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_共同富裕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_共同富裕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改革开放以来论文,党对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88(2010)12-0004-0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中,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讲,如果没有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再认识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没有对经典作家和传统社会主义思维和认识的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不可能形成,也不可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今天,当我们回顾已经过去的思想认识历程、取得的理论成果时,我们会感到思想的魅力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作用。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再认识的历程

本质是一个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标志。社会主义本质,是指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的主要标志。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同样如此。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再认识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搞社会主义,理论直接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指导实践。搞不清的理论就无法指导实践。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由于两大基石的发现,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变为科学。在马克思那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了实现上述原则,经典作家认为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消灭人们奴隶般的分工;消除异化的不幸的劳动,让劳动成为人的兴趣,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成为人的本质的部分;确立人类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已是进入自由王国的障碍。只有消除人对资本的依赖,对物的依赖,一句话,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商品经济,人才能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那么,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而经典作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预测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国家消亡和社会自治等等。

2、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标志是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没有现成的答案,对于俄国是一个新的课题。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是来源于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有关论述。当战时共产主义遇到挫折的时候,列宁认识到:“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1](P773) 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需要实践的思想。提出了“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归根结底是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所以,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提出要大胆地利用资本主义,包括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来发展社会主义。列宁还大胆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铁路+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等等。可惜,列宁这些可贵的思想和思路,斯大林没有坚持下去,反而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的。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1956年前主要是受苏联的影响。1956年以后,毛泽东开始从国情出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有益实践和探索,曾形成了有益的思想。如提出了社会主义不可能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革命胜利后,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来大力发展生产力,准备进入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还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还提出了“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进入是进入了,但尚未完成,不要说已经完成”,等等。但随着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毛泽东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问题上,并对国际和国内的阶级斗争问题作出脱离实际的估计,到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最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正确的认识也没有坚持下来,但毛泽东的探索却给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提供了理论准备和基础。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需要对“文化大革命”反思的问题很多,而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到底是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如果是,中国为什么越搞越穷?所以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关键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对社会主义本质再认识是从实践出发的,思考的逻辑是对附加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进行质疑、否定,最后作出科学判断。1980年1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苏联搞社会主义,从一九一七年十月算起,已经六十三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2](P250) 同年5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样概念,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2](P313) 1985年4月,邓小平又指出,“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3](P115-116) 同年,邓小平又一次指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3](P137) 邓小平指出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里,既不是“完全”搞清楚了,也不是“没有”搞清楚,而是“没有完全搞清楚”。因此,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

到了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第一次全面地完整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P373) 南巡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最终形成。

2、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再认识

面对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4](P523)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与人的关系变得日益突出。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2007年胡锦涛的“6·25”讲话和党的十七大都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认识,进一步对社会主义本质拓宽了再认识的思路和范围。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再认识的基本内容

如何科学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再认识的理论最新成果,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关系到中国未来的科学发展、民主发展与和谐发展。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本质,首先把社会主义与生产力联系起来,第一条强调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回到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历史唯物主义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社会发展诸多因素中,生产力最重要。正如邓小平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3](P373) 我们说对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关键是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完全搞清楚。苏联剧变出问题也出在这里,没有抓住社会主义本质最根本的最基础的东西。邓小平的英明在于他抓住了社会主义本质最关键的东西,而不对所有制的性质作具体的界定。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人类各种社会制度,在一定时期内,都面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马克思称赞的资本主义在上升时期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生产力。我们说的社会主义制度与其他制度的区别,不仅是发展更先进的生产力,还要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上更为平等公正。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我们讲马克思最看重生产力,但历史唯物主义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生产力,还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还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当然不是说只要是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3](P123)即使是共同富裕的目标,也不是同步富裕,人们也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如果企图立即实现消灭剥削和合理差别,搞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必然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经济发展受到挫折,带来共同贫穷。

3、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对社会主义往往是从静态中,用僵硬的定义,概括出一个僵硬社会主义概念或固定观念,而且把社会主义看成很快能实现的目标。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动态和过程的角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是用了5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最终达到”,在动态中阐述了社会主义是一个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解放”、“发展”是为了“消灭”、“消除”和“最终达到”,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就有一个如何正确对待剥削乃至出现两极分化趋势的问题。而认识这个问题,关键要把社会主义的实现看做一个长期、曲折和复杂的过程,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本质再认识的深化

1992年以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特点、新的情况,中国已由解决温饱转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再认识进一步深化。2001年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党第一次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来认识,这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第一、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再认识的一个突破,也是我们党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共产主义的本质贯通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其生产力的发展并不能使人获得自由全面发展,其制度设计本身是少数人占有社会大量财富,其价值目标是物化了的世界,社会发展的结果是人依附物,人处于异化状态。社会主义要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其生产力的发展和制度的设计是为了人,人是目的,其他都是手段,手段要服从目的。

第二、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是我们党第一次把社会主义本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贯通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形式,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讲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目的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社会条件。实现共同富裕就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中代表先进生产力根本要求的目的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是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性的力量,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人,要求进步的阶层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要求执政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切都是从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利益方式讲的,从人的全面发展讲的。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讲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相联系的,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不同的,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三)胡锦涛对社会主义本质再认识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认识的深化,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的科学论断。

第一、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属性。社会和谐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它必须与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结合才能成为现实。在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剥削制度和阶级压迫的社会里,解决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从经济、政治到社会制度的安排就是要消除阶级对立,消除不平等,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就是一个逐步消除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脑体之间差别的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矛盾缓解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不能等同于理想的和谐社会,但它必须具备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性质,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认识、新发展。

第二、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社会和谐是对我国发展薪阶段实现社会和谐提出的总要求,是基于我国阶段性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提出的,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基本要求提出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社会均衡发展,要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相处,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总的要求是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总之,生产力的发展和解放、人们的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社会和谐,社会和谐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解放,促进人们的共同富裕和人的伞面发展,最终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再认识的理论成果。

三、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再认识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三次重大的科学判断,不仅极大地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使中国面貌发生了第二次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纠正了改革开放前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和片面式的理解,为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解决了社会主义理论难题

二战后尤其是19世纪的70年代后,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面临困难、挫折乃至失败,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挫折最根本的经验教训就是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最关键的是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事实上,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理论上如何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结合,最早认识、提出和初步回答的是列宁。由于列宁的过早逝世,斯大林没有坚持和发展列宁的思想,使社会主义的苏联、东欧和照搬苏联模式的国家付出了代价,苏联亡党亡国就是一个教训。中国尽管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艰苦的努力,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在理论上未能实现对社会主义本质再认识的飞跃。我们党长期固守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这个“卡夫丁峡谷”难题一直难以逾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进行理论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改革开放后中国新的实际,认真总结国际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走自己的路,提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理论,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由此也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一系列理论难题,解决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关系,社会主义与公有制的关系;解决了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关系,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解决了社会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与社会和谐的关系等等;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系列理论难题。理论上的创新带来了社会主义的春天。

(二)开辟了社会主义新的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取得的成果以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中国的发展模式引起了世界的瞩目。正如邓小平曾指出的:“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提供某些经验。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美国学者约瑟夫·奈2008年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让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特殊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也被一些国家视为可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做法,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对中国的发展,俄罗斯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说:“中国成功的公式是:社会主义+中国民族传统+国家调控的市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俄罗斯经济学院教授弗拉基米尔·波波夫2006年9月25日发表的一篇文章说:“中国的发展模式,或者说东亚的发展模式,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具有无法抗拒的诱惑力,因为这种模式引发了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一轮增长……这种模式与美国开出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处方可谓背道而驰”。

无论中国模式也好,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也好,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沿着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一定要走自己的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的伟大复兴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实现中国改革开放后30年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收稿日期:2010—11—11

标签:;  ;  ;  ;  ;  ;  ;  ;  ;  ;  ;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