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县老街乡中心小学校 会理 615100)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活动应注重美的体现。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美和社会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的眼光认识周围现实,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美的内容,努力将抽象的理论进行审美意义上的形象化,从而达到抽象思维和形象美的统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 美育体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美,因此,数学教学也离不开美的具体体现。有了美,数学才能更加体现其活力、吸引力和创造力。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十分注重美的体现。
一、教学语言质朴自然、妙趣横生,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语言。在教学中,教学语言是学生最重要的刺激物。曾经有人说过“如果能适当用一种令人愉快而又认真的方式教授的话,那么所有的科学知识就其本质及关联来说,就充满着趣味。”教师的语言贯穿于整个课堂,因此,教师语言的表达、语态、声调等,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准确地分析知识,还应准确地推敲它的引申意义。教学的简洁美给人以明快、精炼之美感。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消化、记忆。简洁的表达配上幽默的语言,能使整个的课堂气氛由枯燥无味变为活跃,达到走向富有生机的境界。教学中,科学而又优美的教态语势可以产生神奇的力量,不仅可以增强话语的气势,还可以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教学形式多样,课堂氛围浓厚和谐,让学生感受形象美与和谐美。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教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生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教学中,应根据新教材的特点,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形式美的感受中,激发兴致,诱发美感,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审美经验表明,客观事物的丰富多样性是引起审美注意的重要因素。模式单一、形式单调会窒息美感。教学方法的单调重复、千篇一律,会破坏教材内容的指向性,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所以,教学方法必须适应对多样性、新奇性,以及追求审美心理的需要。应灵活多样,不断变化,及时为学生提供新鲜感觉,时而穿插启发性提问,时而用电子白板网络信息教学等设备加以演示。从而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保持最佳状态,唤起强烈的寻奥探秘的求知欲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师生共同思考与讨论,质疑问难,让学生领悟思辩美。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好想象且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我采用自由讨论的方法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教师应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于学生“无疑”处设疑,使其思维产生矛盾,从而创设一种问题的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让他们苦于“无路"时,教师适时点拨,因势利导,往往能收到奇效。例如:在教学“余数的除法”后,我出示一道填空题:( )÷( )=6……1(除数小于10)。开始,有的同学感到茫然。不久,有的同学说:13÷2=6……1;有的同学说31÷5=6……1。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你一言,我一语,一共提出了八种填法。教师把这些填法整齐地写在黑板上,并且有意按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从2写到9。这时,有位同学站起来说:还有一种填法7÷6=1……1。迅速有同学说:不对,它的余数是1,而余数要小于除数,所以除数至少是2,不能是1。这样,学生在自由的讨论过程中,各抒已见,培养了发散思维。同时,又让学生有效地领悟了思辩美。
四、教学作风民主,平等待人,师生情感互动,让学生体会情感美。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有些学生在学习时有时存在被动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一个情感气氛,使师生在情感交融的基础上达到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地乐于接受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往往只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和欣慰,就便会激发起无数追求成功的愿望和信心。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应尽量有充满情感地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让他们燃起自信的火焰,积极地投身到学习、探索、创造、发展创造之中。
五、教态庄重得体,大方自如,让学生欣赏教态美。
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着学生。而小学生们正处于长身体和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的模仿性和可塑性都很强,他们对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还不很强,需要有正面的引导和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追求一个美的教学形态,如着装质朴大方,富有文化涵养,举止优雅得体大方,表情高尚与和谐。让学生可敬可爱,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渗透美育,可以刺激学生思维进入最佳兴奋状态,最大限度的调动师生教学积极性,增强师生有效互动。通过持续的教学进步与发展,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享受美的愉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论文作者:徐勇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4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7/4
标签:学生论文; 除数论文; 教师论文; 语言论文; 思维论文; 师生论文; 余数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4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