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与人文教育的分工与联系_政治论文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与人文教育的分工与联系_政治论文

论高校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工与衔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政治教育论文,人文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人文教育(以下均称“三项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然而,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既要分清“三项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同分工,又要弄懂它们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衔接和配合关系,如此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落实方案。

一、“三项教育”各自的价值取向

人文是指人性中的美好成分,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人类思想体系。人文教育就是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人生、关心社会、关爱自然、追求真善美的人文情怀。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觉、自由、批判、怀疑的精神。人文精神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水平的提高,鉴赏能力的增强和终极意义的关怀。人文精神从本质上包含三个层次:第一是价值观的层次,人应该追求一种真、善和美的价值观;第二是知识的层次,人应该具备一些人文知识积累,加强一些历史、哲学、审美等人文修养的训练;第三是举止、礼仪的层面,人应该由内而外展现出一套和谐的与社会相适应的礼仪规范和文明举止。一个不具备人文精神的人很有可能会成为“有智商缺人性”或者“有能力缺教养”的人。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积累的过程,它要求我们不断吸取人类历史上的文明精华,不断摒弃已经落后的观念和思想。

政治教育是所有国家的统治者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统治阶级和受教育者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手段,传递政治文化以形成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进而凝聚社会力量促进社会文明的教育活动。高校的政治教育是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有效途径。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它体现了占统治地位的那个阶级和政党的意志。这一点规定了政治教育内容的本质价值取向,也决定了政治教育的倾向性;此外,政治教育还具有文化性。它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政治的观念、信仰及价值观,是政治价值追求层面的;二是政治的规范、准则及谋略,是政治技能层面的;三是政治的概念、原理及经验,是知识层面的。最后,政治教育本身具有社会实践性。政治教育具有十分现实的目的性,那就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凝聚力量实现国家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教育更应该注重社会实践性,因为承载着人性解放的使命,通过政治教育应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道德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个社会,政治可以不断更迭,而道德却要永恒存在。否则,社会就会坠入残酷、黑暗、腐败的深渊。道德教育是对个体进行道德人格塑造的过程,它是以私人美德、社会公德和集体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教育,通过启迪、疏导使受教育者形成稳定的道德认知,通过陶冶和体认的方式,使受教育者产生真挚的道德情感,并通过实践的磨炼坚定教育者的道德意志,从而笃行道德规范。所以,道德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地按照被社会认可的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的活动。道德可以分为美德与规范,其中规范具有时代性、阶级性的一面,它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反映了道德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面,所以,道德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教育必然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规范要求;而在另外一个方面,人类社会万变之中也有不变的东西。道德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核心,在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中永恒的文明积淀是美德,而美德就具有继承性,如诚信、舍己救人等都是永恒的普世性的美德。因此,道德教育就具有永恒性和继承性的特点。这要求道德教育既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又要尊重自身发展的规律。另外,道德起源的基本原理决定了道德教育要产生实效就必须要跟丰富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做到道德教育生活化。

二、“三项教育”的相互关系

人文教育是基础性教育,明显具有稳定性、基础性和非功利性的特点。它包含的内容很广,既包括人处理与自身的理性、情感与意志的关系,又包括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它反映一个人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基本的审美素质。它能使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品位的人格素养,宽广的理论视野和多维的创造思维,能使学生成为更加完整而非片面发展的人。因此,人文教育是学生从专业“机器”转为专业人才的基础性教育,它可以增加人才的宽度和厚度,防止教育的异化与失衡。它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审美。人文教育是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基础,它为后者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创造性的思维,没有人文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达不到应有的高度。

道德教育为人文教育提供价值判断的标准,它决定着人文教育的价值取向。人文教育是追求真善美的教育,这个真善美的标准是由道德教育的内容来阐释的。对于政治教育来说,道德教育是其顺利实施的基础,它为政治理想追求的科学性和终极性提供价值支持。张汝伦在《坚持理想》一书中认为,任何人都有社会理想,只是自觉与不自觉,否定理想是对人性的侮辱。社会政治理想是理想的最高层次,学校德育自然应该对学生的政治理想信念教育负起责任。而学生的道德进步本身就有利于推动社会政治文明和政治理想的实现。

政治教育是方向性教育,它为人文教育和道德教育指明方向,我们的道德教育既不是封建主义的,也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我们的人文精神也是与社会主义理想追求融为一体的人文精神。可见,三项教育是密切相关的,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共同衔接点应该是社会理想教育,人文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交接点是健康人格的塑造,人文教育与政治教育的交接点是体现人生意义关怀的人生观教育。三项教育只有科学配合,合理实施,我们才会真正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全面发展人才。

然而,他们毕竟分属不同的领域,在具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具有很大的不同。

三、“三项教育”的科学落实

根据前面部分的论证,“三项教育”要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需要站在教会学生“做人”,即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对“三项教育”的价值观和教育目标进行全面设计,在充分考虑三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实现课程体系上的有机融合,即“三项教育”在相互交叉的关节点上要相互印证而不是相互冲突。然后,根据各自的价值取向和学科发展规律,予以适当分离,建立起各自独立的教育体系。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里,政治教育已经具备了一个完整的——由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内容和主要渠道进行的,但还不够完善的体系。对于目前的政治教育,笔者认为应该通过对四门政治理论课程的优化、改革去落实。对于政治观念和政治理想信念教育的优势可以继续保留,对于政治政策的宣传解释可以适当压缩,对于政治原理教育应该予以加强,对于学生参政能力的训练应该予以重视。比如,在教育内容上增加一些基本政治概念、政治学说和政治原理的讲解,把学生领进政治学领域的大门,学生具备了基本的政治理论素养后,才能对当前的政治模式和政治运行产生正确的认识,才能学会以政治的眼光协调和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冲突,才可以期望他们未来为社会发展提出高水准的政治建议和见解。这样就能避免因为不懂而导致的漠不关心,因为外行而造成的错误评价。在政治技能层面,也应该联系许多现实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训练。如:怎样评价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参政议政能力?按照怎样的程序才能实现选举公正?怎样选择合适的政治渠道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等等都是技术性很强的政治问题。目前关于政治实践方面的技术训练几乎为零。我们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都会在不同的岗位上实践或参与政治,参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们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况且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也迟早会从他们中间产生,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走向。所以,笔者认为这是目前政治教育应该予以加强的内容。

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坚强的道德人格。不管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还是从我们目前社会的现实需要来看,道德教育都只能加强。首先,我们必须确立起人才成长,德育为先的观念。彻底改变沦落为职业培训所的高校形象,承担起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职责。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然后,将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分离,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要求的道德教育体系。这一道德教育体系,既包含了我们的传统美德,如:仁爱、诚信、勇敢等,也应该吸纳其他各民族的道德精华,如:平等、民主等。完整的道德体系的建构过程,是社会主义道德大厦的建构过程,还是一个扬弃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在实施路径上,主要通过开设职业伦理必修课为主渠道予以实施。这需要我们首先编写出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科技化、网络化社会发展的职业伦理教材。笔者认为,最起码应分为文科、商科、理工科三个版本。科学技术本身没有伦理,但人类社会有伦理。目前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应该用人文、伦理的光辉去关照。其次,在教育手段上,应该采取课堂显性教育和校园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全体教师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的师德规范建设,完善校园规章制度建设。在校园中,所有工作人员都在不同程度上扮演着教师的角色,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这里面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制度的制定过程和对教师的管理要民主,这样的管理制度才具有公信力,具有公信力的制度才会被很好的遵守。另外,要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这方面的论述比较多,不再展开。最后,在教育的方法上,应充分注意道德教育实践性的特点,做到道德教育生活化。道德教育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启发学生的道德智慧。寓教于生活的方法摆脱了古板的道德说教,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辨别力,还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创造能力。这在我们这个价值和文化多元、冲突无时不在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道德是一种文化现象,所以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会形成不同的道德原则。如果我们只教学生一些本民族的或者固有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学生在面临新的道德情景和不同道德文化的冲突时,就会无所适从,甚至走向道德虚无主义。利用现实生活中道德冲突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教育,能够较快提高学生的道德辨别能力和道德创造能力。并且激烈的现实冲突有利于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并坚定学生的道德意志。这样的道德教育才会真正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成长,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仅不会变成道德的叛徒,还会成为道德的守卫者和道德进步的推动者。

对于人文教育,可以定位于社会主义道德统领下的人性完善教育。在这一原则的统领下,既要吸收本民族的精华,又要吸收其他民族的经典和我们时代的精华,但以体现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为主。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中国优秀的传统,一是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精神;二是孟子“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骨气,这是值得我们永远继承的。具体来说,首先根据人文精神教育的价值取向建立独立、完整、科学的人文教育价值体系。然后,在这一价值体系指导下,设计具体的教育目标。最后,再根据教育目标编写《大学人文教育读本》教材。具体的教育内容,首先应该包括社会责任教育,对个体生命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于社会和国家的责任。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人生观教育,这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交叉的地方;其次还应该包括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教育。培养对亲人、家庭、国家、民族以及自然的感情,用美的、善的情感充实心灵,使之情感日益丰富美好,精神不断升华;再次,人文教育的内容还应该包括拓展思维空间和活跃创新精神培养。我们不仅要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其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想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创造能力强的人才;最后,人文教育还应该进行人格尊严的教育。人格尊严,就是做人的尊严,教学生尊重人格尊严,就是肯定人的价值。每个人不管职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美丑,不管种族大小,人格尊严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不容侮辱和亵渎。尊重人格尊严,就要尊重人的个性,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珍惜。尊重个性,个体的潜能才会得到发挥。

另外,在教育的载体上要丰富多样,经典的文学、美术、诗歌、音乐、电影、社会实例都可以编入具体的教学计划中,对大学生进行情感陶冶、美感训练和理性提升。其次,在教育环节上,还需要对教师进行有计划的人文素质培养。长期以来,由于大学专业划分较细,许多教师也是在人文教育缺位的情况下被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人文素养普遍较为薄弱。对全体教师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使各科教师都具备必要的人文素养,由单一的教书改变为全面的育人,由“文人相轻”转变为“和而不同”,这样的教师在教书过程中洋溢着人格魅力,他们充满人文关怀的君子风度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并使师生友谊深厚纯真。再次,在学生管理上要体现人文精神。细致入微地关爱学生,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在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上既要奖惩分明、民主高效,又要关爱学生、保护个性。如:对于个性突出、才华出众的学生,学校要给他们提供更多展现和贡献才华的机会,而不是呆板的强调共性的管理;对于资质平庸的学生,学校要注意引导、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突出自己的个性;对于家境富裕的学生,要进行“富贵不淫”和“俭以养德”教育;对于贫困生,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不受冷漠甚至歧视。中国科技大学在帮助贫困生上走在全国前列,该校的贫困生在食堂吃饭刷卡累计60次仍没有达到150元的,他的饭卡上会自动、悄悄地被打入150元……。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既要朝气蓬勃、文明科学,又要以人为本,弘扬正气。只有我们人性化地关爱学生,学生才能学会把爱人性化地回馈给国家和社会。最后,由学工部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厂矿、农村等落后地区,让他们体悟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他们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意识。

总之,只有各个环节密切配合,协同作用,“三项教育”才会取得实效,高校才能为社会输送健全的人才。

标签:;  ;  ;  ;  ;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与人文教育的分工与联系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