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_国家图书馆论文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_国家图书馆论文

深化管理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稳步论文,事业发展论文,管理机制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作为国家重要的文化设施和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多年来,国图在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和两个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馆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图书馆的发展已不能满足社会公众对文化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又受到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的制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面临这种局面,国家图书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无法走出困境,改革是生存发展的需要,是事业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五大以后,我馆围绕如何继续深化改革展开了大讨论。在统一认识、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深化改革的总思路:按照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立与现代化图书馆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下的事业单位运行模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机制。

1 改革的内容

改革的中心任务是进行以机构改革为重心的管理体制改革,以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为重点的管理机制改革。主要做法是:

1.1 调整机构,理顺关系。建立集中统一,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体制;改变集中管理的格局,明确职责,将用人权、分配权层层下放,形成责权利统一,分层负责的格局;简化层次,精干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实施管理与服务职能的分离,增强内部活力。通过精简,全馆处级机构由39个减为22个,科级机构由126个减为81个。

职能部门定岗定编,实现合署办公,强化宏观管理,人员精简率为20%,现有人员占全馆在职员工的7.9%。一人多岗,一专多能, 提高办事效率。

业务部门按照计算机网络化要求进行业务格局调整,在业务经费总包干的前提下,不定编制,按需设岗,促进减员增效,用人自主权下放各部处。

后勤保障部门实行管理与服务职能的分离,走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道路。组建人员精干的行政管理处,代表馆方行使管理职能;组建后勤服务中心,不定行政级别,实行企业化管理,开展对内、对外双向服务。

馆属企业在资产评估、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实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成立行政管理部门,代表馆方加强宏观管理,同时进行企业内部的股份制改造;实施员工入股,管理者交纳风险抵押金,推行原事业单位编制员工交纳福利保障金制度;成立企业财务核算中心,实行会计委派制,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督和监控。

1.2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旨在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据能施聘,量才为用,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逐步淡化“官本位”思想,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1998年,将科处级干部任命制改为聘任制,同时进行了全员聘任制、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和干部竞争上岗的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1999年底,在全馆范围内全面推行处、科级干部竞争上岗,全员聘任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正处级干部采用组织考核、群众测评的办法聘用。副处、科级干部全部实行竞争上岗的办法,面向馆内、馆外公开招聘,通过自愿报名、公开演讲、面试答辩、群众测评、组织考察等程序进行聘用。这次聘用中,有45人56人次报名竞聘31个副处级岗位,其中原副处级干部31人,馆内非处级干部9人,馆外应聘人员5人。结果28位竞争者受聘,其中馆外人员2人。原有的65名处级干部中有三分之二的人续聘,15人落聘或降职聘任。

在全员聘任制方面实行双向选择,择优聘用,逐步建立起现有体制下正式在编员工与临时工并存的队伍。与之相适应,我馆制定了一系列人事配套措施,促进人员合理流动。如分流人员可充实到企业、新开辟的岗位和顶替临时工岗位;还可办理“停薪留职”、“借调”、“调出”、“馆内待退休”等手续,或在一定期限内待岗,逾期后将人事关系转至人才交流中心。1998年以来各种形式的分流转岗人员达176人,整体上保持了平稳过渡。

后勤实行企业化管理,成立不设行政级别的后勤服务中心,所有人员实行聘用制,不能向馆内其他部门流动。内部实行部门经理、副经理竞争上岗,再由经理聘用本部门员工。

馆属企业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人事用工制度。经理的选任和解聘由企业董事会确定,职工由经理聘任。2000年1月1日前进入馆属企业工作的馆内事业编制职工,每人每月交纳600元福利保障金, 由职工和所在企业共同承担,可在馆退休并享受相应退休待遇;如果未被聘用或聘用后不交福利保障金者,将限期调离国家馆。原企业编制的职工,以及2000年1月1日后调入企业的职工,馆里和企业不再保留或接收其人事关系。

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按需设岗,竞争上岗,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同时规定了科处级管理干部的初聘年龄和最高任职年限,实行干部轮岗制。

1.3 分配制度改革。总体上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原则, 形成利益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按照“一馆多制”的思路,根据各部门的性质和情况确定不同的分配模式。在分配过程中,把每个人的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紧密结合起来,按量化标准进行核定。实行实际工资与档案工资的逐步分离,各部门可自行制定工资系列,享有高度的分配自主权。有以下几种分配模式:

业务部门根据各自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创收的条件确定分配比例,其员工收入由部门部分自理到全部自理情况不等。

技术支持部门利用现有国有资产对外承揽的工程,按比例上交国有资产占用费,对内承担的工程项目建设及维护运行,按完成项目金额提成,员工收入由部门自理。

后勤保障部门改变传统的拨款方式,以任务承包形式核定经费,员工收入由部门自理。职能部门的员工收入由馆财务全额支付,政策性工资、补贴以外的收入部分取全馆平均值,并按岗位系数分配。职能部门不搞创收,有关收入一律上缴馆财务。

馆属、部属企业实行含风险抵押、责任追究、绩效挂钩内容的分配制度。根据经营状况,由董事会决定经理的收入,经理决定员工的收入。

1999年,我馆开始推行全成本核算,各部门的办公用品、电话、差旅费等都计入成本,从年初起核定基数,超支不补,节约归已,逐步走向经费的总包干。

此外,我们建立了管理干部的分配激励机制,在确定各级管理岗位的分配标准时,拉开档次,并在住房、出国、培训等方面予以倾斜,维护各级管理干部的利益,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切实体现“责权利统一”的原则。

2 改革的成效

机构设置、人事和分配制度三大改革,特别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牵动了全馆大局,也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它的直接作用是打破了工作岗位、职务、职称、工资上的“三铁”和平均主义,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据能施聘,量才为用,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在这种机制下,每个干部、员工传统的就业观念有了新的突破,从心理和行动上主动适应由此带来的变化,变压力为动力,激发了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员工的职业意识、岗位责任感加强,工作能力和效率明显提高。全馆工作量有增无减,而人员却有减无增,队伍趋于稳定。另外,员工的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整体上发生了变化,从以前一见读者皱眉头,愿意刮风下雨,客少人稀,变为不但欢迎读者,而且想方设法吸引读者,摆正了自己与读者、服务与效益的关系,读者界面进一步优化。各部门也集思广益,纷纷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推出新的服务项目,全面提高了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机制逐步形成,国家图书馆开始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2.1 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全方位强化了国家图书馆各项职能

加大为中央国家领导机关立法决策服务的力度,推出了多项举措。如“‘两会’24小时全天候”服务;召开“为中央国家机关立法决策服务”座谈会;建立国家图书馆人事部分馆;积极为全国高新科技企业,如中关村科技园区等提供全方位的文献信息服务。

读者服务工作迈上新的台阶。放宽进馆限制,现18岁以上的公民均可进入国家图书馆阅览,在法定节日还接待中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入馆参观;敞开办证,简化入馆手续,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各类证件办理量从4万猛增到14.5万个;实行“365天全年候”开馆,部分阅览室开设“夜馆”;扩大开架量,增大借阅空间,新增服务点,新开服务项目十余个。 现在,每天来馆读者达8000—10000人次。1999年全年接待读者人次近300万人次,比1997年增加了129%;文献流通量1595.8 万册次, 比1997年增加256.7%,大大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我馆还扩大服务内涵,延伸自身社会教育与文化传播的职能,在倡导、组织、服务读书,促进全民读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刘少奇光辉业绩展览》、《善本特藏五十年》、《庆祝澳门回归馆藏文献图片展》、“读者服务宣传周”、“国家图书馆读书周”等活动的举办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各项基础业务工作得到加强。在计算机技术带动下,业务工作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采、编、检、流通的计算机化管理和编目、加工、读者检索的计算机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如新书上架周期由一年缩短为一个月,新刊上架周期由一个月缩短为一周。

信息网络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我馆是第一家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的国内图书馆,共有上网节点1673个;与四大国家骨干网络互联;与中南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实现100兆速率网络的联接, 并与其他省市实现1000兆宽带网沟通;加快文献数字化进程,已建设书目型数据库、题录型数据库和全文型数据库30个,并成立“国家图书馆文献数字化中心”,以产业化思路组织信息加工。

此外,我馆积极组织信息上网,现国图网站已有1000G 存储量的信息上网为读者服务,并开设了“网上读书”、“文献检索”等重要栏目。1999年,网上读者月访问量已超过600万点击人次,全年超过1亿点击人次,是1998年的10倍。国家图书馆已初步成为网上信息资源的中心枢纽。

积极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开发立项工作,牵头开展了在国家科委立项的“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研究,提出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立项建议,成立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同时开展了“数字图书馆试验环境及演示系统”等多个数字图书馆相关项目的研发工作。

随着改革的深化,我馆与各图书馆之间的往来不断增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多次举办面向全国的图书馆业务、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管理培训班;牵头制定了一系列图书馆工作的标准、规范;近两年,重点推进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开展。继续扩大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的联系交流,着力策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合作项目,国际声望和影响力日益提高。

2.2 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改革使国家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得到全方位的强化和实现,使我们在为社会文化事业做出一定贡献的同时,取得了越来越好的经济效益。改革以来,与我馆业务有关的创收收入每年以百分之三十几的幅度增长。1999年全馆总创收3400万元,其中业务创收1250万元,比1997年增加了565万元,在总创收收入中的比例明显增大,并发生结构性变化, 说明我馆自我涵养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与此同时,新的分配制度初步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局面,员工的收入和待遇与整体效益同步增长,“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原则得到充分体现。1998年全馆人均收入由1997年的11778 元增加到14806元,人均净增3028元。1999年人均收入突破2万大关,比1998年净增5349元,比1994年的5074元增长了近四倍。员工收入根据劳动优劣差距拉大,收入最高的个人年薪近5万元,最低的仅有几千元。同时, 离退休人员与全馆共享改革成果,待遇进一步提高,1999年工资外收入人均3500元。

3 几点体会

我们在改革中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动态平衡,稳中求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高;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有如下体会和认识:

3.1 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同样适用于事业单位

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的特点是“责权利统一”,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其形式有:工资总额承包,量化管理等等。这种先进的管理方式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三铁”和“三个一样”现象。因此,我们认为,先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同样适用于事业单位,特别对图书馆这种性质的单位更具实用性。

3.2 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实现两个效益同步增长

李岚清副总理指出,图书馆主要是公益事业,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适当的产业化经营不但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要实现以社会效益为主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我们认为,图书馆首先是公益性的,同时它在履行职能过程中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图书馆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中,业务创收的比重越来越大,主要由资料复印收入、咨询服务收入、文献资源的深层次开发、科研课题立项调研等构成。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一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从社会效益出发会给事业的发展开辟广阔天地,优化生存环境,赢得良好声誉,树立良好形象,进而得到公众的维护和扶助,并会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图书馆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要与市场经济接轨,按照产业化的思路发展,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适时地引入新的现代化技术,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实力,从而促进社会效益的提高。因此,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的引导和启发是一种看似无形却有形的东西,是首要和关键问题;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保障,在社会效益得到充分体现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3.3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保证事业发展后劲

图书馆的发展要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改革为人才队伍的成长提供了条件。我馆制定的《北京图书馆1997—2005年人才发展规划及远景目标》中,提出培养10名国家级图书馆界专家,20名馆内学术带头人,300名业务骨干的“123人才工程”,1998年馆党委站在事业发展的高度,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工作的决定》,并召开了我馆历史上第一次青年工作会议,在深化改革的同时把人才培养工作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我馆制定的分房政策注重解决员工,特别是专家和业务骨干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政策对他们均有倾斜,并留有适当比例的房源用以延揽人才。安排出国培训时,优先考虑中青年业务骨干,在1999年评定职称的一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有两名30多岁的正研,多名副研。我们还以“师带徒”的形式,聘请一批老专家定人定向培养专业人才。这些举措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青年人成材的良好氛围,保证改革的继续深入和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我馆最近组织人才招聘团到全国高等院校巡讲,并通过网络和媒体等渠道,面向社会招聘高学历、高资历人才。用事业吸引人,用前途激励人,用感情留住人,用待遇稳住人。今年来馆求职人数目前已达490余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185人。

3.4 全方位营造适合发展的外部环境

拥有一个良好的公共关系就是拥有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对这一点,我们感触颇深,受益匪浅。过去我馆对这方面的认识处于一种封闭、被动、保守的状态,部分人对开展一些公关工作颇有微词。深化改革后,我馆在这方面也更新了观念,注重公关协调工作,主动出击,大力开展各种层次、层面的公关活动,为赢得国家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1997年以来,我馆相继争取到进口图书免税、书刊资料进出口权等政策,解决了分馆维修、住宅楼建设、北图更名等多年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同时,强化宣传意识,加强宣传力度,外树形象,内练硬功。1998年各媒体的报道形成数年来的新闻宣传高潮,全年对国家图书馆报道达200余次,其中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12次; 1999年全年媒体宣传报道达近400次。 这一成绩极大地激发了全馆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也赢得了工作的主动权。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加强与国际、国内同行的联系、交流、合作,树立谦虚、实在、大度、有容的风范,发挥国家图书馆的龙头作用。

3.5 建立科学的管理监督与约束机制, 为改革的顺利推行提供保障

要保证改革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监督与约束机制。为此,我馆在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方面加大了管理力度。一是加强对管理者行使职权的监督和制约,对其收入进行界定和监控,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对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的现象及时处理;二是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制度,由馆计财处统一管理全馆财务运行,协调各部门创收的利益分配,除有独立法人执照的单位之外,其余各部门的财务收入分级管理,在计财处单列户头,统一核算;三是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馆属、部属企业以及事业单位企业管理部门,推行会计委派制,建立全馆财务核算中心;四是对购书费、大项购置费、大项创收实行两个以上部门的“双管制”,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五是加强读者服务中的收费管理,所有收费价目须经物价部门审核批准,对多收费、乱收费现象,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六是实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凡因工作调动或解聘,离开原有经营活动部门领导岗位者,都需经馆审计处对其进行离任审计;七是加大执纪力度,对违纪问题一经发现及时查处,对读者服务界面中发生问题的处理与职称、待遇直接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1998年以来我馆处理各类案件17起,其中8人受到政纪处分、2人受到党纪处分、16人通报批评,其中2起是因读者服务问题受到处分, 两位正处级干部因为在分售房工作中弄虚作假受到处理。这些案件的处理严肃了馆纪,维护了全馆员工的利益,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3.6 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领导班子必须团结齐心,本着为事业发展、为大多数人利益负责的精神,加强学习,提高创新能力;推出改革方案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成熟一个,推出一个,不搞“一刀切”,不盲目追求“一步到位”;遇到挫折和困难,既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又要有敢冒风险、敢顶压力的勇气和魄力,慎重对待、冷静处理、排除干扰、坚定不移。这也是保证改革正常推进的重要因素。

收稿日期:1999年12月8日。

标签:;  ;  ;  ;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_国家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