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研究的定量评价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研究的定量评价

一、普通高校体育科研的计量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郑小凤[1](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陈恒[2](2021)在《2010-2019年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三大球运动的选题特征及趋势预测》文中认为篮球运动、排球运动以及足球运动(以下简称三大球)是全球体育界具有高度影响力的团队体育运动,发展态势迅速,这离不开与之相关理论体系的支撑,其中三大球运动研究文献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三大球运动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与万方数据库中2010-2019年收录的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三大球运动方向的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进行问题的研究与分析,首先采用数理统计法从各年度论文数分布、区域分布和不同类型院校分布三方面对2010-2019年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三大球运动研究学位论文的整体特征进行分析,再借助Cite Space5.5等可视化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从可视化分析的角度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三大球运动研究论文选题特征与主题演化趋势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三大球运动研究的规律和特征,以期为我国三大球运动研究方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选题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2010-2019年我国三大球运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的整体数量不同,篮球方面论文最多,其次就是足球,再者是排球。2010-2019年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三大球运动研究生专业的学位论文资料来源仍然存在着区域分布不均衡,均呈现出华东地区、华北地区、中南地区对三大球运动领域的研究积极促进作用;体育类院校呈现出主导作用,其中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主要代表。第二,篮球运动研究集中在篮球运动技战术与比赛评述、篮球教学、现状、对策、篮球训练、人才培养、篮球文化、篮球产业以及运动管理等方面。排球运动研究集中在排球运动技战术、排球教学、排球运动现状与对策、排球训练、人才培养等方面。足球运动研究集中在足球教学、足球运动技战术、足球训练、人才培养、足球产业以及运动管理等方面。第三,研究选题趋势分析发现,从研究对象看,由高校大学生、职业运动员逐渐向中小学、青少年、教练员、裁判员、外籍运动员等运动主体移动。从研究范围上来讲,围绕“现状”“对策”进行研究依然是研究重点。从研究内容上讲,三大球运动技战术研究仍是三大球领域的主流研究走向,但校园三大球的研究正逐渐增加。第四,研究选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现象研究过多而对其根源关注较少;选题研究对象太集中,重复性研究过多;交叉学科选题研究能力有待提高。第五,对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三大球运动的研究选题预测有以下三点:特色领域凝练,核心研究选题稳定增长;重复性研究逐渐减少;交叉学科选题的进一步增强。

任大路[3](2021)在《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匠精神通常是指工匠卓越的专业技能,以及追求终极目标的态度和信念,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其包括:尊重教师、重视教学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能力;精益求精的创新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行为与精湛技艺的专业品质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教师队伍人才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待学科,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素质的集中体现,包括学术能力、体育能力、道德素质、身心行为等方面。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以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工匠精神与学生能力的本质内涵以及如何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对高校体育学生整体素质的现状进行科学研究;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标,为建设一支现代化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注入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回顾了“中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历史渊源,深入分析“中国工匠精神”的基本内容,整合了体育领域后备师资队伍的培养方法;寻找工匠的精神和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建设的融合点;梳理了工匠精神与体育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科中的应用、学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从而为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选取了匠品、匠识、匠艺、匠知、匠道、匠心、匠德、匠行8个核心要素。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主要在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四个具体方面实施。(2)对山东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研究结果。体育学生能力的内容是指体育课堂教学、训练、锻炼、竞赛、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是课程教学、体育技能、体育知识和道德心理价值观的综合表现。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各项元素的具备程度进行调查,整体比例为:欠缺1/5,一般3/5,良好1/5。(3)此次研究在对于调查指标具体元素的选取上包括: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4个一级指标;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等16个二级指标;学科教育认知等64个三级指标;此外根据问卷调查确定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各指标重要程度系数Fi>4.0,并对其融合可行性进行分析。(4)学生能力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学习动机、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教育体系、培养目标等;并依据此内容制作调查问卷发放于体育学生、体育教师等调查具备情况及重要程度。(5)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所采用的实施措施主要包括:国家层面,追寻工匠精神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发展;社会层面,从学生个体入手,探究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具体理论实践方法。研究得出下列结论:(1)工匠精神融入体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工匠精神与体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内在联系。在学科能力、体育素质、教育能力和身心行为四个具体方面,工匠精神有机地融入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可行性。(2)在学生能力各项指标元素调查中学生整体具备程度总体表现进行良好,培养学生能力都在一般水平之上。(3)在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各项指标的重要系数Fi>4.0,即在选取的64个指标元素中重要性程度较高,对于将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意义较大。(4)工匠精神对于融入当代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具体困境主要包括:一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主意识相对薄弱;二是迫切需要完善体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与整合路径;三是缺乏明确的精神文化标准。(5)对于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主要包括了8个主要元素以及三个方面的需要;并且要遵循工匠精神融入综合能力培养的原则,分析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生技能发展中的具体措施。(6)具体实践过程为: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体育素养:臻艺求学、野蛮体魄的匠艺;求知问真、文明精神的匠知;教育能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匠心;有教无类、尚体重学的匠道;身心品行:明德爱国、忠守敬业的匠德;尊师重教、知行合一的匠行。

罗佳华[4](2021)在《2014年~2018年体育类CSSCI核心期刊教研教改文献计量分析》文中认为教研教改作为教育的重要活动之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面对教研教改出现了新形式新任务新要求,充分发挥教研教改聚焦在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维度的作用,提升教学质量,教研教改还存在研究成果缺乏实践性、教研内容缺乏创新性、机构体系和教研队伍不完善以及缺乏专业的引领等问题。体育核心期刊是科研和教研成果的重要传播平台,有助于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现状,加深对教研教改的认识。本研究旨在通过以2014年2018年间11种体育类CSSCI核心期刊528篇教研教改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计量法和科学知识图谱为研究方法,对11种CSSCI核心期刊所有教研教改的载文、作者群、引文、合作、研究类型、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特征分析,从而全面、客观地分析我国教研教改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状态。研究结果显示:(1)从载文分析来看,近5年体育类教研教改刊文量下降,其中2014年发文量最多,篇数为139篇,最少的是2018年83篇,研究方向分布不均衡。(2)从作者群来看,地域发文分布不平衡、男性为主、发文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49岁、博士为305位、核心作者为9位。(3)由引文分析表明,2014年2018年体育类教研教改引文量下降,引文的语种以汉语为主,英语只有少数。15篇被引频次高的文献,被引频次最高是210次,最低是80次。(4)根据合作分析可见,我国体育类CSSCI教研教改5年文献合作度在缓慢上升,合着率偏高,主体之间的合作分布广,科研机构合作的整体密度为0.0084。(5)在11种CSSCI核心期刊的研究类型中,理论研究类型高于实践研究类型;体育类教研教改的研究专题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上。研究热点分为8个聚类为体育教育专业研究、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基础教育、体育教师、课程标准、教学模式、评价标准、武术方面。关键词时区研究研究趋势演变不断扩大。研究结论:(1)近5年体育类教研教改文献集中在《体育学刊》和《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刊文量和引文量下降;高被引文献作者一半为高产作者;研究机构集中在高校;研究方向以学校体育学为主,但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存在不足。(2)地区发文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高校聚集的城市;高学历中等年龄;女性发文量少;核心作者发文量较多的是季浏、程传银和于素梅等教授。(3)以两人的最优合着模式为主;地区合作多、机构间合作广,但缺乏高产与低产机构的合作。(4)体育类教研教改的研究类型以理论研究为主;研究的热点集中在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学校体育教学的模式、改革、教学、基础教育的核心素养、课程改革以及体育教师的评价、隐形课程和体育教师的培养等研究。学校体育趋向于研究学校体育活动的设计、体育教学的实践,尤其是体育课的相关研究。

章列成[5](2021)在《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可视化研究》文中认为大学体育是体育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体育学科的一个发展阶段,通过大学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而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大学分布广泛,学生人数众多,国家对大学生体育教学问题十分关注,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关乎着我国大学生能否继续保持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当前,关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越来越多,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对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形成了丰富的科研成果,有利于广大研究者更好的认识和了解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规律,并不断完善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在充分学习众多专家、学者有关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演变规律和发展特征值得期待。鉴于此,笔者尝试一方面从宏观层面梳理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对研究领域的空间分布特征、科研合作关系、重点内容和演变规律做细致的分析,并着重分析当前研究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些许参考。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并着重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对收录在CNKI(中国知网)中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1041篇文献进行不同层面分析,从多个角度把握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与规律。研究分析结论如下:1.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2001-2020年间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作者、科研机构、文献来源期刊、学科、基金等整体呈现出明显离散分布特征。根据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发文量的变化,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8年),第二阶段(2009-2016年),第三阶段(2017-2020年)。2.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科研合作关系来看,2001-2020年间发表的文献,作者独立完成占比65.4%,合着率34.6%,多数作者以独立研究为主,合着率低,说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科研合作力量较低,主流研究力量是作者与机构单打独斗,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比较疏远。3.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内容来看,2001-2020年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重点是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教学改革、改革、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大学体育教学等,研究主题呈现离散分布特征。对研究重点进行动静态分析:静态分析中将研究主题分为大学体育教学研究、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改革研究三类;动态分析中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出现了集中与分化的状态,2001-2008年相关研究不广泛但比较集中,2009-2016年研究主题增多、范围变广,2017-2020年研究逐渐深入,研究的具体应用也更加广泛。4.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前沿热点来看,体育教学、体育课程、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翻转课堂和俱乐部是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前沿热点,并且形成了七大前沿知识群:对策、分层教学法、体育俱乐部、教学实践、模式、高校、改革创新。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应用研究,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这几个主题研究方向可能是未来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谭佳智[6](2021)在《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CNKI平台中1992-2019年期间收录的北大核心、SCI、CSSCI、CSCD类体育课程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知识图谱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1992-2019年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借助Citespace5.5R2(32-bit)软件对体育课程文献进行数据处理,提取文献主体、科研主体等信息,分析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热点等,探寻体育课程研究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从而为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借鉴及研究经验。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在1992-2019年的27年间科研文献的积累呈现出周期性的发展特点。体育课程课题性文献主要来源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等国家性课题。在期刊来源方面主要以专业性高校为主的学报式期刊为主要刊载平台,科研方法上以传统普遍式的科研方法为主,但新兴的科研方法也开始渗透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方法体系。2.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最大的稳定团队是以季浏、王健、董翠香、黄汉升等学者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也是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文献产量的主力军,且高产作者的群体数量不断增加,但多数体育课程研究者的合作较为分散。3.我国体育课程科研机构主力较集中于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等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其机构合作性具有较小区域集中、大区域较为分散的特点。4.国内1992-2019年间体育课程研究主题主要围绕着“学校体育、体育教学、高校、改革、教学模式等主题词展开。5.国内体育课程领域研究趋势主要围绕着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新体育课程、课程体系、立德树人等关键词展开。6.为了促进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发展,建议提高对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文献规范性和科研力度,提升合作意识,形成优势互补,以创新思维、实践精神,增强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可探索性。

苏琳媛[7](2021)在《云南省高校体育术科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对其职业幸福感影响研究 ——以职业认同为中介变量》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探究高校体育术科教师组织支持感与其职业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及其职业认同在其中是否存在中介作用。本研究对254名云南省高校体育术科教师进行调研,借助SPSS22.0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使用Bootstrap进行中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高校体育术科教师组织支持感水平偏低,且能达成一定共识,其中关心利益维度水平最低,但个体感知存在差异。在学校类别、岗位类型、所授学生类别、年龄、教龄、职称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2)高校体育术科教师职业认同水平尚可,且能达成共识,其中规范认同水平最高,但不能达到一致的感知。在学校类别和年龄上存在显着性差异。(3)高校体育术科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尚可,且能达成一定共识,其中奉献维度水平较高,但认识不一致,且差别较大。在学校类别、岗位类型、所授学生类别、年龄、教龄、职称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4)高校体育术科教师组织支持感各维度间两两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组织支持感及其各维度、职业认同和职业幸福感均两两相关,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关系显着。(5)经中介效应分析,高校体育术科教师职业认同在高校体育术科教师组织支持感各维度与职业幸福感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高校体育术科教师职业认同会受到组织支持感觉的影响,进而影响高校体育术科教师职业幸福感:当高校体育术科教师所感知到的组织的工作支持、价值认同以及关心利益不同时,他们对自身职业的看法会发生改变,高校体育术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水平也会随之改变。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肯定体育术科教师在职业中的成就。(2)关心关怀体育术科教师的生活和薪资。(3)为体育术科教师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4)提高体育术科教师情感认同。(5)化压力为动力,提升职业幸福感。

徐小纯[8](2020)在《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研究》文中提出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高校体育教师承担着体育教学、体育科研、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职责。新时代,广州高校体育教师既要承担体育教学任务,又要开展高水平科研任务,同时还面临广州城市的生活压力,其生存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本研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中文版,从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等四个维度对广州地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186名体育教师进行生命质量匿名量表调查。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生存质量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当前,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相对良好,病痛以及专业技术职称、学力层次年龄、收入等环境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体育教师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4个领域得分及自评总体生存质量和自评总的健康状况等各方面均高于3.5,除生理领域略低于常模外,其他领域和自评总体生存质量和总体健康状况均高于常模;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4个领域以及自评总体生存质量和总体健康状况的得分均高于2013年测定的重庆公务员、2018年测定的广东某医学院校教师等的生存质量得分。2.不同性别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在不同领域得分的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自评总体生活质量明显好于男性,生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和自评总体健康情况生存质量比男性稍高,其它领域无差异。3.不同类型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存在差异。广州地区医药类高校体育教师在生理领域、环境领域和自评总体生存质量和总的健康情况得分均最高,心理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得分仅次于理工类高校;理工类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总体得分相对较高,在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得分最高,与该领域得分最低的师范类高校存在显着性差异。4.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在年龄上体现差异性。50岁以上教师生存质量在4个领域及自评总的生存质量和总体健康情况得分均为最高;36-40岁年龄段的教师均为最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需要社会、单位和同事之间更多的支持与关注。5.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在专业技术职称上体现差异性。正高专业技术职称体育教师生存质量在4个领域及自评总体生存质量和总体健康状况得分均为最高,且与副高、中级、初级职称表现出显着差异,总体上呈现职称等级越高生存质量越好的态势。6.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在学力层次上体现差异性。博士学力层次的教师生存质量最好,其在每个领域得分均超过4分;博士学力层次教师生存质量优于本科学力层次教师生存质量;本科学力层次教师生存质量总体水平优于硕士学力层次教师。7.收入水平影响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月收入15000元以上教师生存质量总体上均优于月收入15000元以下教师,且在4个领域得分与收入15000以下教师均表现出显着差异性。8.病痛对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力。正在生病与没有生病的教师之间生存质量存在显着性差异,没有生病的在4个领域以及自评总体生存质量和总体健康情况得分均比正在生病的高。

赵建峰[9](2020)在《基于地理学视域下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文中指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国际一流大学的创建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的系统分析,可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借鉴。本论文以体育地理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地统计学及GIS空间分析,从时空尺度上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演变过程进行了定量化、可视化研究。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2017年我国共有275所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队,分布在7个地理区域(华东、华北、东北、华中、西北、西南和华南地区),除西藏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80个城市。(2)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且在不同的地理空间尺度上表现为不同的分布特征。在区域尺度和省级尺度上为离散型分布且较为均衡,而在市级尺度和高校尺度上为聚集型分布且较为集中。进一步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不平衡性系数和洛伦兹曲线等分析方法,得出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的均衡性也与空间尺度有关。随着尺度从区域、省级到市级逐渐递减,高水平运动队分布的地理集中程度逐渐增强、均衡程度则逐渐降低,尤其在市级尺度上呈现出的不均衡特征更加明显。(3)2017年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共设有26个高水平运动项目,不同项目的数量在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招收田径、足篮排、游泳、乒羽网和健美操项目的高校大于20所,而新型、民族类项目开设的高校则不足5所,包括棋牌、手球、垒球、攀岩、柔道、赛艇、橄榄球、摔跤和沙滩排球共9项,占到总项目数的35%。在区域尺度和省级尺度上,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的分布极不均衡,呈现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格局;在市级尺度上,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高校资源丰富的个别城市,绝大多数的城市开展的运动项目类型则较少,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出极不均衡的格局。(4)从1986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部分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至今已有30年,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大致经历了起步、调整、快速和稳定发展四个重要阶段。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时空分布格局和动态变化规律分析得出,其空间分布在不同阶段均表现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出聚集型分布的特征,且聚集程度随不同发展阶段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在区域尺度上,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西北和东北地区产生了较明显的发展方向性,而在全国尺度上仅在1995年调整阶段的分布方向性较为明显。(5)运用不平衡指数和基尼系数分析得到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在四个不同发展阶段均为不均衡分布,且不均衡性在不同时空尺度的特征不尽相同。在时间尺度上随着不同发展阶段依次向后推移,不均衡性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在空间尺度上不均衡性的响应程度也不相同。在区域和省级尺度上不均衡程度变化较小,发展相对较为平衡,在市级尺度上不均衡程度变化最为明显,发展不均衡程度较高。(6)通过绘制四个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核密度分布图,得到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形成了京津冀、上海-南京、武汉和西安地区为核心的四个高密度区域,而西部地区整体的分布密度都非常低,低密度分布区为我国西部和西南地区,以及中、高密度区的外围区域。(7)选取近几年国家重点发展项目、校园普及性较强和增强体质效果较好的足球项目为例,分析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分布特征。2018年我国共有154所普通院校招收高水平足球队,分布在7个地理区域、除青海和西藏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58个城市。高水平足球队总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均衡和局部集聚特征,空间上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特征明显,形成了以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杭州、武汉-长沙和西安四个高密度分布区,西部和西南地区整体分布密度较低。同时,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表现为不同的分布类型,在区域和省级尺度为离散型分布,而在市级和高校尺度上为聚集型分布。(8)从2005年至2018年间,我国招收高水平足球队的院校数量稳步增长,高丰富度分布区由北京、上海、江苏等高校资源丰富的城市逐渐扩大到陕西、山东、湖北及东部沿海一带的区域。在空间分布上为聚集性特征,且聚集程度呈“波动增长”的态势。通过对15年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发展的空间自相关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依赖程度逐渐增强且表现为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四个时期的Global Moran’s I指数均为正数,Moran’s I散点图呈“高-高”和“低-低”的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地区稳定分布在北京、上海、西安等高校资源丰富的城市,“低-低”集聚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南地区。本论文从地理空间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过程,期望可以促进我国普通高校竞技体育的持续、均衡、和谐的发展,从而为科学制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借鉴。

郑亚陆[10](2020)在《基于知识图谱视角对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现状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大力发展体育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休闲体育作为体育科学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其发展过程进行梳理研究,从而探究出我国休闲体育研究工作的演变规律,达到科学认识我国休闲体育发展趋势的目的。本文将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现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知识图谱、词频分析等科研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出来的4621篇文献数据进行梳理分析,针对作者间的合作关系、合作规模,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合作规模以及各时间阶段研究热点等问题运用Citespace V软件进行了可视化图谱的绘制并一一进行解读,得出结论与建议如下:1.我国休闲体育研究领域自1994年开始研究以来,发表学术期刊的数量呈整体上升趋势,这期间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1994年-2003年的萌芽不稳定期、2004年-2008年的快速增长期、2009年-2013年的缓慢增长期、2014年-2018年的成熟不稳定期。2.从事我国休闲体育研究工作的作者之间合作程度较低,将近半数以上的休闲体育研究文献均是单一作者独立完成的。不仅如此,在对其所属研究机构的合作程度及合作规模中发现,机构间合作程度较其他研究领域相比也是较为低下的,合作规模主要以同一机构内的合作为主。3.我国休闲体育研究领域的代表机构主要有以上海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专业体育院校和以福建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综合师范类院校为主。4.我国休闲体育研究机构的地域分布主要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其发表文章数量较多省份有广东、江苏、四川、河南、北京等地区。5.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热点问题的演进过程主要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94年-1998年)主要围绕休闲体育的概念界定、发展前景等问题开展研究;第二阶段(1999年-2003年)主要围绕国外休闲体育现状、休闲体育与旅游相融合等问题开展研究;第三阶段(2004年-2008年)主要围绕我国休闲体育教育、高校休闲体育发展现状等问题开展研究;第四阶段(2009年-2013年)主要围绕休闲体育发展模式及对策、休闲体育人才培养等问题开展研究;第五阶段(2014年-2018年)主要围绕我国特色省市休闲体育开展现状、我国老年人、青少年等社会群体参与休闲体育现状等问题开展研究,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休闲体育研究已经从早期的概念性、发展前景等表面研究成长为多领域融合,多层面覆盖的实践化研究。6.为了改善我国休闲体育研究领域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加强对我国休闲体育领域研究的重视程度,提高作者间、机构间的合作意识,促进合作共赢,在研究问题上要用于创新,敢于探索,从而达到完善我国休闲体育研究体系的目的。

二、普通高校体育科研的计量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通高校体育科研的计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论文的局限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比较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3.3.1 基本概念
        3.3.2 基本理论
        3.3.3 研究假设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3.4.1 量表修订
        3.4.2 变量测量
        3.4.3 量表评价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4.1.1 初创阶段
        4.1.2 曲折发展阶段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4.2.1 进修培训制度
        4.2.2 考核制度
        4.2.3 职称晋升制度
        4.2.4 薪酬制度
        4.2.5 聘任制度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4.3.1 宏观制度分析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 结果分析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5.1 数据质量评价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5.8 分析讨论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6.1.1 职称情况
        6.1.2 学术成果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6.4 奖励制度比较
    6.5 薪酬制度比较
    6.6 结果分析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6.6.2 职称晋升受限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6.6.7 奖励“一刀切”
        6.6.8 薪酬偏低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7.2.5 完善薪酬制度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7.2.7 注重制度公平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初始量表
附录2:调查问卷
附录3:正式量表
附录4:访谈提纲
附录5:项目分析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2010-2019年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三大球运动的选题特征及趋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对于篮排足的政策支持
        1.1.2 体育硕士学位论文的重要性
        1.1.3 学位论文选题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科学知识图谱与知识主题
        2.1.2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
        2.1.3 硕士学位论文
    2.2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相关研究
        2.2.1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价值与意义方面的相关研究
        2.2.2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相关研究
        2.2.3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问题及策略方面的研究
    2.3 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关于三大球运动的研究
        2.3.1 关于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三大球运动的研究状况
        2.3.2 研究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逻辑分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三大球运动研究的整体统计分析
        4.1.1 年度数量分布与阶段划分
        4.1.2 区域分布
        4.1.3 院校类型分布
    4.2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三大球运动研究选题特征分析
        4.2.1 选题聚类分析
        4.2.2 不同类型院校选题方向对比分析
        4.2.3 选题热点分析
        4.2.4 被引与下载量排名前10 分析
    4.3 2010-2019 年期间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三大球运动研究选题趋向
        4.3.1 篮球运动研究选题趋向
        4.3.2 排球运动研究选题趋向
        4.3.3 足球运动研究选题趋向
    4.4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三大球运动研究选题存在的问题
        4.4.1 现象研究过多而对其根源关注较少
        4.4.2 选题研究对象太集中,重复性研究过多
        4.4.3 交叉学科选题研究能力有待提高
    4.5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三大球运动研究选题趋势预测
        4.5.1 特色领域凝练,核心研究选题均衡发展
        4.5.2 重复性研究逐渐减少
        4.5.3 交叉学科选题的进一步增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3)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认知
        2.1.1 “工匠”的定义
        2.1.2 工匠精神的概念内涵研究
        2.1.3 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
        2.1.4 高校工匠精神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
    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研究综述
        2.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概念研究
        2.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评价研究
        2.2.3 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2.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研究综述
        2.3.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概念内涵研究
        2.3.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研究
        2.3.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评价研究
    2.4 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工匠精神与能力培养调查分析
        4.1.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分析
        4.1.2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
        4.1.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重要程度调查分析
        4.1.4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形成机制分析
        4.1.5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融合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4.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分析
        4.2.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4.2.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价值意蕴
        4.2.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分析
    4.3 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实践分析
        4.3.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
        4.3.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原则
        4.3.3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在联系
        4.3.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4.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实践融合策略
        4.4.1 传于“文”——文化传承
        4.4.2 立于“气”——社会价值风气引领
        4.4.3 形于“学”——学校教育实践
        4.4.4 精于“教”——教学过程渗透
        4.4.5 成于“人”——学生自我学习结果化
    4.5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机制保障
        4.5.1 政策保障,传承有据
        4.5.2 制度建设,推行有力
        4.5.3 价值导向,榜样引领
        4.5.4 完善机制,评价科学
        4.5.5 教育投入,言传身教
        4.5.6 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2014年~2018年体育类CSSCI核心期刊教研教改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类教研教改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1.1.2 文献计量学方法在体育学科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1.1.3 体育类CSSCI核心期刊在教研教改研究的重要价值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概念界定
        2.1.2 体育类教研教改的概念界定
        2.1.3 文献计量学的概念界定
    2.2 体育类教研教改分类相关研究
        2.2.1 体育教学理论相关研究
        2.2.2 体育教学实践相关研究
    2.3 体育类教研教改的发展现状相关研究
    2.4 体育类教研教改的意义的相关研究
    2.5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文献计量法
        3.2.5 科学知识图谱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2014 年~2018 年体育类 CSSCI 核心期刊教研教改文献载文分析
        4.1.1 刊文数量分布
        4.1.2 研究方向分布
        4.1.3 刊源分布
        4.1.4 基金项目分布
    4.2 2014 年~2018 年体育类 CSSCI 核心期刊教研教改作者群分布分析
        4.2.1 作者群地域分布
        4.2.2 作者性别的分布
        4.2.3 作者学历分布
        4.2.4 作者职称分布
        4.2.5 作者年龄分布
        4.2.6 核心作者分布
    4.3 2014 年~2018 年体育类 CSSCI 核心期刊教研教改文献引文分析
        4.3.1 引文数量的统计
        4.3.2 引文语种的分析
        4.3.3 高被引文献分析
    4.4 2014 年~2018 年体育类 CSSCI 核心期刊教研教改文献合作分析
        4.4.1 合着度和合着率分析
        4.4.2 主体合作共现分析
        4.4.3 机构合作共现分析
    4.5 2014 年~2018 年体育类 CSSCI 核心期刊教研教改文献研究内容现状分析
        4.5.1 体育类教研教改文献研究类型及教育阶段分析
        4.5.2 体育类教研教改研究热点分析
        4.5.3 体育类CSSCI核心期刊教研教改研究趋势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教育改革的影响
        1.1.2 体育课程改革的促进
        1.1.3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可视化分析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释义
        2.1.1 大学体育
        2.1.2 教学模式
        2.1.3 体育教学模式
        2.1.4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
        2.1.5 科学知识图谱
    2.2 国内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2.1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研究
        2.2.2 国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研究
    2.3 科学知识图谱的研究概况
        2.3.1 科学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2.3.2 科学知识图谱在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应用现状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法
        3.2.3 逻辑分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工具与数据处理
        3.3.1 研究工具
        3.3.2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脉络
        4.1.1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
        4.1.2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空间分布特征
        4.1.3 小结
    4.2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科研合作关系分析
        4.2.1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整体情况分析
        4.2.2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作者合作情况分析
        4.2.3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机构合作关系分析
        4.2.4 小结
    4.3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内容分析
        4.3.1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4.3.2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内容静态分析
        4.3.3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内容动态分析
        4.3.4 小结
    4.4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前沿热点及演变分析
        4.4.1 前沿热点发展趋势之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4.4.2 前沿热点发展趋势之二: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4.4.3 前沿热点发展趋势之三: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应用研究
        4.4.4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国内关于体育课程的研究综述
        1.4.3 国外关于体育课程的研究现状
        小结
        1.4.4 国内知识图谱可视化相关研究综述
        1.4.5 国外关于知识图谱的研究综述
        1.4.6 文献综述总结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知识图谱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文献积累情况分析
        3.1.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年分布情况
        3.1.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基金分布
        3.1.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发文期刊统计
        3.1.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研究方法统计分析
    3.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情况分析
        3.2.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数量关系分析
        3.2.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高产作者情况分析
        3.2.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合着情况分析
        3.2.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共现图谱分析
        小结
    3.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机构情况分析
        3.3.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高产机构统计分析
        3.3.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高产机构共现图谱分析
    3.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热点及主题分析
        3.4.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主题分析
        3.4.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主题知识群构建及分析
    3.5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前沿预测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云南省高校体育术科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对其职业幸福感影响研究 ——以职业认同为中介变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全国教师发展的需要
        1.1.2 高校教学效率及学术水平的提高
        1.1.3 体育教师个体职业幸福感提升的需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高校体育术科教师
        2.1.2 组织支持感
        2.1.3 职业认同
        2.1.4 职业幸福感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交换理论
        2.2.2 社会认同理论
        2.2.3 社会认知理论
    2.3 组织支持感、职业认同与职业幸福感研究现状
        2.3.1 组织支持感的测量与研究现状
        2.3.2 职业认同的测量与研究现状
        2.3.3 职业幸福感的测量与研究现状
    2.4 组织支持感、职业认同与职业幸福感间的相关关系研究
        2.4.1 组织支持感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
        2.4.2 职业认同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
        2.4.3 组织支持感与职业认同的关系
    2.5 文献述评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3 研究假设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问卷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检验
        4.3.1 组织支持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差异性检验
        4.3.2 职业认同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差异性检验
        4.3.3 职业幸福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差异性检验
    4.4 组织支持感、职业认同和职业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4.5 组织支持感、职业认同和职业幸福感的中介效应分析
        4.5.1 职业认同在工作支持与职业幸福感间的中介模型分析
        4.5.2 职业认同在价值认同与职业幸福感间的中介模型分析
        4.5.3 职业认同在关心利益与职业幸福感间的中介模型分析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5.1 高校体育术科教师组织支持感、职业认同、职业幸福感的特点
        5.1.1 高校体育术科教师组织支持感的特点
        5.1.2 高校体育术科教师职业认同的特点
        5.1.3 高校体育术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特点
    5.2 高校体育术科教师组织支持感、职业认同、职业幸福感的关系
        5.2.1 高校体育术科教师职业幸福感与组织支持感的关系
        5.2.2 高校体育术科教师职业认同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
        5.2.3 高校体育术科教师职业认同与组织支持感的关系
    5.3 高校体育术科教师职业认同在组织支持感与职业幸福感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组织支持感对职业幸福感具有显着正向影响
        6.1.2 组织支持感对职业认同具有显着正向影响
        6.1.3 职业认同对职业幸福感具有显着正向影响
        6.1.4 职业认同在组织支持感与职业幸福感间起到中介作用
        6.1.5 统计学特征对组织支持感的影响
        6.1.6 统计学特征对职业认同的影响
        6.1.7 统计学特征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
    6.2 建议
        6.2.1 肯定体育术科教师在职业中的成就
        6.2.2 关心关怀体育术科教师的生活和薪资
        6.2.3 为体育术科教师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6.2.4 提高体育术科教师情感认同
        6.2.5 化压力为动力,提升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附录A 预调查前访谈提纲
附录B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组织支持感、职业认同与职业幸福感预调查问卷
附录C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组织支持感、职业认同与职业幸福感正式调查问卷
附录D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组织支持感调查问卷》专家效度检验表
附录E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问卷》专家效度检验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生存质量概念
    2.2 生存质量问题研究现状
        2.2.1 生存质量研究发展状况及成果
        2.2.2 生存质量国内研究现状
    2.3 生存质量测量工具
        2.3.1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
        2.3.1.1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量表计分方法
        2.3.1.2 WHOQOL-BREF量表及计分方法
        2.3.2 WHOQOL量表中文版的研制
    2.4 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研究现状
        2.4.1 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相关文献情况
        2.4.2 高校体育教师生存(生活)现状研究情况
        2.4.3 高校体育教师心理领域研究包括职业倦怠
        2.4.4 高校体育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
        2.4.5 高校教师生存质量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量表测量法
        3.2.2.1 测量量表设计
        3.2.2.2 测量样本抽取和测定量表发放与回收
        3.2.2.3 量表的效度与信度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被测对象基本情况
    4.2 被测对象生存质量不同表现
        4.2.1 被测对象生存质量总体表现
        4.2.2 被测对象生存质量性别差异
        4.2.3 不同类型高校被测对象生存质量差异
        4.2.4 被测对象生存质量年龄差异
        4.2.5 被测对象生存质量学力层次差异
        4.2.6 被测对象生存质量月收入差异
        4.2.7 被测对象生存质量专业技术职称差异
        4.2.8 被测对象生存质量婚姻状况差异
        4.2.9 被测对象生存质量生病与否差异
        4.2.10 不同年龄段被测对象对自己居住地条件满意程度的差异
        4.2.11 不同人群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差异
        4.2.12 性别、年龄、收入、生病与否回归分析
    4.3 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存在主要问题
    4.4 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4.4.1 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总体特点及原因分析
        4.4.1.1 客观原因分析
        4.4.1.2 主观原因分析
        4.4.2 专业技术职称因素影响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原因分析
        4.4.3 学力层次因素影响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原因分析
        4.4.4 年龄因素影响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原因分析
        4.4.5 收入因素影响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原因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9 个人简历

(9)基于地理学视域下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
        1.2.2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
        1.2.3 体育地理学学科范畴及研究概况
        1.2.4 体育地理学的空间分布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研究法
        2.3.2 专家访谈法
        2.3.3 数理统计法
        2.3.4 GIS及其空间分析方法
        2.3.5 地统计学分析方法
    2.4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阶段划分
第三章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和均衡性特征
    3.1 数据与方法
        3.1.1 数据的收集
        3.1.2 绘制地理分布图
        3.1.3 分析方法
    3.2 研究结果
        3.2.1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分布的现状
        3.2.2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分布类型
        3.2.3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的均衡性分析
        3.2.4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核密度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的分布特征
    4.1 数据与方法
        4.1.1 数据收集与统计
        4.1.2 绘制运动项目的地理分布图
    4.2 研究结果
        4.2.1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的数量统计
        4.2.2 区域尺度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分布
        4.2.3 省级尺度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分布
        4.2.4 市级尺度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分布
        4.2.5 重点发展的高水平运动项目分布情况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30年来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变
    5.1 数据与方法
        5.1.1 研究思路
        5.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1.3 数据分析方法
    5.2 研究结果
        5.2.1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时空分布特征
        5.2.2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类型
        5.2.3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时空分布的均衡性
        5.2.4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核密度分布的变化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时空动态分析
    6.1 数据与方法
        6.1.1 数据和分布图绘制
        6.1.2 分析方法
    6.2 研究结果
        6.2.1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分布特征
        6.2.2 不同时期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时空分布动态过程
        6.2.3 不同时期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自相关性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基于知识图谱视角对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现状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休闲体育概念的界定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4 研究主要思路与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国内外应用现状综述
        2.1.1 国外知识图谱应用现状综述
        2.1.2 国内知识图谱应用现状综述
    2.2 我国休闲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
        2.2.1 对我国休闲体育整体性研究的现状
        2.2.2 对我国休闲体育科研现状的研究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知识图谱法
        3.2.3 词频分析法
        3.2.4 历史比较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样本数据库的构建
    4.1 确定数据的时间节点
    4.2 确定数据来源平台
    4.3 研究数据的筛选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我国休闲体育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特征
        5.1.1 整体性分布特征
        5.1.2 阶段性分布特征
    5.2 我国休闲体育研究文献作者及合作关系的研究
        5.2.1 作者合作度
        5.2.2 作者合作规模
        5.2.3 作者合作共现图谱
    5.3 我国休闲体育研究文献作者所属机构合作的研究
        5.3.1 文献作者所属机构的合作特征
        5.3.2 高频研究机构与文献研究机构的地域分布特征
    5.4 我国休闲体育研究文献的主要研究领域
        5.4.1 1994-2018 年文献关键词词频统计与分析
        5.4.2 1994-2018 年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5.5 我国休闲体育研究文献的研究热点及演变
        5.5.1 1994-1998 年研究热点分析
        5.5.2 1999-2003 年研究热点分析
        5.5.3 2004-2008 年研究热点分析
        5.5.4 2009-2013 年研究热点分析
        5.5.5 2014-2018 年研究热点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7.2 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四、普通高校体育科研的计量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2010-2019年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三大球运动的选题特征及趋势预测[D]. 陈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D]. 任大路.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2014年~2018年体育类CSSCI核心期刊教研教改文献计量分析[D]. 罗佳华.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5]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可视化研究[D]. 章列成.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D]. 谭佳智.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7]云南省高校体育术科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对其职业幸福感影响研究 ——以职业认同为中介变量[D]. 苏琳媛.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广州地区公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生存质量研究[D]. 徐小纯.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7)
  • [9]基于地理学视域下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分析[D]. 赵建峰. 山西大学, 2020(12)
  • [10]基于知识图谱视角对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现状的分析[D]. 郑亚陆. 延安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研究的定量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