户可利用空闲房建立简易菇房,结构以砖瓦建筑为好,菇房要求通风良好,有充足的散射光,周围环境清洁卫生,地面以水泥地为好,四周墙壁用石灰水粉刷。
菇房内应设置床架,床架可用竹、木、金属材料搭成,床架宽50厘米,层间距50厘米,架长3米,床架之间留一定的通道,便于管理。
菇房使用前,应进行严格消毒处理,消毒前先将菇房密封好,然后点燃硫磺熏蒸过夜,每立方米体积用硫磺15克。
2、培养料的配制:适宜于栽培柱状田头菇的原料较多,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择本地资源丰富的原料。
用棉籽壳栽培柱状田头菇,产量高。经济效益好,使用方便,无须经过加工粉碎等预处理,备料时应选择干燥、新鲜、无霉变的棉籽壳,如用陈绵籽壳,一定要适当延长灭菌时间。其
它原料如玉米芯、甘庶渣、杂木屑、稻、麦草均可用于生产,但必须混合使用,单独使用产量很低。出菇菌袋配料与栽培种配料相同,塑料筒袋采用22×44×0.03厘米的规格,另备塑料颈圈,圈的直径4~5厘米,高1.5厘米,颈圈可用塑料编织条剪成16厘米的短节,由电烙铁烙成圆圈,将装好培养料的菌袋置于高压蒸汽灭菌锅中,在1.5千克/平方厘米的压力下灭菌2小时,若用土蒸锅应在水沸后蒸10小时。
3、接种与培养:在接种室或接种箱内,按无菌操作方法取汤元大小一块菌种,接入栽培袋中,迅速收拢袋口,导上塑料环,反卷袋口,盖上牛皮纸,导上橡皮筋,菌袋的两端都要接上菌种。若在灭菌过程中牛皮纸破裂,应换灭过菌的牛皮纸,以免发菌时污染上杂菌。接种后,将菌袋移入培养室。生产性栽培袋一般利用自然温度发菌,无须加温培养,菌袋堆放在架上,堆放厚度不超过5层,培养时应经常检查菌袋中层温度,若中层温度超过35℃应及时翻袋或降温,否则袋温超过40℃时菌袋就会死亡,导致栽培失败。培养过程中,还应及时检查有无杂菌污染,发现污染杂菌的菌袋应立即清除,以免杂菌蔓延,另外,柱状田头菇的菌丝生长阶段应给予适当的散射光。实践证明,发菌期间给予适当的散射光能显著缩短柱状田头菇的生长周期,若发菌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生长周期显著处长,甚至影响产量。
4、出菇期管理:菌丝体在25℃的室温下,生长35~40天即可长满菌袋,继续培养10~15天,料面有黄褐色水珠出现,菌丝体由纯白色变成微
带褐色时,应取下牛皮纸,将冷水直接喷射到菌袋上,每日2次,菌丝体受到冷水喷射时的机械刺激,能起到骚菌的作用,子实体能较快的形成,保持地面湿润,湿度保持90%~95%。菇蕾刚形成时喷水量应适当减少,以免腐烂,子实体生长期要求大量的氧气,菇房内应保持空气流通,菇房的温度不能高于35℃和低于15℃。在15~32℃的范围内,都能形成正常的子实体。
5、采收:柱状田头菇子实体成熟后应及时采收,采收标准是当菌盖展开,颜色由咖啡色变为淡褐色,尚未弹射孢子时,若采收时间太迟,菌柄会自动脱落,导致整株落在地上,影响商品的价值。
6、室外覆土出菇:出完二潮菇的菌袋,脱去塑料袋备用。
在塑料大棚内挖深20厘米,宽50厘米,长度不限的沟,用清水将沟浇透后在沟内散一层石灰粉消毒和防害虫入侵,将脱去塑料袋的菌棒整齐地立式排放在沟内,四周用土埋好保湿保水,上面空隙处用碎菌棒填满,再用石灰水浸泡过的稻草覆盖,每天用喷雾器向稻草上喷雾,保持稻草湿润,沟内不宜积水,经过10天左右的管理,稻草表面将形成大量的子实体。用该方法培养的柱状田头菇,不仅菇柄增粗,菇叶增大,不粘泥土,而且产量比常规栽培高出一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