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国际经济合作改善中国一次能源结构_一次能源论文

通过国际经济合作改善中国一次能源结构_一次能源论文

通过国际经济合作途径改善我国一次能源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合作论文,途径论文,能源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能源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的煤炭、石油生产大国,但我国并不是能源大国,我国的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总储量的4%, 石油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22%,人均消费量大约为世界人均消费量的16.8%。能源紧缺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这一势头有可能延缓到下一世纪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能源的需求也在同步增长。据专家预测,1995—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大约为9%,同期石油消费年均增长率大约为6—7%。 然而近几年我国石油生产增长非常缓慢,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极不相称。1989—1993年,石油生产年均增长速度仅为1.12%,平均每年只增产182万吨。 天然气生产更是长期徘徊不前,1979—1992年13年中产量只增加11.9亿立方米,年均增长速度只有0.6%。很显然, 要维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实行能源供应国际化,根据市场需求适量地进口一些能源物资,以补充国内之不足。

煤炭、石油、天然气号称世界三大能源支柱,其中天然气是首推优质能源,而且也是当今生产和消费增长最快的一种能源。据报导,1950—1990年,在世界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天然气的比重已由9.3 %上升到30.3%;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9.8%上升到21.6%。 而我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不足2%, 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到1993年1月1日,世界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138 万亿立方米,我国的天然气储量为1.4万亿方米, 大约是世界总储量的百分之一。1992年我国生产天然气157亿立方米, 仅为世界总产量的千分之七左右,除用作化工原料之外已所剩无几。预计到2000年我国天然气产量可达到300亿立方米,2010年将达到1000亿立方米,既使如此, 也难以满足国内需要。今后进口国外的液化天然气(LNG)已经是事在必行。

但是进口液化天然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建设码头接卸设施、储存设施和气化、输配系统,建设投资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短期内不易形成规模效益。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进口优质能源应从进口液化石油气(LPG)入手。 液化石油气具有与液化天然气相同的品质,液化石油气进口设施相对比较简单,初期开发成本比较低,易于实现。液化石油气进口设施的建设既属于能源设施建设,也属于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目前建设资金比较紧缺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中外合资或BOT等融资方式进行建设。通过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途径,利用国外的资金和资源补充和改善我国的一次能源结构,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目前全球液化石油气的需求正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 其中亚洲液化石油气需求年均增长速度为5%以上。随着中国、 印度成长为新的液化石油气新的消费大国,该地区1994年液化石油气需求量已达到4000多万吨,预计到2000年将接近5000万吨,其中2200万吨要靠进口。亚太地区进口的液化石油气约有90%将来自中东地区。日本是亚洲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液化石油气消费国。1993年日本液化石油气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已占到5%,韩国则占到了8%。

1985年,我国液化石油气消费水平仅为0.7公斤/人年,而1983年世界人均年消费水平就已经达到了27公斤,是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39倍。同年非洲液化石油气人均年消费水平为3公斤,是中国的四倍多。 1993年我国液化石油气人均年消费水平提高到2.9公斤, 八年增长四倍多。但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一情况固然说明我们落后,但也恰恰表明中国未来的液化石油气市场是非常广阔的。

中国是世界液化石油气市场最具有潜力的国家。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液化石油气消费年平均增长幅度超过25%,1994年已接近30%,广东、海南以及东南沿海地区液化石油气消费增长更快。1994年,广东省全省液化石油气供应量为137万吨,其中进口112万吨,比1993年增长91%,占全国进口总量的82%。

据专家们分析,未来十年将是中国液化石油气需求增长最快的时期,中国仍将是全世界液化石油气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在液化气行业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问题是:

第一,国内液化石油气产量的增长严重滞后于液化石油气需求的增长。

第二,国内液化石油气基础设施建设偏多、偏滥。

第三,外国投资合作伙伴的选择失偏。

近年来外国投资者也看好中国液化石油气市场,纷纷前来寻求合作,在中国建设液化石油气基础设施。目前问鼎中国液化石油气市场的多是国际大的石油公司和贸易公司,如英荷壳牌公司、法国的道达尔公司、日本的三菱和三井商社等。这些公司很少或根本不具有液化石油气资源,他们把中东等液化气生产国资源倒过来再转手卖给中国。与中国人合资他们可以获取一石三鸟之利,即从液化气出口、运输和市场销售同时得到利润。他们的目的是想抢占、瓜分乃至最终垄断中国的液化气市场。他们不仅要向中国出口大量的液化气,而且还要在中国经营液化气的批发与零售。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海南、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已建成中小型液化石油气进口接卸储存设施项目已接近30个,储存能力约5万吨。此外, 许多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对投资上亿美元的大型冷冻液化气库和码头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据悉,到今年6月, 签署合作协议并经有关部门批准或已经动工的大型液化石油气项目(10万M3以上)合同已有七个。七个大型基地建成后,中国进口液化气的库容周转量可增加100万吨以上。除上述七个大型基地外, 还有几个大型基地亦在蕴酿之中。以上大大小小的液化气基地建设项目绝大多数都是中外合资的。据了解,沙特等中东国家很希望到中国投资合作,他们有资源,有资金,在合资建设液化气进口设施遴选合作伙伴时,这些国家的公司应在首选之列。

液化石油气是国家的战略物资的一部分,涉及到国计民生和千家万户,在引进外资开展国际合作过程中,要保证国有专业公司占有相当大的市场比例。液化石油气的进口、储运和经营销售并非高新技术,亦不是引进国际资本的重点行业。在国内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以一部分市场换取一定数量的外资似可理解,但势不可过,否则国内的液化气市场将会有很大一部分落入外人之手,这一点不能不引起国人的警觉。

第四,当前国内液化石油气市场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

目前我国液化石油气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存在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主要表现为:

1.国家对液化石油气的进口、销售、合资等尚无完整配套的政策和规定。

2.国内石油液化气进口和销售尚无国家授权的归口管理部门。3.国家对液化石油气的推广和使用尚未作出统一的中、长期规划。

4.国家对液化石油气进口、储存、输配所需的基础设施布点和建设尚未作出统一安排。

5.由于经营液化石油气限制少、投资小、利润大、见效快,近几年从中央有关部委到各省市地方都在搞液化气,造成重复建设、多头进口、多家经营,导致外商抬价、进口成本增加、零售价格不断攀升,用户负担加重。目前东南沿海乃至内地一些省份,大大小小的液化气公司遍布城乡,甚至一些个体商店都在公平销售瓶装液化气。这种情况不仅表明目前国内液化气市场十分混乱,而且昭示人们,国内液化气经营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有鉴上述问题,国家在液化气经营管理方面,应加强干预力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方略和措施:

1.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建立全国统一的液化气市场,规范液化石油气经营秩序。

2.制定液化气市场发展规划,适量进口国外的液化气以补充国内资源之不足,逐步扩大液化石油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由民用向工业用途延伸,由沿海向内地逐步延伸。

3.制定液化气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合理规模,多方受益,长远受益,防止重复建设和短期行为。

4.严格液化气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批手续,防止盲目建设,草率上马。

5.整顿液化气市场秩序,设立归口部门,加强宏观管理,实行液化气进口、储运、销售许可制度,避免混乱,杜绝隐患,合理利用液化气资源。

6.液化石油气属于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现时需要尽早修订和完善液化气生产、储运、销售和使用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和环保标准,经营单位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建立中国自己的液化气运输船队,肥水少流外人田。

7.民用液化气的发展应当与房地产业相结合,建立小区气化网络体系。

通过国际合作途径,利用国外能源资源,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地进口一些液化石油气,改善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既符合我国90年代的能源产业政策,也符合对外开放,共享全球资源的原则,必定会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带来很大好处。

现在我国液化气市场是南重北轻,广东液化气市场发展比较快,发育比较成熟,进口码头和仓储设施也有过剩趋势,不宜再超量建设。长江以南沿海液化石油气进口设施也渐趋饱和,应当大小搭配,有控制地上新项目。相对而言,长江以北,从连云港到秦皇岛沿海液化气进口设施和仓储设施比较少,液化气市场发育也不成熟,应作为今后几年重点发展地区。从南通到武汉长江两岸也是良好的液化气市场,应当充分发挥现有的码头和仓储设施作用,接收和销售进口的液化气。这样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长江沿江两岸即可形成一个交叉的“T”字型液化石油气大市场结构。我国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具有强有力的调控能力。相信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干预和管理之下,我国的液化石油气行业和液化石油气市场一定能够获得健康有序地发展。

标签:;  ;  ;  ;  ;  ;  ;  

通过国际经济合作改善中国一次能源结构_一次能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