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体制的整合_计划经济论文

论经济体制的整合_计划经济论文

经济体制融合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体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80年代,原来推行计划经济的国家纷纷进行改革,在向市场经济过渡。到了本世纪末,市场经济似乎取得了胜利,计划经济似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只是一种表层现象。从深层次分析,两种体制在相互接近,相互融合。胜败论只能说明表面现象,融合论才能揭示两种经济体制的本质。

经济体制并不等同于生产关系,但其功能与生产关系相同,那就是要适合生产力性质,推动生产力发展。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就兴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就衰败。由于生产力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经济体制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就需改革,也就能长盛不衰;否则,就会衰败。

一、市场经济的“败”与“兴”

在18世纪,资本主义靠蒸汽机技术和单一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资本主义统治不到100年时间,其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几千年的总和还要多。自1825年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每隔10年左右时间便会发生一次。靠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渡过了一次次危机,在整个19世纪,这种单一市场经济还是有效的。到了20世纪30年代,一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了,以后又长期陷入萧条,单靠市场经济无法挽救危机,这是单一市场经济的一次失败。导致市场经济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经济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

面对单一市场调节机制的失灵,在二次大战以后,西方国家大多奉行凯恩斯主义,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推行一种有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建立国有企业。一是给予赎金将私人企业国有化,西欧通常采用这一方法;二是政府投资兴建国有企业,美国多是采取这条途径。国有企业属于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高科技产业,能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第二,加强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调节。政府利用国家预算、信贷、税收、津贴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广泛的财政金融调节。一切调节最终要通过国家预算体现出来,国家预算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政府调节的规模。这一比重在一次大战前,在美国为2.1%;在五六十年代,则保持在20%以下,70年代上升到25%,80年代上升到30%。其它国家也大致相同,多在25%—40%之间。由于对市场经济进行了大的改革,大大加强了政府之手的作用,西方国家在二战以后,经济发展加快,再也没有发生30年代那样大的危机,市场经济出现败而后兴的局面。

二、计划经济的“盛”与“衰”

计划经济起源于产品经济。在长达几千年的自然经济模式占主导地位时期,产品经济在一些宗教集团、武装集团中时有存在。共产党人进行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所实行的就是产品经济;苏联革命成功后推行战时共产主义,也是产品经济。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把原来在一个社会集团、一个地域的产品经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从而出现了计划经济体制。

由斯大林建立的计划经济,其基本特征是单靠政府之手来调控生产与分配,可称为单一计划经济。在20年代,欧洲处于重工业化时期。苏联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列强都在扩军备战,苏联迫切需要发展以兵器工业为主的重工业。重工业的特点是投资大、规模大、周期长,计划经济能运用政府之手,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产品品种单一、批量大,也便于制定计划。计划经济正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政治形势,取得了重大胜利。正当西方国家陷入严重危机和长期萧条之际,苏联的工业生产突飞猛进,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超过英、法、德三国跃居欧洲第1位,世界第2位。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呈现出明显的优势,可说是处于鼎盛时期。从二次大战末到50年代末,这段时期出现了原子能、宇航、计算机三大新技术,人们称之为第三次技术革命。这三项新技术全是由政府主持研制和应用,是政府之手创造的,具有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这三项新技术的研制,投资大、风险大,且用于军事目的,计划经济最为适合。苏联继美国之后造出了核武器,在1954年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核能发电站,在1957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直到50年代末,计划经济的生命力还很强,弊端尚不明显。

1960年发明了激光器,之后相继出现了微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光电子等新技术群,人们称之为第四次技术革命。这些新技术的特点是小型化、分散化,小型科研机构与个人均可研制,千家万户和办公室均可使用。同时,进入60年代,战争创伤已经恢复,进入和平时期,人的需要多样化,要求发展轻工业与服务业,这类产业规模小,面向千家万户。技术和产业出现了分散化、小型化趋势,计划经济难以适应。例如,50年代的大型通用计算机,只有军事和科研部门用,计划经济可以适应。到了70年代,出现了微型计算机,家家户户和办公室均可使用,计划经济就无法适应了。放弃单一计划经济,吸收市场经济的方法手段,已是客观要求了。前苏联领导人对经济体制改革领导不力,到了80年代时已积重难返,计划经济从盛极一时到走向衰落。

三、两种体制的百年风云

进入20世纪,世界上兴起了电气化热潮,带动了重工业的高速发展,重工业逐步取代轻工业成为主导产业。资本主义实行的单一市场经济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了,一些有识之士主张改革。美国经济学会主席泰勒博士,在1928年就提出,美国要吸收苏联的计划经济方法,主张政府要制定经济计划,遭到国会人士的反对,指责他鼓吹共产主义。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前总统胡佛著一本书《对自由的挑战》,指责政府干预经济是引进共产主义,是对自由价值观念的挑战。在当时的美国国会中,都把政府干预经济视作计划经济,又把计划经济等同于共产主义。在学术界中这种观点也相当普遍。在苏联,学术界的多数人也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当时称作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由于在30年代,市场经济遭到大失败,计划经济取得大的成功,西方国家不得不吸收计划经济的方法手段,来改革市场经济。二次大战以后,西方大国中除美国以外,各国政府都制定了经济计划,加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已经过大的改革,脱胎换骨。其显著的标志就是运用两双手(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来调控经济,与原来的单一市场经济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国家吸收了计划经济的一些方法,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改革。我们以往把计划经济视作社会主义因而不承认他们吸收计划经济方法。

计划经济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和政治形势,都特别有利于发挥计划经济的优势,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把这一成就看作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到了60年代,生产力状况和政治形势都在发生变化,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显露。苏联也在按照列别尔曼的建议,对计划经济进行改革,试图吸收市场经济的方法,利用起市场之手以调节经济。一方面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另一方面,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从未发生过大的危机,得的是一种慢性病,政府和人民没有危机感,改革决心不大,收效甚微。我国的情况与前苏联有所不同,首先是中国从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中,痛定思痛,对改革有紧迫感。其次,思想解放较为彻底,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人心。更为重要的是,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以后数次谈话都是以生产力为衡量标准,认定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手段,只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都可以利用。1985年邓小平同志作过精辟的论述:“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8页)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对计划经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基本方向是向市场经济靠拢。具体做法是收缩政府之手,退出微观经济领域,放开市场之手,微观经济领域完全由市场调节。

纵观100年来经济风云变化,可以看到,两种经济体制都进行过或正在进行大的改革,基本方向是相互接近,走向融合。本世纪初的市场经济是只有一只市场之手在调控的单一市场经济,从30年代就开始了改革,基本方向是向计划经济靠拢,增加政府之手来调控经济。计划经济原先是只有一只政府之手在调控的单一计划经济,先是在东欧后是在中国开始了改革,基本方向是向市场经济靠拢,增加市场之手来调控经济。两种经济体制最初都是单一化的,处于两极对立状态。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两种体制在相互接近,融合成一种混合型经济体制,与原来的单一市场经济和单一计划经济大不相同。准确的称呼应是混合经济体制,这是一种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原来单一的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实际上已退出了历史舞台。

现在通行的是混合体制,已经不是原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制了。一个戏剧性的事件是乌拉圭回合谈判。有117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在乌拉圭进行多边贸易谈判,谈了7年达成协议。这本是政府之间的谈判,是用的政府之手来调控经济,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方法。谈判的中心内容,是削减各国政府设置的壁垒,扩大自由贸易。这就是用政府之手来扩大市场之手,或者说是用计划经济的方法来解决市场经济面临的问题,这本身就带有戏剧性。因此,现在通行的是一种混合经济体制,而并非是原来的市场经济体制。人们之所以仍称作市场经济,是由于老的习惯。现在进行体制改革的国家,都是将错就错,或者说将计就计,宣称以市场经济为目标。

四、两种体制融合的根源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都经过了大的改革,相互接近,趋向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混合经济体制。融合将是一种长期的趋势,这有其深厚的根源。

首先,生产力发展多样化,是引起两种体制融合的最深厚的根源。生产力多样化是指生产力因素和产品多样化。首先是技术多样化。由于人的知识越积累越多,从而就能形成多种多样的知识。现在自然科学有2000个学科,这些学科相互组合会形成千万种技术。同一门科学技术会有很广阔的用途。如原子能技术用于制造核武器,只能为政府所掌握,同属于原子能技术的放射性治疗仪器,每个医院、每个人都可应用。超巨型计算机,如我国在1995年制成的每秒25亿次“曙光1000型”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全世界只有4台,只能为科研部门所用,而微型计算机则每家每户、每个办公室均可使用。

技术的多样化,引起了工具和产品的多样化。现在既有最现代化的工具体系,如大型发电机就是一套工具体系,同时也有小型手工工具。最现代化的生产,有时也用手工工具,如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舱,有许多部分是手工安装的。产品和工程项目也是如此,有大有小。再大的产品,也是由诸多小产品组成,如阿波罗飞船是个庞大的机器体系,它是由300万种零部件组成的。再大的工程项目,也可分解为一个个小工程项目。技术、工具、产品、工程的多样化,引起企业规模的多样化,大中小企业同时并存。科研机构也是多样化并存,既有高能物理、超导、热核能之类的大型科学研究机构,也有千百万个小型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小型技术、工具、产品,适合于用市场之手来调节,而小型可以组合成大型工程项目,依赖于政府之手来调节。政府兴办的大型工程,又可以分解为诸多小工程,以发挥市场之手的调节作用。因此,生产力多样化,必将使得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融合。

生产力多样化还引起个人消费的社会化。技术多样化使得供给多样化,能提供多种产品与服务,适应个人消费的特殊需要。只有兴建大的工程项目,才可实现规模效益;只有分散供给每个市民,才能适应每个人的特殊需要。由此出现集中兴建与分散使用相结合的趋势,“政府兴建市民用”的模式已相当普遍,而且会越来越普遍,如大中城市居民用的电、煤气、电话、自来水等,都是由基础设施提供的,人坐的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是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的配套物。人的生活消费越来越依靠基础设施供应,而基础设施是由政府兴建的。这样一来,基础设施就把政府和市民连接在一起,同样理由也把政府与每个企业连接在一起。

基础设施服务于全社会,故又称公共设施,构成了网络,如电力网、交通网、通信网、水利网、计算机网、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网等等。现在兴起的信息高速公路,把卫星、地面通信网与家庭及办公室连接在一起,在世界范围内构成通信网络。由于生产和服务网络化,其规模自然大,大型工程会相应增多。这类工程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市民和企业无力办,也不愿办。如市民花钱用电,而水库、水坝、水力发电机对市民无用,市民无力也不愿出钱兴修水电站,唯一的出路就是由政府兴建水电站,供每个市民和每个企业用电。同样理由,公路、铁路、机场、港口、通信线路、煤气站等等,也靠政府兴建。大型工程的普遍模式就是“政府兴建市民用”,只有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结合在一起,才能最有效地配置资源和调节生产,这就必然导致两种体制的融合。

其次,政治形势的变化。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80年代末冷战消失,这是世界政治形势的两次大变化。在战争时期,人的需要极其简单,只要有食物免于饿死就可以了。在许多国家,由政府配给食物,市民无选择自由,全由政府之手控制经济。到了和平时期,人的需要多样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需要越来越多样化。在经济活动中,市场之手越来越强,政府之手会日益削弱。60年代以后,计划经济走向衰落,这是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人的需要也不能无限的多样化,由于受到规模经济的限制,如家家按照自己特殊需要安装电话线路,一个城市就有几十万、几百万条,成本将提高几万倍,事实上没有哪个人这样干,而是依赖于基础设施供给线路,个人只能在购置电话机上自由选择。人的需要多样化,一方面使得政府无法控制人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正因为需要多样化,更加依赖基础设施,又更加受到政府的控制。面临和平时期的新形势,更加需要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结合起来。在冷战结束之后,政府可以集中精力于经济建设事业,使得政府之手大为加强,最明显的是美国政府注意力的转变。

再次,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世界经济一体化成为一股潮流,跨国公司的兴起,国与国之间经济交往增多,需要政府代表国家处理经济关系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关贸总协定的乌拉圭回合谈判。全世界117个国家的代表,历经7年时间,激烈讨价还价,才得以达成协议。从谈判中可以发现,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之间的深刻矛盾。发展中国家担心本国的幼稚工业被进口商品冲垮,政府要保护本国幼稚工业;由于发展中国家工资低,大量便宜的劳动密集产品涌入发达国家,对其本国的工业也构成威胁。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市民的选择余地扩大,可随意选购外国产品,市场之手有所增强。政府担心本国工业被冲击,又加强政府之手来保护。可见,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得政府与市场“两只手”都有所增强,最后结果还得使二者结合起来。

第四,市场失灵现象日益严重。市场经济无法起调节的领域称之为市场失灵。这些领域包括有环境、人口、基础科学研究和教育、分配差距扩大等等,这些问题过去存在,现在更为严重,市场之手无法解决,而依赖于政府之手。

人类社会刚步入20世纪时,只有市场经济一种体制,到了20年代,又出现了计划经济体制。100年来,发生了科学技术革命,生产力大飞跃,政治大变革,可谓百年风云巨变。两种体制原是处于对立的两极,较量了几十年,都经历了大的改革,其结果是相互接近,相互渗透,融合为一种新型经济体制——混合经济体制。人类带着单一市场经济或单一计划经济进入了20世纪;现在已到了20世纪末,将带着混合经济体制跨进21世纪。

标签:;  ;  ;  ;  ;  ;  

论经济体制的整合_计划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