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学术方法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论文,学科论文,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观点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47(2008)04-0020-04
2007年初,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中央提出了创新马克思主义学术观点、学术方法,创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概念、学术术语,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化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深刻阐明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的目标、任务、方针和路径。这对于我们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振兴中华,走向世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里,笔者提出几点看法,希望得到学界同仁的关注、讨论和批评。
新世纪、新阶段,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和借鉴现代社会科学的有益成果,在系统地总结、概括和升华我国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实践经验,继承和开掘我国丰富历史遗产的基础上,创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完整的学术理论体系和学科教学体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这是我们落实十七大关于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的需要。当今世界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进程发展迅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广阔推进,日益深化,我们只有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个学科上,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总结、概括和提炼,使实践经验不断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吸收现代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创新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学术方法,才能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更加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其次,这是我们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变革进步的需要。我们事业的推进发展,总是面临着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纷繁复杂的新矛盾。破解这些新问题新矛盾,生搬硬套别国的理论、公式和做法,是不能奏效的,甚至是有害的。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变革及其在各个层面的逻辑和路径,制定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方针、对策、措施和办法,并培养造就大批相应的合格人才,才能持续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最后,这也是我们全面参与全球化,努力建设和谐世界的需要。对外开放,走向世界,是时代潮流,也是我们坚定的基本国策。当今中国,是在广泛开展国际交往、深刻全面推进国际化中发展变革进步的。我们需要积极开拓良好的国际环境,结交日益众多的国际朋友,取得国际社会的更广泛理解和认同。人们看到,西方人、西方学术界阈于其西方中心论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对于当代中国的迅速发展和深刻变革,不能不产生诸多的误读、疑惑、乃至偏见惊恐。有中国崩溃论,也有中国威胁论,近来又有中国责任论,忽略中国论等等,不一而足。消除这些误读和不解,首要的是靠我们的发展事实和政策实践,同时加强和国际社会及其思想界、学术界的广阔的经常的交流、沟通、对话也是重要的途径。这就需要我们依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构建起能够和国际学术界恰当接轨和对话沟通的现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这是一个必须完成的艰巨学理课题,也是当代中国学人义不容辞的光荣历史使命。
由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外等复杂原因,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创新和学科建设工作,发展得很不平衡,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还广泛存在着脱离和不适应中国的和世界的迅猛而深刻的发展变革的情况。比如:
——有些学术著述,不顾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完全用西方社会发展的逻辑和公式,来套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把它们当作解决中国发展各种问题必须遵从的规制和灵丹妙药,制造着种种新的“乌托邦”。如有论者完全无视当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实际发展,提出在中国实行西方式的文艺复兴运动、民主模式、自由社会之类。或者不顾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变化,无视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固守传统的僵化观点、过时的思维方式,拒斥党的创新理论,否定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方向与道路,主张回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上去。实践已经证明,这都不是符合当代中国发展的正确认识。
——有的学人,不大理会当代中国的独特实践,跟着西方学术的调子走。一些人领军“自由主义”,另一些人则跟着西方的“新左派”观点亦步亦趋,激烈地进行着“西方式”的争论(《进入21世纪的自由主义和新左派》、《当代中国研究》2007年第2期)。这种研讨有它的意义,应当开展。问题是如果把当代中国的学术研究完全放进西方学术的框子里,游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开拓的思路,不以中国人民变革社会、建设国家、追赶时代的实践作为历史基础,不下气力继承和开掘自己历史文明成果,进行独立的创造性的工作,那么,中国学人,恐怕永远也不能对现代化国际化的中国社会发展及其规律作出自己的科学阐明,只能跟着西方学术鹦鹉学舌,亦步亦趋。把别人的是非完全当成自己的真理,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只能屈居下手和帮办。
——面对西方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强势甚至话语霸权,一些学人缺乏清醒的头脑和独立自主的意识。在我们一些号称“21世纪的教科书”里,在一些大学的课堂和讲座里,西方的或者美国的社会发展逻辑、模式、公式和模型,都不加分析地被作为社会发展的普遍原理来阐明,当作认识和判断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公式和根本标准,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和科学理念则被边缘化。反映在一些大学生、研究生身上,就是对党的创新理论、自己民族的东西,完全没有了兴趣和追求,热读西方的学术著作成了风气,引述西方的论点和公式成为时尚。
——概括总结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变革实践,吸取现代学术发展成果,系统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逻辑和道路作出学术概括总结的成果实在太少。我们的一些学科都编写了这个“概论”、那个“原理”,一些学人发表了这个“研究”、那个“思考”,仔细一看有不少是对别人认识成果的复述,或者把别国发展逻辑讲成中国的发展逻辑,把别人的东西加以归纳、拼接和复制,确实很快就写出了厚厚的本子、长长的论文,可是却不能科学回答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的和理论的问题,有的甚至提出完全违背客观实际的论断。比如,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矛盾乃至消极腐败现象,进行研究、批评、揭露和抨击都是完全必要的,问题是一些论者按照西方的模式、观点和公式,得出了当代中国只能完全走西方自由主义资本主义道路的论点,或者跟着西方流传的“中国崩溃论”走,把当代中国描绘成“权贵资本主义”,一团漆黑,不可救药,危机四伏,即将崩塌等等。比如,对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需要给出马克思主义的学理解释,可是有的论者全然不理睬毛泽东关于“人民”的范畴、江泽民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范畴这些基本观点,而依据西方的社会分层理论,提出在当今中国“工人阶级的再形成”(《也谈工人阶级再形成》,《学海》2006年第4期),“形成了资本所有者阶级”(《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反思》《社会》2006年第4期)等等论点,而结果把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说成和西方社会完全一样甚至更加糟糕,成了老的野蛮的资本主义。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前所长王赓武教授,最近也谈到了这种情况:中国政府早已意识到社会科学由欧美学术界主导,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被西方的政治和社会价值观所影响。许多西方学者会使用自己的标准评定中国,指中国这个做得不对,那个不对,这根本没有帮助。中国的当地情况和其他国家非常不同,就算有什么不足之处,不一定根据西方国家的标准来改革。留学西方国家的中国社会科学学者不难发现,他们在欧美吸取的经验固然宝贵,但是也可能成为一种障碍。他们回到中国进行研究的时候,必须根据当地的现实情况,调整研究手法(《联合早报》网2007年9月25日)。
像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也不断发生教条主义错误一样,在建设现代化的道路上,研究和借鉴西方社会科学成果,建立和发展中国现代社会科学过程中,遭遇这类学术发展问题,看来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我们不必大惊小怪,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在当今这个科学文化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充满机遇、挑战和竞争的时代,西方国家在社会科学上仍然处于强势的时期,抱残守缺,僵化停滞,不思变革,不敢创新,是没有出路和前景的。当代中国学人应当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迎接挑战,勇于开拓创新,独立自主地闯出一条当代中国学术发展创新的新路子,去创造自己的优秀学术成果,造就自己的优秀学术人才,使当代中国学术健步走进国际学术殿堂。这就是我们党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的重大意义所在。
在推进学术创新,学科建设上,我们已经进行着多方面的艰难的扎实的细致的工作。上述表明,诸如机械史观、西方中心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思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仍然是妨碍我国学术创新的一大思想瓶颈。我们需要在思想上精神上,来一个解放、突破、奋起和提升。这也是我们取得成功的一个基本经验和基本条件。当然这是要通过学术的自由讨论的方式而不能采取行政的强制命令的方式来达到的。这里说点一家之言,作为引玉之砖。
首先,一定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研究和创新的理论指南。在一些学人中间,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没有形成气候。一是过去那种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曾经使我们的学术研究受到很大的伤害,造成一些逆反心理;同时一些固守经典理论具体结论和现成公式的人们,还在坚持旧时代的主张,也干扰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再者,一些论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理政纲领,是一种政治宣示和意识形态。他们轻视党的文献和理论的研究,不认可其学理根据和学术意义,自觉不自觉地对党的创新理论保持适当距离。坚持这样的世界观、历史观,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能推进当代中国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方法创新,形成科学阐明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学术理论体系。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总结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表明,这个理论体系是中国人一百多年来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经验总结和思想结晶,引导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胜利发展,取得伟大成就,成为我们观察世界、认识中国、变革社会、推动发展的理论基石和科学指南。当代中国学人应当理直气壮地坚持这个科学理论体系,而且只有这个学术科学体系,才能真正把全体学人凝聚起来,调动起来,团结起来,全面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化,向着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登上国际学术舞台的大目标奋勇前进。
其次,正确理解和对待西方的现代社会科学。现在学界一些同仁,对西方现代社会科学体系,缺乏科学的理解和态度,甚至盲目崇信,不加分析地一概当作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似乎只要背熟了它的结论和公式就能够解决中国一切问题。其实这是一种机械史观,一种西方中心论。我们承认,西方现代社会科学,是成熟完备的关于西方社会的学术体系,其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思想发展的科学成果,开辟了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从它中间创立发展起来,就是证明。我们懂得,在中国现代化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中,它们有我们非学不可的东西。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把这种研究、学习和借鉴,坚持下去,越做越好。但是,西方的社会科学,是适应资本主义创立和发展的需要而建设发展起来的,主要概括和总结的是西方社会发展历史过程、实践经验和演进逻辑,对非西方世界的历史事实和发展进程,也有所研究,提出一些观点、公式和模型,但都是以西方中心论为指导,以西方国家发展的需要和根本利益为核心的。它不仅存在着区位的历史的局限性,也包括着对非西方世界的一些无知和偏见,甚至如吉登斯所说:“想要出名,就写没人懂的书”的情况。因此,对之也要有所分析和鉴别,不能全盘肯定,完全照搬到历史条件、发展阶段、价值目标和文化传统很不相同的非西方国家。历史实践已经反复表明,原样照搬是不能成功的,已经给许多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灾难。美国顶尖学者为俄罗斯人制定的从学理上说滴水不漏的“500天计划”,完全破产,造成经济社会的全面崩溃和极大混乱,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历史是不能复制的。社会模式是不能订做的。对于西方的社会科学,不是生吞活剥地背诵它的具体观点和现成公式,而应当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吸取和把握其属于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东西,属于科学精神、原则和方法的东西。
第三,一定要努力创立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理论、观点和话语体系。这个问题学界有十分激烈的争论。一些论者认为,中国既然实现现代化,参与全球化,而西方已经成功并有系统成熟的东西,那就全面和西方学术接轨、引进好了,搞什么本土化、中国式,既是多余的,更成为拒绝先进、维护保守的遁词。这不是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学术观。任何社会科学的观点、观念和概念,都是一定社会存在、社会关系和生活条件的观念表现和理论概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任何社会科学的根本要求。当前,中国人正在推进改革开放,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效地解决发展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这是前无古人的历史创举。这些马列的本本没有形成答案。我们曾经照搬马列的具体结论和现成公式而遭受巨大挫折。当代中国的这种发展成就和成功道路,已经完全冲破了西方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传统理论。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过:“中国是不能仅仅用西方术语的转移来理解的,它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生灵。”(《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15页)。波兰著名马克思主义研究家沙夫说:“假如采用西方传统的定义来判断中国,用西方的框框来套中国,那是注定要失败的”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第4期)。华裔美国学者洪朝辉甚至认为:近三十年来中国超常和超速的发展,导致流行的一些西方理论正在不断地被证伪。西方经典理论与中国发展现实的相互矛盾,表明中国发展的特殊道路,学者就有责任发展理论、创新理论,而不是等待现实的变化去迁就现有理论的框架与逻辑(《环球时报》2006年8月29日)。可见,总结和阐明当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和实践经验,形成反映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新的理论观点概念和话语体系,是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进程提出的历史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当然需要吸取和借鉴西方一些观点、概念和话语。但是这种吸取在社会思想文化层面上看,決不是简单的照搬和复制,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转换”,或多或少地加进中国的理解,变成为现代中国学术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西方观点、概念和话语,已不是原汁原味的,而成为一种中西合璧的东西了。同时,从人类社会及其思想文化发展逻辑和历史进程看,中国这个占世界1/5人口的创造过辉煌文明的东方大国,积极自觉地参与现代化、全球化的社会变革进程,不能不形成中国特色的东西,给世界历史打上中国的烙印。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都告诉我们,当代中国,就是要从人类现代文明成果中吸取营养,在总结中华文明历史遗产和现代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学术理论、观点、理念和话语体系,从而跻身于全球化多样性现代世界文化学术的舞台中心。这既是21世纪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历史进程在思想观念上的必然表现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和今后很长时期世界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一个特点和亮点。
最后,坚持总结、继承、开掘和提升中华文明丰富的历史遗产。这方面我们曾经走过曲折的路,有不小的失误,以致今天还在影响着我们的事业。一些论者仍然认为,在现代性全球化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一钱不值,只能丢进历史垃圾堆。这是一种缺乏历史观点和文化思维的肤浅看法。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曾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对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接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34页)。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阐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才是一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正确态度。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早对社会发展进行思考和总结的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的组成部分,是我们思想和智慧的一个重要源泉。不开掘这个自己的思想宝库,当代中国学人,就是愧对自己的祖宗,丢掉自己光辉灿烂的历史遗产,那样,你对别人的东西即使倒背如流,也是没有资格立足现代国际学术舞台的。中国学人只有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借鉴现代社会科学的成果和方法,研究、总结、改造、开掘和提升我们民族丰富的历史遗产,才能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现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光大中华文化,丰富世界文明。
标签: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中国社科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