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患者护理中非语言沟通的效果分析论文_江定兰

江定兰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耳鼻喉科 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具体分析突发性耳聋患者护理中非语言沟通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共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入非语言沟通,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实施护理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SDS评分、SAS评分结果较为接近,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的SDS评分、SAS评分结果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加入非语言沟通模式,能够帮助患者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护理;非语言沟通;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0-0232-01

突发性耳聋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具有发病急的特点,目前对于此病的发病因素以及产生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患者的平坦型听力显著减弱。经临床证实,单纯应用药物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不佳,为进一步提升治疗的有效率,缓解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表现[1],就需要采用相应的措施对患者进行有效护理。本文旨在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护理中应用非语言沟通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共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2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21~49岁,平均年龄(32.67±3.32)岁;病程4~12天,平均(8.61±0.35)天。观察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21~51岁,平均年龄(32.83±3.59)岁;病程5~11天,平均(8.75±0.91)天。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提供常规的护理服务,主要包括协助检查、用药指导、住院护理、心理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入非语言沟通,具体实施如下:

(1)眼神沟通

护理人员通过眼神交流的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了解患者想表达的想法,患者则尽量运用不同的眼神表达方式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传达给家属以及护理人员。眼神交流方式的重点在于交流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注意保持专注,并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做到眼神温柔,态度友善,用眼神将对患者鼓励、肯定以及支持传达给患者,从而帮助患者改善不良情绪,尽量消除疾病带给患者的恐惧感,同时也有助于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2]。

(2)面部沟通

护理人员在面对患者时,要时刻注意保持微笑。大部分患者对于突发性耳聋的相关知识了解的不充分,且此病的病情发展较快,因此发病后患者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以及恐惧感,同时对治疗后听力的恢复情况也十分担忧。面对这些情况时,护理人员应该主动地和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内心情绪变化,并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3]。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应注意面部表情,并通过面部表情沟通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给予其更多的尊重,让患者体会到护理人员的关怀。

(3)手势沟通

在日常护理操作中,护理人员也可以应用手势沟通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从而使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生活,提高患者的表达能力。在与患者进行交流时,护理人员应该做到注意力集中,面带微笑。通过手势、点头等方式对患者的需求做出回应。同时护理人员注意手势自然,动作到位,避免因僵硬的手势、姿势而影响到患者的情绪。

1.3 观察指标

通过调查问卷,调查了解两组患者的情绪状态,通过SDS评分标准和SAS评分标准,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SDS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越焦虑,SAS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抑郁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版本为SPSS19.0的统计学工具,对研究过程中记录的各种统计数据资料进行计算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分别用t和χ2进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护理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SDS评分、SAS评分结果较为接近,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的SDS评分、SAS评分结果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的数据统计结果见表。

3.讨论

突发性耳聋患者在短时间内忽然失去听觉,难免会产生恐惧感,担心自己会永久失聪,再加上沟通上的障碍,会给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在本次研究中,加入了非语言沟通方式,目的就是在护理过程中,避开听觉障碍,同时与患者进行简单的交流,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通过对照试验证实,观察组使用非语言沟通模式之后的SDS评分、SAS评分结果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情绪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综上所述,面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加入非语言沟通模式,能够帮助患者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寇明秀,陈晓丹,赵进,等.突发性耳聋患者护理中非语言沟通的运用效果探析[J].心理医生,2017,23(8).

[2]胡霜凝,聂宇辉,王芳.突发性耳聋患者护理中非语言沟通的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2016(19):72-73.

[3]杨燕.人性化护理在突发性耳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7):155-157.

论文作者:江定兰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7月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8

标签:;  ;  ;  ;  ;  ;  ;  ;  

突发性耳聋患者护理中非语言沟通的效果分析论文_江定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