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主要特征_国际经济论文

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主要特征_国际经济论文

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主要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主要特点论文,当代论文,体系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由各种力量以一定的关系通过各种纽带组成的整体。(注:参见李琮《当代资本主义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43、221-223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联系,但其基础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体系。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各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不断演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特点。二战以来,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特点。从世界资本主义的全局、整体、结构上把握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动因、特点,对于我们深刻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运行的特殊机理

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一个有组织、有结构、有运行方向和目标的统一体。它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也带来了许多全球性问题。

(一)资本国际流动是关键环节

如果说以往资本主义对外经济扩张的主要手段是商品输出和传统的资本输出,那么,现在,不仅商品贸易和国际金融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各国经济联系的新的重要渠道。大规模的资本跨国运动与资本国际循环是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

资本运动的形式复杂多变。二战前,资本主义国家以对外间接投资即国际资本转移中以商品资本、信贷资本输出为主。间接投资是为了获取利息和股息,同时通过借贷关系,对债务国进行控制。二战后,国际资本转移中生产资本的输出即国外直接投资猛增。对外直接投资是在投资接受国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利用那里的有利条件从事经营活动,开拓当地的资源和市场,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资本对最大利润的追求是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商主要是发达国家,它们的投资主要是投向其他发达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对外投资商,80年代以来也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有很快增长,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占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3。国际直接投资的领域也在扩展,五六十年代主要是初级产品部门,70年代主要是制造业部门,80年代以来拓展到金融、保险、通讯、运输、贸易等服务业部门,房地产业和其它建筑业,电信和航空等公共设施,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其它高技术等制造业中的技术密集型项目。(注:参见李琮《当代资本主义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43、221-223页。)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和扩展的同时,生产过程也不断向国际范围扩展,成为国际关系中更加牢固的纽带,使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联系越来越紧密的经济网络。发达国家在向全球输出资本的同时,也输出技术、商品,推行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生活方式。

(二)国家、经济集团和私人垄断组织是行为主体

国家、国家经济集团是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行为主体,跨国公司、跨国银行等私人垄断组织在这个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不断扩大和加强。这不仅表现为国家对国内经济生活进行广泛的干预和调节,而且表现为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共同对付外部压力和控制,防御向全世界开放的风险,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有利地位,由国家出面联合起来,组成国家经济集团。1958年1月1日由法、德、意、荷、比、卢6国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最早出现的国家经济集团。 80年代以来,经济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许多国家陆续加入了不同形式的经济集团。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国家经济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这三大区域经济集团拥有世界上大约8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80%以上的国际贸易,其中的跨国公司占有全球贸易的67%左右。除此之外,其它一些重要的次区域组织也有扩大和加强的趋势。目前在世界贸易组织登记的区域性经济协定110多个,其中,有2/3是1990年以后登记的。世界贸易组织的120多个成员国几乎全都至少加入了其中一个地区经济组织或集团。这些地区性经济组织从70年代的28个,增加到80年代的 32个,到90年代中期已超过40个。目前,各种会议、论坛、多边谈判、相互访问和首脑会议的目标多为实现地区性的联合和成立经济集团。(注:参见李琮《当代资本主义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63页。)这些国家经济集团通过各种联系建立起来,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跨国公司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非股权安排在两个或更多的国家建立分支机构从事跨国生产和经营的现代企业组织。(注:郑必坚、张伯里:《当代世界经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页。)这种企业组织形式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本、技术、人才、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通过占领国际市场和控制某些产品的生产、销售以攫取最大的利润。

跨国公司于19世纪中后期开始出现,在二战后有了大发展。由美国带头,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组织把它们的直接生产过程和经营活动迅速扩大到世界各地,成为跨国公司。尤其是最近20多年来发展更快。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不是为资本主义国家所独有。但是,在现实世界上,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大跨国公司占主导地位,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中占有绝对份额,如美、德、英、日、法五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占全球跨国投资总额的2/3。近些年来,跨国公司的数量进一步增加,经济力量进一步增强,还出现了大跨国公司结盟、国际兼并和国际承包的趋势,大大推动了国际经济活动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可以说,跨国公司是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载体,是当今国际经济活动的主角,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国际组织和国际经济法是干预和协调机制

在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各国之间和其他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经济、政治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规章、准则的约束、干预和调节,不再完全是自发的。

联合国是二战后在主权国家自愿联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最大和最有权威的世界性组织。其宗旨是维持并巩固世界和平与安全,以尊重、平等和自决原则为基础发展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实现各国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道义和其它各方面的合作。半个世纪以来,联合国成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及国际关系体系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联合国既是实现国际协调与合作的机构,也是世界各国进行斗争与争夺的场所。

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该组织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是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推动和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它的前身是1947年创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有104个国家为其创始成员国,总部设在日内瓦。用WTO代替 GATT是为了加强对世界贸易、资金流动和其它一些领域的干预。WTO的管辖范围比GATT宽,如知识产权、投资措施、非货物贸易等领域;WTO具有法人地位,它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是为了贯彻实行1944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各项内容而确定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经济协调功能主要有汇率监督、磋商协调和金融贷款三个方面。世界银行的职能主要是促进长期发展,协调南北经济关系,稳定世界经济秩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对国际货币流通及资本国际流动进行一定的管理和干预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代资本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国际经济法和国际经济惯例是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在国际经济运行中起着基础性的协调作用,是维系世界经济体系秩序的基础。

国际组织和国际经济法的协调机制对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平衡以及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还存在许多缺陷。尤其是这些国际组织长期以来由少数发达国家占主导和支配地位,它们的规则、决议和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遵从西方大国首先是美国的意志。作为头号经济大国,美国总是企图回避或无视国际组织的规定,甚至阻碍、限制和破坏国际经济组织的正常活动和国际调节机制的正常运行。因此,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国际调节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结构特点

二战以来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不断拓展和深化,成为不能逆转的发展趋势。在这个过程中,资本跨国运动给许多国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国家、经济集团和私人垄断组织等行为主体以及国际组织和国际经济法等协调机制在世界体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在充分肯定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发展主流的同时,也要清晰地认识到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结构特点和历史局限。

(一)层级结构

“依附理论”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个二元结构,即中心——外围的层级结构。20世纪60年代,拉美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埃及经济学家阿明以及弗兰克等激进经济学家认为,在世界经济的“星系”中,具有强大实力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星群的“核心”、“主导”地位,实力弱小的发展中国家处于星群的“外围”、“依附”地位;发达国家之所以与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往来,在于以自己的优势地位,通过不等价交换,吸吮“外围”的“经济剩余”,而发展中国家在这种国际经济交往中,只是服从于“中心”的资本积累,被剥削、受支配,结果是经济发展迟缓、落后。因此,这个“星系”是一个外围依附于中心的不平等体系,牺牲外围的利益而让中心发展的剥削体系,促成世界范围内两极分化的不合理体系。必须进行变革,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有的经济学家如阿明更激进,得出“同国际经济和世界市场决裂”的结论。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自己,必须割断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虽然依附理论有自己无法克服的内在缺陷,但是却为一度被西方忽视的非西方社会提供了认识自己在国际上的处境的新视角,无疑增强了非西方国家的经济独立意识。

“世界体系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是由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三个部分联结成的一个整体结构,即三元结构。中心拥有生产和交换的双重优势,对半边缘和边缘进行经济剥削,维持自己的优越地位;半边缘既受中心的剥削,又剥削更落后的边缘国家,而边缘则受到中心和边缘的双重剥削。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内部及其相互之间地位是随着经济政治条件的变化动态变化的。在中心方面,世界体系的中心先后经历了从荷兰到英国再到美国的几次转变。半边缘的地位并不稳定,其中的组成部分会蜕变为边缘,而边缘中的部分也会上升为半边缘。目前,英、美等发达国家居于体系的中心,一些中等发达国家属于体系的半边缘,东欧某些国家、大批落后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处于体系的边缘。这种格局仍然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注:[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随着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向纵深扩展,不仅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部经济网络越来越紧密,而且它通过国际分工、世界市场把这个体系之外的一些国家的生产和生活越来越深地卷进这个体系,使这个体系呈现中心区域、半边缘区域、边缘区域的结构。在当今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中,处于中心位置的发达国家仅20多个,180个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处于边缘或半边缘,属于欠发达或不发达国家。

(二)不平等关系

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实力中处于主体地位,在世界产业结构中处于优势地位,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处于制约地位,在世界经济事务中处于支配地位。发达国家占有世界经济总量的4/5,世界贸易总额的3/4,资本输出的绝大部分,劳动生产率水平和经济实力占绝对优势。发达国家凭借它们的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优势地位,依靠它们主导的资本主义剥削性质的国际生产关系,攫取经济全球化的最大“红利”;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不利地位,饱受贫穷落后之苦。

二战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获得民族独立,建立了民族国家。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一开始就被纳入西方国家经济活动中,使西方资本运动的空间大大扩展,并且引发了西方资本向全世界范围大规模地跨国运动。发达国家通过加大资本输出,利用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进行直接盘剥,赚取高额利润。

在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国际分工和商品交换中,发达国家凭借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资金、劳动力、信息的不平等交换及剩余价值的转移,获取巨额利润,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资本积累的对象。发达国家主要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第三世界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的主要是原油、农矿原料以及其它初级产品,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电子产品、机器设备、精密仪器、民用飞机、汽车以及高级耐用消费品等高附加值产品,高低附加值产品交换的价格差相当大。战后以来,这种高附加值产品与低附加值产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一直在扩大,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

发达国家还利用第三世界国家资金短缺的困难进行重利贷款和债务盘剥,造成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80年代中期,不少拉美国家的负债额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60%,过高的债务负担严重地阻碍了这一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进入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绝对债务量依然在上升。目前,债务问题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严重负担,发展中国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发达国家还利用科学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和发展中国家对其技术上的依赖,利用技术、信息垄断等手段从发展中国家转移财富,每年从这方面索取的超额利润达300~500亿美元。同时,还利用工资优势吸引发展中国家本来就十分短缺的科技人才到发达国家服务。

总之,在资本国际循环过程中,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向西方。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以不同的形态在世界范围流动,但不同形态的资本流动所产生的利润或经济剩余却在向西方转移和集中。

(三)财富两极分化

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交换,使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剩余价值向发达国家转移,同时也使劳动人民的贫困化和贫富两极分化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转移。在国际范围内造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扩大,一极越来越富,一极越来越穷。这种状况从许多方面反映出来。如30年前占世界总人口1/ 5的最富有者拥有的财富为世界总人口1/5的最贫穷者的30倍,现在前者的财富为后者的74倍。目前,只占世界人口15%左右的西方国家集中了全世界绝大部分财富,消耗了全世界约75%的开发资源。(注:房宁:《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结构与矛盾》,《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1期。)再如: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人均收入之比: 1500年为3:1,1850年为5:1,1900年为6:1,1960年为10:1,1970年为14:1。差距拉开的速度在20世纪80年代更是惊人。2002年7月29日《参考消息》上有文章指出:世界上有两种全球化,正被看得见的高墙越来越明显地分隔开来。大墙内是富裕国家的全球化,大墙外是贫穷国家的全球化,即贫困全球化、落后全球化和不发达全球化。大墙里有不到 30个国家,其强大核心是7国集团,在这里生活着占世界11%的人口,而且其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产值的70%(1993年时占63.1%)。地球上6%的人口(其中有98%的人居住在最富裕的国家中)占据着世界财富的95%。大墙外生活着地球上80%的人口, 33%的人正在饥饿线上挣扎。除了少数几个国家外,他们的贫困化和边缘化等主要指数更加恶化,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债台高筑。发达国家的富裕、进步是建立在不发达国家的贫困、落后之上的。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扩大是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资本与劳动对立的具体表现。马克思揭示的资本运动必然带来财富在一端积累,而贫困在另一端积累的规律,在南北贫富分化的现实中继续得到充分显示。这说明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这一资本主义固有矛盾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正在更大的范围内扩展、积累和加深。

(四)矛盾新发展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缓和了,这主要是因为资本增殖的循环与周转越来越多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已越出一国的范围,在资本的国际循环过程中向世界范围扩展。发达国家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并不是它自身所解决的,而是通过资本的国际循环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

在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各国家集团之间的矛盾,各跨国公司之间的矛盾,国际资产阶级与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世界生产的扩大与世界市场有限的矛盾,跨国公司内部、各国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有计划与世界生产少组织、无计划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都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反映。二战后,有些矛盾比过去有所缓和,这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加强、各国间经济依赖关系的加强,从而使国际关系受到一定的约束和调节。

但是,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各种调节作用都是有限的。只要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不能扩展到地球之外,它对社会化生产的扩张能力的容纳就是有限的。处于中心区域的发达国家以攫取财富为唯一目标,唯利是图,不仅国内存在着自身不可克服的对抗性矛盾,而且通过全球化进程把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把自己的富裕和发达建立在大多数人和大多数国家的贫困落后之上,不断地制造着危机、冲突和灾难。这种以贪婪和不公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组成的世界体系是注定没有前途的,它必然要让位于合理、公正、公平的新社会制度。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标签:;  ;  ;  ;  ;  ;  ;  ;  ;  ;  ;  

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主要特征_国际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