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古风音乐大众化的传播发展研究论文

新媒体时代古风音乐大众化的传播发展研究论文

新媒体时代古风音乐大众化的传播发展研究

王迪 河海大学

摘要: 当前学术界对于古风音乐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同时其和中国风音乐的区分还存在着阶段的争议。在文中主要就对古风音乐进行了概念界定,在此基础上对古风音乐大众化的传播走向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古风音乐;大众化;传播走向

一、概念界定:古风音乐——小众文化

(一)古风音乐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古风音乐,学界还未给出统一的权威界定。争议主要存在于古风音乐与中国风音乐的区分,二者主要区别为古典与流行在作品中所占的比例,并没有明确的区分界线。但是综合各学者和网络上的相关论述,古风音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限定:

首先,最显著的区别体现在歌词写作方面。古风音乐歌词创作多化用大量的古典诗词,用典丰富,有的甚至注重格律和韵脚,意境营造臻于唯美。如《青龙永夜》中“我今停杯一问之,离合几许悲欢几时?此情可待成追忆,愿照与君知。”这区别于偏白话歌词为主的中国风音乐,方文山作词的《青花瓷》、《千里之外》为中国风代表。其次,从编曲方面也能对二者进行一定区分。古风音乐大多以中国五音(宫商角徵羽)为主,乐器以中国乐器为主。当然为便于现代人欣赏会较为自由地多用变宫,适当运用小提琴等西方乐器。中国风音乐则流行色彩浓厚,多融入R&B 甚至Rap 元素,且西方乐器为主。最后,从传播方式来说,古风音乐由于最初源于网络游戏和网络小说,所以除几家较为有名的工作室和歌手活跃于线下,大部分仍是在互联网上进行创作与传播。

苏词正格的确立是极具开创性的,据统计,223首《卜算子》词中,高达89.69%的作品是效仿正格进行创作的。苏词之前,此调题材狭窄,以写相思离别为主。之后,因苏轼将士大夫言志的情怀写入,使得此调的表现范围较之前更加扩大,风格也突破了深婉缠绵的窠臼。

(二)新媒体时代古风音乐的小众文化属性

学者们普遍认为古风音乐研究更适用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但也或多或少对其展现的后现代属性做出回应,甚至部分学者认为用“后亚文化理论”研究更为贴切。苏州大学陈一教授分析认为,从后现代角度提出的“后亚文化理论”对今天的一些文化现象描述更为贴切,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国家、种族和文化背景差异下亚文化研究的复杂性。在英美文化中,亚文化带有明显的边缘、反常、反抗等色彩,而在亚洲亚文化中,亚文化往往倾向于小众的、部落化的业余爱好。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古风音乐可以从亚文化作为切口进行考察,毕竟在本世纪初,发轫于互联网的古风圈确实具有青年亚文化的一些特点,但对于目前发展现况而言(第四部分详述),将其作为更广义一点的“小众文化”进行研究更为合适。

综合现有的文献资料,研究认为,小众文化(Niche Culture)或称为“非主流文化”。小众文化被认为是大众文化的“对立补充面”,自发地迎合并抵抗城市社会与大众文化,不可或缺,体现了文化发展的趋势。

二、研究方法

初代古风音乐来自网络游戏,主要是对国产仙侠中国风类RPG 游戏配乐进行填词演唱,如《仙剑奇侠传》系列,《轩辕剑》系列,《绝代双骄》系列等。2005年古风音乐初代翻唱歌手心然发布了RGP 游戏《绝代双骄3》主题曲填词翻唱歌曲《守候》,被普遍认为是第一首古风歌曲,其发布网站分贝网(现已关闭)也被认为是古风音乐的摇篮。古风音乐圈的初步形成只凭热爱。初期的作品往往是在一个古风圈里,对某一选题有着共同兴趣的前提下,由一人或几人主导策划,作词、编曲、宣传、发布等诸多环节由众爱好者积极参与。爱好者同时也是创作者,创作和欣赏门槛较低,质量也参差不齐,互联网为全国各地的古风爱好者提供了交流与表达的渠道,古风圈逐渐扩大。

三、古风音乐大众化的传播走向

(一)古风的萌芽与碰撞:青年亚文化

计划主要运用文本研究与网络民族志的方法。时间关系并未来得及完全进行,仅分析部分古风代表作传播情况、大量浏览相关话题留言、歌曲评论,对少数古风爱好者进行访谈。

“国风”,顾名思义,一切能体现中国古典元素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产品形态都可以冠上“国风”的大名。这当然与中央大力宣传文化复兴的政治背景、全民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背景有着莫大的联系。2015年至今,“国风”的概念在主流视野中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2018年开始,“国风”裹挟着“古风”,终于站上了风口,受到主流的关注。

2.古风不背锅,坚持“圈地自萌”

8月13日,中化集团与白俄罗斯钾肥公司(BPC)签署大颗粒钾肥5年独家代理合作备忘录。新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将以市场行情为依托,签订具体年度钾肥供应合同。根据新合作备忘录,在2019年-2023年期间,BPC不仅会向中国市场提供总量为70万吨(含选择量)钾肥产品,还会针对国内缺硫缺锌的土壤,供应添加锌和硫元素的新型大颗粒钾肥(白色)。

(二)拥抱国风与“圈地自萌”

随着一系列的商业化运营,更是借着二次元的东风,古风音乐渐渐“红出圈”。上文所述的墨明棋妙音乐团队隶属米漫传媒,举办一系列线下活动均获成功。米漫传媒旗下品牌“古风音乐会”自2012年北京麻雀瓦舍演唱会开始,现已登上了更大的舞台。从2015年起,米漫传媒分别在人民大会堂、鸟巢和居庸关长城举办“国风音乐盛典”。也是自2015年开始,一个包含着古风和中国风的新流派——“国风”开始崛起。

1.商业收编和主流收编

90 后00 后的少年和青春深深烙印着二次元的印记,“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古风音乐从亚文化逐渐向潮流文化趋势发展,与二次元文化产品数量的增长不无关系。”演出行业评论人黎新宇表示。

古风音乐草根网络文化的出身,使其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的缺陷,整体制作水平相对业余,曲风和主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几无变化。最受诟病的是原创性问题,部分歌曲直接将优美的粤语歌曲、日本歌曲重新填词进行翻唱,甚至不注明出处。

此外,结合患者的病因构成,对其一般资料与病因构成关联分析显示,40岁以下患者13例,约为21.7%;40至60岁患者27例,约为45.0%;60岁以上患者20例,约为33.3%,并且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患者数量比率达到58.3%,数量比率最多。此外,不同病因患者其年龄分布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③不断完善取水许可制度体系,加强重要规划和重点项目水资源论证,以水资源条件确定规划和项目内容、规模和布局;调整取水许可管理权限,提高准入门槛,将原来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地下水机井取水许可权上收到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建立以GIS技术为基础的取水许可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避免取水许可分级管理造成的过度许可和数据混乱;加强计划用水管理,按照来水情况制定用水和调水计划,确保不超许可水量,缓解用水冲突。

与此同时,古风音乐题材也渐渐拓展,网络小说、著名古代人物常常出现。古风音乐发展期间,中国风流行音乐也出现数个代表作品,尤其是方文山、李玉刚为代表的专业音乐商业生产方面,以及依托火爆的剧集广泛传播的古装、仙侠影视作品OST。古风音乐的欣赏者迅速扩展,但多作为娱乐消遣随缘一听,并不能区分出古风音乐与众不同的神韵与魅力。而核心古风圈粉丝则坚守阵地,有着自己一套话语体系。此时的古风音乐的创作与欣赏要求具有一定的古典文学素养,但正是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所以尽管受众范围较小,古风圈子聚合度较高。

对于古风音乐借力“国风”也直上云霄,古风圈大多数还是持肯定和乐观态度的,毕竟这直接带来的改变就是古风原创作品的质量显著提高,古风圈“非主流”、“舞文弄墨拽文酸腐”等负面标签得到一定消解。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得到有效传播,这些对于作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多数古风圈粉丝来说,能有效满足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感。

但是,除了音乐,其他和国风相关的品类发展也很迅速。这些产业在推广宣传时常常不进行国风、古风的区分,而事实上此二者在大众的眼中也几无差别。部分产品打着古风旗号“蓝海”捞钱时吃相难看,明显曲解“古风”独特的神韵,在遭到大众批判时古风圈粉丝倍感委屈。比如号称专注于国风摄影的盘子女人坊,在初期提供的服装经常坦胸露乳,浓妆艳抹,遭到古风圈及“友圈”汉服圈的坚决抵制。

我的画:我这些年主攻大写意花鸟画,尝试着以散淡之心趋之而自娱自乐,不会去作有意的准备,但求握笔徐来,挥之渐速,以眼观纸,以心达意;笔到之处,笔意相映,神往随达,不求形似,以求在水墨画法技巧中,柔水穿连,随势推笔,应流引色而吐纳畅快,做到笔迹简淡的写意风格。

另一方面,网红经济成了古风团体发展的另一引擎。许多小型古风团体都赶上了直播的风口,迅速走红。但是有些火爆的短视频“神曲”被贴上古风音乐的标签后遭到古风圈粉丝的质疑,尤以刘珂矣、花粥等作品为甚,被外界评论为“狗屁不通”时,古风圈粉丝纷纷表示“不背此锅”。一些圈层的核心成员提出“圈地自萌”,即抵抗商业运营、大众娱乐化消费,回归初心,创作只有他们能心领神会的原创作品。在这一层面上可以看出,核心成员群体青年亚文化属性凸显,而外围的普通爱好者则呈现多元化价值取向,碎片化、圈层叠加的属性。

四、总结

古风音乐这一具有中国古典文化底蕴、后亚文化属性的小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通过商业运营和主流引导走向大众化。在这一过程中,古风圈受众不断丰富,也分化成由内到外的圈层组织,每一圈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互动特点不同,核心圈层会一定程度上坚守古风音乐最初的内涵。古风音乐传播大众化发展的道路上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文化产品,也将在一定时期内,依托不同圈层的价值取向,碰撞、融合、共存。

参考文献:

[1]陈一.新媒体、媒介镜像与“后亚文化”——美国学界近年来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的述评与思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21(04):114-124.

[2]童鼎阳.现代媒介环境下古风音乐的传播研究[D].南京大学,2015.

[3]马梅,陈秋媛.新媒体时代古风音乐的发展及其文化意义——基于青年亚文化的视角[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09):82-87.

[4]周滢.古风音乐亚文化的传播研究[J].视听,2019(03):212-213.

[5]王操,王睿琪.古风音乐发展与研究述评[J].文学教育(上),2018(11):112-114.

标签:;  ;  ;  ;  

新媒体时代古风音乐大众化的传播发展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