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旅游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庆论文,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是现代生活方式的基本支撑要素,旅游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激活群体,区域旅游发展水平是区域综合实力的竞争性衡量指标。重庆作为直辖市,加大力度发展旅游产业,不仅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战略决策,而且是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长江沿线大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1 定位战略
1.1发展模式
区域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模式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目的地型发展模式,二是通道型发展模式。目的地型发展模式(A)需要具备3个关键要素;即震撼性旅游吸引物、主导性核心竞争力、效益型产业价值链。通道型发展模式(B)也需要具备3个关键要素:即关联性旅游吸引物、紧随性核心竞争力、效益型产业价值链。从《重庆市旅游规划研究》反映的核心思想看,重庆旅游产业化的道路只有选择“通道型发展模式”,才是情理之中的战略先择。目前,旅游产业存在着难以根治的基本矛盾:政府与企业家之间信息的高度不对称性、产业运行机制与经济治理结构的高度不协调性、旅游企业的高度不稳定性、赢利空间的高度不确定性、形象地说就是“宏观报喜,微观报忧”。根据对战略态势的分析,重庆旅游产业如果考虑采取举措,实现“通道型发展模式”转型为“目的地型发展模式”,那么,就必须要有“付出高昂的产业运行成本和承担巨大的市场运作风险”的心理预期。
1.2 功能布局
在“通道型发展模式”理论的指引下,重庆旅游产业的核心功能就必须定位为“观光型旅游胜地”。因此,重庆旅游的市场形象主题就是“雾都,三峡,巴渝风”。雾都是重庆的自然属性,蕴涵着深邃、神秘和浪漫,而且是约定俗成的传统说法,在国内具有唯一性,在国际上可以与英国伦敦媲美;三峡是重庆旅游形象的基石,重庆旅游要实现产业化,就必须做三峡风光、三峡水库、三峡移民的锦绣文章;巴渝风是重庆的文脉,蕴涵着历史的传承和现实的张扬,而且是顺理成章的概念转换,能够激发旅游市场的认同感。
“东进西扩,南引北接”是重庆旅游产业功能布局的基本战略定位,还不仅有空间概念上的意义,而且有内涵概念上的意义。“东进”就是与湖北省联袂,共享长江三峡的旅游资源,扩张三峡的品牌效应;“西扩”就是与四川省携手,共享天府之国的旅游资源,激活巴蜀的历史优势;“南引”就是与桂黔两省合作,共享民族风情的旅游资源,强化世外桃源的市场形象“北接”就是与秦豫两省沟通,共享秦巴山地的旅游资源,深化三国文化的精神内涵。这是一个地缘经济的开放战略,没有这种布局理念,就没有重庆旅游产业化的操作平台。
1.3 战略目标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旅游产业是优化发展的基础产业。重庆扼守长江三峡,素有西南重镇的美誉,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背景下,旅游产业化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重庆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植旅游城市的集聚功能和扩散功能,将重庆主城区建设成“东进西扩,南引北接”的依托城市;培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机制和成长优势,将重庆所辖地区建设成西部旅游的三大通道(西北、沿江、西南)之一;构建区域旅游产业的梯级结构,将重庆境内建设成开发理念明晰的四级旅游地体系(长江三峡、重庆都市旅游圈、乌江/黔江旅游区、零散旅游景区);打造旅游产业的价值链,将重庆旅游产业建设成高弹性运作机制、高市场响应度、高投入产出比、高GDP贡献率的“四高”产业。
2 理念战略
2.1 行动准则
旅游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旅游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也能加剧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因此,重庆旅游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21世纪议程》推荐的方法,以《中国21世纪议程》为指南,从重庆市的实际出发,探索有区域特色的旅游资源支持系统、社会经济支持系统、自然环境支持系统和决策管理支持系统,建立旅游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先项目框架和示范工程,使旅游对区域文化和自然遗产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必须依靠各级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2.2 行动哲学
以《重庆市旅游规划研究》为依据,坚持“适度倾斜,总体协调”的方针,采取“东进西扩,南引北接”的开放布局模式。适度倾斜主要是在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选择上向环境和文化不易受破坏的地区倾斜,鼓励生态旅游,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旅游产业布局上向重庆都市圈、长江三峡沿线、乌江/黔江旅游区等重点地区倾斜,合理利用地区梯度势能,通过有效的合作机制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总体协调就是注意发挥优先项目、重点地区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在强化与区域外的关联性和互补性的同时,加强区域内的旅游规划,促进旅游与其他重要部门的相互配合;加强区域间的广泛合作,打破分割与限制,以便更合理地分配旅游收益和旅游费用,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进程。
2.3 行动框架
2.3.1 时间尺度。近期(2001~2005年):重点在于辩识重庆旅游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机会和风险,特别是当地文化遗产、传统习惯和社会生活的脆弱平衡关系,以及旅游胜地的环境敏感因素。建立包括环境和遗产主题在内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数据库和信息交流网络;制定重庆旅游产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案;在区域范围内,对当地政府、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地居民广泛传播旅游产业化发展思想和目标。中期(2006~2010年):创造一套完整的合作机制和管理机制,寻求适宜的技术方法,支持和推动旅游产业化,形成有责任感的旅游活动行为规范,提高区域旅游产业化发展综合实力。一是以建立依托城市为重点,大力开发观光旅游和康体休闲的主题旅游产品;在强化重庆主城区旅游接待功能的同时,尽快构建大足、涪陵、万州、黔江、巫山等城市旅游圈,形成旅游经济的双向辐射能力。二是以培植新的旅游生长点为重点,大力发展回归自然的度假旅游和民俗风情的体验旅游。加强四面山、缙云山国家风景区、大足石刻旅游区与长江三峡线的组合,形成国际级旅游产品体系。三是以点线推进为重点,大力开发参与性观光旅游的主题产品。着力建设长江三峡—大宁河小三峡—乌江画廊—山城沿江旅游产品。四是以交通干线为重点,全面推进沿长江、铁路主干线和高速公路的旅游产品组合战略,把旅游区串联起来,形成旅游线路。切实把旅游产品推上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开放的市场前沿。远期(2010~2020年):进一步强化决策、规划和管理人员、旅游从业人员以及全社会的旅游产业化发展意识、健全旅游产业化发展系统的调控功能,促进公众参与和国际合作,采取预防性措施,更好地驾驭旅游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保证旅游逐步朝着适合重庆市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方向和谐发展。
2.3.2 空间尺度。以长江为主轴线,采取“品位、体系、成长”的网络空间发展战略,培育重庆、涪陵、万州、黔江、彭水等城市的旅游极核功能,构建梯级旅游地体系,为重庆旅游产业化发展奠定沿江轴线的增长极;支持有条件的小城市发展成旅游依托节点城市,相对集中成片地发展旅游区组团。根据地域的连贯性、旅游活动联系的紧密性、交通联系的便利性等因素,选择长江沿岸地带为主轴线,铁路沿线、高速公路沿线为二级轴线,以区域内主要过境国道公路沿线为三级轴线,充分利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最终形成网络型的轴线体系。
2.3.3 量序尺度。长江三峡以其险峻壮丽的自然风光和高峡出平湖的史诗般宏大的人工景观,成为世人瞩目的热点。山岳、森林和生物是长江三峡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巫山、四面山、缙云山等山岳景观和高植被覆盖率的森林景观,以及生长和生活在山林中的生物多样性景观,共同形成了重庆观光旅游的生命力,决定着旅游产业化的潜力,必须重视开发与保护;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允许的基础上,促进旅游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可持续发展。
保持旅游地文明的公平发展和改善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巴文化、蜀文化和三国文化在这里渗透和融汇,共同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文化总格局;乌江流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形成了当地文化遗产、传统习惯和社会活动的特定文明“本底值”。旅游人群的流动带来多种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必然影响这些地区的特定文明,因而必须把公平发展放在首位,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不应以牺牲旅游地的特定文明为代价,这种平等关系也必须表现在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关系上。这是重庆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所在。
3 运作战略
3.1 运作平台
实施旅游产业化发展战略是一个长期的艰巨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坚持“战略主导、政府协调、企业担纲、资源共享”的发展方针。坚持“战略主导”,就是在指导思想上必须以建设旅游产业为中心,以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品促销为基本点。实施国际与国内旅游并举战略、名牌精品战略和集约化规模经营战略,强化旅游产业的关联效应;坚持“政府协调”,就是在管理体制上,建立政府领导下的行政机构面向全行业实施管理的分层管理模式,从组织上保证重庆旅游产业化发展;坚持“企业担纲”,就是确立企业在实施旅游产业化战略中的主体地位,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结果;坚持“资源共享”,就是充分认识旅游产业的关联性,通过资源的纽带,构建旅游产业的价值链,培植“四高”旅游产业。
3.2 运作关键
重庆实施旅游产业化发展战略,关键是造就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要解决好这个关键,必须抓好旅游教育和旅游人才培养工作。一是加强旅游产业高层管理队伍的再教育,为科学决策、宏观管理、综合协调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加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再教育,为建立现代企业运行机制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三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再教育,旅游人才的使用落实“先培训,后上岗”和凭证上岗制度;四是加强旅游院校的教育管理,突出现代性和实践性,提高旅游教育质量,培养知识化的旅游经营管理人才。
3.3 运作重点
3.3.1 突出加强区域旅游的产品体系建设。重点推出以下3个产品:一是重庆都市旅游圈。以雾都为中心,包括大足、江津、合川,以及缙云山、四面山、统景温泉、金佛山等风景名胜,适宜开发成周游型的休闲产品。这里有江北航空港、铁路主干线、成渝高等级公路线,朝天门和江津港口与长江航运相接,开发条件比较好。二是涪陵—黔江—酉阳旅游“金三角”。以涪陵为中心,以彭水、酉阳、黔江为支撑,以及乌江画廊、秀山世外桃源、阿蓬江等风景名胜区为匹配,与贵州东北旅游区、湖南武陵源旅游区相呼应,开发成逗留型的度假产品。三是长江三峡旅游区。以长江三峡为中心,以万州和巫山为依托城市,开发的重点是长江沿岸的旅游风景区,开辟长江沿岸旅游码头,建设成国际性的观光产品,形成重庆旅游的主导品牌。
3.3.2 加强国际国内旅游的市场体系建设。重庆在开拓国际旅游市场过程中,一方面要紧密依靠国家旅游局的海外市场开发机构,加强外联促销;另一方面要注意与周边省市的旅游促销活动相衔接,形成多元促销格局。同时,重庆还要筹组举办国内旅游交易会,形成重点不同、协调有序、互补互促的市场促销格局。
3.3.3 加强区域旅游的经营体系建设。一是导入现代企业制度,重点加强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景区、旅游信息等企业化改造,逐步形成区域集团化经营格局;二是加强长江沿岸城市与腹地的业务合作与产业对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三是加强与重点客源地区的业务联系和协调配合。
3.3.4 加强旅游的管理体系建设。重庆旅游实施产业化发展战略,对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做好6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落实旅游行政组织,健全管理网络;二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部委颁布的系列旅游方面的管理法规,结合重庆实际进行实施,不断巩固完善,使其发挥更大作用;三是以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开拓管理范围,在继续加强对“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景区”等狭义旅游行业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旅游教育、旅游购物、旅游信息、邮政电信、金融保险、文物保护、城建规划”等广义旅游行业的管理;四是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搞好服务,改进管理,进一步提高行业管理的权威性;五是建立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协调委员会,实现跨部门的战略管理;六是建立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管理专家咨询体系,构建旅游产业知识化管理的“战略脑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