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理论前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学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劳动经济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新古典经济学中发展最为迅速、涉及或参与研究的经济学家人数较多、并且研究技术和工具不断得到充实和改进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它不仅囊括了就业理论、商业周期理论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微观经济分析,而且还吸收和应用了心理学、社会学、科学哲学、政治学、行为科学、统计学、微观计量经济学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一、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及其早期文献
在近现代经济思想史中,有不少经济学大师已经认识到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价值,有些人甚至提出劳动力市场本身应当成为一门有特殊研究意义的分支学科(马歇尔1890;希克斯1932)。因为劳动力所具有的特殊属性使得它有别于普通商品,而古典理论中的价值理论仅仅适用于普通商品。有关劳动经济学的早期文献较多地关注劳动力需求方面的市场因素,发展并完善了有关劳动力需求的边际生产力理论。
应用经济学的许多分支都经历了成长与衰退的周期性变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劳动经济学成为主流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然而这一领域的发展主要是侧重于历史和制度性的视角,与经济学的理论主流尚有一定距离。随着工会运动在50年代趋于稳定,劳动力研究成为这一学科的一潭死水。到了60年代,劳动经济学开始复活,许多新的理论使得这一领域与该学科的微观经济重心更加靠近。自60年代末开始,不断增加的微观经济数据与改进的理论共同使得经济学家对劳动者、家庭和企业行为的深入分析成为可能。70年代以来,劳动经济学在技术方法上有过不少重大突破,其中许多贡献已经被吸纳到主流经济学的教科书中,从而使劳动经济学的地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认可。当代劳动经济学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变化、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问题、工会垄断力量与作用的比较研究、集体议价、罢工现象、效率工资模型、回滞现象及其模型、搜寻与匹配模型、隐性契约理论、劳动契约对就业的影响以及内部人一外部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上。
二、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与方法
劳动经济学的传统主题之一是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这一主题中包含着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收入不平等的根源是什么?二是试图创造更加平等之收入分配的抑制效应是什么?劳动力供给所涉及的是个人提供劳动服务的激励因素,而劳动力需求所涉及的是企业使用劳动力的激励因素。对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越具有弹性,干预主义政策的效率成本就越大。因此,这一主题研究的重要步骤之一是考察这些弹性究竟有多大。直到近年来,旨在回答此类问题所能获得的数据是非常有限的,而处理这些数据所需的计算设备也并不令人满意。然而在劳动力供给方面,由于有关个人的庞大数据库已经逐步建立起来,使得这一方面的状况有很大的改观。例如弗兰克·斯塔福德所演示的巨大影响力对劳动经济学中突出的经验研究结果所产生的作用。
劳动力供给问题具有多个层面,甚至像工作时数这样的简单问题也可以划分为每周工作时数、每年工作周数和一生中工作的年数。对于年富力强的劳动者来说,是否工作的问题远不如工作多少时数的问题重要。
约翰·潘凯弗尔(John Pencavel)指出,有证据表明男人们在工作时数与闲暇之间所作出的选择只是非常微弱地受到现行工资水平的影响。对于已婚妇女来说,在时间的不同配置选择上,她们要比男人们具有更多的选择。因为在绝大多数家庭中,妇女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工作。这一状况使得不少研究者认为工资对妇女工作选择的影响要大于对男人的影响。
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和马克·基林斯沃思(MarkKillingsworth)运用许多不同方法考察了解释妇女在有酬工作与其它活动之间进行时间配置的经验数据。显而易见的是,女性劳动力供给的变动并非以工资和收入予以解释,而是由家庭地位的变化予以解释。
蒙特高莫里(Montgomery)和特鲁塞尔(Trussell)考察了人口学和劳动经济学之间的联系;罗伊本·葛罗瑙(Reuben Gronau)考察了包括有酬工作和其它活动在内的所有可能的不同活动并试图予以解释。上述种种研究方法都是把相关分析置于家庭劳动力供给决策模型之中的。
一个人一生中的劳动力供给很大程度上受到何时终止(退休)与何时开始(停止接受教育)的影响。退休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保障与个人退休金之可获得性的影响,反过来,它又提出个人退休金是如何决定的问题。爱德华·拉齐尔(Edward Lazear)对有关这些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总体考察。
教育问题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它对一生中工作持续期间长短的影响,而且是因为它对那些已经工作的人们之工作技能的影响。理查德·弗里曼(Richard Freeman)考察了有关教育的生产性作用以及教育对收益所产生的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并且评估了经济回报在影响选择继续接受教育之人数方面的效应问题。
一般而论,我们对劳动力需求的了解要少于对劳动力供给的了解,因为我们所获得的企业横截面数据要少于家庭的横截面数据。因此大多数有关劳动力需求的工作都是建立在时间序列分析基础之上的。这些工作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主要致力于估测工资效应,二是主要致力于跟踪详尽的对外部冲击作出反应的就业季度性调整。
丹尼尔·海默麦希(Daniel Hamermesh)考察了有关工资效应的理论与证据,发现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一是在给定产出水平下,相对工资对技能或就业年龄组合的影响;二是真实工资对总产出水平和就业的影响。与此相对照的是,斯戴芬·尼科尔(Stephen Nickell)关注的是,给定全面的立即调整之成本过高,通过何种详尽的路径,使就业对冲击作出调整反应。
工资结构作为一个近似值是由需求与供给来加以决定的,虽然人们也对其它制度性结构进行过考察。给定具有一定特性的工人得到给定质量的职业,即存在一定的供给,便存在相应的需求。每一需求取决于对给定工人所支付的工资和职业特点。这一工资结构调整到供给与需求相等时为止。因此工资结构可以通过一个工资与工人的特性以及该工人所处行业之间的功能性关系而得到描述。
罗伯特·威利斯(Robert Willis)从人力资本模型入手考察了这一关系,他的观点使得这一框架能够在许多不同的情况下得到广泛的经验性应用。约若姆·怀斯(Yoram Weiss)集中考察工资结构的一个特别层面:即它在生命周期中的变动。他的模型使得个人能够在所有时点选择他们所欲求的人力资本投资率。一定时期的工资变动用于补偿早些时候的人力资本投资只是工资结构中补偿差异更为一般作用的一个例证。
舍尔文·罗森(Sherwin Rosen)考察了各个工作之间的其它差异,补偿差异成为具有生命和健康风险、气候条件、以及对未来期望的不确定性等方面的支付差异。工资结构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向女性劳动者和少数民族劳动者所支付的低工资,人们会质疑在一个竞争性的经济环境之中此类歧视如何能够维持下去。葛兰·凯因(Glen Cain)对可能的解释进行了分析。
工人技能的同质性与雇主的需求经常调和在无摩擦劳动力市场中所期望得到的后果。唐纳德·帕森斯(Donald Parsons)考察了近年来的研究文献并试图解释长期就业关系的本质。这一工作的大部分已经从有关就业关系的时间长度的经验观察开始,并试图提出使得各种就业安排合理化的不同理论方案。在这一文献中,长期就业关系本质的首要目标是雇主与雇员面对风险和他们在就业议价中所获得不完备信息的态度。
许多同样的激励构成劳动力市场搜寻模型的基础,但是达尔·冒腾森(Dale Mortensen)所强调的基点不同,他的目标是探索工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子,以搜寻工作机会。关于失业问题的现代分析,乔治·约翰逊和理查德·拉亚德探索了失业结构的决定。他们的目标是描述长期失业水平和现存的持续失业结构,并且评估有关这些现象的不同解释。现代经济学中失业的另一特性是商业周期,大卫·利里恩(David Lilien)和罗伯特·霍尔(Robert Hall)考察了失业周期性运动本质的广泛证据以及这一令人迷惑的现象为什么会存在的理论解释。
制度结构是现代劳动力市场的组成部分之一。享利·法伯尔(Henry Farber)考察了过去20年中浮现出的有关工会决策的大量研究工作。有关工会行为的一个尤其重要的方面是罢工活动,这一活动似乎把无法说明的成本都纳入议价关系之中。约翰·凯南(John Kennan)考察了这一领域中的经验性和理论性工作。葛莱格·刘易斯(Gregg Lewis)在20多年前出版了这一领域的经典著作《美国的工会主义与相对工资》,他对工会在相对工资议价方面的影响力进行了新的考察,并且采用了许多新的数据和方法。
保罗·托伯曼(Paul Taubman)和迈克尔·瓦希特(Michael Wachter)讨论了收入流动性(earnings mobility)问题,并且以更加接近马克思主义而不是经典学派解释的观点,来讨论产生劳动力市场结果的社会与家庭等级结构。这一领域的经验性研究工作集中在不同家庭和不同时期的收入流动性方面。
罗纳德·厄仁堡(Ronald Ehrenberg)和约舒阿·施瓦茨(JoshuaSchwarz)考察了公共部门劳动力市场的特殊属性,他们认识到公共部门雇主的激励或许比私有部门的更为复杂。这一考察提供了有关公共部门劳动力市场之特殊结构的丰富信息并且对该市场的运行进行了分析。
70年代以来,经济模型和数量技术被成功地应用到集体议价(Collective bargaining)及其经济影响力方面,过去采用定性术语所讨论的议题如今已更多地采用统计估测的方法加以分析。一方面这些领域中的研究已经极大地增加了我们对劳动力市场以及对劳动者、工会和雇主的认识;另一方面该领域的研究有时会突出地强调教学的高深程度,而不惜牺牲直接观察和常识性判断的作用。
三、几种可供借鉴的模型与方法
1.采用企业数据评估劳动力市场均衡搜寻模型的绩效。过去20年来发展起来的均衡搜寻模型已经成为对劳动力市场问题进行分析的重要工具,同时它也是对劳动力市场政策进行评估的有效工具。这些模型涉及有信息摩擦与搜寻摩擦存在情况下的工资决定。它们能够解释工资和个人在不同劳动力市场状态之间的转换,在这些状态中持续的时间长度,以及诸如失业率和工人再配置率这样的总量数字。均衡搜寻模型在研究政策变化方面尤其有用,比如说最低工资或失业福利水平方面的变化。对这些模型的结构性估测促使不从属于卢卡斯批判的政策推论成为可能。
然而,大多数现有的均衡搜寻模型在解释给定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数据之横截面分布方面存在诸多困难。荷兰学者杰拉德·范登堡(Vanden Berg)等人使用雇主数据来测试他们所预测的均衡搜寻模型结果,他们使用了由朋砀、罗宾和范登堡开发的模型框架(BRVdB,2000),并且采用了有关个人所挣工资和失业持续期的数据,以一种类似灵活的方式对模型进行了填充估算。在对搜寻摩擦进行估测的基础上,能够获得对各个企业之间生产率分布、工资水平分布和就业分布的估测。此外他们还分析了工资水平、生产率水平和就业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且进行了正式测试以调查雇主数据是否能够从被估测的分布中抽样获得。他们所开发的均衡搜寻模型通过估测劳动生产率在各个企业之间的适宜分布,能够以经度(Longitudinal)劳动力供给数据完美地适配于工资分布状况。该模型扩展了以匀质工人和企业为基础的伯戴特和莫腾森(Burdett &Mortensen,1998)模型,使得企业在给定市场中运作以获得不同的劳动生产率(或收益产品)。
均衡搜寻模型通常是以经度劳动力供给数据来估测的,这些数据覆盖失业与职业持续时间,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或失业状态的转换,以及就业者的工资等方面。根据此类数据,BRVdB模型中企业的异质性是未观察的异质性,并且BRVdB模型显示任何工资分布均可以由一种适宜的潜在连续生产率分布予以支持,前提是只要前者是在可以通过模型生成的工资分布集合之中。可以生成的工资分布集合是一个所有非负值随机变量分布之集合的子集。这意味着经验性工资分布可以用于非参数说明的测试。然而,如果测试接受了这一说明,那么从根本上说就不再有对工资分布的过于确定的限制。他们发现在对工资水平和生产率水平之分布的估测方面均存在着许多难题,在解释较大规模之企业的低生产率水平时尤其困难。此外还发现,给定这些企业的生产率水平,由某些企业主动提出的工资水平是次优的。预计生产率分布的标准偏差要比那些用于观察的小得多,反之,企业主动提出的工资水平之分布亦然。对分布适配程度的正式测试发现,零假设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都被摈弃,而零假设则表明来自数据的观察是从该模型预计的分布中取样而来。
BRVdB模型中的基本关系是工资水平与生产率水平之间的关系。他们还发现与企业行为相关的问题表明单个工人之间的差异在企业所提供的工资水平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与阿波德、卡拉马尔兹和马洛格利斯(Abowd,Kramarz & Maroglis,1999)新近公布的研究成果(他们发现在工资水平的决定方面,特定的个人要素十分重要)完全一致。此外他们在分析中有意予以忽略的其它方面,比如工人之间的利益分布以及工人与企业之间所适配的技术等问题实际上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BRVdB模型已经成为目前劳动经济学文献中相当引人注目的模型。大多数新近的经验分析也接受了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以便获得对于工资数据的可接受的适配程度。在企业数据层面上,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观察,这些观察的分布可以与来自更加传统之数据(有关工资和个别劳动力市场的一段持续时间)的估测分布进行比较。更为一般的是,BRVdB模型能够解释所观察到的各个企业之间工资、生产率和企业规模的分布,以及该模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释各个企业变量之间的可以观察到的关系。
2.微观计量经济技术在劳动经济学方面的应用。微观计量经济学是一种介于经济学和统计学之间的用来研究微观数据的方法。它包含了用来分析微观数据(比如有关个人、家庭和企业的信息)的经济理论和统计方法。作为横截面数据的微观数据是指同一时点的条件,或者是作为纵向数据(组合数据)在连续年份中的同一观察单位。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由于得益于包含微观数据的大范围数据库的创建,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已经得到迅速扩展。
随着微观数据可获得性的增加和计算机功效与速率的增大,对于微观经济理论进行经验测试的全新可能性已经崭露,研究者们已经能够在个人层面上对许多新的问题进行经验性研究。比如说决定人们去工作的因素是什么?决定工作时间长短的因素是什么,经济激励效应如何影响人们对教育、职业和居住地所进行的选择,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和教育计划对个人的收入和就业会产生怎样的效应等。这些问题都可以用赫克曼和麦克法登发展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微观数据的使用还引发了新的统计问题,这主要是由此类(非经验性)数据的内在局限性所致。由于研究者只能观察特定个人与家庭的特定变量,某一样本也许并非随机获得,因而不具备代表性。即使这些样本具备代表性,某些影响个人行为的特性仍然是无法观察的,它使得对个人中间存在的某些变动予以解释显得相当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有关自选择技术方法上的突破出现在70年代中期,它们与赫克曼有关劳动力参与和工作时数的个人决策方面的研究是紧密相关的。在1974年发表的一篇有关已婚妇女劳动力供给的文章中,赫克曼设计了一种计量经济学方法来处理此类自选择难题。这一研究是对微观经济理论如何与微观计量经济学方法相结合,以说明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所作出的绝妙注解。
四、简评
随着劳动力要素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劳动就业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日益丰富,问题也日趋复杂。我们原先研究和处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现实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也显得较为落后。一方面面临着研究范式的转换和对国外先进技术方法加快引进和吸收的急迫感,另一方面需要对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作出认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我们需要审慎地选择适宜的应用环境和政策背景,有选择、分步骤地加以引进和修正,在积累和收集大量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尝试构建适用于中国制度背景和经济环境的具体模型,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储备数据库和失业预警预报系统,特别是应当尽快建立各个城市和全国联网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供给信息系统。我们正应当不断吸收和跟踪劳动经济学前沿理论,借鉴和尝试某些较为成功的理论模型和技术方法。比如在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尤其注意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在全国性和地方性的调查统计中应当根据国外劳动就业统计的标准规范建立起具有国际可比性的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