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同伴冲突一般是指幼儿同伴间由于立场观点、要求愿望等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同伴间的冲突一直被认为是“攻击性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对其个体的健康发展也是很不利的。因此,幼教工作者更应加强这方面的认识,及早加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控制与矫治,促使他们健康地发展。
笔者通过采取观察、访问等研究方法,对某幼儿园小班两个班级,共60名幼儿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调查内容与结果
1.幼儿调查部分
表:幼儿个性倾向与冲突自发解决策略的选择
从表中可以看出,小班幼儿虽然由于个性倾向的不同在冲突自发解决策略的选择上会有所不同,但主要还是以攻击性策略为主。
2.教师调查部分
当幼儿间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多数教师首选的指导策略是直接干预或批评。当幼儿求助或采取自我承受性战略时,教师会在一旁提出建议给予一定的情感支持。面对冲突与纠纷,对于乖巧型的孩子,教师往往是观察分析后再解决,而对于调皮型的孩子,教师往往是直接批评占多数。
3.家长调查部分
家长对孩子伙伴关系的要求主要为互相谦让,但多数幼儿仍以攻击性和求助为主,说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对幼儿的选择没有产生影响,应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没有明显帮助。
二、分析与讨论
1.幼儿个性特征与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幼儿对冲突自发解决策略的选择
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受认知水平的限制,所以小班幼儿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往往自发的策略是攻击。幼儿心理发展水平不高,受言语表达能力的限制,有的幼儿频繁的攻击性行为原因是认知水平低,考虑问题往往自我为中心,自控能力差,需要家长与教师持之以恒的耐心教育。
2.教师对幼儿的态度方法与幼儿冲突自发解决策略选择之间也存在联系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幼儿冲突的自发解决策略的回应,直接干预多于间接干预,这不利于幼儿认知水平的提高。
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环境,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未能与幼儿建立起亲密、融洽、协调的关系,就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造成幼儿与同伴交往的不协调,进而形成孤僻、冷漠、不合群等特征。
3.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品格、行为有较大的影响
从访谈中了解到,我园大多数家庭中由父母承担教养任务,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会对幼儿的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而部分由祖辈家长承担教养任务的幼儿,由于祖辈家长在教养方式上较溺爱孩子,易造成孩子依赖的心理,遇事缺乏独立解决的能力,在冲突面前幼儿往往采取求助的策略。此外,部分文化水平不高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单一,即使想关心孩子,解决一些心理问题,也是有心无力。幼儿们表现出较多的求助和攻击性行为,这些与家长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家庭环境都有关系。
三、建议与对策
1.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及注重心理健康建设,提高教育水平
首先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提高,教师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幼儿的同伴交往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群体人际关系的协调。教师除了运用策略帮助幼儿提高社会交往技能,还应从自身出发,以积极的态度和情绪回应幼儿冲突及自发解决策略。在情感方面应对孩子一视同仁,面对孩子的冲突,要态度公正。应该关注每一位幼儿,了解幼儿的性格特征、家庭状况等,从多方面了解幼儿冲突的原因,在解决冲突时不能简单粗暴了事,要因人而异。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也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的生活,通过日常生活的指导,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学习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为今后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2.家长必须改变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式,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
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冲突。当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冲突时,放手让孩子学习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孩子犯错,必须要求他道歉。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既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应该变对孩子的过分保护、溺爱的态度,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学会分享与合作,并及时对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父母还应给孩子做榜样,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关系。父母对于幼儿园教育应给予大力支持,尽可能做到家园教育一致。
论文作者:王奕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1月总第1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3
标签:幼儿论文; 孩子论文; 冲突论文; 教师论文; 同伴论文; 家长论文; 策略论文; 《教育学》2017年1月总第1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