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兼论对基础文明教育的再认识_素质教育论文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兼论对基础文明教育的再认识_素质教育论文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兼谈对基础文明教育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素质教育论文,科学文化论文,基础论文,学生综合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全社会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史大潮中,许多高校的基础文明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素质教育”讨论的深入,人们发现,基础文明教育常常是“你紧一阵,我好一点”,紧过之后,学生依然我行我素,成效不大。其中缘由,不能不令人深思。

我们认为,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加强校风校纪教育、严格规章制度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一、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基础文明教育的根本

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之所以难以取得满意效果,并不是因为他们对其中的道理不懂,而是这种教育从形式上只是对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教育的某种补课和简单重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贫乏和偏废的状况。

如在高校考试中存在的作弊流行病,一方面反映了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改进和加强,另一方面,毫无疑问,这与高校学生学风的浮躁有着直接关系。它所突显的是大学生科学意识、科学观念、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缺乏,而它们正是人的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和体现。

目前,众多高校都对考试作弊者给予严厉制裁,甚至抓到一次即处以“极刑”,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但仍有学生以身试法,屡禁不止。要杜绝考试作弊现象,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不可。没有科学素质的提高,就不会有强烈的科学意识、科学观念,就不可能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密切关注,也就不可能有不断学习、勤奋学习的动力,“六十分万岁”、混文凭、考试作弊现象也就不可避免。

基础文明教育说到底就是纪律和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作支撑,基础文明教育只能是低层次的养成教育,而不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因为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即无论干什么事,都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合乎科学,严肃认真,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准时精确和条理化;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热爱科学,信仰科学,追求真理,谨严刻苦,敬业进取,勇于批判,大胆创新,具有为人类服务和造福的无私奉献精神,而这正是我们所要求的纪律和所提倡的道德的重要内容。所以,一个人具有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就会对纪律和道德有深刻的认识,从而就会自觉地去遵守纪律和实践道德。

同样地,在我国,由于中学阶段文理分科、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及大学阶段狭隘的专业知识教育,造成了大学生人文科学知识相对贫乏、文化素质相对低下,这也是造成基础文明教育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要想使基础文明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取得成效,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二、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于高等教育,人们一向认为它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场所,因此,向大学生传授高新科学文化知识是高等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大学生是社会上科学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人们在讨论大学生素质教育时,常常忽视或较少谈及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问题。然而,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我国高校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首先,从理论上说,人的个体素质结构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身体素质(人的先天遗传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其中,社会文化素质居于最高层次。而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又由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等构成。在这四种素质中,科学文化素质又是其他三种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在人的整体素质教育中是多么重要!大学生素质教育也是如此,抓住了科学文化素质这个“牛鼻子”,就能促进其他素质的提高。

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最基础的素质。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刻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运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方法论去认识世界、观察社会、思考人生、探索未来,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去设计自己的成长道路,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从微观和现实角度看,一个在校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就会在就业过程中增强竞争实力,提高选择职业的自由度和取得职业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华,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在我国,社会上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观念,认为大学教育就是职业教育,上大学就是要学一门专业,以便毕业后就业。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导致过分强调教育的功利性,使大学教育过分专门化,具有强烈的行业性、专业性。而市场经济建立后,行业结构、产业结构变化频繁,打破了行业经济、部门经济的界限,原来重专业知识、轻复合知识,重知识积累、轻全面素质提高,重平均发展、轻个性发展的弊端就日益显现出来。一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较差,在某种程度上被培养成掌握一定技能的“工匠”;而一些文科教育又脱离实际,成为缺乏现实基础的“经院哲学”,学生技能单一,在自己所学专业之外,较难有所作为,潜在能力不足,缺乏足够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要求,更难适应跨世纪人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再者,在现代科学的演进过程中,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日益增多,各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紧密联系,实现高度综合化,特别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互相融合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现代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也都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人类已越来越趋向于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当前、为适应科学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培养文理结合、能够综合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新的潮流。然而,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先天不足。理工科教育除了政治理论课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内容,而文科教育极少涉及自然科学,特别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现状的内容。这种教育模式把学生局限于狭小的专业圈子里。相当数量的学生毕业后工作缺乏独立性、开拓性,有的只是一些狭窄的专业知识,很难适应科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高等教育一定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时代意识,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目标,深化改革,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加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是搞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条件。

今天,教育的使命已不仅仅只是使学生学会知识,它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的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就提出了“学会生存”的教育思想,1989年又提出了“学会关心”的口号,这无疑是人文精神的回归。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进一步提出了“现代教育由四大支柱支撑”的现代教育观念,它们是: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也就是学会学习,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各种机会中受益;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以便不仅获得专业资格,而且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技能,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入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当使每个人借助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他人生的各种不同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

过去,我们习惯把思想政治教育(德育)、业务教育(智育)和身体训练(体育)看作是教育的全部任务,现在将包括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在内的科学素质教育及文化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视为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具有战略意义和符合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否则,教育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我国企业经济效益低,产品缺乏竞争能力,农业科学技术得不到普遍推广,宝贵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得不到充分利用和保护,人口增长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屡禁不止的状况就难以得以改变,科教兴国的战略国策就难以实现。许多学校的经验证明,切实搞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就是转变教育观念,而转变教育观念的关键在于校长和各级领导的重视。没有领导观念的转变,就不可能有高瞻远瞩的决心、切中时弊的措施以及学校教务、学生工作、后勤等部门的协同作战,综合素质教育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突破。

2.改革课堂教学是搞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也不例外。然而,我国高校长期以来相同的专业实行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必修课多、选修课少,专业课多、通识教育课少,分析课程多、综合课程少,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造成了培养的人才类型和规格单一,违背了知识、个人与社会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所以,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第一,要对教育模式(主要是课程设置模式)进行改革,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加强基础课。借鉴美日等国的经验,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在高校开设文化素质修养课势在必行。文化素质修养课有思想政治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人文科学类、艺术类、语言类、体育卫生类及其它众多课程,内容儿乎包括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粗神文化),特别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人,尤其是青少年具有巨大的培养和塑造功能。

第二;要开设辅修专业,即在不延长学制又无需大量投入的情况下,使学生受到本专业之外的另一专业的训练,增强社会适应性。

第三,各科教师都要注意挖掘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并把它们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在不增加课时的况下,不知不觉地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进行了培养,而且说服力强、作用大。

3.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决定因素。

办教育、办学校,教师是主体;教学活动,教师是主导。因为教师直接面对学生,所以,高素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把业务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能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优良的思想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影响教育学生。因此,加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必须提高业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教师真正融传道、授业、解惑于一体,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培养高素质的教帅队伍,需要学校和教师个人双方的共同努力。学校要为教师的学习、科研、进修提供良好条件,教师个人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4.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加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一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二要大力开展社团活动、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陶冶;三要加大经费投入,尽量改善教学、实验设备和更新补允图书资料,大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设施建设,使学生尽早使用先进设备进行学习,尽早接触先进科学技术,并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升华精神,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5.注重实践是加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这里所说的实践,包括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科学实践主要是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除进了正常的教学计划安排外,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以增加科学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锻炼思维,提高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主要是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它为大学生了解、认识社会创造了条件,也为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我创造了条件,对大学生的素质提高和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按照当代科技及教育发展趋势,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注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结合,教学、科研、生产结合,也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

注释:

*本文为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高等教育科学研究1995—1999年重点课题“大学生规范行为养成教育”的成果。

标签:;  ;  ;  ;  ;  ;  ;  ;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兼论对基础文明教育的再认识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