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韩国的早教寄语——专访李元宁教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寄语论文,专访论文,早教论文,教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在早期教育日益得到重视的情况下,很多年轻父母(尤其是新手父母)感到有很大压力,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总是害怕自己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针对这种焦虑和恐惧的教养心态,应该如何对待和开导呢?
李元宁教授:父母想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教他很多东西,他未必就能够学得到,只有在孩子想学习的时候,才能真正学好。
对孩子来说,婴幼儿时期应该是玩的时期,而不是学习的时期。我知道中国人很擅长炒菜,所以应该明白,在做菜的时候,油里先放蒜炒出来的菜的味道,和先炒完菜、后放蒜的菜有所不同。就如同世间所有的东西都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一样,孩子在婴儿期应该得到充分的爱,过3周岁以后开始交同龄的朋友、学会玩的方法。在计划着游戏的过程中、在游戏结束后重新评价它的过程中,孩子们开始萌生出计划人生的能力。妈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孩子,以及在学习班里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的孩子,将来长大以后很可能成为一个没有自主能力的人。我知道中华民族素有从长远着想的传统,但是“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也很值得重视,因为早期教育很容易成为“拔苗助长”的捷径。
●问:在IQ(智商)之后,EQ(情商)确实越来越受重视。相比知识和技能学习来说,很多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在心理和情感上有一个更健康的发展。可是,如果过分在乎孩子的情感需求,会不会造成过分依赖和任性?如果孩子的情感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会不会造成退缩、自卑、自闭等心理疾病呢?究竟应该怎么实施合理的情商教育呢?
李元宁教授:IQ和EQ都很重要,让孩子的身体和情绪、社会性和知性都得到发达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孩子的能力发展存在着先后次序。比如婴儿更敏感地接受身体活动、情绪上的稳定和被爱的感觉等,即这些东西能够更快速地输入到婴儿大脑里,婴儿大脑里记录了充分的被爱的感觉,才能形成EQ。如果婴幼儿时期的大脑没能获得有关EQ的积极经验,那么孩子将来可能会做出一些问题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做了再多的早期教育,也不可能达到父母所期望的效果。
当然,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并不是放纵孩子随心所欲。爱孩子,并不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没规矩的人。父母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在生活中发现孩子的错误行为,应该及时用诚恳的语气告诉他,为什么这样做是不对的。另外,在看到孩子的错误行为时,也不要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打骂他,还是要用孩子能够听懂的词汇告诉他这么做是错误的。
最近,美国的著名脑科学家们认为,人在婴幼儿时期EQ比IQ更为重要。如果EQ不高的话,即使是父母遗传的IQ再高,也发挥不出其能量。因为只有EQ高的婴幼儿,在长大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IQ的优势。EQ不是通过早期教育产生的,它是在生活中,在大人爱护孩子时,与孩子聊天、拥抱、一起经历有趣的体验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慢慢地产生的。
2003年,在英国伦敦,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幼儿教育专家们举行过一次研讨会。当时我问过一位意大利学者:“你们国家有没有民办早期教育?”他回答说:“当然有,不过婴幼儿时期重要的是玩,还有与父母形成相爱的关系。所以,早教一般都是在孩子上小学以后开始。”陪同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一起玩当然是很累的事情,而且也耗费很多时间。但是孩子们的成长过程是相当快的,爱护婴幼儿,是培养EQ的最明智的方法。
●问:有关幼儿人际交往的问题,现在团队合作、亲和力等愈来愈受推崇,所以家长也都格外重视孩子的人际交往问题,但是很多孩子确实在这个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不敢或不愿与同龄人交流、在群体中不受欢迎等,简单来说就是“不合群”。主要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这些问题?应该如何着手改善和解决呢?
李元宁教授:IQ是学习知识的能力,EQ是认识到自己的情感,并能够调整自己的感情或攻击性倾向的能力,EQ还是让孩子拥有好奇心、探索周边事物的能力。同时,EQ也是让孩子能够察觉到别人的感受和想法,在需要的时候能够伸出援助之手的能力。SQ是与人和睦相处、形成亲密关系的能力。
在学生时期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走出社会以后未必就能成功。但是可以说,那些成功人士都是人际关系比较圆满的人。在幼儿教育里,这种能力称之为“亲社会性能力”或“社会性”,这就是SQ。SQ是孩子在幼儿园里玩游戏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出来的,是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玩的时候,在思考并解决所发生的问题的过程中慢慢产生的。亲社会性不是通过书本学习培养出来的,它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与同伴们一起玩耍、打闹的过程中产生的。
如果老师能够在孩子们旁边观察他们游戏的过程,看到起纠纷就让他们想一想,是谁做错了什么事情,然后帮助犯错的孩子说出“是我错了”对不起之类的话,再帮助其他孩子对犯错的孩子说“没关系,我们一起玩吧”,而不是让孩子们永远都不跟犯错的孩子说话,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亲社会性,消除不合群倾向。
●问:如今家长都喜欢让孩子读书,但是很多孩子却强烈抵制,因为很多时候读书变成了一种工具,一种学知识、练技能的工具,这让孩子倍感难受。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书籍的教化功能,但是书籍也不应该只有教化功能吧,它更重要的价值应该还是精神食粮,是对人类心灵和情感的一种长期的、润物细无声的浇灌。有关幼儿阅读的问题,您对家长有哪些建议?应该避免哪些阅读误区呢?
李元宁教授:现在的孩子们不爱读书,似乎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因为在网上也能够获取很多信息。不少年轻人认为,书是有些无聊的,可以读一读,但不想读的时候也可以扔掉。实际上,这种想法已经影响到了家庭教育,想让孩子喜欢读书,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自己在家里多读些书。如果妈妈自己天天只看电视,却又唠叨孩子不爱读书,孩子怎么能喜欢读书?还有,在读完书以后,父母如果能够与孩子谈一谈有关书的内容,效果会更好。带孩子一起去逛书店,让他自己挑选喜欢的书,也是让孩子与书亲近的好方法。有研究表明,假如父母喜欢读书,或是家里藏有很多书,孩子一般都喜欢读书。
●问:很多中国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些孩子从小都是在家长的赞扬声中长大的,上了幼儿园或者出门在外时,遇到一点不如意就会大发脾气,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怎么办?
李元宁教授:认可并表扬或鼓励孩子,当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孩子没做好事情,而我们还是无条件地表扬或鼓励,则是不对的,这样孩子会成为没规矩的、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孩子固执己见或发脾气的时候,应该坚决地告诉他为什么不应该那么做,这样的教育最好从小开始。但是也不要以为“我的孩子已经6岁了,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孩子毕竟只是6岁,还没到10岁呢,离10岁不是还有4年的时间吗?懂得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人,才是亲社会性强的人,而且也是拥有高SQ的人。还有,在孩子做出了值得表扬的事情时,表扬也要把握好尺度,一定要根据孩子努力的程度来表扬,不要过分地奉承孩子。
●问:应该如何发现和培养孩子的特长?
李元宁教授:孩子的才能不是大人开发出来的,它是自己绽放出来的,它在绽放的过程中表现出自身的特点。所以,父母不要为了发现孩子的特长而强迫孩子尝试这个或那个。在婴幼儿时期,应该让孩子尽情地玩才行,让孩子通过玩耍更加热爱生活,他们才会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表现出兴趣。等到孩子上小学以后,再让他学习这些感兴趣的东西。比如妈妈自己小时候很想学弹钢琴,但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没学到,留下了遗憾,等到自己当妈妈了,就强迫孩子学弹钢琴。一开始孩子可能会按妈妈的要求做,但是,因为孩子本身是不情愿的,所以他的学习过程就不可能是开心的,孩子因此会厌烦这种学习,而且将来很可能会变得非常讨厌这种学习。
●问:“开放式幼儿教育”是您大力倡导的一个理念,为什么如此看重这个理念?这个理念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要施行“开放式幼儿教育”,家长在心态上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在教育方法上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李元宁教授:“开放式幼儿教育”是指从孩子能够理解的水平上着手进行的教育,它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让孩子在人格上比过去成熟、智力上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与父母以自己的期待值和想法为准绳进行的自我中心式教育不一样,开放式幼儿教育并不意味着让孩子从小养成没规矩的坏习惯,或让孩子为所欲为。开放式幼儿教育是从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开始,让孩子的兴趣、思想逐渐变得成熟起来,知识也得到提高。而不考虑孩子兴趣的教育,就如同做针线活的时候把线绑在针上使用一样,终归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开放式幼儿教育也许不可能马上就见到效果,也许它的成效不是很显著,但是它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它是开启孩子心灵的教育。在这里,父母该做的是放弃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幼儿教育的对象是从出生到8周岁的孩子,至于学习,更多的是孩子上小学以后的事情,只要孩子有心去学习,就一定能够学好知识。但是,如果在幼儿时期没能培养出自信心和不怕失败、不怕困难的挑战意识、不断努力的心态等,以后就很难再培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