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医院康复科 浙江 台州317000)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分析在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中早期康复起的作用。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阅读近几年对于康复对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研究的期刊论文,了解近年来在脑梗死患者中早期康复的应用情况及作用,探讨其在临床的应用价值。结果 早期康复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实施方法越来越多。结论 对于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恢复,早期康复能起到不错的帮助,能明显改善其不良生活状态。
关键词:早期康复;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心理康复;运动疗法;针灸疗法
脑梗死,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和致死率越来越高,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08年,脑梗死的发病率达到200/100万,而且每年有约150万的新增病例,有130万的患者死于脑梗死[1]。在幸存者中,留有各种残疾的患者也有四分之三[1]。脑卒中最常见的、最严重的功能障碍是运动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是由椎体系统受损引起的,是致残的重要原因。现代康复医学认为, 不管任种疾病,在疾病发生的时候,康复治疗就应该立即开始,治疗开始时间越早,疾病的痊愈率越高,留下残疾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日常生活能力越高。是以 ,在脑梗死发生的时候,就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尽早实行有计划的系统性康复[2]。
1.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障碍早期康复介入时间
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效果,主要取决于治疗及康复介入的时间。一般认为,在病人处于急性期时,就应该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将损伤降到最低程度。一般临床上都要求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3],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症状不再发展后48小时,就应该开始康复训练。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处理指南》中指出:若脑卒中患者没有严重并发症或脑水肿,在发病24小时内就应该开始进行床边活动。康复需要及早进行,而且康复应贯穿于疾病的始末,并且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病情而制订相应措施,提供个性化的康复。
2、肢体功能物理康复治疗
运动疗法是肢体功能康复的主要治疗方法,此外还有针灸治疗、功能性电刺激等。运动疗法应根据不同的疗程进行不同的运动。在软瘫期主要是良位肢体摆放 ,肢体主被动运动等,所有的主动训练都在床上进行。痉挛期主要是抗痉挛训练和坐位训练等。恢复期主要是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上肢控制能力训练、改善手功能训练等。
2.1运动疗法 良肢位摆放,良肢位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使躯干和肢体保持在功能状态,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体位[4]。肢体被动运动包括关节被动运动,肢体按摩等,一般认为关节被动运动从键侧开始,方便根据键侧关节活动范围再做患侧运动,不会导致在康复训练中由于不知关节活动范围致患侧肢体由于活动度过大或过小,影响康复效果,且关节被动活动应循序渐进,即从大关节到小关节。肢体被动运动是为了预防关节活动受限的发生,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还能刺激运动感觉,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当患者能自主运动时,鼓励其自主运动,恢复期进行平衡、坐立、行走等运动。根据脑梗死的恢复特点,进行分期康复,循序渐进,在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中,比常规康复起到的促进作用要明显[5]。刘雪平[1]等在研究早期康复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时提到,对脑梗死患者提供早期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站立、行走、坐位等训练,结果显示,经过早期康复的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均要比对照组高。邓敏玲[2]也做过类似的实验,研究对象是收治入院的90例急性脑梗死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康复内容也包括运动疗法的各项方法,除此还有听觉训练、理解训练和口语训练,结果也是试验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生活能力都比观察组好。
2.2针灸疗法 针灸治疗疾病,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针刺和艾灸的方法,对人体腧穴进行刺激,通过经络的作用,影响脏腑,达到治病的目的。针灸包括针法和灸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1针法 针法又叫刺法,是指用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的穴位,运用手法,达到调整营卫气血的目的。针法在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中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较多。郭闫萍[3]做过实验,对于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加上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则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针刺疗法,一定时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较前有所改善,但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的要高,说明针刺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宋玉娟[4]等在研究分期针灸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的实验中,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头针分期治疗,软瘫期选用头穴和阴经体穴,痉挛期则是头穴和阳经体穴。治疗一定疗程后,在上肢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中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在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中,针刺分期治疗能够起到帮助作用。而且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能增加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作用,激发大脑皮层功能区的生理功能,促进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2.2.2灸法 灸法主要是用艾绒为主要原料搓成艾条或艾柱,点燃后在人体某穴位温灼皮肤表面,通过经络传导,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散寒除湿等的目的。相对于针法,灸法在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中的应用的研究较少,但也有文献表明,灸法能促进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恢复。陈萍[5]等在其研究中提到,在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艾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效果,与只进行常规治疗及康 复训练的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结合艾灸的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即艾灸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促进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杨海侠[6]也在其研究中提到,常规内科治疗及康复治疗配合多功能艾灸治疗仪艾灸,治疗中风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2.3其他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除了传统的针法和灸法,还有其他疗法,如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指在针法的基础上,结合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的刺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的一种方法。用针法治疗有效的疾病均可用电针疗法治疗,而且临床也证明电针结合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宋玉芝[7]提出,早期电针神经干治疗急性脑梗死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取穴少而精,以点带区,使该针刺点的运动神经支配的肌肉产生运动,减少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
2.3其他康复治疗 刘叶[8]曾研究过肌肉神经电刺激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其能改善偏瘫患者肢体肌肉功能,且在发病早期就能促进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刘琼[9]提出中频电疗法能刺激人体一定部位,使肢体产生被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穴位按摩配合肌群拍打能降低肌张力,促进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10]。
2.4心理康复 孙亮英[11]提出心理治疗可以增强患者自信心和交流能力,并可以改善患者精神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沈海玲[12]在研究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早期心理干预起的影响的实验得出,早期心理干预能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积极性,能更好配合训练,缩短康复疗程,促进肢体功能康复。
3.小结 脑梗死起病急,是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都高的疾病,患者起病后,往往会发生肢体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下降。因此,脑梗死的治疗不单是药物的治疗,应该是药物和康复治疗同时进行,而且康复需要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及早进行,此外还需要加上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康复。早期康复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因人而异,训练量适当,循序渐进。在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中,早期康复治疗和心理康复治疗对其都有明显效果,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雪平,李小敏.关于康复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青岛医药卫生,2015,47(4):309-310.
[2]邓敏玲.康复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M]当代医学, 2012,18(8): 134-135.
[3]郭闫萍.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6,34(2) :174-176.
[4]宋玉娟,张殿全,赵宇辉.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15,43(6):69-71.
[5] 陈萍,黄世杏.艾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2):41-42.
[6]杨海侠,荣华.艾灸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6,37(3):351-352.
[7]宋玉芝,郭云良,陈红兵,等.电针神经干治疗急性脑梗死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418-420.
[8]刘叶.肌肉神经电刺激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J].中外医疗,2016,(5):96-97.
[9]刘琼.中频电疗法促进脑梗死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9):95-96.
[10]徐丽萍,杨美玲,李玉红,等.穴位按摩配合肌群拍打在脑卒中后痉挛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康复学报,2015,25(3):50-52.
[11]孙亮英.心理疗法应用于脑梗死患者的护理疗效[J].中外医学,2011,(31):59-60.
[12]沈海玲.早期心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8(21A): 131-132.
论文作者:张梦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上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8
标签:肢体论文; 患者论文; 脑梗死论文; 功能障碍论文; 功能论文; 艾灸论文; 疗法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上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