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教育研究综述_思想教育研究论文

网络思想教育研究综述_思想教育研究论文

网络思想教育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教育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自1994年正式开通了与Internet的专线连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便以加速发展的趋势,广泛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在思想教育领域,以网络为载体、针对网络影响而开展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日益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趋向。1999年4月16日,清华大学汽车系学生党员自发建立了一个名为“红色网站”的思想教育专题网站,被称为“全国第一家以思想政治为内容”的网站。此后,一批思想教育网站如:马克思主义之家、红色中国、红色风暴、思想政治工作之窗、红色世界等纷纷建立,互联网正成为思想教育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从而为信息时代思想教育指明了方向。

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理论的发展。在学术界,自1999年张建松在《发挥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关于网络思想教育的研究便蓬勃兴起。几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网络思想教育的涵义及特征、网络思想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网络思想教育的具体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全面总结网络思想教育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忽略由于切入视角不同而造成的思想教育所蕴涵的各个概念之间的略微区别,把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等一并归入思想教育领域。

网络思想教育的涵义及特征

通过几年的研究,学者们不断深化了对网络思想教育内涵的认识。目前,关于网络思想教育的涵义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把网络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和信息交往平台,从网络的技术特征角度对网络思想教育进行界定。刘梅同志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最早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界定。她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的一种现代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了解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知识,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制作、传播和控制网络信息,引导网民(或受众)在全面客观地接触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吸收正确的信息,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刘梅同志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与此相似,曾令辉等同志编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中指出,“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团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现代传媒——计算机网络对其受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杨立英同志在其专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中也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思想宣传的理论和传播学的原理,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教育的一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第二,把网络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从人的本质的角度对网络思想教育进行界定。韦吉锋同志在《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科学审视》中对网络思想教育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剖析。他力图超越网络的工具价值,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

以上两种界定,从不同的视角对网络思想教育的涵义进行了解释,但均认为网络思想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思想教育而言的,是思想教育与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思想教育在工作领域、工作方式及工作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学者们普遍认为,与传统的思想教育相比,网络思想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教育主体的平等性。网络交往的匿名性消解了传统人际的“社会的藩篱”(如年龄、性别、身份等),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能够真正处于平等的地位。

(2)教育过程的互动性。与传统的单向灌输不同,网络思想教育更加突出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或多向互动。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再以权威自居,而只能平等地与受教育者进行讨论与交流,通过启发和入情入理的商讨,引导受教育者接受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3)教育方式的个性化。由于因特网本来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利益与需要(资源共享、互惠合作)自觉自愿互联而形成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与传统思想教育的模式化和划一性不同,网络思想教育尊重受教育者的需要和兴趣,强调从受教育者的现实个性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4)教育方法的信息化。网络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能够把教育由平面引向立体,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极强。

(5)教育范围的社会化。网络以其“非中心化”和匿名性的技术特征,打破了传统时空和“社会藩篱”给人们交往带来的限制,拓展了思想教育的活动空间。在网络时代,高校“围墙”概念将逐步消失,思想教育活动通过网络渗透到全社会各个方面及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真正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人人都将同时扮演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重角色。

网络思想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学者们普遍认为,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既给思想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正确认识网络思想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加强网络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关于网络思想教育面临的机遇,学者们从网络技术对思想教育活动与人们思想观念的积极影响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第一,从网络所显示出来的新颖高超的技术特征来看,网络为思想教育的创新带来了难得的契机。(1)网上丰富的共享信息,为开展思想教育提供了充足的资源;(2)网络传输的快捷性和交往的隐匿性,有助于迅速、准确地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情绪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从而加强了思想教育的针对性;(3)网络主体的平等性和交往的互动性,有助于变传统被动接受的“灌输”为主动参与的对话交流,提升了思想教育的实效性;(4)网络传输的超时空性,扩大了思想教育的覆盖面,促进了思想教育的社会化。

第二,从信息网络技术给人们所带来的深层次思想观念的变化来看,开放性的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不同的文化,促进了其思想观念的更新,从而为开展思想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网络有助于人们形成以下观念:(1)网络的开放性和超时空性,有助于多元化观念和全球意识的养成。(2)网络信息传输和更新的快捷性,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效率观念、竞争意识及创新意识。(3)网络交往的自由性和平等性,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4)网络空间的匿名性活动,在削弱外在约束机制同时,也有助于人们道德自主意识的提升。

针对思想教育是直面人、通过人和为了人的一种独特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界对网络思想教育所面临的挑战的探讨,主要集中于网络对教育主体——人的负面影响这一视域。第一,网上海量的信息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冲击。(1)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技术优势,极力向世界特别是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容易引起人们政治观念和民族意识的淡漠。(2)多元文化的冲击。在网络时代,数字化技术可以把任何信息转化为二进制的数字语言,从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无限量地传向另一个地方,从而使得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汇聚交织。过量的异质信息使得人们无从选择,易于造成思想混乱。(3)信息垃圾的污染。随着网络的商业化,网上各种信息泛滥,良莠不齐。淫秽、色情、暴力、欺诈、迷信等丑恶内容在网上广为传播,容易弱化人们的是非观念、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网络的技术特征对人们心理和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1)网络的虚拟性容易导致人际交往的障碍。在网络中,主体的行为往往是在符号构成的“虚拟世界”中进行的,长期的“人机交往”容易导致“虚拟”和“现实”的混淆和错位,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等消极情绪。(2)网络兼容性容易导致上网成瘾等心理疾病。网络不排斥任何人,人们可以在网上随心所欲地“冲浪”,同时网络生活的超现实性和刺激性,对于大多数人特别是青年人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人们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上网欲望,就会形成对网络过度迷恋和依赖。(3)多媒体技术逐渐弱化了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网络信息的直接性和形象化诱导人们用“看”的方式而不是“想”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容易导致人们抽象思维能力的减弱。(4)互联网的隐蔽性容易导致人们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增多。

网络思想教育的具体措施

网络思想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思想教育创新的重要趋向。学者们探析网络思想教育的涵义及特征,剖析网络思想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其最终目的均是为了指导网络思想教育的实际开展。关于网络思想教育的具体措施的探讨是整个网络思想教育研究的落脚点,也是研究的重中之重。目前,对网络思想教育具体措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动出击,开辟网上思想教育新阵地。上网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及交互性强等优势,开辟、占领网上思想教育新阵地。(1)建立一批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思想教育专题网站,在网上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用科学、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2)依托其他网站,进行外围性的思想教育。在一些具有比较成功的商业网站上建主页、发表专题或在其BBS(电子公告牌)上进行讨论,利用商业网站的高点击率带动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3)实现校园网络对其他媒体的整合。将其他大众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和户外宣传信息移置到网络上,为人们提供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资源,增强教育效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思想教育活动。(1)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上开设各种交互式栏目,如在线交流、BBS(电子公告牌)、留言本、社区论坛等,通过思想教育专兼职人员或有关权威人士与学生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对话、讨论,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其排忧解难。(2)针对现实社会条件下人们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设计体现时代特点的、有较强吸引力的各类思想教育软件,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3)创办反映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余文化生活的电子刊物,形成浓郁的网上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人们思想素养的提升。一些学者认为开展网上思想教育活动要注意增强内容的理论性、现实性、客观性、时效性和归属性,坚持及时性、正面性、柔和性原则,采用说理—对话法、实践—模拟法、熏陶—感染法等多种方法,从而提高网上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自身的“免疫力”。(1)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2)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其养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自觉抵制消极、腐朽思想观念的侵袭。(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亲和感。(4)着力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规范网上行为方式。针对目前网络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合理的、操作性较强的网络道德规范,如明辨真伪不轻信、保持真诚不撒谎、履行责任不妄言、遵守协议不侵权、提高警惕不放任、拒绝诱惑不沉溺等。(5)开展网络心理教育与咨询,防治网络心理疾病。针对网络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潜在或显现的负面影响,开展适当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对已经产生的心理疾病及时治疗。

第四,规范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掌握“制网权”。(1)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发能够滤除有害信息和垃圾信息的软硬件,建立起“信息海关”。(2)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当前,应根据现实需要,针对网络空间这一特殊思想教育阵地,制定有关网上管理规定,如网上信息发布规范、网上信息审查和监管、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在网络立法时注意网络立法全球性、网络立法激励性及网络立法适应性等问题。

第五,加强网络思想教育者的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教育队伍。网络思想教育者既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又要能熟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还要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网络思想教育将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教育队伍的社会化,使社会每个成员参与思想教育成为可能。因此,应当吸纳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兼职人员,包括精通网络技术并经常上网的党员网民、BBS的版主以及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网络编辑、网上“垃圾清扫员”等。

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存在的不足。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关于网络思想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互联网本身仍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人们对网络思想教育的本质和趋势,对网络思想教育的运行机制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从广义上讲,网络思想教育并不仅仅指网络空间以网络为载体而开展的思想教育,还包括现实社会中针对网络影响而开始的思想教育。网络思想教育与传统思想教育的区别并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和工具层面,而更主要体现在深层的理念方面。进一步加强对网络思想教育的研究,既是实践的迫切需要,也是理论自身不断完善的客观要求。

标签:;  ;  ;  ;  ;  

网络思想教育研究综述_思想教育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