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划明天:中美大学图书馆馆长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馆长论文,大学图书馆论文,研讨会论文,明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两年以前,哈佛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商讨联合发起、举办大学图书馆馆长层面的研讨会,促进中国和北美大学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共谋未来发展。中美大学图书馆馆长研讨会于2015年4月23—24日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举办,来自美国、加拿大和中国大陆地区的大学图书馆界代表共计30余人参加了会议。美国哈佛大学副校长、图书馆馆长莎拉·托马斯(Sarah Thomas)女士作主题演讲。本文将研讨会上19位馆长的发言内容进行综述,以期分享大学图书馆在发展转型中的经验,归纳出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1 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关于大学图书馆未来的主题演讲 美国哈佛大学副校长、图书馆馆长莎拉·托马斯女士发表了题为“The Disrupted Dinosaur or Rising Phoenix:the Future of Academic Libraries”的主题演讲。她首先通过提问引起思考,大学图书馆的未来究竟是濒临灭绝的恐龙,还是浴火重生的凤凰?她分析了图书馆在数字时代的发展环境,结合项目案例提出了图书馆在转型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最后得出结论:无论环境如何变化,读者、空间、馆藏仍然是图书馆的三大要素,图书馆的功能不会消失,转型的文献资源、共享和集成的馆藏与服务、共享的专业技能、通过合作进行规模化建设、重新定义图书馆的空间、重新定义图书馆的角色,通过这些措施进行变革,图书馆必将会是浴火重生的凤凰。 1.1 大学图书馆的转型策略 如何从恐龙变成凤凰呢?莎拉·托马斯馆长认为,技术的革新可以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变化,主要包括:馆藏的管理与协作、专业技术人员的共享、图书馆空间的功能、开展学术交流的新途径、为图书馆的资源挖掘更多的读者等。 大学图书馆界为图书馆的转型做了诸多探索: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馆长柯尔克(Kurk De Belder)在2013年5月10日作了大学图书馆转型的演讲[1],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于2013年9月也发表《新时代的新角色:美国关于研究图书馆转型的报告》[2],可以说图书馆的转型基本上是当前全球大学图书馆谋求未来发展的共同使命。 出版的快速发展已经不允许单个图书馆全面地收藏出版物。馆藏管理的新思路有:远程存储、数字化、扫描与传递、共享基础设施、共享馆藏、集成馆藏,等等。大学图书馆之间开展不同层面、不同规模的共建共享项目,可降低单馆收藏的复本量,从而保证图书馆更经济地建设馆藏。 图书馆空间转型。传统的图书馆空间具有存储藏书、安静、独立工作、信息提供、技术含量低和重在管理的特点。21世纪的图书馆则应具有以读者为中心、支持社交、合作工作、合作研究、高科技支撑以及教师角色等特点。未来的图书馆应该是集知识、文化和社会功能的枢纽中心,比较有特色的如访问学者中心、画廊展示、特色展览、会议服务、多媒体工作室、数字媒体共享空间,需要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探索空间的变化,也可以考虑在老建筑内开发新功能。 未来的大学图书馆应该拥有具备各项技能的图书馆员,包括:元数据馆员、在线学习馆员、生物信息学馆员、GIS技术人员、可视化馆员、版权咨询员、资深数据研究专家、数据挖掘专家、学术出版与交流馆员、数量数据专家、教学技术专家、活动策划员。 莎拉·托马斯馆长特别强调了评估馆员的重要性。图书馆的评估工作需要了解读者的需求以及图书馆满足读者需求的状况,以更好地改进图书馆的设施设备、服务和资源。成功的图书馆评估依赖于图书馆“评估文化”的成熟程度,其目标是要求图书馆员全员参与评估过程,改进读者服务。 1.2 大学图书馆的合作项目及其发挥的作用 美国有多个联合馆藏建设项目,其中Bos—Wash收集了2790万种印本书,是北美最大的图书馆联合仓储(截止到2013年1月)。Bos—Wash的主力成员哈佛大学图书馆的馆藏能够覆盖该合作区域25%的馆藏,以及全北美15%的馆藏,65%~92%的馆藏与其他区域的馆藏重合。 英国研究资源储备(UK Research Reserve,简称UKRR)[3]是在各高等教育部门和英国国家图书馆之间建立的一个分布式协作的国家研究资源的储备项目,它允许高校图书馆减少收藏那些项目成员已收藏的期刊复本,保证能够持续地获取那些低利用率的期刊,同时允许图书馆释放更多空间以满足读者的新需求。该项目不仅保护了印本资源,同时也支持了各成员馆为转型而采取一些行动。 BorrowDirect[4]是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11所常春藤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图书馆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合作的联合项目,通过该项目读者可以快速获取5000万册印本书。该项目每年提供大约23万次的图书、音乐资料和其他资料的借阅,自1999年成立以来,已成功地满足了180万次用户需求。 HathiTrust[5]是数字资源建设的联合体,致力于收集、组织、保存、交流和共享人类知识记录的共同任务。它既是一个数字保存仓储,又是一个高效能的资源获取平台,为所收藏的公共领域和受版权保护的文献资源提供长期保存服务。 Digital Public Library of America[6]项目汇集了美国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财富,并为全球提供免费服务。它力求完整地表现人类的广度,从文字到文化艺术作品、美国的文化遗产记录以及科学进展与数据,集成上述各类资源的元数据以扩大读者获取图书馆资源的途径。 2CUL[7]项目是哥伦比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两校图书馆为图书馆系统的发展变革而合力开展的项目,包括集中资源、提供内容、专家联手等,可以在编目、电子资源管理、合作馆藏发展和数字保存等方面广泛地集成。其他类似合作还包括:布朗大学、耶鲁大学合作建设斯拉夫研究馆藏;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与纽约公共图书馆、耶鲁大学图书馆合作进行德国研究馆藏的建设。此外,有合作关系的学校还为跨机构跨领域的岗位联合招聘专业人才,例如,耶鲁大学和布朗大学图书馆联合招聘斯拉夫和东欧研究的专业馆员。 通过参加各种合作项目,大学图书馆拥有多元的对外关系,这是图书馆多元合作与发展的战略。哈佛大学的韦德纳图书馆(Widener Library)已经参加了一些合作项目,未来还可能参加更多的项目。多元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丰富专业的多样性,实现馆藏的有机集成,促进图书馆规模的效益化,赢得更广泛的社会反响,为读者提供更多更便捷的服务。 2 图书馆发展环境前瞻 东北师范大学的刘万国馆长探讨了未来5年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环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移动互联网常态化、智能化 国务院发布的“宽带中国”战略指出,2015年城市光纤到楼入户,2020年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到2020年,3G用户普及率达85%[8]。中国已进入4G时代,“十三五”期间,不仅仅是3G的普及,高校图书馆的读者都将是4G的用户,同时开启5G时代。 刘万国馆长在介绍了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情况后指出,从总体趋势看,移动互联网日益方便,全国无线覆盖的范围日益广泛。“十三五”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4G普及后,困扰互联网发展的速度和资费瓶颈将得到改善,网速提高后,智能化的网络接入设备会更加智能,现有的移动图书馆可能成为过渡性产品,泛在图书馆的建设将会更加容易。 2.2 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规模化发展 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是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产业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2011年到2013年上半年,全国共规划建设数据中心255个,分布在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投入使用173个,总用地约713.2万平方米,总机房面积约400万平方米。这些信息基础设施已经获得了大规模的投产和政策支持。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规模化建设,为“十三五”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先决条件。 2.3 云计算广泛应用 2014年8月,工信部启动针对云计算的“十三五”规划:专项重点支持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大数据服务、云计算和大数据解决方案及推广项目3个领域。云计算是各国发展战略,是资本争夺的高点。 国外有关云计算的应用,主要是政府、企业选择云服务来规避信息安全风险和降低管理成本。图书馆对云计算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将数字图书馆系统托管于云服务公司。2009年4月,OCLC推出了“基于云”的Web协作式图书馆管理服务,到2014年5月,OCLC接到了200多个图书馆的托管,为其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包括管理、共享和存储主要源资料,无论是电子照片、音频/视频文件、文档、报纸、地图,或是各种资料的任一组合,OCLC都可以提供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服务。目前,采用Ex Libris公司的图书馆统一资源管理系统Alma的用户超过410家,包括美国的波士顿大学图书馆、威斯康星大学图书馆系统联盟(UWS)、挪威的BIBSYS图书馆联盟、澳大利亚的莫纳什大学图书馆、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图书馆等,这些图书馆的业务管理平台以联盟的方式完全迁移到云服务环境中。 国内,云计算安全获国际顶级认证,包括阿里云、腾讯开放平台、百度云、新浪等云计算企业规模化发展。还出现了云图书馆平台,如盛大文学的云中图书馆,以内容为载体、提供可读写功能、与用户互动功能,是基于云计算的、软硬件一体化的电子书交互平台解决方案。 亚马逊全球首席技术官沃纳·威格尔(Werner Vogels)预测了云计算未来发展的八大趋势[9]:云分析将无处不在,云将实现自助分析,云让一切变得智能化,云分析将改善城市生活,云将实现工业物联网,实现视频分析,实现安全分析,改变医疗分析。云计算推动着社会的伟大创新、信息服务业的重构,数字出版发生深刻变革,图书馆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3 图书馆的价值、使命与发展方向 3.1 图书馆的价值与使命 中山大学的程焕文馆长从大学图书馆的变化入手,探讨了大学图书馆的使命和方向。他认为大学图书馆已从资源的所有者变成了使用者,从技术的研发者变成了使用者,从在馆服务变成了网络服务……这些变化影响着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面临着从资源、服务、设备、经费到人员、馆舍的诸多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图书馆的价值没有变。图书馆是大学精神的守护者,是大学的学术文化标志。大学不能没有图书馆,图书馆应该是大学的心脏。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知识中心,图书馆是收集、保存和运营知识的社会机构,纸本文献始终是最重要的资源;一个是学习中心,图书馆如何更好地规划空间、提供学习功能非常重要;一个是文化中心,图书馆承担了传承文化、繁荣校园文化的功能。程馆长还从制定图书馆“十三五”规划的角度,展示了对国内外若干重点大学图书馆的调研情况,以期找到与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差距。 武汉大学的王新才馆长探讨了大学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他首先提出问题:在一切资源几乎都能网络获取的情况下,为什么图书馆实体还能存在?乔恩·贾布隆斯基(Jon Jablonsky)教授在武汉大学任教时根据对学生的调研得出结论:图书馆是个非常重要的场所,原因有二:它经常出现在学生手绘地图中,占据着中心的位置。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在1931年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中。图书馆集资源、智慧、服务于一体,它是读者学习习惯的养成地,是研究精神的倡导者,是阅读行动的推广者,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未来的图书馆是资源中心、学习中心、研究中心和文化中心,除了人、财、物,图书馆还要有研究空间的功能,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空间(space),更是一个场所(place)。 3.2 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的张奇伟馆长,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要树立大资源的观念。资源管理的出发点从重视本馆收藏扩展到开放的知识网络环境;从重视收藏转变为与学术出版传播并重。面对学术资源形态多样、来源多元的现状和趋势,图书馆要引进资源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读者驱动的采访(PDA)、需求驱动的采访(DDA)、资源描述与检索(RDA)等揭示文献资源的新标准,努力从联机目录转向下一代发现系统和服务系统等。支持开放获取行动,推动制定大学开放获取政策,开展机构知识库建设,统筹开放获取出版费用与订购费用,处理好版权问题,学科馆员参与资源建设,做好特色资源和自有资源的组织建设。其次,要创立大服务格局。科研服务要贯穿科研全过程,为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科研数据服务,提升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以适应正在形成的全新的学术生态环境。改造空间,契合服务,支持读者的探索式学习、批判性思考、讨论式学习等。进一步深化服务,开展科研分析、评价、管理服务,基于大数据的服务,面向学者的个性化服务,学术成果管理等。第三,优化管理。调整内部组织架构,适应环境变化;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形成机制、搭建平台,扩大大学社区的影响力,助力大学发展。图书馆要发挥自身优势,以服务求发展、共赢。 3.3 大学公共服务体系的集约化建设 一些大学将图书馆与网络信息中心的建设一并规划,可以看出学校对于图书馆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考量,也是图书馆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厦门大学图书馆馆长、信息与网络中心主任萧德洪将图书馆放在全校公共服务体系中一并来考虑其发展,提出了集约化建设的思路。他认为校园的公共服务包括:图书馆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和云服务、支持校园的生活与消费、支持高性能计算等专业研究、连接到所有公共建筑、连接到所有行政办公室及管理信息系统。1998年,厦门大学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图书资料系统开始进行集约化改革:取消院、系、所原有的资料室,按学科门类建立专科分馆,分馆隶属于校图书馆。设立分馆的院、系、所一律取消所有的图书资料人员编制,原有的图书资料人员由总馆考核选用和统一调配。各院系的图书资料原则上全部归总馆管理,由总馆统一典藏。厦门大学图书馆的职能包括公共服务、学科服务、技术服务和保存保护四个主要方面。 未来厦门大学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包括强化服务中心功能,推进数据中心建设,完善注册中心机制,形成信息中心效用四个方面。在全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目标下,制定了一系列策略:1)加强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2)建设文献、数据与内容资源,包括全校藏书布局、网络资源使用模式在内的文献信息资源布局,推动学校的机构典藏、学术传播、文献保护、数据保存等工作。3)建设公共学习空间,开展全校园的文献与信息共享空间的科学布局。4)建设信息系统,重点建设“学者数据中心”等学术信息管理系统。5)加强网络信息安全。6)加强服务运营,着力推进服务体系的全面互联网化和移动化。7)加强专业技术队伍。8)健全制度与管理,修订或新订相关管理规章和技术规范,做好行政、财务、资产管理、设备管理和业务统计工作。 4 资源建设 4.1 资源发展策略 北京大学的朱强馆长主要介绍了今后几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资源发展策略。结合图书馆发展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以及图书馆当前的情况,制定了资源建设的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全校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立,在总馆内部各部门之间、总分馆之间、全校各机构之间、联盟组织之间、协作单位之间统筹规划,总体布局、协作共建,减少重复、节约经费,提高全校文献信息资源的总体保障能力。2015年着手进行全校总—分馆资源协调采购方案,力争在建校120年前后实现全校资源的整体布局。逐步调整数字资源和纸质资源的经费结构比例,力争在5年中由目前的4:6调整到5:5;重点加强原生数字资源、机构知识库、开放获取资源的建设;扶持馆藏基础薄弱的新建学科和交叉学科资源建设,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提供必要的文献资源支持。具体的发展策略包括:1)统筹本馆资源建设经费的预算与协调使用;2)加强馆藏资源结构的调整,加快资源的数字化转型;3)加强特色资源的建设,提高保障水平;4)重点进行开放获取资源的建设;5)应用新技术平台,加强资源建设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6)加强文献资源的揭示。 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的执行馆长何义壮(Martin Heijdra)介绍了普林斯顿大学如何取消与爱思唯尔的“大合同”的策略。普林斯顿大学是较早开始重新考虑大额交易总趋势的一员,虽然费用并不是唯一或主要的问题,但该校担心将逐渐丧失使用的灵活性。面对“大合同”的霸王条款,普林斯顿大学考虑了替代的方法:1)按用量付费:30~50美元查一篇文章;2)价格分层:价格根据大学的规模及研究用量而定;3)只保留核心馆藏,其他期刊依靠用量付费、馆际互借和研究人员的网站上的免费文章。 具体的做法:该馆分析了过去3年订阅和非订阅期刊的详细使用情况的统计信息。为了切实调查每篇文章的成本,需要按具体的期刊进行统计,统计的结论是:爱思唯尔公司的统计数字跟普林斯顿大学自己统计的数字相比,夸大了3~4倍。在此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每次使用的成本,使用定制的报告对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的用户发表文章和引用文章的模式进行分析,分析的时候兼顾考虑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是否为编辑委员会的成员、影响因子,同时还依靠选书专家的学科专业知识,而避免直接找教授,因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往往会高估期刊的用法和重要性。 普林斯顿大学成立了一个由特殊图书管理员参与的打包期刊评估小组,目标是磋商定价削减问题。在与爱思唯尔公司谈判时,普林斯顿大学表明想自己决定所收藏的期刊,而不再依赖于爱思唯尔的决定,提出想要账单总额减少25%,不再订阅任何超出核心范围的期刊,拒绝付内容使用费,并要求量大折扣。事实上,评估小组将计划订购降低到30%,这就刺激爱思唯尔提供新的价格模式并给予量大优惠,也就是新的优惠,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最终省下不少开支。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给其他图书馆的建议:量大优惠是可能的,需坚持这一原则。为了平稳过渡,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做了大量的工作去说服教授,包括解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新服务系统的使用办法,重申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系统可以保证文献获取效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需求,针对非订阅期刊,将“一点即读”的按钮改成“一点即求助”,随时为读者提供帮助,教授可以要求立刻索取到文献,图书馆付立刻使用文献费。调整后的统计和调研的结果表明,“一点即读”的服务是不大需要的,一方面需求不多,另一方面也没有发现文献需求的增加量;第一年收到了20封教授要求重新续订期刊的电子邮件,教授们一致同意图书馆严谨地观察电子期刊使用情况,仅重新续订了其中的2种期刊;经常调查使用统计给学院增加了不少工作,但比较灵活;由于更多的图书馆采取这样的方式操作,有可能驱使爱思唯尔在挑选提供期刊时更加严肃并且控制添加新的期刊品种的量。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将不断地观察馆际互借的统计数据以随时进行小的调整。 4.2 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的乔晓勤馆长介绍了该馆十年数字化尝试的收获。数字化项目包括4种模式: 1)以小批量的标本参加大型的数字化项目。目的是用数字化的方式将没有版权限制的各馆收藏更方便地呈现给读者,同时解决馆藏空间有限和书籍保存问题。东亚图书馆4000余种日文书扫描后参与到多伦多大学图书馆系统长期、大规模的数字化项目中,成为公开存取的资源,数字化之后的图书送往远程书库保存。 2)特色资源的小规模数字化项目。与教授及其他部门合作寻找特色资源,分析其学术价值,确认版权方面没有问题,确认资源的数量和性质适合小规模数字化,寻找资金支持及实现数字化项目的合作伙伴,创建资源的原数据库,进行扫描及相关研究。 3)以资源保护和方便使用为目的的馆内数字化项目。主要是中文善本(抄本和破损本)的数字化,使用善本图书馆的非接触式扫描仪扫描,只为读者提供扫描件,以减少对原件的损坏。同时还对民国时期的出版物、加拿大华人的特色收藏以及“文革”时期的出版物进行数字化建设。 4)开展数字化项目的国际合作。与台湾“中央图书馆”合作,进行了馆藏中文善本的数字化工作。共扫描220种图书、12万幅影像。所扫描古籍善本均为台湾“中央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伯克利加州大学及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所没有的,整个项目由台湾“中央图书馆”资助。此外,多伦多大学还与约克大学、哥德堡大学、“中央研究院”、盖提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建设“早期中国期刊数字化项目”,这是学者、图书馆员、数字化专家合作尝试建立的以研究为导向的多语言的人文科学数据库。 4.3 馆藏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意义 对于特色馆藏的建设,南京大学的计秋枫馆长认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被列为图书馆四大功能之首,表明了其高度重要性。但仅仅是“保存”似乎已不够,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图书馆应该更多地注重“开发”,使馆藏资源为社会所用。南京大学图书馆存有10万册/件的珍稀“文革”资料,其中不乏当事人的笔记手稿、油印单页传单、油印宣传单册或合订本、铅印学习宣传册、期刊等,具有历史学价值、语言研究价值、美术研究价值,因现有的保存条件堪忧,将进一步整理和开发。 5 共建共享及馆际合作 共建知识库、共建馆藏是当前美国图书馆界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通过共建可以寻求新的发展机制。 5.1 数字化时代馆际合作的新特点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东亚馆馆长周欣平介绍了加州大学的“印本共享项目”(Shared Print)以及该项目在加州大学系统内所提供的服务和馆藏管理情况。他指出“印本共享项目”绝不仅仅是指共享纸本,它具有四个方面的意义:1)馆藏资源的最大优化;2)纸本馆藏、数字馆藏的合理搭配;3)现有馆藏科学利用的改造;4)利用地区联盟的优势在现代化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下,为教学研究和教学提供最佳的资源和和信息服务。 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周原介绍了数字化时代馆际合作的新特点。在藏书建设与管理领域中的合作,包括团购、电子书的所有权共享、专注领域的分工与合作、共有的图书馆存储设施、合作建立印刷本档案、电子文献的中心存贮。技术服务与文献处理领域中的合作,包括以互惠为基础的专长共享、分摊式购买数据库商提供的元数据。在用户服务领域中的合作,包括读者直接提请馆际互借、共享专业的参考咨询服务、文献扫描与传递服务、参考咨询的“招标”服务、“虚拟”馆藏与服务。 5.2 大学系统联合建设远程存储 加州大学10个校区共有印本馆藏3800万册,流通量大。经统一规划,分别在南、北加州建有地区图书馆设施:北方地区图书馆设施(Northern Regional Library Facility,NRLF)[10]和南方地区图书馆设施(Southern Regional Library Facility,SRLF)[11],用于收藏加州大学和加州图书馆的利用率相对较低的书刊资料、档案、手稿、缩微胶卷等,具有密集排架、恒温恒湿的藏书环境。NRLF是加州首例合作性的联合存储设施,由加州大学拥有和运行维护,几个主要的建筑分别完工于1982年、1990年和2005年。收藏伯克利、戴维斯、默塞德、三藩和圣克鲁斯分校以及加州州立图书馆的馆藏。至2013年6月,累计存放超过600万册的馆藏,每年递增20万册馆藏,每年提供流通、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共计7.5万次。SRLF建于1987年,收藏Los Angeles,Santa Barbara,Irvine,San Diego和Riverside等分校的馆藏。统筹规划建设联合式的远程书库,不仅节约成本,加强共建共享,而且有效地解决了加州大学校园内图书馆空间不足的问题。 5.3 加州大学的共建共享案例 1)共享印本项目[12]。这是一个合作性的馆藏发展模式,于2004年在加州大学系统启动,旨在优化馆藏资源,减少各校馆藏的重复,发挥共享中心的作用,一方面确保学术性印本资源的保存,另一方面提升在加州大学系统范围内的资源获取能力,确保加州大学的读者能够在加州大学系统内或其他图书馆发现和获取所需要资源。同时,通过共建还可以减少各校不必要的经费支出,腾出空间为读者服务。为达到此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包括:制定各种保存政策,对纸本刊和电子刊进行逐页比对,在文献数字化之后可以剔除纸本刊。这种剔除不是盲目剔除,而是建立在加州大学系统保证2套永久性馆藏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周馆长还比较了共享印本和共享存储的不同,共享印本更强调合作共建、共享利用。 2)数字化和数字馆藏建设。目前的阶段需要依靠数字化建设和印本资源的合作。期刊和专著的数字版、印刷版各有特点,未来的合作需要考虑保存、空间、服务整合、增长的用量、支持数字化、重新布局以及二次投入经费等多方面的因素。加州大学系统在完成期刊数字化建设之后,下一步将进行政府出版物的数字化建设。 3)2014—2018年的发展规划包括:印本期刊的远程存储合作及服务、回溯共享的印本专著项目、合作进行州政府文件的数字化和印本保存、参照OCLC共享印本元数据准则开放加州共享印本馆藏的联合目录。 5.4 馆际合作建设珍稀资源的经典案例 美国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沈志佳主要介绍了开展国际合作,揭示珍稀研究资源的经验。2013年美国华盛顿大学(UW)与加拿大英属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联合申请并获得由“图书情报资源委员会”(The 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CLIR)奖助的“潜在的特藏和档案编目”(Cataloging Hidden Special Collections and Archives)项目,开展合作项目“发现近代中国:UW与UBC之馆藏”,目的在于揭示两馆之未编中文善本及特殊馆藏。该项目是CLIR首次奖助的国际合作项目,计划对上自明清下到1970年代初的2000种善本和稀有特藏进行编目,并在OCLC的联合目录WorldCat中揭示,使世界各地的学者都能发现使用。项目于2014年6月正式启动,预期2015—2016年相继完成。项目目前运行的成功经验包括:全面合作进行项目管理,制定联合执行计划,双方互相督促,保证进度,每季度报告工作;在技术方面,讨论编目规则、相互支持人员培训。两馆因具有悠久的合作传统,所以共享专业人员,聘请了中国的古籍编目鉴定专家,参加了CALIS高校古文献数据库,进一步加强了国际合作。 6 读者服务创新 6.1 在阅读推广活动方面的创新 南开大学的张毅馆长介绍了利用该馆的数据进行服务创新的探索。利用书目数据与流通数据、电子文献数据与检索数据、社交网络数据与用户数据相关联,分析得出书目借阅、电子文献检索、资源关注度的整体走势,最终分析出最热门、最相关、最感兴趣的资源等相关数据,从而进行阅读推广。 武汉大学图书馆通过举办大型主题文化活动营造阅读氛围,举办丰富的艺文活动激发阅读兴趣,举办创意推广活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此外,通过将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信息融入游戏中,新生以在线玩游戏通关的方式开通图书馆功能,这样的活动已不受时空约束,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创造了耳目一新的、良好的图书馆培训“初体验”。 6.2 在支撑科研方面的创新 在科研支撑方面,陈进馆长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通过构建科研数据管理平台进行情报分析,利用原生服务数据助推科学化管理,促进行业聚合,支持该校的跨学科研究。此外,图书馆还积极融入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如在“形势与政策”这门课中,任课教师团队主导课程的设计与组织,图书馆协助收集与推荐课程资料并按需提供信息素养服务。课程平台记录与保存学习过程,支持课后考核与评教,图书馆辅助教师进行学生的行为分析,效果极佳。 武汉大学图书馆改变以往被动的服务模式,面向广大师生和院系管理部门开展针对性服务,为每个学科打造专属的服务平台;面向院系师生建立高影响力期刊的投稿指南系统,开展情报分析,提供学科发展、成果评价、投稿建议等咨询报告。此外还与商家联合开发学科竞争力分析系统,对师资队伍、科研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及学科声誉等内容开展深入分析,进行学科评估。 清华大学图书馆针对学者需求开展学科热点分析,追踪活跃研究者,分析科研团队成员的学术合作与贡献;指导科研秘书如何进行科研成果统计、快速报表以及学术生产力分析;针对科研管理部门,提供面对学者的学术生产力追踪,面对学者的学术影响力分析,面对院系的各种科研数据分析以及面对整个学校的各种科研数据分析;针对人事管理部门,提供人才引进及绩效评估和人才发展跟踪分析等。 6.3 在服务理念方面的创新 邓景康馆长强调,清华大学图书馆十分注重挖掘图书馆在学生成长中的价值,理解学生成长的需求。在配合学校通识教育改革中,及时推出了清华大学通识教育实验区“新雅书院”通识课程参考书架,开展“读在清华”系列活动。与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合作开展“学在清华·新人文讲座”系列活动。从2013年起,还举办真人图书馆活动,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每个人都是交流的主角,实现了跨院系、跨学科同学之间的交流。此外,充分发挥对资源的收集、整理、发布、服务的优势,对各种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活动海报、视频资料、优秀作品进行汇集、发布,让更多人受益。 6.4 在数据服务方面的创新 南开大学在对图书馆大数据进行深入挖掘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大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创新服务。例如:1)构建虚拟图书馆。图书馆通过大数据技术和多媒体、因特网、虚拟现实技术,实现虚拟图书馆的构建,改变文献组织和文献提供方式,使读者以自然的方式访问图书馆的各种场所及资源。2)实现3D导读。通过对RFID数据的挖掘,实现智能架位导航系统。将RFID架位管理数据嵌入到OPAC系统,当读者在OPAC系统上查询到图书信息,点击架位号的链接时,系统可以智能定位读者查询的起始点,并且根据查询的目标图书所在的位置给出最短的取书路线。读者还可进一步查看目标图书的具体所在层位,系统会形象地给出目标图书所在位置的书架图。3)图书馆时空优化。通过门禁系统数据分析,统计某时段进馆人数、高峰期以及识别进馆人员的身份;通过监控设备数据分析图书馆空间利用率,灵活调整开放时间和开放区域,便于资源的合理使用。 7 空间变革 图书馆空间也是一种重要资源,它不仅仅是图书馆资源的附属,同样可以用来提供服务。东南大学的顾建新馆长认为,现代图书馆的空间要求以用户为中心,同时满足以下6点:1)开放和存储并存。图书馆要开放,但是同时要满足储存的最基本要求。同时改变以往藏、阅分离的状况,全部采用大开间开架阅览的方式。2)建筑现代化和先进技术并存。除了近年新建的现代化图书馆外,很多图书馆都对他们的老馆进行了翻新改造,经过改造后的图书馆都采用了先进的技术设备。3)多元化和功能齐全并存。比如英国国家图书馆正中间的位置设置了餐厅,里面还设置了商店和展厅。伯克利加州大学富乐敦分校做了动静分区、学习共享空间等。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改造后的新馆一层大厅设立了咖啡吧、延时阅览区、休闲区、电脑区等。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两年前对老馆进行了翻新,新建了写作中心、低语咖啡厅。4)提供互动与社区空间。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设置了丰富多样的服务功能区,包含阅览区、展示区、多媒体区、互动研讨区、外语自助学习区、咖啡区、全家便利店、音乐欣赏室等。俄亥俄大学图书馆的学习空间主要提供学术促进中心、咖啡吧、群组学习、参考咨询、写作辅导中心、技术支持服务。5)提供舒适的家感觉。香港中文大学扩建的馆舍中配置了白色的桌子和彩色的凳子,且所有凳子都是可移动的沙发凳,浅黄色的地板让人想直接坐在地板上,营造了轻松、舒适和现代化的空间。6)满足生态、节能环保的要求。比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天井改造工程就很成功,现在的阳光大厅是集多种功能的一站式服务的场所,深受广大师生喜爱。 杨继东馆长以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迁入新址近一年来的经验来谈论如何建设以服务为中心的学术图书馆,重点侧重图书馆空间变革带来的众多好处。以前的老馆没有展览区域和读者可以使用的会议室等,新馆中设置了大量的展览橱窗、小型会议室、讲座厅、讲座室、教室等,有了这些空间,许多教授都来图书馆举办讲座、公开演讲,利用图书馆的教室开设课程,每学期大概3~4门课程,这些课程在授课过程中都需要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比如研究东亚书籍的历史等。 8 区域图书馆发展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的朱曦馆长以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从构建人文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生态图书馆及开放图书馆四个层面探讨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图书馆的跨越发展途径。具体包括:1)构建人文图书馆,隐性意义上说是展现图书馆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显在的意义在于培育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理念,实践中通过设置爱心研究厢、搭建爱心接力站、创建职工之家以及组织各种联谊活动来体现对读者和职工的人文关怀。2)在数字图书馆的构建方面,该馆牵头搭建了云南高校数字图书馆共享平台,建设了西南联大文库、云南当代文学艺术文库、云南特色花卉研究数据库等20个共建共享的特色资源数据库。此外,还创办了西南联大特藏、文库和区域图书馆文献咨询管理平台,充分展现特色资源。3)在生态图书馆的构建方面,不仅注重物理生态图书馆的建设,如白天照明采用太阳能光伏板的清洁能源,同时也推崇馆内的生态空间建设,开辟了“智者书林”赠书专区等。4)在开放图书馆的建设方面,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牵头成立了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深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以及云南师范大学五校之间的战略合作,开拓中日和中法文化交流之窗,还与和顺图书馆合作共建基地、开展西南文学艺术家进校园系列活动等。通过这些实践可以看出特色资源和服务是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传统和特殊使命助推了高水平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打破明天:中美高校图书馆员研讨会综述_图书馆论文
打破明天:中美高校图书馆员研讨会综述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