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1]2006年在《不同阅读任务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篇论文采用Laufer & Hulstijn(2001)提出的投入量假设对国内非英语专业中等语言水平的学生进行了一项实证性研究,其目的在于调查投入量相同或不同的阅读任务对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二语词汇保持的影响。本文对169名中等英语水平的学生在完成不同的阅读任务时附带性词汇习得的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学习者在叁种阅读任务下叁次词汇测试中对生词习得的差异,本文试图找出不同阅读任务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保持影响的依据。本文的主要方法为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双因素方差分析。通过对实证数据的定量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两项实验的结果都部分支持了本项研究的理论基础,即投入量假设。投入量大的任务比投入量小的任务对目标词的保持更好。投入量相同的输出任务比输入任务对词汇保持更好。2)生词知识在叁次词汇测试中的保持存在差异。随时间的推移,学习者附带性习得的部分词汇知识有所损耗。其中,在即时测试中,词汇的保持最高;在第二次延时测试中,词汇的保持最低。3)词汇知识在投入量大的任务下比在投入量小的任务下保持得更长。另外,投入量相同时,输出任务也比输入任务使词汇知识保持得更久。基于以上研究,文章进一步对英语词汇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或生词的难易程度设计不同的阅读任务来帮助学生习得生词,也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运用生词。同时,词汇出现的频率也影响到附带性词汇习得。针对这一点,学习者应广泛进行阅读以提高自己的词汇量,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多读或通过每周布置一定的阅读量来巩固学生的词汇知识。
杨秋兰, 王菊芳[2]2014年在《“投入量假设”实证研究概述》文中提出"投入量假设"在二语词汇习得研究领域引起了很大关注,文章回顾了Laufer和Hulstijn提出的"投入量假设"和相关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江洪流[3]2014年在《附带词汇习得中接触的量与质的比较——一项基于投入量假设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合肥某高校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为实验对象,旨在检验具有不同投入量的阅读任务对中国中等水平英语学习者附带词汇习得的影响,主要探讨阅读任务投入量高低与词汇附带习得效果的相关性,以及附带词汇习得中对目标词的接触量和接触的质的比较。通过对实验对象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后发现,研究结果支持投入量假设的合理性,同时发现接触量少但诱导高投入量的阅读任务和接触量多但诱导低投入量的阅读任务对词汇附带习得的效果没有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
王莹[4]2011年在《检验“投入量假设”实证研究综述》文中提出投入量假设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处于重要地位。本文回顾了投入量假设在词汇附带习得中的应用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以期今后在该领域的研究进一步得以拓展,并为外语教学工作提供方法论支持。
张贝贝[5]2011年在《不同投入量的阅读任务对中国大学生英语习语附带习得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习语是语言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特性归纳起来为:特殊固定的结构,特殊完整的意义。结构上,习语组成词不能随意地被替换,其词序、语态、性数,也不能被随意更改。语义上,习语包括字面意义和习语意义,其意义不是单个词的相加,而是一个整体,有些字面意义违反正常逻辑思维。更为重要的是习语在表现文化特征方面非常具有典型性。基于习语的习语性与文化性,习语习得在二语习得中颇具挑战性。为了探究习语习得的有效方法,作者设计了一组任务,旨在研究:根据投入量假设设计的任务是否可以促成习语附带习得?不同投入量的任务怎样影响习语附带习得?根据习语的文化性所设计的任务是否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习语附带习得?本研究的实验对象均来自于兰州大学非英语专业新生,共290人,他们分别来自于5个自然班。这些参加者都有相同的英语水平及词汇量水平,笔者将这5个班的分级成绩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5个自然班之间英语水平没有显着差异。5个自然班被随机分成5个组,每班为一组。每个组均需阅读一篇文章,并完成其后任务。文章包含15个目标习语。根据Laufer与Hulstijn(2001)提出的任务设计原理,并结合习语特性,研究者设计了5种不同的习得任务:(1)在阅读文章后回答与目标习语无关的选择题,生词已在空白处注出;(2)在阅读文章后回答与目标习语有关的选择题,生词没有在空白处注出;(3)在阅读文章后回答与目标习语有关的选择题,在字典中查出不认识的单词或短语;(4)在阅读文章后用查字典的方式找出与目标习语有相近意义的汉语习语,并按要求填空;(5)在阅读文章后用查字典的方式找出与目标习语有相近意义的汉语习语,并使用目标习语造句。任务4根据习语的习语性与文化性而设计,对比了英语习语与其对应汉语习语的文化背景差。从任务1到任务5,每个任务的投入量都不相同,任务1投入量最小,任务5投入量最高,逐级递增。5种任务被随机分配给5个组。在完成任务之后,所有实验材料被立即收回,进行目标习语意义即时后测,30分钟后进行目标习语形式即时后测。一周后进行目标习语延时后测,形式及内容与即时后测相同。结果证明:(1)基于投入量假设的任务可以促成习语附带习得。(2)相比投入量低的习得任务,投入量高的习得任务并不总是更好地促进习语附带习得。(3)体现习语文化性的任务能有效地促进习语附带习得。习语是语言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特性归纳起来为:特殊固定的结构,特殊完整的意义。结构上,习语组成词不能随意地被替换,其词序、语态、性数,也不能被随意更改。语义上,习语包括字面意义和习语意义,其意义不是单个词的相加,而是一个整体,有些字面意义违反正常逻辑思维。更为重要的是习语在表现文化特征方面具有典型性。基于习语的习语性与文化性,习语习得在二语习得中颇具挑战性。为了探究习语习得的有效方法,作者设计了一组任务,旨在研究:根据投入量假设设计的任务是否可以促成习语附带习得?不同投入量的任务怎样影响习语附带习得?根据习语的文化性所设计的任务是否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习语附带习得?本研究的实验对象均来自于兰州大学非英语专业新生,共290人,他们分别来自于5个自然班。这些参加者都有相同的英语水平及词汇量水平,笔者将这5个班的分级成绩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5个自然班之间英语水平没有显着差异。5个自然班被随机分成5个组,每班为一组。每个组均需阅读一篇文章,并完成其后任务。文章包含15个目标习语。根据Laufer与Hulstijn(2001)提出的任务设计原理,并结合习语特性,研究者设计了5种不同的习得任务:(1)在阅读文章后回答与目标习语无关的选择题,生词已在空白处注出;(2)在阅读文章后回答与目标习语有关的选择题,生词没有在空白处注出;(3)在阅读文章后回答与目标习语有关的选择题,在字典中查出不认识的单词或短语;(4)在阅读文章后用查字典的方式找出与目标习语有相近意义的汉语习语,并按要求填空;(5)在阅读文章后用查字典的方式找出与目标习语有相近意义的汉语习语,并使用目标习语造句。任务4根据习语的习语性与文化性设计,对比了英汉习语文化背景差异。从任务1到任务5,每个任务的投入量都不相同,任务1投入量最小,任务5投入量最高,逐级递增。5种任务被随机分配给5个组。在完成任务之后,所有实验材料被立即收回,进行目标习语意义即时后测,30分钟后进行目标习语形式即时后测。一周后进行目标习语延时后测,形式及内容与即时后测相同。结果证明:(1)基于投入量假设的任务可以促成习语附带习得。(2)相比投入量低的习得任务,投入量高的习得任务并不总是取得更好的习得效果。(3)带有习语文化性的任务能有效地促进习语附带习得。
杨长虹[6]2014年在《人际网络信息影响对工作投入的作用机理》文中认为个体作为社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所在的人际网络的作用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思考。“人际往来对个体职业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他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以信息沟通为媒介的人际网络是否像人们普遍感受到的那样对个人职业发展有着无法忽略的重要影响力量?”正是源于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和思考促发了本文的写作初衷。与此同时,学术界在社会网络领域的丰硕研究成果也证实人际网络对职业个体的积极意义。本文基于对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人际网络作用的思考,从人际网络内涵层面入手在“人际网络信息影响—组织认同—工作投入”间搭建合理框架来阐明人际网络中传播的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对员工个体工作状态的作用机理,从而解答人际网络信息对个体的职业影响路径问题。本研究从个体角度的人际网络信息影响出发,遵循“刺激—信息转化—反应”这一基本模式,选取组织声誉感知、组织认同、工作投入作为基本关系研究变量。其中,人际网络的信息影响经过本研究前期的理论梳理和深度访谈等程序探索性提出可归纳为显性信息影响和隐形信息影响两部分组成并进行概念量表的设计;其中显性信息主要指人际网络中传递的各类客观描述性消息或评价,隐性信息则只要指人际圈层中榜样的示范效应,在本研究框架中均可视为外在信息刺激源。组织认同与工作投入可视为员工在职业态度和工作行为上对外在信息刺激的反应;而组织声誉感知变量恰恰反映了个体对外界刺激反应后的信息转化过程,表现为在认知和情感上对组织的评价和认可。本文选取的理论概念架构围绕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将人际网络信息影响、组织声誉感知、组织认同和工作投入作为论文研究的主要构念,并尝试性地对以上各构念间潜在的或有联系与影响机理进行探讨。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谨性,本文采用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过程中坚持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论证原则。具体研究过程是:首先,本文对研究涉及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第二,组织深度访谈并对结果予以整理和分析。第叁,在文献分析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理论模型。第四,通过预调查对研究中所涉及的各个变量的测量量表进行选择和优化。文中通过样本预测就组织认同、工作投入、组织声誉感知等变量运用计量软件工具对现有成熟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和修正,并形成正式调查所需的问卷题项;人际网络信息影响量表则在前期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形成基本题项,通过样本预测进行量表的优化,并形成最终的人际网络信息影响量表。各量表通过信度、效度基本检验,表现出较好的统计学特征,且符合研究的前期理论模型,为正式调查中数据的科学有效提供了可靠保证。第六,运用SPSS、AMOS等软件对大样本正式调查中的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探讨个体统计学特征对各研究维度的影响。最后,在模型分析和假设检验阶段运用AMOS软件对研究提出的各假设关系进行验证,明确人际网络信息影响中显性信息和隐形信息两维度在组织声誉感知、组织认同及工作投入变量间的不同作用关系,并提出相应的研究结论和管理建议。通过实证分析,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以信息沟通为媒介的人际网络对职业个体的普适性影响得到样本数据的有力支持。且研究变量会在某些样本基本特征的差别中表现出显着差异,如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和担任职务等五个基本项目和个体榜样数量和认可的榜样特质等属性上体现出的差别;第二,在研究选取的各变量中,人际网络信息影响中的显性信息和隐形信息会通过不同的路径作用于组织认同和工作投入。第叁,人际网络显性信息反映了人际网络中个体间传播的与职业领域相关的客观表述和主观评价,如与行业、组织、岗位、待遇福利、职业发展通道等方面相关的信息,这类信息通过文字、语言等有形形式展现;入际网络显性信息影响对工作投入有直接正向作用;但对组织认同未显现出直接影响,而会通过对组织声誉感知的直接作用传导至对组织认同的影响;与此同时,其对工作投入的间接影响还体现在组织声誉感知和组织认同对工作投入的直接作用;第四,人际网络隐性信息反映了人际网络中职业榜样传递的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效应更多地是以一种看不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影响个体;人际网络隐性信息影响对组织认同有直接正向作用,并通过对组织声誉感知的直接作用对组织认同产生间接影响;隐性信息影响对工作投入未显现出直接影响,但会通过对组织声誉感知的直接作用传导至对工作投入的影响;与此同.时,其还会通过对组织认同的直接作用来间接影响工作投入;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在人际网络中表现出不同的影响路径;第五,在显性信息影响对工作投入的作用中以及隐性信息影响对组织认同的作用中,组织声誉感知作为重要的传导变量的中介效应得以验证;同时,组织认同在组织声誉感知和工作投入的影响作用中也体现了出中介作用。通过对研究构建的理论假设的验证,本文提出的预期研究目标基本达成,即人际网络信息影响对职业个体的普适性影响得到实证数据的有力支持,显性信息影响和隐形信息影响对个体组织认同和工作投入的作用路径得以基本澄清。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结构访谈、数理统计、实证检验等途径对现实中的管理现象进行了探讨,创新处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聚焦平面维度的人际网络内涵影响因素,探索性地提出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两维度构成因子。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对社会网络的研究就悄然开始。对社会网络的研究层出不穷且主要集中于网络密度、中心性、开放性等人际网络结构特征等纵深立体维度的探究,而对网络内涵等平面维度的要素鲜有提及。本研究定位于人际网络的内涵层面以此来探究以信息沟通为媒介的人际网络如何对个体施加影响的作用机理;其中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这两个概念的提出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际网络内涵部分。2.尝试以新的视角来探讨人际网络信息对个体在组织认同和工作投入中的影响作用。通过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研究都将人际网络的影响定位到组织内部,与此相关的社会网络等研究也大多如此;但本研究尝试打破以往的组织界限定位于更为宽泛的人际网络,影响因素也由组织内个体拓展到组织外个体,尝试以新的角度就个体人际圈层对自身组织认同感和工作投入叁者间潜在的联系进行探讨。3.探索性地提出隐性信息影响即职业榜样示范效应这一维度,并对这一维度进行理论梳理和实证检验。“榜样”作为心理学概念虽早有研究,但大多集中在对概念的界定以及对榜样作用的定性分析,而量化应用则鲜有提及。本文通过对人际网络信息影响的研究,发现了人际网络中职业榜样对个体重要的影响作用,并通过对相应量表的开发和设计运用实证检验的方法对人际网络中榜样的示范性信息对个体组织态度和工作态度层面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这一研究对丰富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有一定的贡献。4.探索性构建了人际网络信息影响对工作投入的作用机理模型,并论证了组织认同、组织声誉感知在作用路径中的中介传导作用;理清了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在人际网络信息影响中不同的作用路径。这一发现对组织认同和工作投入前因变量研究成果的丰富有所贡献;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不同的作用途径也为管理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于蓓蓓[7]2007年在《阅读任务对英语词汇记忆的影响——检验“投入量假设”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223名非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为检测对象,通过词汇测试,调查通过涉及目标词的选择题、用目标词填空和用目标词造句这叁项阅读任务对学习者生词记忆的影响的比较,并运用定量和定性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分析,以检验投入量假设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阅读任务对词汇习得有很大帮助,投入量假设不完全正确。
孙礼欣[8]2014年在《报纸阅读对初中生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母语使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二语及外语学习中也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语言学家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词汇习得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成功且有效的习得词汇。近几年来,二语词汇研究提出了词汇附带习得的假说。研究者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二语学习中确实存在词汇的附带习得。可单纯依靠泛读附带习得词汇的几率低,数量少。因此,研究者开始探索各种词汇附带习得的干预手段。任务投入量是众多干预手段中的一种。本研究以任务投入量为视角,对南京某外国语学校初一年级两个班同学进行英语报纸阅读中词汇附带习得的实证研究。笔者按照阅读材料,阅读形式和不同的投入量进行实验分组,以及采用目标词测试的方式,对100名学生进行调查,并通过SPSS16.0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研究结果将通过投入量假设,注意假设,输入假设,加工层次理论进行阐释。研究结果表明:(1)投入量相同,以《21世纪学生英语报-初中版》作为阅读材料,比以《时代英语报》作为阅读材料更有利于词汇的附带习得。(2)投入量相同时,初中生阅读配图的阅读材料比单纯的文本材料更有利于词汇的附带习得。(3)初中生阅读报纸时,伴以适当的阅读任务比单纯的阅读附带习得的词汇更多,且在一定范围内,阅读时间和任务相同的情况下,阅读任务的投入量指数越大,习得的单词越多。本研究对初中生词汇学习以及词汇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对于学生来说,词汇量的扩大不仅可以依靠枯燥的词汇表,还可以通过伴有任务的阅读。对于教师而言,在学生进行阅读时,可以设计各种活动和任务以提高学生词汇附带习得的效果。
宋伟[9]2016年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和知识溢出效应检验》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正向着与国际接轨的方向发展,可以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功,但在成功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为加速改革开放的步伐、尽快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党中央采取的各种阶段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进而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运用西方经济学中有关“经济收敛”的理论去衡量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从“经济收敛”的角度去分析影响我国各区域间经济均衡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这些因素来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已成为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对区域经济收敛的研究为基础,首先运用传统的经济收敛测度方法(?-收敛检验、绝对?-收敛检验、条件?-收敛检验)对在不考虑到知识溢出影响情况下我国各区域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情况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发现我国在1978-2012年这段时期各区域(省)间的经济增长存在弱收敛态势。随后对当前西方经济理论中有关知识溢出的理论进行了系统、详细的阐述并将其应用到我国,对我国各区域间的知识溢出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以总产出增长率的变化为起点,经区域间知识溢出的变化过程过渡到考虑到知识溢出的总产出增长率变化,根据不同前提假设构建了叁类考虑到知识溢出的总产出增长率模型,并应用实际数据对我国各区域间知识溢出对总产出增长率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利用“方差分解技术”将知识溢出与经济收敛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分别从“因素分解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两个角度应用1978—2012年的实际经济数据对我国各区域间知识溢出对经济收敛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发现与影响经济收敛的其它因素相比区域间的知识溢出在决定我国各区域间经济增长情况呈现收敛抑或发散态势的过程中仅起次要的辅助作用,即:我国各区域间存在着明显的知识溢出障碍。实证过程所用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收敛检验、?-收敛检验、空间计量分析、面板数据模型计量分析、时间序列分析以及因素分解分析。本文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其次是本文研究的独特之处和可能的创新,最后给出论文的结构安排和研究框架。第二章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主要分析了我国在建国以后实施的各项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以及当前重点实施的各项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第叁章是对我国各区域(省)间经济增长收敛情况的测度,并以此作为后续分析的基础。后续对我国各区域间知识溢出情况的分析以及知识溢出对经济收敛影响的分析都是以对我国各区域间经济收敛情况的分析为基础而展开的。在这一部分中本文分别采用?-收敛检验、绝对?-收敛检验、条件?-收敛检验以及考虑到空间影响下的?-收敛检验对我国各区域(省)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情况进行了测度,所得结论不尽相同。第四章是对知识溢出理论全面、系统的阐述,并以此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与知识溢出相关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单边知识溢出和双边知识溢出两个方向。但无论是单边知识溢出还是双边知识溢出都认为:影响区域知识溢出的全部因素可归结为叁个方面:一是知识流入方,二是知识流出方,叁是知识流入方与知识流出方的交流。第五章是对我国各区域(省)间知识溢出现状的分析,并以此作为对前一章“知识溢出的理论基础”的实证研究和对后续“我国各区域间知识溢出对经济收敛影响”研究的基础。在这一章中首先是对我国各区域间是否存在知识溢出情况的存在性检验。具体的检验方法包括图检验和莫兰指数(Moran’s I)检验,检验结果一致认为:我国各区域间存在知识溢出。在经过检验确定存在知识溢出的情况下,本章的第二部分是对我国各区域(省)间知识溢出数据的计算,具体计算过程包括应用Verspagen(1991)与Canel(2001)给出的知识溢出模型进行指标构建以及应用SAS 9.0软件编写计算程序并对计算所得知识溢出数据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随后的“描述性统计分析”、“面板数据分析”都是针对这一数据的分析。在本章中还应用面板数据模型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各区域间知识溢出对知识生产的影响并以此作为对我国各区域间知识溢出现状分析的深入。第六章是对我国各区域间知识溢出对总产出增长率影响的分析,并以此作为本文核心内容“我国各区域间知识溢出对经济收敛影响”分析的过渡。在本章中首先在理论上从单纯的总产出增长率变化过程经区域间知识溢出的变化过程过渡到考虑到知识溢出的总产出增长率变化过程上。随后通过构建叁类考虑到知识溢出的总产出增长率模型、应用面板数据模型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区域(省)间知识溢出对经济总产出增长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区域知识溢出在提高我国各区域总产出增长率上所起到的作用很小,这也正揭示了我国各区域(省)间在知识溢出的流动上存在障碍。也是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水平差距大、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第七章是本文的最后部分——对我国各区域间知识溢出对经济收敛影响的分析。本章以第六章的分析为基础,可以说是在第六章基础上继续进行的分析,利用第六章所构建的叁类考虑到知识溢出的总产出增长率变化模型通过方差分解技术将其过渡到“经济收敛”问题上,同时解决了以区域个体为研究对象的知识溢出与以区域整体为研究对象的经济收敛之间的融合问题。随后从“因素分解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两个角度考察了我国各区域间知识溢出对经济收敛的影响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与其它影响因素相比吸收外来知识溢出对我国在1978—2012年期间各区域(省)经济增长敛散情况的影响作用是较小的,它不足以成为决定我国各区域(间)经济增长呈现出收敛抑或发散态势的主要原因,仅起次要的辅助作用。决定我国各区域(省)的经济增长情况在1978—2012年期间呈现出收敛或是发散态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1、区域自主知识研发,2、区域劳动力投入增长率,3、区域资本投入增长率。
金琳[10]2017年在《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与盈利能力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技术创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企业而言,创新意味着新市场的开拓。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仍是以仿制为主要经营战略,该战略的特点是低风险、低收益,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与之相比,技术创新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更长远的收益,但相应地却要承担相当高的资金投入风险。探讨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与盈利能力间的关系,可以为公司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是继续保守仿制还是冒险创新提供选择依据。本文以投入产出理论、技术创新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选取我国84家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得出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与盈利能力的现状,进而结合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四个研究假设。文中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出盈利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对技术创新与盈利能力指标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研发密度与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技术人员比率与盈利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不显着;资本支出率与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专利变量与盈利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不显着。最后,本文在实证结论的基础上,从公司、政府两个角度给出了优化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发展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不同阅读任务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D]. 周浩. 湖南大学. 2006
[2]. “投入量假设”实证研究概述[J]. 杨秋兰, 王菊芳. 海外英语. 2014
[3]. 附带词汇习得中接触的量与质的比较——一项基于投入量假设的实证研究[J]. 江洪流.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 检验“投入量假设”实证研究综述[J]. 王莹.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1
[5]. 不同投入量的阅读任务对中国大学生英语习语附带习得的影响[D]. 张贝贝. 兰州大学. 2011
[6]. 人际网络信息影响对工作投入的作用机理[D]. 杨长虹. 西南财经大学. 2014
[7]. 阅读任务对英语词汇记忆的影响——检验“投入量假设”的实证研究[J]. 于蓓蓓. 天府新论. 2007
[8]. 报纸阅读对初中生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D]. 孙礼欣.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9].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和知识溢出效应检验[D]. 宋伟. 吉林大学. 2016
[10]. 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与盈利能力关系研究[D]. 金琳. 黑龙江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