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与国内市场关系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国内市场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十分迅速,1995年商品进出口总额超过2500亿美元,位居世界贸易大国十强之列。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主要得利于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以及卓有成效的外资引进工作。而对可喜的成就,有些学者根据韩国、新加坡、台湾等经济发展的经验,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起飞应选择“出口导向型”模式,为了实施这一战略,可以让出部分国内市场,以大量引进外来直接投资。
但是笔者认为,那种过度牺牲本国市场为代价来换取外来投资,通过依赖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既不适合中国国情,也不符合当今国际竞争环境,因而不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目标。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国内市场,适度发展对外贸易,才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目标。
(一)
从理论上分析,中国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国家,但也是一个国内市场容量极大的国家,这一点与新加坡、台湾、香港等有着根本的区别。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国内消费和市场需求都很大,因此拥有比小国或地区更多的国内贸易机会,通过面向国内市场,发展国内贸易,中国也可能做到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即使不依靠国际市场和国际竞争,在有着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下,通过国内的区域贸易和区域竞争,也可以维持国内市场的竞争性,改善市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创新活动。而像新加坡这样的小国则不行,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会受到国内市场规模的限制,如果不引进国际竞争,全方位地对外开放,很容易形成垄断性的国内市场结构,妨碍国内市场的正当竞争,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从发达大国发展本国经济的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出它们往往比小国更少地依赖对外贸易,而是更主要立足于国内市场和国内贸易来支撑经济的增长。这一点能够根据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得到证明。美国在1930年至1970年的40年间,货物出口值或进口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都低于5%,即使在1990年,美国货物出口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只有7%。而以“贸易立国”的日本,1950年至1975年间的这一比重也只有10%左右。1994年我国货物出口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5%,远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大国(如巴西、印度)的水平。即使考虑到汇率因素,也表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国外市场依存度相当大,这不仅和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地位不相称,而且在剧烈动荡、竞争激烈的国际经济中容易受到伤害。
从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具体国情看,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面临重重压力和阻力。首先,解决沉重的人口就业压力是当务之急。中国人口宠大是公认事实,快速发展的经济在十二亿人口面前仍显得那么脆弱,抛开其他一切因素,单人口因素就是选择经济发展战略的一大难题。要提高人均收入水平,降低失业(包括半失业)人口所占的比例,发展容纳劳动力多但人均附加值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仍然是国家在制订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时所应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中国的出口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今后几年内,中国的对外贸易仍有可能保持一定的高增长率,但是在现有的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下,这种增长已到极限。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教育严重滞后,国民素质较低,大多数劳动力属于非智力非熟练型劳动力,所生产的是人均附加值低的产品,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不可能依靠这种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维持长期的稳定快速增长。1995年中国外贸出口中,加工贸易占了一半,这反映出我国的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在国际竞争中的能力不强。在发展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上,中国既面临着发达国家竞争的压力,又缺乏竞争的优势。因此我们当前的选择只能是在现有的产业结构基础上,尽可能在多种类的产品上形成供给能力,并把尽可能多的劳动力安排在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多的高新技术产品上。而在这些没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上,首先需要的是保护国内市场而不是出口,这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在就业压力下的理智选择。
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只有那些占有更大市场份额的国家,它们的经济才能实现更快的增长,因此各国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除了注重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外,还特别关注抢占市场。占领市场包括两方面:一是积极进占国际市场,二是主动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发展国内市场。在世界经济新秩序没建立之前,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层次水平之时,对国内市场采取有效而合理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新旧体制转换之时,在中外竞争水平尚有差距的前提下,一味地发展对外贸易,敞开国门,会使自己的市场丧失殆尽。即使顺利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仍将因为国内市场的缺乏而处于极为艰难的境地。目前,这一危险已露出端倪,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着盲目“对外开放”的倾向:为了追求较高的出口额,不惜相互压价,自相残杀;为了多办几个“三资”企业,多引进点外资竞相提供让人难以置信的优惠条件。世界各国把给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做为优惠条件,而中国给的是“贵宾待遇”。忽视国内贸易,忽视对国内民间投资的鼓励和支持,结果中国已丧失了许多国内贸易的机会和市场。今天我们看到,从最普通的日用消费品,如洗衣粉、饮料、化妆品,到先进的高科技产品,如小汽车、空调、电脑、移动电话,尽是国外的样子和产品,甚至连名称都不变。我们自己所控制的产品市场份额则不断下降。并且,外商直接投资所控制的企业也开始涉及越来越多的行业,从开饭店到大规模房地产开发,从产品生产到批发、零售,从旅游到基础设施,从娱乐到金融业,真是无孔不入。尤其令人担心的是,我国下世纪的重要支柱产业——汽车行业已离不开外资,制约着未来各国经济发展的信息产业——计算机市场,已被国外产品占去了80%的份额。一个大国经济发展和实力增长最深厚的源泉,在于它对自身重要产业的控制和对本国市场的占有。对于经济刚刚起飞的中国,留出广阔的国内市场,为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足够的回旋空间,与发展科技、加强管理同样重要。
(二)
期望通过实行像“四小龙”那样的“出口导向”战略来推动经济的增长,不仅脱离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情,而且也与目前的国际竞争环境不相符。
首先,中国不具备“四小龙”经济起飞时期所具有的国际环境条件。“四小龙”经济迅速崛起于60、70年代,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看,正是战后以来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充满生机的世界经济和蒸蒸日上的国际贸易,为“四小龙”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高速增长的西方经济大国形成的强大国内需求,有力地支撑着“四小龙”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创造了所谓的“亚洲经济奇迹”。从当时的世界政治背景看,正是战后东西方关系紧张时期,美国出于对抗前苏联集团和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在其战略前沿阵地确有必要扶持一批国家和地区,除了给予军事授助,而且在经济上予以帮助。为此,美国在加大对这些国家和地区投资的同时,对它们的产品敞开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可以说美国市场的需求是“四小龙”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大动力之一。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中国首先要面对的是西方国家日益增强的贸易保护主义。这些国家在经历了70年代初期以来的“滞胀”和经济低速增长之后,不可能再对一个充满活力的发展中大国敞开国内市场。中国产品要想打入这些国家的市场,不知要比当年“四小龙”做出多少倍的努力。(当然,目前“四小龙”产品要打入这些国家也不比当年,但它们的产品已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再从世界政治环境看,虽然冷战已经结束,但两大意识形态的冲突和对抗并不因此而结束,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并没有感到轻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同中国积极发展经济交往时,加强了对我们的政治攻势。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在国际上散布“中国威胁论”。以此为借口,它们一方面试图削弱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损害中国的国际声誉,另一方面设法在经济上遏制中国的发展,在“复关”问题上设置种种阻碍,逼迫中国开放市场,而它们自己却为中国产品的出口设置了名目繁多的贸易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因此可见,中国经济发展的最终状况将取决于国内因素而非外部因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内市场的发育完善,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善于利用国际市场,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对经济的增长将产生加速力的作用。
其次,中国面临着一大批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力技术水平的限制,中国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种类很少,主要是那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当这些产品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再想通过增加出口大幅度地提高产品数量变得十分困难,不像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些中小国家,仅靠这些产品数量的增加就能实现足够的经济增长。中国要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较快地提高人均收入水平,还需要依靠增加新产品的种类,尤其是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产品来推动经济的增长。但是,中国目前在这些产品开发与生产上处于劣势,不仅很难占领发达国家市场,而且在外来直接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的作用下,很容易丧失国内市场,形成生产低附加值产品而进口高附加值产品、在重要产业和关键产品上依赖发达国家的格局。特别是对于中国,更容易形成这种格局。因为长期的落后已使中国的消费者形成了对外国产品的偏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长期供不应求的状况,已使我国积累了巨大的购买力,一旦放开国门,外国商品会迅速在中国市场上泛滥,中国商品则可能被逐出自己的市场。因此,在更多的没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上,我国首先面临的是保住国内市场的问题,而不是通过出口去占领别国市场的问题。
还有,国际市场的容量有限,无法容纳下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所需要的出口量。目前,中国的外贸出口走的是以低价取胜的路子,主要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如纺织品、自行车、玩具等,虽然所赚取的外汇不多,但数量十分庞大,所占世界同类产品的比例很高。可以说每个英国人都穿过中国产的衣服,每个美国儿童都有中国产的玩具,如果想再大幅度增加这类产品的出口量,已属十分困难。而且,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都采用“出口导向”模式,中国每年所分得的同类产品的市场份额会变得越来越小,在同等发展水平国家中所受到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的增加,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保护措施显著增多,如对纺织品出口数量的限制,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自愿出口限制和有序营销安排等,都会影响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环境。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尽管人均收入水平低,但总的经济规模很庞大,如果推行“出口导向”战略,许多国家将因为害怕中国在一些产品上的庞大出口对它们国内市场形成冲突,而经常把中国当作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对象。近几年,中国产品在许多国家受到反倾销调查,损失达几十亿美元,而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国内形成了越来越大的购买力,国内市场日益广阔,因此我们要注意保护好国内市场,通过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来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最后一点,只有有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并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才能在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中有更大的发言权。国际贸易实行基本对等原则,有出必要进,有进定要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国都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中国要在世界经济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只有迅速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购买力,形成更大的国内市场,才能出口更多的本国产品,才能从国外进口更多的产品,才能不受制于人,有更大的发言权。否则,对外贸易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讲保护国内市场,但实行保护本身不是目的。只有通过发展国内各地区之间的自由贸易,维持市场的竞争性,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才是问题的关键。因此,选择适合中国的发展战略,应该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阻止市场力量的跨国自由作用的同时,维持一个国内贸易和竞争的环境,这是基点。这样做是为了让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在“幼稚”的时候免受“强敌”的伤害,经过一段时期的保护和发展,等到它们强大后立足于国内市场,去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二是对国内市场的保护要有选择性。受可用资源总量的约束,增长不可能同时在所有产品上展开,因此保护要有选择性,尽量选拔那些通过国内贸易和国内竞争能够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以降低保护成本,提高保护收益。我们要适度发展对外贸易,以获得一些国际分工的利益,并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必要的投资,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