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妍
(鹤岗市人民医院;黑龙江鹤岗154100)
[摘要] 目的 研究麻醉恢复期低体温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9月-2018年10月收治的84例接受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低体温预防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引流量、拔管时间及意识恢复时间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体温对麻醉恢复期危险因素较多,实施低体温护理干预可减术中引流量及麻醉拔管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患者意识恢复。
[关键词] 低体温;麻醉恢复期;危险因素;护理对策
低体温是术中常见并发症,其多发于全麻手术中,造成术中低体温因素较多,如手术时间后较长、手术室温度较低等[1]。术中低体温易增高患者交感神经张力、增加血液粘稠度及循环阻力,易引发寒颤、躁动等不良反应,增加术中引流量,延长麻醉拔管及患者苏醒时间。因此,应于术中实施适当护理干预,可预防低体温情况出现[2]。本研究对全麻手术患者低体温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应护理对策,根据研究结果得出相关结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9月-2018年10月收治的84例接受全麻手术患者,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为18-71岁,平均年龄为(43.54±6.45)岁。观察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为19-72岁,平均年龄为(44.54±6.63)岁。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均于全麻下进行手术;②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术前体温异常;②肝肾功能障碍;③心肺功能不全。
1.3 方法 两组均选用静脉滴注及符合麻醉吸入方式,麻醉步骤为:于术前30min肌内注射0.01mg/kg阿托品(通化白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1133);麻醉诱导采用芬太尼(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3278)3μg/kg,维库溴铵(浙江永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476)0.1mg/kg,待患者无感知后进行气管插管;术中间歇性维持维库溴铵。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于术前1h将手术室温度设定为22-25℃,湿度保持在40%-60%之间,并予以患者氧气吸入。观察组行低体温预防护理,于术前1h使用电热毯给手术台加温,术中观察患者体温变化,若其体温高于37.5℃,则将电热毯关闭。尽量减少消毒等相关操作时间,预防身体长时间暴露导致体温过低。静脉滴注药物时可采用加温设备,将药物温热后,在进行滴注,并将冲洗液置于保温箱内。麻醉插管时,将气管链接湿热交换器,平衡呼吸道温度,同时于患者下肢绑上血液循环泵,通过提高静脉回流速度,起到保暖效果。于麻醉苏醒期,观察患者心率变化,若其出现寒颤等不良反应,可予以吸氧缓解,必要可采用电暖气、电热毯为其保暖。
1.4 评价指标 (1)于麻醉恢复期,记录两组引流量、拔管时间及意识恢复时间。(2)记录两组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躁动、凝血障碍及寒颤等。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以表示计量资料,用非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数据,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内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引流量、拔管时间及意识恢复时间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躁动、凝血障碍、寒颤发生例数各为3例、1例、4例,总发生率为19.05%,观察组发生例数各为1例、0例、1例,总发生率为4.76%,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7,P=0.043)。
3 讨论
于全麻手术中患者极易发生低体温症状,其多因麻醉影响体温调节功能,或术中保温不到位等,若不及时实施护理干预,易导致患者交感神经压力增大,肌肉收缩力增强,进而影响机体血液循环,产生寒颤等不良反应,严重会导致患者死亡,威胁其生命安全[3]。因此,术中需做好低体温护理干预,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减少不良反应。
低体温在麻醉恢复期患者中危险因素诸多,如①降低其代谢功能:术后低体温,易导致机体代谢率降低,麻醉药物不能从肝脏完全代谢,进而延长患者意识恢复时间;②抑制免疫机能:体温降低则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血液流量降低,组织供氧量降低,从而抑制机体蛋白质消耗及合成胶原,增加伤口感染率。③心率增加:术中体温较低,易导致冷敏神经元过度兴奋,加剧患者心脏负担,使其产生躁动、心率升高等症状[4-5]。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引流量、拔管时间及意识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表明对全麻手术患者实施低体温护理可减少术中引流量、麻醉拔管时间,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患者意识恢复。分析原因在于,低体温预防护理是将保暖作为护理核心内容,全方位关照患者体温变化,通过温热手术台、减少操作时间、将药物温热后静脉滴注及麻醉恢复期予以氧气吸入等平衡患者体温,从而有效预防低体温情况,减少不良反应及缩短麻醉拔管时间,加快患者苏醒[6]。
综上所述,低体温对麻醉恢复期危险因素较多,实施低体温护理干预可减术中引流量及麻醉拔管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患者意识恢复。
参考文献
[1]刘勇,王朝忠.全身麻醉下吸烟病人体温与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阈值的变化[J].安徽医药,2016,20(3):563-567.
[2]王云霞,王会文,侯春梅,等.神经外科患者麻醉恢复期常见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8):962-967.
[3]钱静,顾银燕.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骨科全麻术后患者麻醉复苏期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7,32(32):34.
[4]赵征华,兰星.术中保温护理对麻醉恢复期影响的Meta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4,29(14):80-84.
[5]刘玉,李玲.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应激及术后苏醒影响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14,23(7):1200-1203.
[6]黄文洁,孙风芹,王建珍.无缝隙护理对无痛内镜麻醉恢复期护理质量的影响[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7,22(6):901-903.
a
论文作者:邵妍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8月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6
标签:体温论文; 患者论文; 恢复期论文; 时间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全麻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8月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