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 成就精彩论文_胡伟标

关注细节 成就精彩论文_胡伟标

——探讨科学课备课环节中细节的处理

胡伟标 浙江省缙云县仙都小学 321400

摘 要: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孩子们科学素养的基础性课程,是严谨细致的,这就要求科学教学更关注细节。 “一叶一世界,一沙一乾坤”,是否关注细节,会使同样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在科学的课堂上,教师只有对细节敏锐地发现、捕捉和挖掘,才能生成课堂中的那份精彩。

关键词:细节 教科书 预设

细节创造了精彩,学校的管理追求细节,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孩子们科学素养的基础性课程,是严谨细致的,在教学中要使孩子掌握正确的科学知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就要求科学教学更关注细节。

科学教学的细节内容丰富多彩,无处不在,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教学预设、教学资源准备、实验操作、教学生成、交流展示等环节中都会碰到耐人寻味的细节,当然,也不仅仅局限于此。“一叶一世界,一沙一乾坤”,是否关注细节,会使同样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处理得当,可以使课堂精彩纷呈,处理不当,将会成为课堂上不可挽回的败笔。本文就课前备课这一环节探讨科学细节的处理。

一、关注教科书中的细微之处

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其中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概念、每一幅插图、每一个对话框都凝聚着编者的汗水、智慧、心血;渗透着对教师、学生定位的理解;反映着对科学教学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教学理想的追求。教科书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为学生主动性地学习作出了润物细无声,然而却是深刻的贡献。因此研究教材,琢磨教材,找出文本的内涵,把握文本的精髓是教师备课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不能忽视书中一些细微的关键之处。

1.关注活动之间联系处的细节。教科书安排了许多探究活动,但各个活动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具有独特联系,特别是同一单元内各活动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有联系的细微之处,以帮助他们在脑海中建立起知识结构网。例如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孩子从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其中许多活动都是相互影响的,许多科学概念也是紧密联系的。例如在第一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一活动发现“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体积和重量没有关系”。第二课延续上一课内容,继续研究物体的的沉浮与体积、重量这两个变量的关系,又发现“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但是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孩子们对两个概念理解很糊涂,极容易混淆,物体的沉浮到底与重量和体积有无关系,有怎样关系?学生在脑海中没有成功构建知识的结构网,不能找到两个概念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因此每次出现有关这两概念的题目,就不能正确回答,例如判断题:“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轻重、大小有关。”

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是学生在进行这两个探究活动时,对前提条件即“同一种材料”和“不同种材料”关注不够,印象不深,那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科学概念也就不清晰,不明确。因此,在本学期中的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教科书的这两个细节之处。在第一课,关注活动三的小标题“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中的关键词“同一种材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二课,关注导语“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中的关键词“不同材料”。再让学生反复比较,找到两个概念之间的不同之处,让两个前提条件在学生脑海中就形成清晰的、深刻的印象。这样的细节在教科书有很多,教师要在处理教材时特别关注这些有联系地方,帮助孩子寻找相同点、不同点,以建立起正确的知识结构网。

2.关注活动之中关键处的细节。除了关注教科书中各个活动之间联系处,还应注意每个活动本身一些关键的地方,如活动建议、活动导语、提示对话框以及图表等内容中的一些细小的地方。关注这些细节,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活动意义,突破活动难点,实施活动方案。“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的液体”是《沉和浮》单元中第七课的一个典型的推测和验证活动。实际上,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因此在这个活动中,一次次地加盐是一个关键,这个经历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一次次加盐?如何加?”这个关键问题呢?备课时我注意到活动导语“是不是液体里只要溶解了其他物质,马铃薯就一定能浮起来?”这句话中的“只要”这个关键词。在课堂上我问孩子们“你怎么理解‘只要’这个词语?”通过体会“只要”这个词语,孩子们都明白为什么要一次次加盐。

二、在预设中精心设计细节

把握了教材的精髓,接着就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精心预设一些细节,一个好细节,就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毁灭一次成功的教学。

《点亮小灯泡》是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的第二课内容。本课通过“认识小灯泡”,“怎样使小灯泡发光”两个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小灯泡、电路,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怎样使用电线、电池和小灯泡形成通路,使小灯泡发光。其中第一个活动是基础,其学习的结果直接影响了第二个活动的开展。

设计1:(观察小灯泡的构造)

1.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课件出示小灯泡的结构图,学生观察。(学生也可以结合本组已有的小灯泡,进行亲身实际观察)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课件出示名称:玻璃泡、灯丝、两个连接点)

3.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内部结构。课件出示:灯泡内部结构实物图。

4.学生交流。灯丝两端分别连到两根金属架上,其中一根金属架的另一端连到了灯泡底部连接点,另一根连到了灯泡金属壳的连接点。

效果:从之后开展的活动“让小灯泡发光”中,反映出对于第1个观察活动,学生只留在表面,而没有关注小灯泡灯丝点亮与连接点关系。有部分小组在8分钟左右的活动中竟不能点亮小灯泡。即使成功的小组方法也是比较单一,而且在后来的交流中也看出许多小组都是试出来,缺少理性的思考。如交流“在什么情况下能点亮小灯泡?”这个问题时,学生很迷茫,而对本课的难点“断路”“短路”就更糊涂。

设计2:(由于第一堂课效果不理想,授课者对教学设计作了改进)

同样先进行观察小灯泡的结构。最后教师追问:那么你能不能推测一下小灯泡为什么要有两个连接点?这与灯丝的点亮有没有关系?(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点亮灯丝必须有电流通过灯丝,即从灯丝的一端流向另一端,也就是从一个连接点流向另一个连接点。)

效果:全部小组都成功点亮小灯泡,而且能从两个连接点这个角度去理性思考。

两个教学设计不同之处仅仅是在破解难点的关键地方(两个连接点)追加一个问题,但效果就显著不同。

“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这样一个很朴素而且操作简单的道理,只是这一个个细小的情形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导致了全局的失败,这样的教训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并且在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留意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一方面积累细节处理的败笔,以利于今后教学的改进;另一方面积累细节处理方面的闪光点,以利于今后教学中合理运用。当然学习他人对细节的处理也非常关键,将他人成功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这是教师提高细节处理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在科学的课堂上,教师只有对细节敏锐地发现、捕捉和挖掘,才能生成课堂中的那份精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审定工作办公室 编 《新课程实验教材精粹选评》.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

论文作者:胡伟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月总第1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3

标签:;  ;  ;  ;  ;  ;  ;  ;  

关注细节 成就精彩论文_胡伟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