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跃花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环境艺术专业 650500
摘要:壮族礼仪习俗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时代开始的阶段,礼俗文化的形成则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壮族婚礼正在发生变化,婚俗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和简单,传统壮族婚俗慢慢的消失,本文通过对壮族婚俗过程,原汁原味的反映了文山壮族婚俗文化的主要内容,阐述了壮族婚俗悠久的订婚、结婚、婚后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征。
关键词:八宝镇;婚俗;婚俗过程、探析
第一章、绪论
第1节、选题的缘由
1.1、选题的缘由
在世界多元化的今天。经济发展飞快,八宝镇的经济也在同时跟着国家的发展迅猛的前进,八宝镇通婚情况也变得逐渐的简单和大众化,在村落与村落通婚习俗也变得越来越简单;婚俗文化是壮族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八宝壮族的婚俗历史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历代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以壮族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文化,在此过程中遗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民风民俗。壮家的传统婚俗的热烈场面任然在八宝镇上这文化气息中。
第2节、八宝镇壮族婚俗的现状
多元化的今天,八宝镇文化婚俗现状变化,以前是父母包办,但现如今多了一种形式,就是自由恋爱,青少年以对山歌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对象;八宝镇壮族婚俗的现状,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现代元素或网络的快速传播加入了壮族传统的婚庆过程中,导致传统婚俗和现代元素的相互融合和碰撞;
二、爸爸妈妈等长辈也认为爷爷奶奶辈的婚庆习惯过于复杂繁琐,导致了他们在慢慢的简化礼仪过程。
第二章、壮族婚俗礼仪中的过程
第一节、订婚礼数
八宝镇多经赶花街、祭龙、跑马节和集市贸易等社交活动,经过唱山歌自由择偶,但需征得父母同意才能订婚;多数为男娶女嫁,亦有女娶男嫁之俗(即“上门”)。女子婚后,先不坐家,农忙或过节时,才回去与丈夫团聚,古称“不落夫家”。壮族各支系婚姻礼节基本相同,其结婚礼仪比较独特,婚前订婚;男方家请媒人择吉日带上几个男子一起,携酒、肉、糖果糕点等礼品到女家取“八字”。“八字”相合即可订婚。订婚后,由男方家赠送“小礼”或者“大礼”。小礼是送一定数量的肉、酒、烟、糖和针线、糯米等。大礼是男方提前三四个月确定婚期,告知女方家。并送上带有“六”,表示“六六有福”大额数的礼金,钱多与少视男方家经济条件而定,还要送上酒、肉各100--160斤,另还配上糯米粑、棕粑、油炸粑等食物。
第二节、接亲礼仪
在婚日这天,男方家请能歌善舞,有一定文化素养,还要有应变能力的4--8位小伙子作陪郎官,新郎的妹妹或亲戚等未婚女青年1--2人做接娘。由媒人带着陪郎官、接娘等人去女方家接亲。接亲的队伍中,一般要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妇女。接亲的队伍将到了女方家的栅门时,除媒人、送礼和迎亲的人能进屋同主人见面交谈外,新郎娶到新娘的是要通过层层的关卡,才能接到新娘,吉时来到,陪郎官则点香报祖,新郎拜天地,拜岳父母,有的地方与新娘同拜,有的不同拜,但陪郎官要同新郎一起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三节、送亲习俗
娘家请1--2位仪表端庄的未婚姑娘做伴娘,请2位能说会道的中年男女代表岳父母送新娘,一般送亲人数男女各8人(2桌)。新娘穿着壮家的盛装,打红伞,在众多送亲者的簇拥下,告别家人前往新郎家。新娘出嫁时要痛哭一场,并唱)离开家门。一路上要吹奏唢呐。鸣放鞭炮,遇有桥和沟,都要给“走路线”,以示夫妻日后生活一帆风顺。
新娘来到男方家门口,道公在新娘四周画符念咒点洒清水,以驱除“一路同行”的鬼邪;拜堂时辰未到,新娘不能进门,在耳房、柴房或亲戚家里住,有的住两三天才得进门拜堂。新娘进屋后,按习俗,送亲者要把新娘的嫁妆和结婚用品一一陈列展示。之后,要举行拜堂仪式。
第四节、拜堂成亲过程
拜堂时辰一到,唢呐声、鞭炮声齐鸣,伴娘伴郎分别带着新娘新郎到正厅神龛前站立,拜堂时,堂屋上方坐长辈,下方坐亲戚,新郎新娘在衣袖上扎红绣球,并肩站在堂屋中央。在主婚人的主持下,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神灵和父母,再拜长辈乡亲,宾客也纷分祝福新郎白头偕老,永不分离。新娘还要给公婆、叔伯等长辈磕头,并各送一双新布鞋,长辈量力回赠谢礼钱。拜堂过后,新郎新娘送入洞房。进洞房时有个别地区还流行新郎新娘抢先进门的习俗。据说是谁抢先,谁今后就是当家的。因此,新郎新娘都争着先进洞房,引得宾客开怀大笑。
第五节、婚俗回门过程
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要到女方家回门。回门的时候,新郎新娘都有人陪伴,男方要舂一挑粑粑或带一桌酒菜,并携带鞭炮,一路鸣送进入女方家,表示对女方父母及亲戚的答谢,岳父把亲戚好友请来吃饭,一个个向女婿介绍,叫“认亲”。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大致源于百越先民早婚之俗。婚礼三日,第一天称“头朝”,以此往后推为“二朝”、“三朝”。头朝、二朝夜间,新娘都由伴娘陪宿。三朝吃过午饭客散,新娘便回娘家居住;只在农忙或节日期间由新郎的弟妹前去接新娘来夫家住几天。
第三章、八宝镇婚俗的文化特点
壮族还有招赘的习俗。即男嫁女娶婚俗。招赘后,男子要改姓女方的姓,所生子女均随母姓,并可继承母亲祖业的遗产,三代后改父姓,叫做“三代还宗”;不享受女家祖业的上门女婿,一般不改姓。其婚俗还有丈夫死,弟无妻,双方愿意兄嫂可转为弟妻(称为“兄妻弟继”或称“肥水不流外人田”);也可改嫁,年幼子女可留可带走,姓氏多保留原姓,有条件的,改嫁婚宴亦隆重。
第四章、总结
八宝镇壮族婚礼文化习俗的传承与运用保护值得我们新一代的壮族青年人去学习并传承,在21世纪,中西婚俗文化大批来临之际,我们自身应该自家的宝,好好的保存起来,并呼吁更多的壮族年轻人注重本民族文化的传承。
八宝镇壮族从几百年延续至今,是有壮族的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族祖先遗留下来的思想、文化、民族生存和历史发展的写照。婚俗文化的点滴步奏过程都是壮族先民智慧的结晶。是壮族人民悠久历史的文化见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保护壮族文化的婚俗理念是我们作为新一代年轻人肩上的重任,不能把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藏,在我们这一代流逝了。
参考文献:
[1]李萍.从婚俗歌探桂西壮族婚俗——平果嘹歌为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2
[2]张声震.壮族通史(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2):187-190
[3]李富强.壮族婚姻文化的变迁——以田林那善屯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3
作者简介:
周跃花(1995年),女,云南文山人,壮,在读硕士研究生。少数民族婚俗。
论文作者:周跃花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0
标签:壮族论文; 婚俗论文; 方家论文; 文化论文; 新娘论文; 新郎论文; 习俗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