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伟诗歌与诗学理论_诗歌论文

周起渭的诗歌及诗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诗歌论文,诗论论文,周起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鼎盛时期的康熙朝,贵州出现了几位著名的诗人,如周起渭、张元臣、田榕和潘淳等。其中尤以周起渭和田榕的名声最大,影响最广,地位也显赫。正如雍正及乾隆年间著名文学家、诗人彭端淑所云:“田君待选来京,余访其寓,语方毕,即索所为诗,慨然出《碧山堂》示余,读之若远山横翠,杳霭有情;又若清水芙蓉,天然去饰。……夫黔山川瑰丽,多异人。曩曾读太史周渔璜集,磊落有奇气,谓可上配古人,而惜其篇什散逸吴越,世或罕有知之者。”[①]康熙中叶,周起渭的诗名在京城大震,就连那个自命不凡的史申义也不得不屈服,故唱出“孰与夜郎争汉大,手携玉尺上京台”的名句。本文专就周起渭的诗歌创作、诗论及其在康熙诗坛上的地位略作论述,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豪宕纵横的诗风

清初的诗形成一个繁盛的局面,有人曾说清诗度越元明而与唐宋鼎峙,这个见解在相当程度上是正确的。为什么有这个局面呢?依个人之见,其原因有三:其一,清初有成就的诗人,大多为经历了改朝换代、饱受战乱之苦的明代遗民,生活的切身感受,孕育了清诗的底蕴。其二,清初的学风强调经世致用,杜绝了明人浮泛空疏之病,提倡学问为诗,舍弃别才为诗,讲究功底,奠定了清诗深邃的意蕴。其三,虽有宋明理学的渗入,但诗人们求新体、求变化,不囿于前代陈说,勇于趋进创新,因此清初的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多激越和慷慨之音,且有现实主义精神。

周起渭生于康熙初年(1665年),当然不是明代遗民,从十五岁开始写诗到生命结束(1714年)经历了大约三十五个春秋。收入在《桐野诗集》中的诗计350余首,绝大部分是康熙三十四年和三十五年的作品,但无间断之作,年年有诗作,或许随写随丢,不加收拾,根据周起渭诗歌创作的热情及行诸歌咏的兴致,可以断定,远不止这三百多首。要讨论周起渭诗歌创作的风格,笔者就只得从《桐野诗集》中的诗作为研究这一问题的佐证与发轫。

1.豪迈的气格,清丽飘逸的奇句。

《桐野诗集》中的诗一半以上为应酬唱和之作,因为在翰林院里集中了全国的名士和文学精英,且绝大部分是同年或同龄人,一遇文友诗会,总不免各逞其能,慷慨抒发豪情壮志。如《李苍存招集圣安寺》诗,其“李侯选胜得兹地,罗列酒馔相娱嬉。眼前宾客尽名辈,坐者立者肩差随。”而赋诗为文,周起渭从不自甘落后,在同辈中显得意趣高远,超迈豪放,正是“众宾皆醉我欲归。掀髯一笑为此诗,金粟奇幻恍难造。诸公笔舌铦如锥,请发妙谛摛妍词。”(同上)显然,由于有慨然之志,存激烈壮怀豪放之意,诗句挥写天然妙成,显得特别轻松,富有狂浪不羁的韵味。又在《立秋南麓书屋小集》一诗中,高歌唱出:“斗饮客如秋鹄健,吟诗我作候虫鸣。”饮酒一道不作巨肘,而吟诗一事又舍我其谁?再如《咏尘和悔余》有“来往不穷随过客,虚空旋转若浮名。人间底处吹难到,赖我胸怀一点清。”等等,大都近似于李白那种傲岸不羁而又热情奔放的诗风,从其诗中可见那种英爽之气。周起渭诗兴大发之时,有一种难抑情怀,有时达到至极之点,又不免忘情而居高凌下,这恰恰又是诗歌成功之处。譬如他与田雯论诗,研讨诗歌源流,品论古今诗人创作得失,竟忘了同辈的名诗人及真诗在民间的质朴道理,冲口而吟出“安得世人尽聋瞆,凭君高座说文章。”这表面看来是诗人目中无人,而实质则是诗人开怀与前瞻的抱负所在。这话是周起渭中进士的第三年说的,身为检讨的周起渭如春风得意,在一大批诗人中他是一个佼佼者,也是他诗格的显现。所以他最挚密的朋友、诗人、学者查慎行在《送周桐野前辈督学顺天》诗中说:“先生人中龙,天与君子性。平时颇跌宕,临事乃刚正。……时复召朋侪,琅琅发高咏。”[②]这种健劲突兀的诗格,亦为同官河南襄城人刘青藜所激赏,刘在《寄周渔璜检讨》诗中,非常惋惜结交周检讨太晚,称许周渔璜的诗作“时君方计偕,献赋蓬莱宫。旋受凌云知,吐气如长虹。”“箧底出新诗,纵横老弥工。……作者不出世,韩杜久息踪。”[③]当然,客观而言这些溢美赞誉不免过分,但是,从侧面可以想见周渔璜的诗歌创作及其影响。

《桐野诗集》中有不少奇句妙语。奇句的得来,不是凭空捏造,面壁杜撰而徒托空言。古人云:“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④]深沉的构思,得以使思想内容饱满充实,陈言务去,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诗以纪实而言贵心出,故有奇句迭出。就周起渭自身的诗歌创作初衷而言,他是注重炼意而不重炼句的,他曾说“我诗但意造,无文空直质。”“纵令语言工,根源已先失。”(《桐野诗集·寄答襄城刘太乙》)但从结果来看,确实取得了不工而自工,语句上不追求新奇而自奇的效果。如游鄱阳湖唱出“船上看山人,心与湖光远。”(《鄱湖舟中望庐山作》)登陶然亭便有“峰峦逞奇变,万马从西来”之句。(《重阳后一日登高陶然亭以回潭石下深绿筱岸旁密为韵》)为表现自己淡泊明志,甘于贫穷而坚守气节的傲岸性格,借题发挥高咏”我生自有扶犁手,安得从人索升斗。”(《题秋帆图送汪玉轮修撰南归》)这一诗句与陶靖节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和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都能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还有“青山一重溪一转,山势半舒云半卷。”(《太宰陈说岩先生命题王石谷画午亭山村图》)”山川麋子国,烟雨岳阳楼。”(《送马河宗令巴陵二首》)”临觞莫漫悲千古,六十年前是六朝。”(《金陵怀古》)最为诗人和诗论家所称道的名句是“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是广寒宫。”(《泛舟西湖夜半始归》),同辈诗人查为仁评价说:贵阳周宫詹起渭诗,‘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是广寒宫’,较东坡进一格。”[⑤]东坡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已是千古绝唱,而查学士则论定周起渭过之且进一格,不无道理。后来的著名诗人、诗论家、散文家、“性灵诗派”的旗手袁枚卓有见识地评赞“断句入耳,有终身不能忘者,写景则周起渭西湖云,‘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是广寒宫。’”[⑥]正是因为周起渭为诗多奇思佳构,奇句难以枚举。康熙四十二年(1703)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陈廷敬上朝奏事,康熙帝问当今诗人为谁?陈吏部举周起渭、史申义对,康熙帝欣然首肯。而史申义对周起渭在诗界执牛耳亦无异义,不但有“孰与夜郎争汉大,手携玉尺上金台”的故事,还专门撰写《金山寄桐野》诗,称“青山犹是六朝非,走马金陵昨日归。万古澄江静如练,有人解忆谢元晖。”[⑦]以此表示心悦诚服。当时在诗界、文界各有标举,诸如’南朱北王”(朱彝尊、王世贞);“江左三大家”(吴伟业、钱谦益、龚鼎孳);“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翰林两诗人”(周起渭、史申义)。于此,足见周起渭在康熙诗界中的地位和影响。

2.景媒情胚,任性而发。

从诗歌美学的观点去审示,情与景的关系是古代诗歌意境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明人谢榛曾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⑧]诗歌就是情景交融的结合物。任性而发,绝不无病呻吟,也不过分夸饰,用诗歌来表现自己的真实感情,自由地抒发胸中的积郁。写景与抒情的密而无间的融和,是周诗的一大特点。其具体表现形式为:

登高怀古,随物赋形,状写自己的情怀。周起渭生活在康熙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逐渐完善和鼎盛时期,为官二十年乃在京都,生活单调贫乏,创作题材受到限制,既没有经历故国沦亡的沉痛,也没有接触到民生疾苦的人生现实,更不用说轰轰烈烈的抗清斗争了,大部分生活和以生活为源泉的诗歌创作,就相应地以应酬交际之唱和,登高怀古之幽思,羁怀乡思之咏唱来表现个人的高志与情怀了。登陶然亭,似有高歌奋进之志,“有酒不可辜,有泪不须洒。我辈千秋人,岂埋尘土下?精英元不敝,可敝即为假。”(《重阳后一日登高陶然亭以回潭石下深绿筱岸旁密为韵》之四),海阔天空的博大胸襟,其豪言壮志溢于言表。这些情感又与关心民瘼,遇荒年天旱黎民的苦痛相联系,心有契合,情有交织。他去浙江担任乡试主考官途中,见到农夫车水救稼禾,不无感慨地写道:“六月农事忙,骄阳盛如毁。……今年吴楚越,赤地一万里。江湖水枯涸,鱼滥老蛟死。”(《水车》)北京宛平县之王氏园,是已故大学士王熙的别业处,园内牡丹甲天下,春夏之交,名公硕人尽游其园。应编修王枚孙邀请去丰台看牡丹,周起渭诗兴勃发,先是对其园其花淋漓尽致地状物渲染,活画出其园其花的诱人景色,“丰台十里是花海,文靖(王熙,谥文靖)园亭最轩廓,东西南北五六顷,紫白嫣红万千萼。濯濯柔姿淑且贞,盈盈贵态丰而弱。”(《王枚孙编修招同同馆诸公丰台看芍药作》下同)接着便是笔锋一转,抒发自己游园观花后的感慨,寄托着或明或暗的褒贬之情。以深井为点染之物,崇敬园主的开凿之功和文学成就,“亭边古柳盖深井,此井亦传文靖凿。高人骑鲸忽仙去,文孙风流存馆阁。”在赞誉中又对此予以讽喻,贬斥获得帝业王室、达官贵人之流的眷恋享乐生活而忘乡情的世风,“可怜繁富易人心,家山不如帝城乐”便是这种情愫的直接写照。但是,周起渭毕竟是清王朝的一个文职中层官吏,他对明末农民起义军的行动不理解,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憎恨之情,不免流露在其诗作中,就拿备受当时诗人推崇的华严经大钟歌来说吧,这首诗有许多诗论家及诗人予以高度评价,也是周宫詹的得力之作。其诗对万寿寺大钟内外书华严经、金刚经等的情事、方法、佛事作了绘声绘色绘影绘形的铺写,借此对张献忠进行鞭扑挞伐,诗内便有“金石寿长人不能,弹指千年多废兴。君不见米脂贼来箭如雨,原庙编钟散无主。万岁山头悲尺组,帝子王孙无处所,血溅长陵一把“土。如上,通过实地的景物描绘,抒发自身的真实情感,借景抒情,以达到情景交融,从而畅泄诗人的情怀,造成浓重的抒情气氛,浓化诗歌对读者的感染力度,增强其诗歌的艺术魅力。

厌弃宦场,以悲悯的笔调写羁怀乡思的隐忧之情。以一般情况而论,周起渭从康熙三十三年(1694)入京步入仕途,居翰林院之官,而他与同官者相处又甚好,尤其受到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的重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周起渭还不到“不惑之年”,陈尚书即向康熙帝推荐周起渭将来可大用,他的官运还算亨通,名声已大噪于全国,照理应是事事顺当,处处受人尊敬,为何又厌弃官场,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时时袭击着他而又无处不表现出来呢?恐怕用封建文人遭遇不济,或久滞微官不得升迁而思退隐的现象去解释,不免有些枉断了。经过具体的诗句分析,或能窥出周起渭最隐秘最深处的思想聚焦点。在《题秋帆图送汪玉轮修撰南归》诗中,对这位康熙三十九年(1700)会试状元的汪绎甚为推崇,汪状元有首《马上口占》诗,发誓“浮生只办十年官”,结果,到十年头上便呈辞请求告归,临行前周起渭写了上面那首诗,也强烈地表现出赋闲退隐的愿望:“登山临水要筋力,日恋微官且衰朽。秋热蚊虫尚朴缘,霜降蛟龙各渊薮。倘我能谋二顷田,归期岂落吾子后?”不难看出,周起渭居官淡泊,吏禄不高且花在购买书藉上了,多少有点穷酸。即便是受到赐沐与恩赏,但还是梦绕魂牵的思念家乡,“纶扉赐沐时清闲,幅巾磐带思家山。”“勋名如山力所任,我心无时无山林。”(均同上)由于热爱家乡之山水,又嗜林泉之好,“前尘非有亦非无,黔山越山安在乎!”(《题王令诒南行图》)于此,声名、宦达全抛在九霄云外。“琴鹤由来身外物,老怀阅世愈超脱。三间古屋城南隅,清坐自弄摩尼珠。”(同上)欲想出家入佛从道,以求解脱。这种思想于周起渭来说由来已久,他不止一次地说佛、写佛、赞佛,特别欣赏与羡慕那种寡欲清心,隔绝尘世的归隐生活,“或为古佛身跏跌,抑或乘鸾驾鹤归清都。而我夙世钝根株,心长发短空睢盱。金丹无成牙齿枯,论禅未敢窥其粗。神仙不可学而致,愿乞先生衣上摩尼珠。他日灵山参佛祖,阿耨池边相见无。”(《题悔余证因图》)当他出任顺天学政时,这本是一个美差,但距知天命都还差几年时,他须发斑白,古人悲白发的感慨油然而生,这集中地体现在《夜雨独酌》一诗中,“蛩鸣虚堂深夜幽,纸窗雨湿风飕飕。此时绿酒对红烛,可惜青春今白头。度索寻橦路崄巇,拔箭斫地心烦忧。江村翠竹性所爱,万事不如归故丘。”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家乡在呼唤着他,日思夜想回家乡,但归期是何年呢?他在怅惘中企盼与等待,“东风吹客到天涯,每对东风便忆家。久宦但亏张仲产,无才欲老邵平瓜。”(《春日怀归》)思家归家之愿未能实现,饱含愧疚病死于北京。读了这些诗,感人肺腑,动人心脾。

善于用典,表达方式灵活自由。周起渭是个才人,所以他的诗属才人之诗。比周起谓略早一点的诗论家叶燮就说过,诗人应具备“才、胆、识、力”。[⑨]周起渭学问淹贯,就职于词馆,读书甚勤,识力深厚,可算才大笔老。方文辀说他“先生以诗名于时,又博雅好事。”陈允恭称赞他”公起僻远,入词林,才华秀发,有作率能伏其伦辈。”[(11)]诗学、经学权威毛奇龄极论他“凡与经学有发明者,悉究极根底,不诡流俗。而至于为诗,则兴比互进,情文兼生。古可追魏晋,而今体声律总不出神景开大之间。昔所称风雅之宗,领袖群彦者,非先生欤。”[(12)]由于学问渊雅宏深,于古人古事过往历史故事了如指掌,所以周诗用典即可信手拈来。”裒衣长袖说程朱,抛掷河山即大儒。拟向兴朝作箕子,更难江左见夷吾。”(《金陵怀古》之四)他对清初又一次理学复兴颇有微词。空谈心性之学的人即称大儒,时代易换,似有箕子类列,引用箕子屡谏商纣王止淫佚的故事,而商纣王不听,箕子披发佯狂为奴,为纣王所囚,箕子鼓琴以自悲,直至周武王灭商,箕子得释归镐京。下句之“夷吾”,即伯夷叔齐因相互让位而隐居深山,成为封建社会高尚守节的典型。再如行至湖北亲眼目睹刘备、孙权联军,用火攻大破曹操战船的“赤壁之战”的赤壁,不无感慨,即兴咏出“孙刘事业已成尘,客到长怀顾曲人。……台荒蔓草秋无燕,戟折沉沙夜有磷。”(《武昌怀古杂诗》之一)末句引唐杜牧《赤壁》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用此典故,描绘在那次战争中,曹军惨败的情形,再现了历史画卷。用典是我国古代诗歌重要的艺术表现方法,因其用得恰当、贴切、新颖,不仅能收到言简意赅,以一当十的效果,而且对诗歌深沉含蓄的诗意,造成绵渺的意境,增强诗歌的可读性和艺术性不无裨助。周起渭的用典十分考究,且不是故作高深,逞才露博而采僻典,他的用典恰到好处。

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巧设拟喻。“湖水深且广,湖山秀而婉。匡庐特超拔,扫空横迭。迭荡窥天门,嵯峨象圭瓒。坐如张几桉,立如排甑甗。或争或拱揖,倏立倏踣偃。”(《鄱阳湖中望庐山作》)几笔突现出山势的多姿,以坐、立、争、拱揖多形态的描绘,显示山的姿容,令人神往。另有令读者拍案叫绝的《山阴舟中》,着意活画出江浙风光秀美,缤纷多彩的诱人境地,“越山岩壑锁烟雾,此日轻舟泛若耶?红雨棹边迷远近,绿萝阴里见桑麻。啼莺过水仍栖树,乳燕衔泥半带花。试访剡中幽绝地,不知何处戴逵家。”一幅轩朗清丽的画图,显现出浓郁的田园风光气息,非大手笔画家不能比肩。周诗中的比喻、比拟手法层出不穷,把事物表达得具体、形象,给人以亲切、真实、生动的联想。”犹似周郎万骑横江来”(《避风赤壁登苏公亭放歌》)“雨余朝麓岚光别,人比春禽芨语温。”(《南堤踏青因留观音寺小饮》)”吾子虽今人,宛然葛天民。”(《武陵为人写北窗高卧图》)“似雾如烟逐处生,可怜无力借风轻。”(《咏尘和悔余》)等等。抒发感情,刻画形象,说明事理,使诗歌更富有生气。

灵活自由的诗句,不受字数的限制,多种多样的诗歌形式。周起渭诗歌为表现内容及情感的需要,于五古、五律、七绝、歌行诸体写得挥洒自如,字数的多少,诗句的长短全依内容而定,结构的奇巧变换,使其诗具有整齐、抑扬、参差(错落)之美。在五言诗里夹杂七言、八言、九言;在七言诗里,又参以五言、六言或十言,诸如此类,变化无穷。例如“我梦游仙山,惟三天子都。觉来烟霞起眉间,展卷乃得黄山图。”(《题黄砚之宫允黄山采芝图》)“开画忽见堂巍峨,呼我为作还山歌。千岩万壑可望不可到,摩挲画轴如山何。”(《题何左车千岩万壑草堂图》)“岂如真儒江湖魏阙藏胸襟,天然林壑无招寻。……吁嗟乎,方知古来伯仲伊吕者,一生皆是曹由心。”(《太宰陈说岩先生命题王石谷画午亭山村图》)在这首七言歌行体中,有七言、五言、三言、九言、十一言等。周诗中的迭字与顶针的运用也是随处可见的。总之,表现手法的多样性,语言清新洗炼,意境浑融高远,既清腴又精工,诗情与画意融为一体。

点石成金的诗学理论

周起渭不但以诗歌创作为时所重,在诗学理论上亦有相当建树。他对历代诗人及诗话有广泛涉猎和研究,上自建安,下逮明末之竟陵派诸家无不精通,但学诗的主要对象为苏轼、元好问、高启诸家。在诗歌理论上也颇下功夫,“馆选后寓署西偏,研究声律,诗境大进。”[(13)]常与田雯、查慎行、汤右曾、刘青藜、郭元于、姜西溟等切磨,探讨诗歌源流及正变等理论问题,品评历代诗人创作得失,评判流派纷争。我们没有发现周起渭有专门的、系统的诗歌理论如诗话方面的专集,但从他与诗友、门人、文士的交往中不止一次地由他人传递出一起起论诗的意见。再从他的《寄答襄城刘太乙》一诗和散见在其他诗作中的理歌见解,虽然是点滴的、零星的、非系统的,但它是理论性的,条理精密的,同时又是严肃的。周起渭论诗的几个重要观点,分别是:

第一,创意造言,皆不相师的求新精神。

郑方坤在《国朝名家诗钞小传·周起渭传》中有两句话:“桐野异军特起,乃拔戟自成一队。”能自成一家者,指其另创高格,异于伦辈。又有人说他“弹丸跃奇句,传写宁待竟。李杜韩白苏,篇篇资考证。”[(14)]还有认为他“作者不世出,韩杜久息踪。”[(15)]他能开辟自立,能称风雅之宗,能领袖群彦,自有特异过人之处。周起渭反复论及“古今有迁变,何曾音韵歇。正声本无恙,文士自争夺。”(《寄答襄城刘太乙》)批评了那些求名邀誉,派别斗争,墨守陈规,字摹句拟的诗歌创作上的复古风气。指出“有明宏正时,何李气蓬勃。师资浣花叟,余子遭割截。……浸淫嘉隆后,坛坫益增设。同流合泾渭,仇雠分吴越。王李及徐袁,操刀起相杀。古诗丁厄运,古句肆批抹。”(同上)针对明代前后七子提出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复古主张,作了中肯而又深刻的批判;从弘治、正德时的李梦阳、何景明到嘉靖、隆庆时的后七子们,将近百年时间里,复古主义笼罩的文坛,以摹仿、剽窃为工,以生搬古诗古文之字句为能事,所以周起渭发出了“弹指百年间,诗场三喋血。流传到今日,狡狯又一术。各惩门户非,万象思囊括。借口爱前人,其实事剽窃”的哀怨。哀怨中的自省,就是求新。不管是为文做诗,都应创意造言不得相师,言必己出,意必己构,走自己的路,创自己的格。如果一味相师与拘泥于古人之诗文,那无意就是将摹仿代替创作。这是他所坚决反对的。

第二,别才非学靠不住,功底见深诗自成。

清初曾有人主张“别才非学”为诗,以为诗歌创作不靠学问,只靠悬想、灵感(顿悟、妙悟)一类别才。宋严羽曾说过:“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16)]这种专贵妙悟而不重视读书的诗论,明人奉为至宝,故多舍学而识,最后堕入一代学风空疏。周起渭则主张要作诗,不要凭“别才非学”一时顿悟的偶然之得,要多读书,多领会,多揣摩,消化知识,汲取营养。他的认识与明末文学家方以智的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妙,方说:“读书深,识力厚,才大笔老,乃能驱使古今,吞吐始妙。”[(17)]周起渭提倡读书,从古人书中采撷精华,“披读古人书,落华将讨实……文章在吾辈,于技等毫末。读书不明道,哆口徒浪说。纵令语言工,根源已先失。而况窃古锦,纷纷争割裂。”(《寄答襄城刘太乙》)如果拘泥古人,只知照抄诗句文句,这叫食而不化,既失其诗歌质实厚重的内容,有乖根源,又违诗以载道,这是徒托空言的有害文字。尤其对束书不观,一心务求名利的诗人,毫不客气地提出批评,“自来争名辈,颈涨面赤热。”(同上)“逃名求名了无益”(《雪中次坡公清虚堂韵赠缪湘芷》)。他希望的诗人及诗歌,是一个饱学之士,而又能开新境,写新意,出新诗的才人才诗。在他看来,查初白就是这样的人,“其间亦有不能空,多在语言文字中。”“初白先生妙诗笔,三百年来世无匹。”“少年出手已绝伦,到老无人敢同列。”(《题悔余证因图》)查为仁专门以诗歌咏周起渭的学识及诗歌的功力所在,“他文率称是,文笔谁能倩?以此彻主知,蓬山夏无并。”(查为仁《送周桐野前辈督学顺天》)由此,周起渭所崇尚的诗人是“读书破万卷”,“行万里路”的学人,而反对空虚之学的浮泛诗人。

第三,缘情境发,杜绝矫情自饰之诗。

诗缘情境而发,本于唐皎然论诗的著名理论,其见解的深刻性在诗歌意境的创造中颇有表现。周起渭及同人,每当“消夏迎凉之会”即以此作为论诗的重要义题。郭元于曾说:“余曾与公为“消夏之会,公作万佛寺大钟歌,瑰伟特出,冠于一时。”[(18)]据另一诗友之言L“为其刻意为诗,卒以自名,斯其性情之所在也。”[(19)]周起渭认定世界万物均呈现自然状态,各具其象;春夏秋冬物事有变,天地秋色显其特点,凡此客观因素都将触发作者的主观感情,由此而咏唱,自然流露出的便是真情实感。“寒蝉与蟋蟀,感秋复悲栗。气化使之然,机至不容遏。”(《寄答襄城刘乙太》)自然界的物事变化,按着一定规律进行,谁也无法抗御与遏止,诗人顺其变化,逐层表现出自然的情愫而不是无病呻吟的矫揉造作。他的“狴牢锢性情”,“寄我五字诗,字字纸上活。”“我诗但意造,无文空直质。……更待新诗来,披襟弄明月。”(同上)都反复强调诗歌的意、情要新、要深、要活。这一点他曾忠告过诗友,“向者携手时,议论何明豁。风诗有正变,天然任流溢。”(同上)天然理趣,流溢天籁,雄浑疏野是周起渭所追求的诗的境界。为使诗歌情感洋溢,在写景抒情中恰到好处,他有著名诗句“颜嗟逐年改,景尚供诗用。”(《早春陈幼安学士招集同人城南登高诗韵》)还有“诗眼增损工安排”(《题何左东千岩万壑草堂图》)“腐儒不辩经纶事,只是未谙山水意。……松泉百道交清音,慷慨写之梁父吟。”“勋名如山力所任,我心无时无山林。”(《太宰陈说岩先生命题王石谷画午亭山村图》)等等。的确,《桐野诗集》中多首诗都有“吟诗我作候虫鸣”之势。说到底,时移物换,时过境迁,客观事物的改变,都能引起诗人主观情感随之变换,这种物我融合,境情相契的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为后来的“性灵诗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周起渭在清诗史上占据怎样的地位呢?客观地说他是清代黔诗的开山之祖,启沃了贵州诗人,后来的经学家、名诗人郑珍、莫友芝都受过周起渭的影响,“实不愧为郑、莫守之先路也。”[②②]在京城时,诗以查初白为魁,初白亦雅重周起渭,撰有《次渔璜先生高庙僧舍》,云“结习多生未易捐,得公投句喜跫然。只应借佛论诗境,何法真超色界天。”不时以诗就正周起渭,二人结为诗友,与之联盟而成诗界两巨人。在翰林院还有史申义等才高八斗,他们如闪烁的群星,互相辉映。但在全国范围内而言,时以形成诗坛上的“南朱北王”定势,全祖望在《莺豆山房集序》中说:“国朝诸老诗伯,阮亭(王士祯)以风调神韵擅场于北,竹址(朱彝尊)以才藻魄力独步于南。”并以王士祯为首,上承司空图“味外味”和严羽“无迹可寻”说,独标一诗派——“神韵说”诗派。周起渭是后起的新秀,显示出无可遏抑的后劲。朱彝尊(1629—1709)是个经学家,学问博综,又是浙派词人的代表,论学问,周起渭要略逊一筹,要论诗,应该说难以分出伯仲。王士祯官至吏部尚书,又是“神韵说”诗派的盟主,其诗学主张讲“妙语”、“兴趣”,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超然现实,缺乏内容的诗歌倾向,这恰恰又是周起渭所不屑的。如以诗意、诗境、诗技而言,周起渭也未见逊色于王、朱。只因周起渭官微言轻,地位与影响所及,远不能逾越王、朱的名声。于此,便出现了周起渭在《清史稿·艺文志》中被介绍生平事功只占五十余字的现象。更由于对其研究不够,二百多年来这位名诗人埋没于荒榛蔓草,其名其事其诗知之者甚少,不亦悲乎。

注释:

①李朝正、徐敦忠:《彭端淑诗文注》370页(巴蜀书社1995.4第一版)。

②(14)清查慎行:《敬业堂集》。

③清刘青藜:《高阳山人集·诗卷》(康熙庚寅传经堂刊)。

④南朝萧统:《文选序》。

⑤清查为仁:《莲坡诗话》(乾隆年间精刊本)。

⑥清袁枚:《随园诗话》(乾隆庚戌至壬子小仓山房刊本)。

⑦清史申义:《过江集》(康熙壬辰刊本)。

⑧明谢榛:《四溟诗话》(《四溟山人全集》万历丙申赵府冰玉堂刊本)。

⑨清叶燮:《原诗》(《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2月第二版)。

⑩清方文辀:《书<桐野诗集>后》。

(11)(22)清陈允恭:《桐野诗集序》。

(12)(15)清毛奇龄:《稼雨轩诗序》。

(13)清莫庭芝、黎汝谦辑、陈田传证《黔诗纪略后编》卷三、页2(宣统辛亥京师刊)。

(16)宋严羽:《沧浪诗话》(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次印刷。)

(17)明方以智:《通雅·诗说》(《浮山文集前编》清康熙间此藏轩刊)。

(18)清郭元于:《桐野集序》(《一鹤庵诗集》清康熙辛已精刊)。

(19)清邵祖平:《无尽藏斋诗话》。

标签:;  ;  ;  ;  

周其伟诗歌与诗学理论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