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_校园文化论文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_校园文化论文

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园文化论文,素质论文,高校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认真总结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加强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用以指导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积极引导。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构成及其基本特征

1.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已存在于我国的古代教育中,比如私塾、书院所倡导的“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学而优则士”、“君子不言利”等儒家道义,便可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处于萌芽状态的校园文化。以孔子、孟子创始的这种文化不断完善和发展,深深地影响着几千年来的中国校园。但“校园文化”概念的正式提出,并形成一股文化热潮,则始于本世纪80年代中期的大学校园,从此校园文化迅速发展为建立自觉、稳定而有组织的文化阵地。他们的界定说法主要有“启蒙说”、“精英说”、“氛围说”、“活动说”等。目前对“校园文化”概念内涵的界定,比较通行的表述是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认为校园文化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影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在分类上归属社区文化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在大学社区中生活的每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精神上具体化的文化形态。

2.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

高校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高校物质文化,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统称。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是精神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故也称载体文化。它的主要特点是空间物化,是一种以显性内在的文化。从形态上大体可分为三种:其一是基础设施文化(包括教学设施、办公设施、教辅和后勤装备、文体活动中心等);其二是环境布局文化(包括校园的总体规划设计、校园的绿化、楼堂馆所的美化等);其三是制度规章文化(包括学籍管理制度、道德行为规范、生活作息制度、招生分配制度、文化娱乐方式等)。

高校精神文化,是指大学校园里由师生长期创造的特定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工程和核心。它的主要特点是内在激励,是一种以隐性为主的文化。从形态上大致也可划分为三种:其一是智能型文化,主要指以增长知识、开发智力为主要目的的课延文化,例如课外学术讲座、辩论赛、知识竞赛、办校刊等;其二是观念型文化,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审美观念等;其三是素质型文化,指的是由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的独特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它包括政治素质、心理素质、民主作风、治学风格等。

综上所述,物质文化固然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和行为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说,物质文化又是校园文化发达程度的外在表现。但是,影响大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是精神文化。因此,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在于精神文化建设。

3.高校校园文化的个性特点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一种特殊社会组织内的文化,具有其自身的个性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是多元性。社会文化本身是多元的,高校校园文化也就呈现多元结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参加校园文化对象的多层次性;第二,校园文化形式的多样性;第三校园文化内容的丰富性。

二是时代性。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它必然具有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的特征,高校校园文化也是如此。例如六十年代初,毛泽东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这时期的校园文化,大都围绕“学雷锋,做好事”这一主题;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多年,赋予了高校崭新的课题和内容,这一时期的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振兴中华”;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精神文明建设则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从形式到内容必将更加解放和日臻完善,必将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氛围。

三是可塑性。主要表现在校园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可调整性以及大学生人格的可变性。原因在于:第一,高等教育的目的十分明确。校园文化活动必须围绕培养“四有”人才进行,凡不利于“四有”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活动都必须调整甚至取缔。第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的阶段,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和教育,使他们逐渐走向成熟并成为有用人才。第三,校园文化的主导是教师,教师的权威性和人格力量,足以左右校园文化的全局,使之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二、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高等教育正处于一场深刻的变革之中,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则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有利于大学生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单一的教学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不可否认,目前的高等教育,尽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作了部分的改革和调整,但作为沿袭已久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变革,相对社会的需求,毕竟是滞后的。因此,校园文化一方面成为高校改革的一个推动力,另一方面,它还直接成为常规教育和教学一个重要而不可缺少的补充。众所周知,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不平衡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也是因人而异的,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一方面恰恰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表现、提高、发展自己的领域,另一方面,也能为大学生实践志趣、爱好,完善知识结构开辟一个广阔天地。

2.有利于大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

灌输和熏陶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手段,但二者是不能互相替代的。由于当代大学生往往缺乏对我国革命历史的了解,缺乏对国情的了解,又受到外来文化冲击较大,加上逆反心理较重,作为人格核心的人生观尚未成熟和确定,在这种情况下,积极的灌输和引导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以熏陶为主要手段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意义也是重大的。如英模报告会、先进人物事迹展览、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都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由于校园文化是通过熏陶手段进行的,容易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从而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信仰,达到提高政治思想觉悟的目的。校园里的节日文化,从“五·四”、“七·一”、“十·一”,到“一二·九”等,历年来都是从中国历史、现实和未来出发,唤发出一种青春的气息和昂扬的意志,给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也都是深远和持久的。实践证明,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渠道之一。

3.有利于大学生对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

多年来,传统的应试教育曾一度桎梏着学生社会生活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其变成“高分低能”型的人。有的同学进入大学之后,适应环境、独立生活能力十分薄弱,如果说从中学到大学环境的变迁,已给大学生带来了心理冲击的话,那么,由大学到社会,将面临更大的心理挑战。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要求大学生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相应的心理适应能力,否则就有可能无所适从,变得焦虑,紧张,甚至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大学校园文化的蓬勃兴起,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方面得以很好的兼顾。学生们正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走出校园,见习社会、适应社会。另外,校园文化的多元性也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为大学生提供锻炼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条件和机会。可以说,大学四年是学生的准社会化时期,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大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变,使大学生大大缩短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4.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社团活动首先成为大学生关注和趋向的一个热点,并且随着社团活动的兴起和发展,校园文化变得愈来愈丰富和健康,给大学校园增添了一种气氛和活力。作为一种独特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它使大学生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使大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有了相互接触和了解的机会,不但了解了别人,也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增强了自我批判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有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承受能力的培育,而安全感、归属感、客观认识和完善自我,良好的心理承受等能力,正是个体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5.有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

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社会阅历较浅,对社会复杂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较弱,走出校门后一遇到复杂的人际关系就感到不适应,甚至有的学生存在恐惧感,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则显得十分迫切。而校园文化正好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使大学生有了更多交往的机会。在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同学组成的各种沙龙和社团中,由于他们有更多的共同点,他们之间更容易进行感情的交流和心理的沟通。而参加不同形式和不同场合的校园文化活动,又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提高了自身的交往能力,为步入社会奠定了重要的心理基础。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与思路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则

1.教育原则

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极好形式。在组织大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寓教育于各类活动之中。当然,这种教育必须是与大学生所感兴趣的各种文化活动相融合,使教育渗透于活动之中,而不是牵强附会。

2.自主原则

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因此,必须由大学生自己独立组织,自主安排。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创造精神,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放手让他们自己组织,使校园文化活动真正成为大学生自觉推进,自主管理的有效实践,从而使大学生在受到教育的同时,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3.积极支持与正确引导相结合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坚持自主原则,并不意味着放手不管。相反,从更高层次上要求对这些活动既要给予大力支持,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学生们的校园文化活动,教师要多关心、多过问,特别是在精神上、物质上和专业等方面尽其所能地给予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必须及时有效地给予正确引导,要帮助把好政治关,在思想认识、组织管理、专业与技术等方面给予全面指导。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1.大胆清理校园文化中的粗俗成分

随着国门的进一步开放和改革步伐的加快,一些社会非主导文化给校园文化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校园内“厌学风”随之出现,“吃喝风”、“赌博风”等在高校仍有一定的市场。对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绝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认同这些社会流行的价值和行为模式,而应站在教育者的高度,予以重视和批评,甚至制订必要的措施,予以清理,以保证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2.提高校园文化的活动层次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娱乐型的内容多、启迪型、思考型的内容少:各种社团名目多,而真正有吸引力的少:校内活动多,而能拿出去交流的节目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较低造成的,这也是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原因。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之一,就是要努力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使它接近或略为超过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更适合大学生的口味。

3.加强校风建设

如上所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是精神文化建设,而校风(包括学风和教风)的建设又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就是要加强校风的建设。努力构建一个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起到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开启智慧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校风建设。主要从四方面入手:一是准确认识和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二是从新生抓起。利用新生入学时的新奇心理和对学校情况了解的“相对空白点”,及时进行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校史教育等。使他们走进校园之后就有一种自豪感、紧迫感和危机感。这种“先入为主”的做法,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个别高年级学生不良习气的“传染”,有利于优良校风的建树;三是强化大学生的基础文明观念和道德约束力;四是有赖于广大教职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师长”与“榜样”的力量,以此带动与感化学生,促进优良校风建设。

标签:;  ;  ;  ;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_校园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