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中西方高等教育比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社会改革论文

世纪之交中西方高等教育比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社会改革论文

世纪之交中西高等教育比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中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历史的车轮将充满巨大变化的20世纪幻化为过去,将一个充满生机与挑战的21世纪带到我们面前之际,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在认真地思考如何跨进一个新的千年。其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因此,深入开展高等教育研究,促进中外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是加速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的一个必然趋势。

本文将从“回顾”和“展望”两个方面,对世纪之交的中西高等教育研究进行一番透视。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西高等教育比较研究的主要成果

新中国建立5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今,已初步建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学科门类齐全、形式多样、规模相当、结构合理、质量较好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技术成果和智力支持。这些成就的取得,是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同时也是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认真探索的结果。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中西高等教育比较研究空前活跃,成绩显著:

(一)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问题

二战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率先认识到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大促进作用,先后开展了教育经济学、教育战略学的研究,并相继确定“科教兴国”、“教育兴国”的战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了发达国家“科教兴国”的经验,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的思想,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进入8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确立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工作方针,将教育提到“突出的战略位置”,提出了“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战略决策。1992年,进一步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口号,1994 年明确提出“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 并于1998年8 月将这一战略措施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成为贯彻于这一法律始终的唯一宗旨。正是基于对教育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地位明确认识和准确定位的这一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得以增长2.8倍。

(二)关于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问题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各级政府对各种形式高等教育的管理和监督方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反映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它的形成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实行国家包揽办学、政府直接管理高校的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客观地说,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为充分发挥中央的统一领导作用,制定全国发展规划,宏观控制教育发展,特别是合理衔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集中力量实现普及义务教育和群众性教育教学以及建立国民教育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这种管理体制的缺点急剧突出出来,即:不能很好地调动地方的自主权和社会办学的积极性;管理形式单一,全国要求一致,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办学缺乏特色;增加了管理环节,加重了国家的经济负荷。因此在分析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类型及其优长基础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中国政府大胆深入地进行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国家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新体制。并于1998年8 月在《高等教育法》中,明确了高等学校的责权,并通过对境内高校的“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方式,促进形成中央与省级政府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条块有机结合的管理新体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在逐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保证高校依法自主办学。

(三)关于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问题

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主要是指高等学校与举办者之间的关系。一个国家办学体制的形成根植于该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在市场化的国度里,高等教育办学主体主要为国家、地方政府和个人三种形式。通过对世界各国的高教办学体制的研究,使我们发现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已经相对稳定,恪守单一办学主体模式的国家相对减少,发展私立高教和三种办学主体并存正在成为办学体制改革的主要趋势。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与经济管理方式相适应,基本上实行的是中央、省级政府两级办学的体制,办学形式整齐划一,皆为公立办学。这一办学体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但也暴露了相应的弊端:条块分割严重,不能保证办学质量和效益;办学形式单一,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不能很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等,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这种办学体制更难满足经济结构多元化及各地区各行业的不平衡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因而进入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热潮,借鉴世界教育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打破了由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建立起了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和公民个人依法积极参与办学的新格局。

(四)关于高等教育投资体制问题

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主要是指筹集高等教育经费的运作方式。一般来说,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是决定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因素。当前,随着高等教育规模逐渐扩大,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也无论是国家还是私人举办的高等学校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因此,就世界范围而言,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不断拓展经费的来源渠道,尽可能地吸纳社会各方面的资金。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差不多全部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这种单一投资体制,限制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从中国国情出发,同时借鉴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我国积极进行了投资体制改革的探索:1978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98%来自国家财政。1985年,在改革高等学校的助学金制度后,高等教育经费中包含了少量的学杂费和培养费。1987年,开始推行非义务教育的成本分摊和补偿制度,把原来的助学金制度改为奖学金、助学金和贷学金制度,并鼓励高校拓宽经费来源渠道。1993年,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全面推行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到199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占教育经费总支出的比例下降为53.63%,政府征用于教育的税费占10.58%,企业办学经费占4.72%,校办产业、 勤工俭学与社会服务用于教育的经费占3.91%,其它财政性教育经费占0.73%,社会团体与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占1.19%,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占6.74%, 学杂费占 12.88%,其它经费占5.62%。

二、21世纪中西高等教育比较研究展望

21世纪正向我们走来,这是一个人类社会更加进步和发达的世纪。在这一世纪里,社会将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更良好的环境与机遇,高等教育也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更大的支持与贡献。展望21世纪,我们将欣喜的发现,21世纪的各国教育界将更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信息时代的到来、通讯的快速发展、交通的便捷,将使这种交流与合作更全面、更深入地展开。正在处于腾飞和深刻变革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在认真研究和分析西方国家举办高等教育的经验基础上,将进一步开展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汲取西方国家的有益经验和先进成分,通过全面改革,使高等教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支撑力量。在未来的世纪里,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将进一步为深化以下几方面改革服务:

第一,将围绕“进一步落实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开展中西高等教育比较研究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已基本明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落后的基础,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某些陈腐思想的阻碍,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难以在国家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必须进一步在如何落实教育发展战略以及采取何种具体措施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等方面,全面开展中西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借鉴未来世纪西方国家落实“优先兴科”、“优先兴教”战略的具体措施和先进经验,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状况的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特别是在已经基本解决国民温饱问题,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要积极促进将教育发展的重心上移,努力增加高等教育投入,与此同时通过全面改革,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既有数量的发展又有质量的提高,使一批大学能够真正处于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中心地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第二,将围绕“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步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开展中西高等教育比较研究

当前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目标已非常明确:即,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教育应当由政府完全包揽逐步转变为由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样化的新体制,形成公立学校、企业办学、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应该说,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这一目标是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经济不发达、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强烈的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愿望不断增长的需求下而选择的唯一出路。那么在这种新型的办学体制下,我们要在21世纪中的高等教育发展中,认真思考强化对各方面办学的行为规范研究。为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对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多种办学体制的利弊研究,探讨高等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后的行为规范、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质量的保证体系以及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原则等问题,以确保在多种形式的办学体制下规范高等学校的整体办学行为,使高等教育发挥全面功能,真正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将围绕“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立国家宏观调控、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开展中西高等教育比较研究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目标是:正确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政府和学校的关系,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关系,逐步建立学校自主办学、政府宏观管理、社会积极参与的体制。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中,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是简单地改变学校的隶属关系,而是要把重点放在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权限,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充满活力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上面。为此,必须加强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转变过程和经验研究,比较分析高校办学自主权扩大的相关因素,要对什么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定位,从而使我国高等学校在拥有了办学自主权后,能够认真研究各方面条件,正确定位,办出特色。与此同时,要加强对西方高等教育中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方式、手段以及社会参与办学的运行机制的研究,促使长期以来形成的我国政府对高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主要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服务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确保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并借鉴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强教育决策咨询系统、信息系统、督导评估系统以及其他中介机构的功能,扩大“社会参与”高等学校办学的机会。

第四,将围绕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开展中西高等教育比较研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增加教育投入和改革经费管理制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形成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教育经费筹措机制,1998年公布的《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学费”、“国家设立高等学校勤工助学基金和贷学金”,“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国家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向高等教育投入”。这几项有关我国高校资金投入的法律条文,总结了近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经费筹措上的改革成果,从总体上看,与世界潮流也是相通的。但是,实行这种体制是不是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了呢?这还不是马上就能实现的。关于完善高等教育的投入体制有许多问题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开展中西方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例如:如何确立国家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比例问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及《教育法》明确提出了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要求,并提出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本世纪末达到40%的奋斗目标。那么在这一奋斗目标中,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应确立在多少为宜?如何按照法律规定和政策要求保证高等教育经费的稳步增长?此外,与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体制在实践上尚存在一定差距,迄今为止尚未建立健全贷学金制度,在很多情况下,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只体现在高校创收,还远未打开更为广泛的渠道等。因此,在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中,还应广泛开展与西方国家在高等教育资金筹措方式、制度上的比较研究,在既定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已经十分明确的前提下,探讨落实和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具体措施和细节,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我们相信通过党和政府、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广泛开展中西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基础上,我们最终会把健康、繁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高等教育带进新的时代。

标签:;  ;  ;  ;  

世纪之交中西方高等教育比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社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