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学语言,指的是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符合教育心理、合乎语言规范、注重启发、讲究表达艺术的一种口头语言。它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也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高尔基在写给一位作家的信中曾经说过:"只有用合适的优美的衣裳包裹你的思想的时候,
人们才会倾听你的诗"同样,在教学上,教师也只有用"合适的优美的衣裳"将思想和知识包裹的时候,学生的心扉才会洞开。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自控力差,注意不持久,这就更要求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教学语言,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作为担负特殊使命的教学语言,它究竟有哪些特点和要求呢?根据教育心理和多年来各地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有下列"四性"。
语言的针对性
人们常说: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教师教学更要注意对象青少年学生。学生不同于剧院里的观众,也不同于报告会
听众,自有其特殊任务、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做到
一、符合教育心理
教学语言符合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这是对象的特殊性对语言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教学的重要心理依据。就感知方面的规律
说,根据"强度律",要求我们说话的音量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让教室内每个部位的学生都听得清楚。同时,声音又不宜过大过小或过快过慢。声音过大,刺激性太强,学生容易疲
惫厌烦,产生反感;过小,听起来吃力;过快,学生感知跟不上,难以接受,过慢,思想又易开小差。一般应以中速为宜,以便给学生有思索和记笔记的余地。根据"差异律",要求我们讲课或朗读时应注意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心理重音,区别轻重缓急,讲究抑扬顿挫。据辽宁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介绍,当他讲到特别重要的内容时,不是格外提高声调,而是有意把声音放低,促使大家特别是后座的学生个个伸长脖子用心听讲。这就是魏老师运用感知心理中的"差异律"来吸引学生注意的新创造。根据"协同律",则要求我们要学会利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以加深教学的第一印象。
二、控制语言数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象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这里说的"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就是我们讲的要控制语言的数量,目的在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阅读思索、动手动脑,这也是由教师对象的特殊使命所决定的。因此,有必要特别提出控制语言数量,提倡一个"精"字。在一堂课里,教师的讲解一般最好控制在10-20分钟以内,其他时间则应主要用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或讨论、练习。
语言的示范性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神圣的。他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对学生都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相互接触最多的语言,对学生影响更大。所以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努力做到下列儿点,这样才能对学生发挥示范作用。
一、发音正确,口齿清楚,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二、遣词造句,合乎规范,没有病句、破句。对口语中的一些杂质,象"嗯"、"啊"、"嘛"、"是不是"、"对不对"等口头禅应尽量避免。
三、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课堂上,教师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些详说,哪些略说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这一切事先都得有个合理安排。切忌东拉西扯,杂乱无章。
语言的启发性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句话:"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这说明:启发性,应作为各科教学重要手段的教学语言的重要特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启发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启发动机,二是启发思维。
启发动机,指的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介绍某一学科或某一章节、某一课题的学习目的、意义和价值,以达其激发学生求知欲,产生学习意向,提高学习积极性的目的。读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同志都知道,数学家陈景润中学时的数学教师沈元在给学生介绍"哥德巴赫猜想"这一难题时,他就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用了诗一般的语言进行启发。他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正是由于陈景润学生时代就受到老师的启迪,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才使得他十数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刻苦钻研,摘下了这颗"皇冠上的明珠"
再说明启发思维。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教师教学决不能只停留在对教材的讲解说明上,而应象一位高明的导演一样,通过对学生的启迪、诱导,打开学生智力的门户,使之运用自己的思维主动地去探求文化科学知识的奥秘,做知识的开拓者和创造者。
语言的艺术性
美国有个教育家说过:"一个干练的教师就应当是一个艺术家,他们教育学生,如同琴师操琴一样,触动着人类灵魂的心弦,刺激之,兴奋之,鼓励之,安慰之。"而这一切,靠的主要就是语言一富有艺术情趣的教学语言。这种语言,如李燕杰同志在《育人要讲艺术》中所说:它应当具有"相声的幽默,小说的形象,戏剧的冲突,诗朗诵的激情",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体说来,则可从下列四个方面着手。
一、借助形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接受知识主要从具体的形象开始。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恰当地举例子,打比方,借助形象,化"闻"为"见",造成一种"视觉效应",架设起从感性到理性的桥梁,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加强记忆。
二、辅以表情
国外一位心理学家曾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感情表达=7%言词+38%声调+55%面部表情。如众所知,演员在表演中除了念了台词以外,都很注重动作表情,特别是眼神的功能。一个眼神,有时简直可以顶得上千言万语,喜怒哀乐尽在其中,所以一个好演员一般都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讲课中也需要辅之以相应的眼神和动作表情,以增强语言感染力,拨动学生的情感。
三、注入真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在进行心灵的接触。"事实也的确这样:当教师真正进入角色,讲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往往也就是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时候,教师流露真情实感的时刻,也正是对学生起潜移默化作用的时刻。大家总还记得都德《最后一课》中的那个小弗朗士吧。在最后的那堂法语课上,他为什么一反往常地认真听讲,而且还觉得"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呢?
显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语言浸透了真挚而感人的情感,因而造成了一种特殊的课堂气氛,影响了学生情绪的缘故。
四、来点幽默
人情味,亲切感"。德国演讲专家海茵兹·雷!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很多事实表明:学中来点幽默,对打破课堂上的沉闷
局面,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都是有好处的。正因为这样,所以上海特级教师于漪主张"要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 ,"年轻的教育改革家"魏书言,不仅使优秀的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尽可能使后进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受到触动。
总之,教学语言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手段,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育质量的高低,每一个教师都必须从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教师语言》(2014年作者王桂波、赵海宝)
《教师语言的魅力》(2015作者张行明)
论文作者:吴文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8
标签:语言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哥德巴赫论文; 说过论文; 目的论文; 启发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