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差异”假说在马克思经济分析中的引入及其意义_经济论文

“产品差异”假说在马克思经济分析中的引入及其意义_经济论文

马克思主义经济分析中“产品差异”假设的引入及其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经济分析论文,差异论文,意义论文,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11)01-0031-05

保罗·M.斯威齐在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撰写的“垄断资本主义”辞条当中认为,马克思《资本论》存在以下观点,即在竞争的市场上获得成功的方法是降低成本和扩大生产。这种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认识实质上是在暗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技术和组织形式的变化服务于成本下降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如果将成本下降和规模扩大看成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标和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那么实质上这也就意味着产品的差异性问题被忽略了。产品的差异性问题在经济学研究中受到重视是在张伯伦发表他的《垄断竞争理论》一书之后,他将产品差异用于阐释垄断的发生以及分析垄断现象,进而对市场结构进行界定和分析。张伯伦之后,K.J.兰开斯特、A.迪克西特和J.斯蒂格利茨等学者进一步深化了产品差异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目前来看,这些研究成果在产品差异分析的理论基础以及概念界定等问题上还存在缺陷。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如胡汝银(1988)、朱钟棣(1991)、高峰(1996)等人曾对产品差异产生的原因、产品差异对于竞争的作用等问题有所关注,但未能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加以详细阐述。本文将对现有的西方经济学框架内的产品差异分析存在的主要缺陷进行说明,进而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对产品差异的概念进行重新界定,说明产品差异分析对于垄断价格以及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分析的意义。

一、西方经济学框架内产品差异分析的主要缺陷

第一,从产品差异的角度界定市场类型不恰当。按照张伯伦对产品差异的定义,“以任何一种明显的标准来区分一个售卖者和另一个售卖者的货物(或劳务),一般说来产品都是有其差别的。”关于产品差异的原因,他进一步解释说:“这种标准可能是具体的,也可能是想象的,只要它对购买者有其重要性,使购买者喜好这种产品而不喜好那种产品的话,都可以构成差别的标准。”[1]55按照这样的分析,那么可以说,有了商品生产,也就有了产品差异的存在。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初期,产品差异就在以一种自发的状态存在着。这种早期的产品差异与熟练劳动者控制生产过程相伴随。由于劳动者技能、劳动对象以及加工工具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得产品的差异化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一种差异化及其低效率与市场的迅速扩大相矛盾,与资本迅速增殖的需要相矛盾,因而,这样的差异化势必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被抛弃。这一点从英国资本主义早期的发展不难看出,首先是海外市场的巨大发展,进而是以零部件互换为代表的生产机器的标准化迅速发展,这样一种变化的客观结果就是产品的同质化特征逐步提高①。随着标准化机器的广泛使用,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产品的同质化特征不断发展,导致在流通领域资本间为实现各自产品的价值而展开激烈斗争,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和为克服平均化而出现的资本集中开始大规模发展。竞争和资本的集中导致资本有机构成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同质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流通领域同质产品的大量出现和激烈的价格竞争,必然使得产品的差异化重新成为企业竞争中的重要战略,而逐渐被垄断厂商所重视和发展。历史地从资本主义整体的经济发展过程来看,从自由竞争阶段到垄断阶段,产品的差异化经历了大量存在、逐步减少到重新增加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产品差异形成的技术基础及其在资本增殖过程当中所发挥的作用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将产品差异是否存在作为区分垄断或竞争的标准是不妥的②。

第二,产品差异内涵不明晰。兰开斯特在给《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1996)撰写的“产品特异性”词条中认为,无论产品之间的差异是真实的(借助客观的检验和测量能被证实),还是仅仅由消费者相信是如此,厂商和市场结构的分析是相同的。但是,如果当产品差异本身成为研究对象时,产品差异内涵的模糊就会给研究的深入带来困难。张伯伦及其之后的学者在产品差异概念的界定过程中引入了过多而又无法相互兼容的因素,其中,既有从消费者主观差异角度进行的界定,也包含了产品本身在物质属性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使得产品差异的内涵变成了大杂烩。

第三,产品差异决定价格差异。即使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这种对应所需要的假设也过于严苛。这样的假设包括:单个消费者能够精确了解产品的属性及属性变化带来的效用的精确变化,从而决定相应的价格支付;假设不同的消费者和属性存在差异的产品可以放在同一个产品差异空间内进行研究。第一个假设无疑要求消费者需要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敏锐如分析仪器的洞察力和细致入微的感受能力;第二个假设则要求不同消费者对通过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可以准确比较和排序。显然,这样的假设难以成立。虽然有“代表性消费者分析方法”可以避免这一假设,但消费者的异质性这样一个在现有框架下作为产品差异产生原因的基础因素又被忽略了。马克思对效用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曾有过精辟的分析,认为,“斗争不是发生在效用和意见之间,而是发生在出卖者所要求的交换价值和购买者所提出的交换价值之间。产品的交换价值每次都是这些互相矛盾的估价的合力。”[2]85也就是说,以效用决定价值完全混淆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整体来看,建立在效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产品差异内涵的确定,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以使用价值代替价值,用效用决定价值,无法有效说明产品差异与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上问题的解决单纯依靠修改个别假设或者模型显然已经不能解决,需要探寻新的理论基础。

二、劳动价值论基础上产品差异内涵的重新界定

在马克思的经济分析中,有对于产品差异现象的描述,如在《资本论》第三卷谈到自由竞争条件下商品按照其价值出售的条件时提到,同一部门不同厂商生产的同类产品的质量只是接近相同[3]201-202。在可见的文献中,马克思没有对“产品差异”问题给予过系统地论述,但在他的研究中,已经为“产品差异”假设的引入提供了可能和空间。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当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内在地要求采用新的方式加工自然物,赋予他们新的使用价值,并以此去不断创造和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人的新的需要。马克思在这里实质是将新的使用价值的出现看成是内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要素。而新的使用价值的出现既可以表现为新的产业部门的出现③,也可以表现为产品的差异。

我们将从差异化产品与垄断价格之间的关系入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重新表述产品差异的概念,并说明产品差异与垄断价格之间的关系。差异化产品与垄断价格之间关系的实质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商品具有二因素:作为自然属性的使用价值和作为社会属性的价值。同样,产品间的差异也可以被区分为使用价值差异和价值差异,进一步可将产品区分为同质产品和差异产品。

这里定义的产品使用价值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与商品体本身的属性直接联系在一起,排除了那些与商品体本身属性无关的因素,如售卖者的态度、售卖的地点和销售方式等。价值差异则主要指同一产业内产品在价值生产、价值决定以及价值实现方面的差异。价值生产条件的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使用的生产资料及劳动力的差异。在高资本有机构成和脑力劳动为主的条件下,以上两个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活劳动单位时间新创造价值量的差异以及单位时间内活劳动转移的价值量的差异。生产差异产品的活劳动在单位时间新创造的价值量以及单位时间内活劳动转移的价值量要高于生产同质产品活劳动所创造和转移的价值量。价值决定条件的差异实际就是价值生产条件一般化的差异。对于差异产品和同质产品而言,差异产品生产条件的一般化过程在速度方面明显慢于同质产品,一般化的程度也较低。价值实现条件差异则是指,同质产品存在供给过剩可能,而且围绕销量展开的价格竞争亦十分激烈。这使得同质产品价格对于价值的偏离极为有限。差异产品摆脱了同质产品的激烈竞争,产品需求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同时生产者由于在生产资源和生产知识上的寡占,使得生产者对于供给有了更强的控制能力,这些都使得差异产品获得了更为有利的价值实现条件。

使用价值差异与价值差异共同决定了产品差异的存在。使用价值差异与价值差异二者各自的决定因素存在根本不同。使用价值差异直接来自于自然基质和具体劳动的差异,不同的具体劳动之间存在质的差别,无法比较和加总;而价值差异直接来自于不同产品可以被社会承认的抽象劳动量的差异,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比较加总。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属于两类性质不同的劳动,因而使用价值差异和价值差异二者的决定因素不存在相互的交叉,也不存在直接的可比较性。但使用价值差异和价值差异二者之间并非毫无关系,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使用价值差异的追求成为价值生产过程中劳动复杂程度出现差异的前提;使用价值的差异成为阻碍价格向价值回归的条件;使用价值的差异化使得在价值实现过程中不同产品面对的消费群体出现差异,进而对价格向价值的回归过程发生影响。

这样界定的产品差异与垄断价格之间的关系是:第一,垄断高价并非可以在全部产品上存在。产品维持垄断高价其本身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先进性和独占性(或寡占性)。先进性是产品更能体现人的需求意向,给人更大的满意度和更多的效用,离开先进性,独占性是毫无意义的。独占性使产品排除仿制品和跟随品的价格竞争,离开独占性,先进性是难以为继的。第二,产品差异强化了垄断价格刚性。垄断价格刚性指的是垄断厂商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的价格易于上涨而不易下跌的特性。从产品差异的角度看,同质产品由于垄断厂商间竞争激烈,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幅度不大,使得现有市场上产品的价格向下的空间有限。而对于差异产品而言,价格虽然较价值偏离较多,但由于差异产品是唯一可以带来更高利润率的产品,同时由于进入壁垒和厂商间合谋的存在,使得差异产品的价格易于上涨而不易下降。第三,产品差异推动了垄断价格的稳定性。垄断价格的这种相对稳定性,表现为垄断价格的变动对市场需求变动的敏感性下降,在整个经济周期波动中的变动幅度较小。从产品差异的角度看,经济周期的变动往往伴随着产品结构的调整,在产品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新的差异产品可能会取代原有的差异产品继续维持垄断高价,原有的差异产品则向下挤压同质产品的市场空间,造成同质产品价格下降和需求减少,进而退出市场。此时,原有的差异产品彻底转化为同质产品。产品的更新使得总体的价格水平亦表现得较为稳定,反映了垄断企业对市场和商品价格的控制能力。

总之,产品差异是在垄断条件下资本追求高额垄断利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内在要求,产品差异导致高额垄断利润这样的联系应建立在其价值生产、决定和实现条件的差异性基础之上,使用价值的差异并不直接和必然地导致垄断利润的出现。“产品差异”假设的引入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解释垄断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问题,其更大的意义在于有助于对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说明。

三、产品差异分析对于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分析的意义

第一,垄断者占有生产资料不仅有量上的优势,在质上同样有优势。产品差异分析提醒我们,垄断者与非垄断者的区别在于,垄断者不仅占有大量的一般性资源,而且控制了数量众多的高级研发人员、技术熟练工人和优质稳定的生产资料来源。凭借这样的控制优势,垄断者可以生产出数量更多、种类更全、质量更高的一系列产品,使垄断者比非垄断者在机器设备的利用率、市场的覆盖范围、产品的覆盖领域方面更具有优势,进而使资本的周转速度、年利润率、资本积累的规模和速度等方面较非垄断资本有明显的提高。

第二,从生产领域看,活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者对资本的依附程度都在提高。垄断者对产品差异的追求使得生产过程中活劳动支出必然增加,特别是复杂劳动的支出增加,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上升。而随着产品差异的不断发展,生产组织内的研发和管理分工进一步细密,研发者和管理者的知识被进一步地局限于某一局部范围内。研发的效率由于专业化分工得到提高,但劳动者知识的局限化,实际上加深了劳动者对垄断资本的依附程度。一部分知识只有依附于垄断者巨大的资本数量、巨大的生产规模才有可能实现有效率的利用,否则这些知识就一无所用。

第三,中小企业的垄断化程度加深。由于分工的细密和劳动者知识的局限化,使得垄断者会非常重视中小企业在产品开发上所发挥的作用。由于在位企业面临更大的沉没成本和知识的累积效应,其内部产品的研发具有较强的惯性,为了维持或强化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垄断者会加强对非垄断企业的控制甚至直接实施兼并。从被兼并的中小企业的角度看,能够完成技术的创新,却难以承受产品大规模商业化所需要的资本,通过兼并,其产品才可能被大规模生产,已有的知识才会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从而中小企业主动依附于垄断企业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第四,从流通领域看,对产品差异的追求,使得生产过程中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这部分劳动力的价值及其工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为差异产品提供了更宽广的市场需求。但与差异产品相伴随的高价格、高利润率实际是将劳动力价值中的一部分重新转化成了垄断者的利润。

总之,产品差异不适合作为界定垄断资本主义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之间区别的工具,并不意味着产品差异不可以作为垄断的分析工具来使用。并且,从产品差异的角度研究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认识和分析。

注释:

①参见《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六卷相关章节,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②本文主要集中于对垄断条件下产品差异问题的分析。

③关于新的产业部门的出现或者说产品创新问题,国内学者如孟捷等已经做过较为系统地论述,本文主要关注的是第二类问题。

标签:;  ;  ;  ;  ;  ;  

“产品差异”假说在马克思经济分析中的引入及其意义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