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论文,世界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1203(2001)05-0044-02
高新技术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相对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高新技术。我们今天谈的高新技术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涌现出来的现代科学技术统称,是指能够带来高经济效益,并能够向经济、社会领域广泛渗透的新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空间技术等六大领域。这六大领域是目前各国侧重发展的高技术领域,它们既是独立的领域,又是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的整体。一项高技术往往含有其它高技术的成果,正是由于相互交叉和渗透,更增强了各项高技术的能力。把高新技术应用到经济领域中就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它把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建立在坚实的高新技术基础上,它代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谁拥有的高新技术最多,谁也就取得了未来经济社会的领先地位。
一、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进一步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更是如此。首先,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我国手工业人均年产值约为2000元;传统工业人均年产值大约为2万元;高科技产业人均年产值可达10万元~20万元。可见,高科技产业人均年产值是传统产业的5倍~10倍。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及运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辅助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它可以部分取代人的脑力功能,节约人力劳动,使许多人力技能无法实现的目的,通过计算机等技术便可实现。1982年,美国使用电子计算机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4000亿脑力劳动者1年的工作量。高科技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显而易见的。其次,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型产业的建立。比如激光技术是高科技的一个领域,1960年研制出的红宝石激光器,不仅可用于军事工业,而且在激光加工、激光测量、激光通讯、激光唱片、医用激光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带动了一批新产业的发展,其它的高科技也是如此。再次,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也深刻改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如半导体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取代了电子管,提高了工业产品的产量、质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竞争力。又如,生物技术为古老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二、高新技术改变了世界经济
首先,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主导产业。世界各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虽不同,但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正逐步成为主导产业。近10年来,高新技术产品在"OECD"成员国的制造业中的份额已增长了一倍,在出口商品中的比例翻了一番,1997年美国经济增长中有27%来自于高新技术产业。1999年美国因特网的销售收入达5070亿美元,第一次超过了汽车制造业的收入。因特网是一个覆盖全球的技术,它所带来的变革的程度可以与铁路和电的诞生相提并论。因特网的发展,意味着生产的传统因素——资金和熟练的劳动力,不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决定性因素。经济潜力正越来越多的同控制和操纵知识信息的能力联系在一起。正是由于这一转变,使得因特网成了富豪的摇篮,在全世界总数为400位的富豪中,1999年新晋升的有60位,其中19位富豪都是从因特网的生意中挣来的。
其次,高新技术改变了生产方式。高新技术的发展使生产方式由标准化、专业化和知识化,即大批量、第一产品,逐渐地过渡到非标准化的生产方式。非标准化也叫柔性化,即小批量、多品种,同样也是高效率。应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按事先编好的程序,在一条生产线上,每一个产品就是一个型号。从某种意义上说,标准多到“没有标准”了,所以非标准化生产即是“柔性”化生产。
高新技术的发展使集中化生产,即以工厂为中心,把成百上千或成千上万的工人集中起来,形成大规模的生产,逐渐过渡到分散化生产。职工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家里或分散在小办公室指挥车间的运转。欧美正在流行的SOHO,就是“小办公室”或“家庭办公室”的生产方式。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生产方式。
再次,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劳动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就业结构是社会劳动力分配状态的反映,是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就业结构也随着产业结构变动逐步升级,由从事直接生产者为主向从事知识生产与传播为主转变。劳动力从知识含量低的工业化时期的主导产业部门向知识含量高的高科技产业和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大规模流动,采掘、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部门就业率持续减少,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传统工业部门就业率持续增长。如与计算机相关的就业岗位成倍增加,计算机的设计、制造、维修、操作、网络、管理、电子报刊编辑、现代化办公室、管理的工作人员供不应求。金融、娱乐、保健等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是主导就业领域,依靠智能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就业者成为劳动大军中的主流。
最后,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就业结构的变化,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高科技时代要求劳动者是掌握了更多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是知识型的劳动者。掌握的知识越多,其劳动能力就越大,创造的劳动产品就越丰富。正因为如此,人们不惜代价搞教育投资。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社会的需求也必然要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三、高新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知识经济的发展
二战以来,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正逐步从根本上改变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出现了同人类生存与发展直接相关的前所未有的两个新情况。一个是200多年工业经济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资源短缺、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加剧,逐步引起了人们对未来的忧虑。另一个是:微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生物工程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良性增长,又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到了90年代之后,这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及产业化,使美国的经济一直保持了良性增长。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这一趋势,当代西方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们先后提出一些新见解。70年代哈佛大学的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认为工业社会将被“后工业社会”所取代。80年代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中指出,人类已经历了农业化浪潮、工业化浪潮,现在信息化浪潮正向我们涌来。90年代他又在其《力量的转移》一书中首次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等等。这些现象说明,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向对传统的经济提出了挑战,所以近年来在美国经济学界出现了“新经济理论”、“新通胀理论”、“新增长理论”、“信息高速公路经济学”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虽各有千秋,人们对其评价也不尽相同,但它们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反映同一事实,这就是科技、信息、知识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事实上,已形成了一种“新经济”——知识经济。目前,美国经济已分为两块,一块是原有的经济(汽车、石油、化工),进展缓慢;一块是新发展起来的、以计算机为特征的中小企业,进展神速,其代表就是微软公司。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近年来连续排名世界富豪榜首。1997年,盖茨的净资产是386.8亿美元,而他的公司的资产是2000亿美元,微软公司的发展不过20年的历史,可他的发展速度非常快。20世纪20、30年代,世界的汽车大王、石油大王、钢铁大王,也曾因排名世界富豪榜首而辉煌过,但他们的产品是汽车、石油、钢铁,主要是以物质为基础的。而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的产品无论是过去的DOS,还是“视窗98”、“办公软件97”等都是装在一张光盘里的,像CD盘一样。可是“办公软件97”要几千元,而一张用碳酸聚酯做成的光盘的物质成本是多少呢?3元钱。什么值钱呢?知识!微软公司的产品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这样发展的经济就是知识经济。可见高新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知识经济。
面对世界经济出现的新情况,1996年OECD将OECD专家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出版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在西方经济界和科技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1997年初,知识经济开始逐步得到了中国理论界、企业界和政府官员的关注。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到目前为止,社会各界已对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达成了共识。
总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
〔收稿日期〕:200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