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材的价值取向研究_高中英语论文

高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科书论文,价值取向论文,高中英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一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都负载着某种特定的价值,课程本质上不是“价值中立”或“文化无涉”的纯粹知识活动。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教育社会学家扬(Young,1971)就认为课程知识不是必然正确的,它仅仅反映了某一社会特定的权力分配情况,反映了社会控制的特征。

英语课程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工具,其思想性和教育性也比较强。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编排教科书,通过这些内容使学生获得什么,都有明显的价值取向。《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指出,“英语教材要以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为编写指导思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各种版本的英语“新课标”教材层出不穷,那么这些教科书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是否与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致呢?本文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为代表,对英语教科书进行内容分析,以充分揭示其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是否真正体现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分析框架

教科书体现的价值取向到底有哪些?这些价值取向是否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致呢?本研究以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基本文本,结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内容设计了一个“价值取向类目表”作为分析框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同时又是各科课程目标制定的指导原则。其中,课程改革的总目标中有关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同时还指出,“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钟启泉等,2001)。课程标准是国家规定的课程文件,它既是教科书选文的依据,也是教科书编写的指南,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总要求,明确地规定了教科书的意识形态。我国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明确规定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要求是“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对“情感态度”的要求是“使他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英语课程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意识,拓展国际视野”。

根据以上两个文件,本研究初步确定一个分析框架,然后试着分析我国高中英语5册教科书,根据实际需要,修改后确定了价值取向类目表。

●热爱祖国:包括爱祖国、爱国家山河及文化、爱中国人民等;

●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精神、无私奉献、勤劳刻苦、立志敬业、诚实善良、坚毅勇敢、聪明智慧;

●法制教育:法律意识、权力意识;

●热爱科学: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

●国际意识:环境保护、自由和平、国际合作;

●跨文化交际意识:文化理解、文化认同。

(二)分析项目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共分5册,使用范围广,影响比较大。分析的材料是学生用书及练习册每一单元内所有的短文(包括听力部分)、对话及习题中所涉及的内容,力图揭示这套教科书内所含的价值取向。本文分析秉承“事实分析”的原则,只描述、呈现事实,不作主观推测、评价。本文分析时辅以教学参考书,以使分析尽量客观、准确。

(三)概念界定

所谓“价值取向”是指“影响个人或团体对事物所作判断及行为选择的组织化、内在化了的稳定的理念”(吴永军,1999)。

二、统计结果与结论

(一)统计结果

以下是对5本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统计后所得出的结果:

表一 含有以上价值取向类目的单元数量统计

注:百分比是各项内容所涉及的单元占全册25个单元的比例。

表二 本套教科书中真实人物形象男、女数量及科学家数量统计比较

册次男

女 科学家

一 1715

二 151

714

774

五 151

15

合计(人次)61

11

28

合计(人数)59

11

26

百分比(人数)84.2815.7137.14

注:1.因科学家钱学森及霍金出现两次,故男性总人数为59,科学家为26人。

2.百分比是指占本教材所出现的真实人物形象人数的比例。

本套教科书每册5个单元,共25个单元,从表一我们可以看到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所涉及的单元在总单元中所占的百分比。内容包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单元有10个,在总单元中占40%。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单元有8个,占32%。虽然介绍科学家勇于探索以及介绍科普知识的单元仅有5个,但从表二我们可以看到本套教材中出现的真实人物形象(男女合计)共70人,而科学家就有26人,约占总人数的37.14%。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单元有7个,占28%;涉及培养全球意识的单元也有8个,占32%;然而,没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内容。

(二)结论

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本套教科书在内容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高度重视政治性、思想道德的价值取向

(1)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表现了浓厚的政治取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表现在通过提供大量实例或图片歌颂我国壮丽的山河及勤劳智慧的人民。

歌颂祖国壮丽山河、名胜古迹的文章,比如模块二第1单元中,关于“文物”与“文化遗产”的图片共16幅,其中有关中国的文物及名胜古迹的图片就有10幅,而其他国家的只有6幅。精美的瓷器、金光闪闪的唐代铜镜及充满神秘感的布达拉宫等都跃然纸上。

歌颂我国人民的文章,比如模块一第4单元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介绍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情况,同时讲到救护人员和十几万解放军官兵不顾自身安危、奋力抢险的事迹。地震无情人有情,短文歌颂了人民子弟兵大无畏的精神以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大家庭的团结,感人至深。

与爱国有直接关系的文章,比如模块三第1单元在介绍西方节日的同时,还介绍了中国的许多节日,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等,重点讲到了“七夕节”(又被称作“中国的情人节”)的来历,使学生加深对本民族节日及其文化的热爱之情。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一些西方节日在中国逐步被大家所熟悉,甚至许多国人也过起了比如“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洋节”,反而不重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如今,一些传统的中国节日重新得到了公众的重视。如何将代表我们特定群体文化的传统节日传承下来,不盲目崇外而使外国文化得以侵入甚至取代中国文化,也是本套教科书在选材中所关注的。

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始终被列为《中学德育大纲》的第一条。在我们分析的这套教材中也将其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意志。

(2)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科学及人文精神,提倡机智勇敢、与人为善、无私奉献等价值观方面。

比如,模块一第5单元及模块五第1单元介绍伟大人物及著名科学家就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坚毅、进取、无私奉献的优良品格。如不惧怕教会压制而坚持“日心说”的哥白尼,不图名、不图利、无私奉献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科学家的形象都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模块三第5单元听力课文部分介绍了加拿大一名有关儿童疾病的医学研究者(Dr Nancy Olivieri)。他冲破阻力揭露了某种会对儿童造成伤害的药物,从而被尊称为忠诚的(有良知的)医药科学家。这个事例告诉人们在科学探索中必要的忠于事实的科学精神及科学家所必需的人文精神。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文章占了很大比重,而且分布很广,这充分显示了我国的英语教学除了注意传授知识外,更“不露痕迹地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编排内容,符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所要求的教材编写原则的第五项,即“思想性原则”。我国将德育放在五育之首,英语学科也不例外,这使得英语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思想性”,同时,思想性还被作为选择教材内容的重要标准。

2.重视科技的价值取向

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介绍,主要表现在对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精神的赞扬及对科普知识的宣传上。

比如,模块二第3单元的中心话题是“计算机”,介绍了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在当今社会的广泛应用,还介绍了代表科技前沿的机器人,让学生充分看到了高科技带给人们的巨大利益。

模块五第1单元的主题是“伟大的科学家”,它介绍了钱学森、哥白尼、John Snow等15位科学家“如何以探索、钻研、无畏的科研精神验证未知的科学真理”。教师用书中明确指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对科学家的生活有所了解和感悟……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精神,培养出科学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加强学生品格素养的培养,陶冶学生情操”。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全球化的到来,我国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科技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可以说,当今世界,谁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发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作用。在本套教材中,许多文章也表现了“科学”的主题,并且大量的科学家被提及,这充分显示了教科书编写者对科学家及科学技术潜意识的重视,充分显示了我国重视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

3.重视全球化价值取向

本套教材对全球问题的关注及对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提倡保护自然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反对种族歧视。

(1)提倡保护文化遗产,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比如,模块二第1单元Culture Relics介绍了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情况,从而激发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及世界意识。模块二第4单元是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话题,讲述了藏羚羊的遭遇及恐龙和渡渡鸟灭绝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野生动物的困境和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思考人们应该如何与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动植物和睦相处。

现代文明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给人类带来了诸如沙漠化、大气污染、能源枯竭等世界性问题。环境问题已是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是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是支配当前世界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观。本套教科书也涉及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及其他世界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开拓国际视野。

(2)提倡反对种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追求和平、民主与自由。

比如,模块一第1单元通过二战时期德国犹太小姑娘Anne Frank的日记,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表达了人们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模块一第5单元通过有关前南非总统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的生平简介,介绍了他反抗种族歧视、为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努力;在同一单元中还将领导印度人民进行民族独立战争、使印度从英国殖民地获得解放的圣雄甘地(Mahatma Gandi)当作伟大人物搬上教材。

(3)提倡不同国度间人们的团结合作。

比如,模块二第2单元The Olympic Games的练习册文章中讲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在2006年冬季奥运会上,来自加拿大的滑雪运动员Sara Renner在比赛中一根滑雪杖突然折断,挪威队的教练Hakensmoen及时给了她一根滑雪杖,使她得以正常比赛,并且获得银牌。这个故事说明了人与人之间有竞争,但更需要合作和关爱,更需要公平。

作为现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和平问题是全球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大的地球村,所以人们更加渴望民主平等与合作,更需要尊重多元文化、和平共处。这套书中有四个单元与此话题有关,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及合作意识,消除狭隘的民族主义、种族及文化偏见,培养宽容、理解、合作及多元化的国际意识,这也是这套教材体现的价值取向。

(4)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让学生了解世界各种文化,理解世界的多元性,认同、尊重他国文化。

比如,模块五第2单元The United Kingdom回顾了英联邦的历史,介绍了其地理、政治、文化、风土人情和文化景观等,让学生感受异国文化,增强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理解的能力。模块四第4单元的中心话题是“身势语”,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身势语及见面问候方式的不同,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和感受文化差异,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能恰当、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有七个单元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学生可以从这些融入教材的文化内容中,对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历史、民族习性以及价值观等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进而提高鉴别与鉴赏异国文化的能力,同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世界意识和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人才,是这套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之一,这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所要求的课程目标相一致。

总起来说,随着课程标准开始强化生命意识、文化意识,相应地英语教科书的选文标准也开始重视语言的人文性,将语言的学习与生存境界、人格提升结合起来,这有利于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套教科书把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际意识结合起来,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及人文精神,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及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很好地达到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所要求的“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及“形成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等的目标。

三、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

(一)缺少与法制和竞争有关的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而且讲究法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我们现在提倡“以法治国”,所以教材应包括体现发达国家及我国法制内容的文章。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套教材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当今社会处处充满了竞争,无论国家间、民族间还是个人之间,竞争随处可见,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的动力。但是,这套教材却没有涉及关于竞争的话题。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也应当包括他们的竞争意识。这套教材在这方面内容的缺失,容易造成现实生活中只有合作而没有竞争的假象,使学生丧失忧患意识及国际竞争意识。

(二)在某些方面缺乏与青少年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内容

例如,吸毒及网瘾几乎是影响当今世界各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最严重的问题,但这套教科书却缺乏对这方面的关注。

截止2004年底,我国吸毒人员已达79.1万名;在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的人员就占到了70%。由于吸毒而引起的盗窃、卖淫、暴力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是令政府头疼的一大难题。

信息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又引起了负面影响。目前我国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已经超过1000万。如果不及早采取措施,这个病态的群体还将进一步扩大(太原新闻网,2006)。截止到2006年9月份,我国的互联网用户数已达到1.72亿。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加,网络成瘾问题也节节攀升。许多人认为染上网瘾如同吸毒。由网瘾青少年带来的自杀、他杀、偷盗、卖淫、反社会、家破人亡的案例时有发生。这一现象已经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这套教科书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我们发现外研社2004年开始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第二册第2单元No Drugs专门讨论了吸毒问题及其社会危害,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毒品,积极帮助沾染坏习惯的弱势群体;第一册第6单元The Internet and Telecommunications课文听力部分则讨论了在因特网上学习的优缺点及其沉迷于网络而造成的危害,让学生学会客观、辩证地看待因特网,积极利用这些资源获取和处理有用信息,同时避免沉迷于电子游戏而荒废学业、虚度光阴。

(三)男性中心倾向问题

我们发现,这套教科书并没有出现像史静寰等学者在研究我国小学语文等教材时发现的性别刻板印象,比如男女职业差别大,女性的活动场域主要集中在家庭,其职业主要集中在教师、护士、服务员等领域的现象(史静寰,2004)。这套教科书有意识地关注了女性,表现在专门设一单元讲述“成功女性”(模块四第1单元),探讨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价值和贡献,讴歌了她们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成就,同时还激发学生对社会评价制度以及性别观念的思考,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和社会观。可以说这是本套教材值得肯定的地方。

但通过分析,我们仍然发现这套教科书存在着男性中心倾向问题。教材中出现的真实人物共70位,其中男性59位,女性仅11位。出现的女性职业种类也比男性职业种类少得多,在谈到的教育家、音乐家及建筑师、作家等中,竟无一女性,而且涉及的女性所在年代也比较久远。

教育公平已是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种趋势。教育中的性别平等,则是教育平等的应含之义,而且一直是教育平等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之一,实现教育性别平等更成为各国教育的目标之一。男女在教育中的性别平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一直所提倡的。因此,为了顺应男女平等的社会历史潮流,在今后的教材编写中应使男女所占比例适当,而且要体现女性所从事的丰富职业,还要多加些现当代女性人物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各项事业中又涌现了一批批新时代的杰出女性,如中国著名女作曲家瞿希贤,身残志坚的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及张海迪,河南省原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等,她们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正面典范。只有把性别平等作为贯穿教材编写的一条重要原则,才能使课程内容更完美地体现教育民主和教育平等。

(四)“选择与失衡”的问题

“选择与失衡”,是指只从一种视角去解释问题和选择材料,使广大学生不能认识到历史及当代问题的复杂性(Zittleman & Sadker,2002)。

这套教科书比较多地表达了和平、民主及合作的主题,有关世界上仍然存在的矛盾及冲突几乎没有提及。在介绍英语国家如英国时,只讲到了它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呈现的是西方国家辉煌的历史、优秀的传统、美丽的自然风光、高度发达的经济等美好的一面,没能揭示其存在的严重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相比较而言,外研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西方国家的某些社会问题。如第二册第2单元No Drugs指出英国的吸毒者在过去五年内上升了30%,英国青年人吸毒是欧洲其他国家的5倍多,说明英国也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问题。第二册第1单元Our Body and Healthy Habits介绍了英国、美国及加拿大三国的医疗系统,肯定了这些国家的优越性,但也指出在美国也有看不起病的现象。这就告诉人们,美国也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遍地黄金、处处高楼大厦、人人拥有小轿车,美国贫富差距也很大。

总之,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应当全面,让学生对历史及现实有个正确的认识,才会真正提高他们鉴别与鉴赏异国文化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和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很好地适应有着种种矛盾、冲突的社会。

四、结语

任何国家课程内容的设计都要体现国家和政府的意志,体现国家和时代的需要。同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所传递的知识也不是“价值无涉”或价值中立的,而是由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高度统摄的;它不仅仅是语言学习的工具,还是一定价值观的传递者,隐含着我们国家所认可的价值取向及意志,体现了国家和时代的需要。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充分彰显了新课程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及人文精神,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及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达到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培养学生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然而,我们认为,某些内容的缺失或偏颇应值得教材建设者的关注。一套优秀的英语教材不仅应客观、科学地反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而且还应借鉴其他教材建设的成功经验,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希望这些对普通高中英语教科书的分析能对教育部门及教材编写者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启迪作用。

标签:;  ;  ;  ;  ;  ;  

高中英语教材的价值取向研究_高中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