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课程教学及“结构—定向”模式研究

田径课程教学及“结构—定向”模式研究

卢刚[1]2002年在《田径课程教学及“结构—定向”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趋势下,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与开发性研究课题日益受到人们普遍的欢迎和重视。多媒体教学法可以向学生提供直观性强的教材内容,延长学生的感官,强化学生的思维和增强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是其他教学方式不可相比的优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能操作多媒体程序、掌握计算机语言和设计原理,还要具备专门的技能与技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注意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性,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本课题设计与研究所坚持的方向。 目前我国田径课程教学法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地研究和开发新的可行性的教学法。 2、更加注重研究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学生自动能力的培养。 3、兼容人文社会科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 4、多种方法、多种模式组合运用的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 本课题在查阅了大量体育教学相关研究专着、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发现在当前田径技术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受传统的教学思想影响,只重视教学的外部因素,忽视教学主体及其内在心理因素的挖掘;重视技术练习,忽视学生思维、理解能力的培养;技术教学以大量的身体练习为主,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抵触情绪,严重地影响教学质量。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认真地探讨了体育教学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田径课程教学法研究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田径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层次性进行分析,寻求可行性强的体育教学理论。“结构—定向”教学立足于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确定一切教学活动均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向预期的方向发展,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本课题选择以“结构—定向”教学理论,结合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体育心理学、田径教学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理论研究与实验探索相结合的途径,研究田径课程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探讨田径技术教学的新方法。本研究的教学实验对象为江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男生29名,在跨栏跑、铅球、跳远、标枪等项目的教学中进行实验研究,同时,为了检验本研究成果,还请田径教师做推广应用实验。本课题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10.0、LK-PⅢ800电脑对实验数据与结果进行操作分析;运用NV-M9500panasonic摄像机拍摄跨栏跑过栏技术、DAZZLE/DVC输入电脑内存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利用超级解霸2001进行运动学分析。数据处理快捷方便、研究参数的可靠性较高。通过研究得出:1.“结构—定向”教学能够清晰地展示动作结构,使学生获得动态的动作表象;2.运用正常、慢速播放影像以及动作特定等影像手段,实现重点观察,可以大大增加教学功能;3.有利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调整教学进程; 田径课程教学及“结构-定向”模式研究 4.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使看、听、讲、思、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山此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和创新动机;5.实验组学生在技术评定、理论测评和教学能力综合测评等叁方 面的教学效果均高于对照组学生,且两组差异显着…的.05或 p的.01人因此,运用“结 构一定向”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田径课程教学的质量。 本研究对于加强学生在技术教学中的认识思维、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等均有重大意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 先进性,对于改进田径技术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本研究设计 的m径技术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完善和丰富田径教学体系,可以为体育教学实践提供参 考依据。

刁志勇[2]2006年在《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田径运动是一项最基本最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有着重要的锻炼价值。它不仅是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以下简称体教本科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一项基本教学内容。田径普修课课程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他科目的学习,也对中学田径教学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以马列主义原理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运用教育学、体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科学原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江苏省8所普通高校体教本科专业的田径普修课教学进行了实地调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所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掘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具体分析。同时,对照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认为目前我省体教本科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够明确,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待进一步改进,师生对教学改革的理念和态度要进一步转变,等等。针对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对我省田径普修课教学提出了7条改革建议:1、转变田径普修课教学指导思想;2、建立科学的田径普修课课程体系;3、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4、客观评价教学质量;5、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6、处理好中小学《课程标准》与体教本科专业《纲要》的对接;7、加强田径专任教师的业务培训和知识结构的改善。因此,我省普通高校体教本科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应面对现实,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应主动适应时代发展,按照《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课程标准》改革田径普修课教学;应加快《课程标准》与我省体教本科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的有机对接。

张建伟[3]2006年在《对云南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大纲的分析与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开始新一轮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已渗透到各个学校领域。目前,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体育教育改革思想、课程改革目标、课程改革体系等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改革方案。 田径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必修内容。通过调查分析,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大纲在改革思想、目标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田径教学大纲在改革的思想上还比较淡薄;田径教学大纲在改革的目标上与培养目标不一致,课程设置不具体;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与时效性,忽视了内容的基础性,不利于针对中小学生的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传统手段为主,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率低;在培养学生能力上偏重于学生技术与知识的教授,忽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考核评价方法单一,忽视学生个体主体差异;教材缺乏创新、启发性和趣味性,但教材结构比较稳定;教师队伍在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上趋于合理,高学历人才有所增加,为课程改革奠定基础,但还未起到骨干的作用。 本文针对这些现状展开调查并论证分析,依据研究结果,结合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教学大纲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和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我省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的改革提出建议。

林明[4]2010年在《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选课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田径专选课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体课程之一,该课程对培养合格体育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体系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使我们有必要进行高校体育教育田径课程改革研究。国家教育部2003年在制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方案》时,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各类课程的必要性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现实地位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讨论,研究结果表明田径课程对体育教育专业而言非常重要。但是,因田径运动涉及的项目多,内容丰富,技术复杂,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另外因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教育部根据社会需求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虽已做了相应调整,但高等院校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目标及学校现实开展工作已部分落后于社会文化的发展,落后于学生和其他社会成员对体育需求的变化节奏,因此进行高校体育教育田径专选课程改革就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及数理统计法,对山东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通过综合比较分析认为山东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选课程存在着以下问题: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的定位符合目前课程改革需要,但是具体实施过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还需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师生对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态度还需进一步转变等问题,提出了以田径教学目标改革为突破口,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运动训练、教学实践环节、考核与评价、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的方法和措施,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促进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田径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最终完善山东省高等院校田径专选课程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新体系,培养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体育师资复合型人才。因此深入研究现阶段山东省田径专选课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为构建合理的田径专选课程结构,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杨杰夫[5]2008年在《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基础教育改革、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扩招与就业的矛盾为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田径专修学生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分别在北京、广东地区和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选取了12所体育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班的学生,另外还选取了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湖南师范大学等5所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教学大纲和全国1991年、1997年、2004年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为他们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为他们成为合格的体育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教育方面的专门人才,并且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力指引方向。本文还通过寻找和发现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的教学中应注意和待改善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促进田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研究表明: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综合素质距离社会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体育院校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还有待改进。主要结论如下:1当今社会需要复合型田径专门人才,尤其需要能够胜任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田径复合型人才。田径复合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是将来接受社会挑选的重要竞争力。2田径专修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以下五个方面构成:第一是思想与观念,包括敬业精神、对教育的热爱程度、为人师表、终身教育观的养成、创造性教育观的养成、素质教育观的养成;第二是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英语知识水平、计算机知识水平、教育学知识水平、心理学知识水平;第叁是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学校体育学知识水平、运动人体技能学知识水平、保健与康复知识水平、人体形态学知识水平;第四是田径知识与技能,包括健身指导能力、田径运动训练能力、田径专业知识水平、田径教学与组织能力、专业自学能力、田径运动技术水平;第五是社会适应,包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和人际关系。3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除在田径运动技术水平、裁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比较好以外,其他方面的能力表现较弱。4通过对教学目标、田径教学大纲的分析,发现各体育院校对田径专修的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不清晰,忽视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目标。导致田径教学内容陈旧,学习内容重复、效率不高,定向越野、户外运动等田径类教学内容没有很好在田径专修中开展。培养的田径专修学生知识面窄,不适应社会需要。5教师在教学中忽视理论知识与术科联系,教学和评价手段单一,仍是灌输式教学模式,“专才型”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整合能力重视不够,不利于田径专修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张纪春[6]2009年在《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类课程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类课程现状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力求发现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类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寻找相应对策,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类课程改革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类课程教学大纲依据《指导纲要》的精神,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选择和整合,突出了健身性和实用性,但在课程目标表述上还不够全面,学习评价仍以教师评价为主。2、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大多数田径类课程未能完全执行《指导纲要》的内容。3、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类课程教师和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认识课程的重要性,但游戏性、休闲娱乐性跑、跳、投在田径类课程中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内容体系。现行田径类课程教材滞后课程发展。部分学生对教学条件还不满意。4、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仍有50%和90%的田径类课程未开设定向越野和野外生活生存课程。5、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类课程教学中,常规教学方法的运用最为广泛,而新兴的现代教学方法则运用较少。6、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类课程学习评价内容正在趋于全面化和多元化,但实施的整体情况还不理想。教师在评价学生平时成绩时多倾向于易于定量评价的内容,学生则更倾向于多点开花。对实践能力的考核,教师认同率较高,学生的认同率相对较低。7、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类课程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具有明显优势,学历结构需进一步提高与改善。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能够胜任田径类课程的教学工作。拓展课程的教师培训工作相对滞后。约有近叁分之一的教师对田径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态度消极。8、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学习田径类课程的兴趣不高,但大多数学生对田径类课程学习现状满意。学生掌握田径类课程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整体上依赖课堂教学。学生对现代倡导的学习方法使用较少。结合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类课程的现状,本文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类课程改革提出了建议:1、优化田径类课程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内容体系2、创新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3、建立多元化、合理化与科学化的田径类课程学习评价体系。4、加强田径类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5、拓展多元教学渠道,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努力改善学生学习田径类课程的现状。

张玉宝[7]2013年在《基于学习结果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各要素进行了系统设计,旨在探寻与基础教育相一致的能满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需要的田径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以更好地发挥田径课程应有功能。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基于学习结果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设计是依据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从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个方面对田径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要素的设计技术和结果。2.田径课程目标设计分为前期准备、目标分类、目标体系和目标陈述四部分。前期准备主要包括依据分析、差距分析、学生特征分析叁个环节;目标分类主要包括明确田径课程的目标关系、目标的层次性和目标分类等;目标体系是对前两个部分的整合;目标陈述时从对象、行为、标准和条件四个要素入手可以提高陈述的准确性。新设计的田径课程目标体系纵向分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指导下的田径课程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层次;横向分为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态度五类学习目标领域。3.田径课程内容设计分为内容选择和内容组织两部分。在进行田径课程内容选择时,必须遵循一致性原则、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职业需要与兴趣相结合原则以及基础性原则;课程内容选择的方法有分类选择法、流程图选择法和目标导向选择法。在进行田径课程内容组织时,必须遵循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原则、知识序与认知序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以及基础优先原则;课程内容组织的方法为范围、序列与学习结果相结合的叁维组织法。田径课程内容的范围和序列通过学习结果统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田径课程内容体系。4.实验结果显示,新田径课程方案能有效提高学生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态度,且实施新的课程方案不会降低动作技能的学习;各类学习结果在不同田径运动项目间无显着性差异;班级人数不同时,小班上课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策略。5.田径课程设计的评价可从设计理念、目标设计、内容设计和课程实验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课程实验是评价的重点,实验结果是所有评价的核心,可从实验结果的主成效、教育结果和副成效叁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这些评价共同构成了田径课程设计的评价体系。

包云[8]2007年在《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改革现状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人才竞争的加剧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使得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体育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推进我国体育教育创新的历史必然,也是加快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十一五”时期,是江苏省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和国际化提升互动并进的重要时期。面对21世纪社会变革,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等落后于时代发展需求的矛盾也日益突显。本文是对新世纪初期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类课程体系的系统研究。借《课程方案》颁布叁周年的契机,依据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宗旨,以江苏省十所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类课程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省田径类课程的课程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改革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研究重点把握和深入探讨田径类课程改革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内容涉及对课程改革的认知和实践现状、人才培养目标与田径类课程模式及课程目标的关系、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本研究着眼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内在的发展动因与机制,回顾了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田径课程改革的历程,依据《课程方案》和《课程纲要》的精神,对我省田径类课程改革现状进行了全面调研与深入剖析,并得到了一系列有参考价值的结论。1、熟知课改脉络,领会课程内涵;2、顺应时代主题,明确课程目标;3、构建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4、完善教学方法,改进评价方式;5、倾听弦外之音,推进课程建设。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相关建议:1、把握教育命题,消除改革疑虑;2、正视各校差距,建设自身特色;3、明确竞技属性,改良竞技教材;4、加强师资培训,保障课程建设。

赵岱昌[9]2011年在《定向越野在高校田径专选课中应用的实验研究——以教学改革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着眼于高校田径课程教学改革,运用实验法对定向越野在体育院校田径专选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田径专选课中适当加入定向越野等教学训练内容不会对学生的专项成绩产生消极影响,而且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种积极作用广泛体现在不同基础的学生身上,对男生、女生的成绩提高具有相同的促进作用;定向越野等教学训练内容可以有效调节训练的单调性。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在田径专选课中增加田径类项目内容的教学改革建议。

参考文献:

[1]. 田径课程教学及“结构—定向”模式研究[D]. 卢刚. 江西师范大学. 2002

[2].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刁志勇. 扬州大学. 2006

[3]. 对云南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大纲的分析与研究[D]. 张建伟. 云南师范大学. 2006

[4]. 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选课改革研究[D]. 林明.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5]. 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调查与分析[D]. 杨杰夫.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6].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类课程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张纪春. 苏州大学. 2009

[7]. 基于学习结果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 张玉宝. 北京体育大学. 2013

[8].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改革现状与发展研究[D]. 包云. 扬州大学. 2007

[9]. 定向越野在高校田径专选课中应用的实验研究——以教学改革为视角[J]. 赵岱昌.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1

标签:;  ;  ;  ;  ;  ;  ;  ;  

田径课程教学及“结构—定向”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