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苏西昌职业教育_苏锡常论文

发展苏西昌职业教育_苏锡常论文

发展中的苏锡常职业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苏锡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发以来,苏州、无锡、常州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该地区经济腾飞作出了很大贡献。

为宣传苏锡常地区职业教育改革的经验,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其发的优势和特点,探讨改革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江苏省教委职教处和苏锡常三市教委的大力协助下,我们在近20天的时间内走访了21所各级各类职业学校,8个企业。我们感到,在苏锡常地区,社会对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需求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地方经济和职业教育相互依赖已经形成良性循环;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共同办学的格局基本形成。

一、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苏锡常地处国家重点开发开放的长江下游“金三角”。这里自古人杰地灵、文明富庶,今天正以先行者的雄姿,进行由小康到现代化的历史跨跃。1994年,该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达1500亿元,占整个江苏省的42%。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该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

苏锡常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该地区长期形成的教育基础,特别是8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1992年,苏州市166个乡镇和城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1993年,无锡、常州通过了国家教委组织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检查验收。“八五”期间,职业学校每年为城乡输送近3万名毕业生,充实了生产第一线的骨干力量。

现在,苏锡常地区有中等职业学校近200所,在校生15万人,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所占比重逐年提高。1994年,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数已起过6.7万人,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达到1.6:1。一批规模较大、办学水平较高示范骨干学校相继建成,专业设置已趋向行业配套、门类齐全。与此同时,高级技工培训和各类短期培训普遍展开。地方高校和一些中专学校正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路子,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改革开放16年来,苏南的职业教育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26万名各级各类技术人才,有力地促进了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苏锡常职教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一)面向社会需求,以主动服务为宗旨

充分利用外部驱动力,结合社会需求,坚持主动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向是苏锡常地区职业教育展的关键所在。从初创、大力发展到巩固提高,苏锡常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方针的确定、办学模式的改变、服务对象和专业结构的调整,都是以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及其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的。市区职业学校80年代初期主要以服务于相关的产业局为中介,为企业部门服务。乡镇企业崛起之后,市区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向区县辐射,积极为乡镇企业培养人才。近年又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三资企业的发展,以多种方式为其培养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单纯的终结性的就业准备教育已经法满足社会需求。为此,以学历教育为主的职业学校,拓宽职能,实施各种岗位培训。如苏州旅游职业高级中学急社会急,共举办烹饪、美容美发、导游等专业的各种短训班89期。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本着主动服务当地经济的宗旨,在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同时,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岗位培训、等级工培训及大中专层次的学历教育。江阴市933所成人学校担负了全市67.2万劳动力平均每两年接受一次工、农、副专业增训的任务。

(二)政府统筹,多方办学

在办学体制上,苏锡常地区基本形成了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共同办学的格局。近年来,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但企业参与、社会共同办学的基本态势并未改变。

1.办学主体趋向多元。苏锡常地区坚持政府统筹,行业、企业办学为主,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学校突破行业、部门区域的限制,直接面向社会,多方合作。政府包办职业教育的局面明显改变。据无锡市统计,市区60所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不含部省属学校,含举办职前班的成人学校和普通中学),政府办的占30%,行业企业办的占68.3%,其他社会力量办的占1.7%。即使是政府办的学校,实施的也是校企联合的办学体制。

2.企业参与办学。联合办学或委托培养是苏锡常地区企业参与办学的主要形式。80年代以来,苏州市区职业学校在校生中属于经济部门定向培养或企业委托培养的,一直保持在92%以上。企业自办学校和“双元制”试点,也是企业参与办学的重要形式。“双元制”试点促成了企业和学校更加密切的合作,目前,苏州常州分别有20和10个企业进行双元制试点。苏州医疗器械厂办职业中学为该厂培养了大量技术工人,截止1994年底,该校毕业生已经占到全厂职工的70%。在多方办学的探索中,苏锡常地区创造由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行业局、企业等成的联合校务委员会或类似组织(如董事会)。委员会定期开会,对学校培养人的规格提出要求;协调招生计划,缓解供需矛盾;促进企业对学校的各种支持。

(三)强化质量意识,以质量求发展

1.重视基础,突出技能教育。为了加强学生的适应性,苏锡常的职业学校对基础理论课教学给予了充分重视,在此基础上突出技能训练,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双证制度”的实施,使学生的技术水平逐年提高。1994年,常州市区13个专业(工种)972名应届毕业生参加技术等级考核,四级工达级率为91.6%,其中有107名获得了五级工证书。

2.强化德育,实施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教学、德育一起抓,从校园环境、教学、学生日常行业规范验实习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这是苏南职业教育的又一特色。通过与企业、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协作,引导学生热爱专业、热爱企业、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教育教学中,苏州实施了千分制全程质量管理,将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成绩量化考核,就业时分段推荐、实行双向选择,促成了优生优先分配。

3.借助社会力量、加强质量管理。通过校务委员会,及时了解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情况和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实施毕业生追踪调查,征求企业和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使企业参与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苏锡常地区职为教育发展快、步子稳、效果好,关键靠得是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促发展。

(四)以改革求得发展

1.改革办学形式,增强职都活力。以办学形式之一的联合办学为例,80年代初,学校和行业一对一实行紧密型。80年代中后期,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经济部门参办的积极性开始减退,形成学校和几个部门松散型联办。90年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和主管部门的联系趋向淡化,学校直接面向社会,与企业事业单位全方位联办。办学形式的改革,促进了企业参与的广度和力度,增强了职业教育的活力。

2.三教沟通,提高办学效益。围绕为当地经济服务这一共同目标,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拓展职业教育事业。从突破职前、职后教育界限和打破、普高分离入手,探索三教沟通的途径。农村普通中学附设职业班或开设综合高中班;成人学校创造条件开设职业班。昆山陆家镇、江阴要塞镇均作了有益探索。昆山市利用两级成人教育基地举办66个职高班、10个电视中专班,使成人教育基地同时成为职前教育场所。

3.推进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招生、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一向被视为职教改革的难点。苏锡常地区本着“谁用人,谁出钱”的原则,逐步实行有偿培养和缴费上学制度。中专和技工学校的招生实行统招、委培、自费相结合,学校不断扩大委培生、自费生比例。目前,委培生、自费生比例已达60%,这无疑拓宽了学校的经费来源,有利于办学条件的改善。毕业生和就业制度改革方面,建立了毕业考核和技术等级考核制度。毕业生除联办、委培生外,逐步通过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

(五)强化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

苏锡常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要使职业教育稳步发展,还必须依靠政府统筹,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一支团结奋进、勇于开拓的管理队伍;必须形成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研究机构。

1.政府统筹、宏观管理。职业教育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复杂。为了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该地区各级政府把加强职业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了政府的工作目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主要是对职业教育政策扶持、统筹管理。在劳动用工上,各级政府坚决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政策。规定“城乡企事业单位补员首先从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各类职业学校毕业生中择优录(聘)用”。规定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从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高到22.5%,增加部分予以统筹,用于职业教育。政府对劳动、计划、人事、教育行政部门多方协调,避免政策上不一致。如协调劳动部门对职业学校毕业生和技校毕业生实行同一政策,统一待遇。1994年苏锡常地区在贯彻省计经委劳动局关于技工学校部分工种专业招收农村学生的通知时,经政府协调职业学校毕业生也享受技校毕业生待遇,18个工种专业在城镇生源不足或无人报考的情况下可从农村招生。从而为职业学校某些社会急需专业的设置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重视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苏锡常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一支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密不可分。学校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鼓励教师参加培训、进修、自学考试“专升本”等,注重提高学历层次。开展教学评估,推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业务素质;开展技能竞赛,促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要求年轻教师担任班主任,提高他们的综合工作能力。

3.注重多渠道筹措职教经费。苏锡常地区重视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从投入上为职教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证。从经费来源看,既有政策性投资、企业事业单位出资、社会团体和境内外个人捐资,又有学生交费、学校创收等。如常州刘多钧职教中心、苏州高级工业学校均得到境外团体和人士的资助。刘国钧职教中心还获得了常州齿轮厂教育基金。据统计无锡市区职业学校在学校总开支中,多渠道筹资所占比重已超过政府投入。县(区)职业学校多渠道筹资在学校总开支中所占的比例更高。

三、关于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呼唤。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从事成熟技术应用和运作的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经济生活中科技含量的增加使得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来越迫切。地处长江下游“金三角”的苏州、无锡、常州尤其如此。该地区有着10多万个工业企业,其中技术密集型企业要占30%-40%,这些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存在着客观性和必然性。现就该地区的几个主行业来说明高职的需求状况。

——机械电子行业。近年来,一些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引进大量现代化电气设备,且融多学科、高新技术比例越来越大。无锡威孚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油泵油嘴生产厂家,该公司已拥有各类生产性电子控制设备176台,占全厂主要生产性设备的5%。苏州医疗器械厂目前拥有17台数控机床,占生产性设备的40%以上。无锡机床电器厂和无锡康利模具厂引进的美国G18-CNC1000型数控三座标磨床和日本GLS-130A、M9017A数控光学曲线工具磨床已经具备了世界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先进水平。据以上企业反映,对这些现代化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计算机控制运行需要机、电、光一体化的高级技术人员。中专毕业生虽对传统的电气设备具备维修、运行的能力,但由于知识基础的薄弱和知识面的限制,很难加入对现代电气控制设备的调试和维修行列。威孚集团的卧式加工中心集传统的电气技术、PLC技术、检测传感技术、数控加工技术等多门学科,对维修调试要求较高,要求操作人员能掌握整机调试,编制加工程序,判断故障,进行机电维修等。要适应以上岗位要求,显然中专层次毕业生的知识和技能就不够用了。鉴于此,机械电子行业,急需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电气运行、维护的高级技术人才。

——纺织服装工业。常州是我国重要的轻纺基地。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常州为国内市场提供了大量品种繁多的民用和工业用纺织品,同时在为国家和累建设资金和对外贸易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常州市的武进县拥有4000家乡镇企业,其中30%以上是服装纺织工业。近年来,纺织机械正朝着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光电技术、气动技术、电子技术处控技术及电子计算机控制等高新技术在纺织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就对从事工艺设计与生产及现场管理的工作人员提新的要求。常州纺织工业学校对江苏省有该校毕业生的纺织染整服装企业进行了调查,广泛听取了企业家及工程技术人员对纺织教育的评价。有关企业认为:“现有高等学校毕业生属学科型人才,与生产一线不对路;绝大多数专科毕业生也属于本科的压缩型;中专毕业生虽属技术人才,但在技能水平上很难达到要求。因此,纺织服装行业迫切呼唤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大批高级技艺型、应用型人才。”

——对外贸易。目前苏州市三资企业约5000家,无锡三资企业的数量已达3000家,常州也不少于4000家。这些企业大部分拥有出口权;同时,国营、集体企业中拥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也在增加。这些企业从事对外贸易的人员来自两方面:一为翻译转行;二为技术人员转行。而真正外贸专业毕业生很少。企业欢迎既懂外贸业务,又懂产品知识并且有良好英语水平的人才。保守的估计,这些三资企业和拥有出口权的国营集体对高级外贸人才的需求缺口在10000-15000名之间。地处江阴的奔翔集团是一家合资的乡镇企业。该集团下属的一鞋厂厂长告诉笔者:“产品要打进国际市场。除了靠产品质量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懂外贸、会英语、能报关的人才。正是缺少这方面的人才,企业对市场信息知之甚少,大把大把的钱被外国人赚走了!”

总之,就目前苏锡常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看,还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该地区应根据现有的条件与可能,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应加快普同通高等教育的改革,有计划地调整普通高等教育的结构,加大高等职业教育的比重,充分利用现有普通高校、专科学校、成人高校和职业大学培养高等业教育的人才。同时也应发挥基础好的中等专业学校技术教育的优势,试办高职班,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职人才。

(二)关于专业设置与劳动用工政策

职业教育的发展无疑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专业设置也应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调整。但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又应在整体布局上由有关部门统筹安排。

苏锡常地区,近年来第三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1994年,第三产业在GNP中占到25%以上。产业结构的变化,必将影响到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相应面向第三产业的各类专业发展势头也很迅猛。然而还应看到,市场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近期社会需求反映敏捷且准确,但对远期的社会需求反映则较为迟钝。择业心理不等于社会需求。与三产专业相比,二产专业则出现了招生难的现象。常州刘国钧职教中心去年开办了机电一体化班,结果只招到了11名学生,车工班只招到9名学生。常州高级技工学校是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该校毕业生四级工已达98.7%,五级工已达58%,在社会上供不应求。然而这样一所学校其生源大多来源于农村,学生多数是朝着“农转非”来的。之所以造成这种现状,其根本原因是这些专业的毕业生走上岗位后工作环境艰苦且待遇低。一名五级工月收入800元,而一名财会专业或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分配到银行后每月收入可达1500元左右。一些旅游、宾馆服务的毕业生走入社会后,收入也不会低于每月1000元。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职业教育的专业布局要有些计划性,要靠教育主管部门与有关部门如劳动、人事、计划部门统筹协调,在扎扎实实作好人才预测的基础上,对学校专业的调整与设置加强宏观指导。另外,对一些二产专业要继续给予倾斜政策加以保护,以增加这些专业的吸引力。在劳动用工政策方面还应制订有关规定,提高二产一些艰苦行业从业人员的待遇。香港一名钢筋工到岗之后待遇不低于一名中学教师,而中学教师在香港收入是比较高的。总之,尽量避免对一些热门专业趋之若鹜的现象,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三)关于企业参与办学。

在苏锡常地区,大部分企业虽然从自身利益出发程度不同地参与了办学,但总体上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尚未真正形成制度。参与的深度力度显得不够。况且,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一些企业尤其原来的一些国营大中企业正在逐步与社会事业脱勾。长此以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力度会逐渐减弱。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必须通过立法来确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我国的《企业法》还没有明确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其他法律、法规也没有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规定。因此在《职业教育法》出台之前,有必要通过地方立法,明确该地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义务和权利。苏锡常地区教育基础好,经济比较发达,又有一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典型或成功经验,可以在立法方面先行一步。另外,该地区乡镇企业比较发达,机制也较灵活,可以作为企业参与职教的突破口,先行试验。

为了不断增强企业在联合办学的参与程度,有必要制定政策,不断丰富企业参与联办的内涵。就目前经验而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一般可有如下内容:参与人才的需求预测;开发专业设置;拟订教学计划;为学校和其他教学机构提供专业师资(主要是实习指导教师);提供实习实训场地;参与毕业生安置;提供部分办学经费等。总之,企业参与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所在,应尽快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标签:;  ;  ;  

发展苏西昌职业教育_苏锡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