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增添智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智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婴十月,喜触摸。
抓东西,多好奇。
增智慧,应鼓励。
婴儿9、10个月之后,又有许多明显的变化,尤其是一双小手,不再像过去那样安分守己了,总是动个不停,对见到的任何东西都要触摸、把玩或乱抓。还在我小孙子7、8个月时,有一次我抱他到窗口去望风景,哪晓得他对窗外的景色什么也不看,只对玻璃窗前的那根铁栅栏有兴趣,用他的小手去触摸和把玩着。当这根铁栅栏由于他的摇动而发出吱吱声音时,他更是兴奋不已,边笑边动,似乎发现了新大陆那样高兴。起初,我觉得这铁栏杆上有灰尘,乱抓乱摸会弄脏手的,也不安全,便把他的小手拉开,可他却拼命要抓摸。一旦摸到时,又好奇又开心地对我微笑起来,好像告诉我:“杰杰胜利了!”
此时此刻,我想到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她的名著《童年的秘密》中对手的论述:人的特征之一就是自由,人能自由地运用他的手。这手,不只是运动的手段,而是智慧的工具。手使心灵得到舒展,使整个人跟他的环境建立特殊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人是靠手占有环境的。当婴儿第一次伸出小手去触摸外界物体时,正是他智慧的表现,发展自我的开始,是令人惊叹和神圣的举动。作为成人,应为之充满喜悦的期盼,给于赞美和支持。她又写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以相反的态度去对待婴儿这一神圣的举动,成人害怕这一小手伸向那毫无价值的东西,总是千方百计不让婴儿去接触周围的一切,而且,还会不断地重复说:“别动!”“不许碰。”哪晓得,这种干预和防患的后面,隐藏着一种极大的危险,影响着小生命未来智慧的拓展和人性的发展。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婴幼儿的智慧起源于早期的触摸、抓弄等动作运行的过程之中。
婴儿到了6、7个月时,手的功能在抓抓、握握、触触、摸摸中提高了感知能力,尤其是触觉和运动觉机能得到了发展,其中还包括对冷暖、轻重、软硬及痛觉能力的增强。婴儿在到处抓摸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和探求欲,还得到了运动舒展的快感。因此,婴儿心理学十分重视早期经验的获得,认为婴儿对物体的操作,对其今后的发展和理解未知世界,都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所以,不仅不可阻止,而应创造各种条件,让婴儿多看、多听、多动、多摸、多抓、多握,在接受丰富的动作刺激中,增进智慧和才能。
几乎每个家长都盼望自己的宝宝从小能聪明灵巧,那么,就要把握婴儿早期好动、好玩、好摸的关键期,让婴儿在自由自在抓摸中感受各种物体的性能,促进脑细胞的树突功能的发展,为婴儿智慧早期发展奠定基础。
人们常说:心灵手巧。从婴儿智慧发展的顺序来看,更应强调手巧心灵。科学研究证明:手的活动与手指精细灵巧的动作,可以刺激大脑皮层中的手指运动中枢发展。人的大拇指在大脑皮质上占有的区域,几乎比大腿在大脑皮质上所占有的区域大10倍。手指的活动越多、越精细,就越能刺激大脑皮质上相应运动区的生理激活,从而促进人的思维发展。不少心理学家都认为手指是智慧的前哨,动作是智慧大厦的砖瓦。对于婴儿来说,他们无法懂得怎样思维,只有先通过具体的身体动作,来促进思维的发展。婴儿手的动作先于语言,手比语言更早反映其心灵世界,“手比嘴早说话”。我们要了解婴儿智力发展是否正常,测量其智力的水平,主要依据就是看他动作技能发展的水平。
发展婴儿的动作能力,首先要创造丰富的活动环境和鼓励婴儿接触事物的积极心态。心理学重视调节强化的教育功能,对婴儿的触摸不是制止,而是应该鼓励和赞扬。
让婴儿有机会触摸不同质地的东西,如摸摸硬的不锈钢勺子、盆、锅;去抓握柔软的毛巾、单衣、毛衣、塑料品、橡皮、长毛绒玩具;去接触冷水、温水、粗糙的刷子、梳子;也可经常接触妈妈、爸爸的脸颊、头发、手指等,以促进婴儿的触觉和运动觉的发展,提高其鉴别不同质地物体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更重视各种感觉能力的训练。在训练中,做到循序渐进。5、6个月时,可以用一捏会发声的塑料玩具逗引他伸手去抓握,练习摇晃、敲击、摆弄,也可让婴儿玩成人的手指等。7、8个月时,婴儿两手协调能力有了提高,可训练他拍手、握手、招手,用手指抓取糖果、撕纸、滚球等等。9、10个月时,可以训练婴儿用手指剥糖纸、拿饼干、摆弄积木等。
玩具的操作既可以助长婴儿手指动作的灵活发展,又可以使手眼协调和双手协调技能水平的提高。在鼓励婴儿动手的过程中,可以配上儿歌,边唱边拉着宝宝的小手做有关动作,比如:“我有一双小小手,一只左来一只右,小小手,小小手,一共十个手指头。我有一双小小手,能洗脸来能漱口。会穿衣、会梳头,自己事情自己做。”
在积极鼓励和重视触摸训练的同时,安全和卫生还是要引起注意的。因为婴儿在两手变得灵巧的同时,也会把拿在手里的任何东西放到嘴里去品尝。因此,家长一定要将小宝宝活动范围内的东西进行全面清点,对于危险品,如尖锐、锋利的物品、易燃易烫伤的物品、药片等东西全部收藏起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总之,既要让婴儿从小手巧心灵,又要注意安全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