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大国的强国梦——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与战略性改组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结构调整论文,强国论文,大国论文,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6月底, 中国工业经济协会与冶金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在武钢联合召开了“关于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与战略性改组”研讨会。宝钢、首钢、鞍钢、武钢、攀钢、上钢三厂、本钢、新余钢厂等8 家企业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改组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研究,现将会议研讨情况综述如下:
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铁工业的产量已突破一亿吨大关,成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炼铁能力已有1.11亿吨,炼钢能力1.17亿吨,钢材轧制能力1.45亿吨。钢材供求关系已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为钢铁工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契机和强大的动力。买方市场的出现,对促进企业合理配置资源,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市场需求为中心转变,对我国钢铁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这意味着我国钢铁工业进行结构调整的时机已经到来,也是我国从钢铁大国成为钢铁强国的必由之路。进行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钢铁企业数量多,集中度低。据第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表明:我国现有村以上钢铁企业2.4万户;大中型企业1700多户;大型企业237户;其中年产500万吨以上的企业只有5户,占全国钢产量的33.6%;平均年产200万吨以上的只有14户。由于企业的过度分散和规模小, 目前除宝钢外,没有形成几个实力雄厚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企业。
2.工艺装备陈旧,技术落后。我国除宝钢之外,大多数钢铁企业不论在技术装备还是工艺流程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从我国钢铁品种结构来看,目前能满足需要的仅有50%,有11%的产品不具备生产能力。普通钢材产品生产能力已严重过剩,而高附加值的优质板、管、带等短线产品,却因国内生产能力不足或因国内不具备生产能力而长期供不应求,只能靠进口解决。
3.技改资金不足,科研开发力量薄弱。我国钢铁企业大都是老企业。企业的资金“先天供应不足,后天抽血过多”,由于资金短缺,企业用于新产品开发的资金很少,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竞争,形不成一定的产品技术储备,缺乏高科技人才,使企业难以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4.多数产品过剩与高精尖产品短缺的矛盾并存。我国现有钢铁产品质量和品种结构与经济发展很不适应。从质量上看,国内同类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都有一定的差距。随着国内外市场逐步接轨,我国钢铁工业的国有企业不仅面临着国内乡镇企业的冲击,而且也面临着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通过近年来对我国进口产品的分析,进口产品不仅在一些高附加值产品上有优势,而且在一些普通产品上也从成本和价格上对国内产品构成了竞争压力。如1996年,我国进口板材、盘条、型材等分别占进口总量的65.29%、16.27%和4.22%。一些国内完全能生产的产品大量涌入,而国内产品在成本、规格、质量、服务等方面的种种不足,给外国企业同类产品冲击我国市场提供了机会。
5.产品结构类同,地域结构趋同。由于钢铁企业分布广,规模小,宏观管理又缺乏有效手段,造成了同一产品(如线材、型材等)遍地开花,进行无序竞争,致使我国平均轧机利用率仅为62%,成品钢铁生产能力已达1.45亿吨,而实际产量仅为8900万吨。如鞍钢和本钢,相距几十公里,但产品的品种大致相同,而区域市场又有限,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又如国家投资300多亿元建设的宝钢, 其一些产品和正要上的项目与上海冶金控股公司所属企业新建的项目相同(上钢三厂拟与德国合资,由外方控股投资10.7亿美元上不锈钢板卷项目,宝钢三期工程也要上不锈钢项目),全国其它省区也有类似的情况,这就导致了新一轮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重复建设。
6.企业冗员,组织结构大而全。我国钢铁企业现有职工400多万人,除宝钢外大多数企业冗员情况严重,如鞍钢现有全民、集体、离退休职工50万人,每年支付职工工资和福利达34亿元,人均产钢只有40多吨。而日本、韩国的钢铁企业人均产钢都在700多吨以上。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钢铁企业办社会现象最为突出,组织结构大而全,小而全,增加了各种费用的支出,成为企业发展的沉重负担。
调整钢铁工业结构与战略性改组的几点建议
第一、要转变观念,明确目标。要充分认识从钢铁大国成为钢铁强国目标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清我国钢铁工业进行战略性改组是一项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政府部门和企业领导都要加强学习,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企业兼并、集团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结构调整的目标一要提高市场占有率;二是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壮大综合实力和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实现技术进步,增强技术开发实力。要通过结构调整,提高连铸比和连轧比,大力发展电炉流程工艺,采取有效措施节能降耗,治理“三废”,保护环境。
第二,加大实施大集团、大公司战略的力度。加大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力度,是我国钢铁工业进行战略性改组最有效的途径。单靠每个企业自身的发展是不行的。只有实现“强强联合”,实现生产经营优化与资本经营优化相结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企业重组相结合,企业与地区推行大集团战略与整个行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才能有效优化资产存量和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用,实现我国钢铁工业进行战略性改组的目标。
第三、实行政府推动与企业主动相结合的方针。政府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改革措施,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规划》所确定的方针政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具备条件的大企业成为国家授权投资机构,使企业早日成为投资主体和市场主体。在财税、投资、金融、外贸、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改革条件。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实行企业自愿为主与政府引导相结合,避免出现政府“拉郎配”倾向和企业扩张的盲目性。
第四、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在企业结构调整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随着政府机构和主管部门的调整,建立自律性的行业协会已成当务之急。行业协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中的重要组织形式,起着组织、协调、服务的作用。行业协会应以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为前提,配合政府部门实现从直接调控到政策指导协调的转变,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保证企业结构调整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第五、要制定战略性改组的规划。
实现钢铁工业战略性改组要有近期和长远的发展规划。由于我国资源分布不同,在钢铁工业的布局、产品结构、工艺流程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应该使地域和产品相近的企业按专业化分工原则联合起来,如华北地区的首钢、太钢、邯钢、唐钢等搞成区域性合作;如东北地区的鞍钢、本钢;长江流域的武钢、马钢、宝钢、上钢;西南地区的攀钢、重钢、长城钢厂、成都无缝钢管厂、昆钢等企业在采购原料,技术开发,集资融资,划分销售市场,建立综合商社,进出口贸易等方面进行联合与合作,逐步向资产结合过渡,实行优势互补,形成合力。1992年以来,国务院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一直努力促成宝钢和上海冶金控股公司的联合,这两家联合起来,其钢产量可达1400 万吨, 总资产将超过1000亿元。宝钢和上钢同在一个城市,经济技术联系密切,建成上海冶金集团最具有现实性。我们要努力培育和建设世界级的钢铁集团和跨国公司,使我国钢铁企业早日进入世界企业500强行列。
第六、要造就一批精通结构调整的公务员和经营者。
这是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保证。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必要的前提。无论是政府机构改革还是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都涉及部门利益改变和权责重新定位。在一定意义上,这是一场思想领域的深刻革命,这一切归根到底是要靠人来实现和操作的。人的因素,人的觉悟、胆识和才干对经济结构调整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精通结构调整目标、方法、手段,锐意进取和富有献身精神的公务员和经营者队伍是结构调整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