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单元学科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_数学论文

初中数学单元主题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模式论文,单元论文,初中数学论文,策略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03年以来,我校生命化教学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探究.一步步走来,有许多的感想与体会.

一、课程整合的依据

我们的教材整合,主要有三大依据:

1.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用教材教不能教教材.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

2.孙维刚先生在《让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这篇文章中这样阐述:让学生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看问题,进而升华到从哲学的角度认知世界,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能力.东西越多,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越强,而讲课越琐碎越重复,学生思维受到的限制就越多.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总使知识以“系统中的知识”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着眼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使学生从系统的高度去把握知识、认识世界和进行思考.

3.齐鲁名师刘建宇有一根数学教学的魔鞭,变幻莫测,异常神奇——他教的学生,90%喜欢数学,80%认为数学简单,45%以上的学生在初二下学期开始不久便自学完了全部初三课程,而且有的学生还学完了物理和化学课程.刘老师提出“框架构建,整体推进,全局着眼,局部完善”的“十六字”教学方略,指导学生将整体认识与局部把握物化到数学学习之中:把初中三年视作一个整体,从整体性和全局性的角度去处理教材,先框架构建、整体推进,后局部完善、全局着眼.

以上实例充分说明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和实效.由此我们学校自2012年上学期便开始进行课程整合的研究.

二、课程整合的推进与实施

自2012年上半年提出“单元主题教学模式”后,学校先后组织了教研组长培训会,学习有关课程整合的文件与材料,拿出了学校的课程整合方案,并请莱城区各学科教研员对我校的课程整合进行诊断,并指导提出了符合学校实际的新型三级备课模式:学期备课——把握学段总体框架,整合整册教材内容,确定单元主题,分配单元主题备课主持人;单元集体备课——单元主持人解读主题内容,构思单元授课规划,分配课时备课主持任务,交流备课中的各种问题;课时备课——吸收课时备课主持人对每一课时的初步教学设计,改进备课,形成精品备课.2012年下半年,我校又组织6名教师为全校教师做了培训,并上了示范课.这些做法转变了我校教师的思想,为课程整合的推进奠定了理论基础.学校还组织了备课组长的单元课程纲要的说课比赛、教师备课比赛等多种教学活动.各种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三、课程整合的方式

(一)单元内整合

当一个单元的知识内容比较多时采用这种方式整合.以初三上册分式为例.本章主要内容是分式的概念及运算,解分式方程及应用.课本上是这样安排的:分式的概念1课时,分式的性质1课时,分式的加减2课时(同分母的1课时,异分母的1课时),分式的乘法1课时,分式的除法1课时,分式方程及解法2课时,分式方程应用1课时,共9课时.整章内容可以这样整合:分式的概念、分式的性质、分式的加减、分式的乘法、分式的除法,整合为一节知识构建课,两节训练提升课.课前让学生将这6课时的内容整体来预习,做好预习笔记,在课本上做好标注,明确自己已学会的内容,有疑惑有困难的是哪部分.做好上课前小组内的预习交流,并将预习中的问题向小组长汇报,再由小组长汇总到课代表,由课代表将全班预习中的问题向任课老师汇报,以便老师进行二次备课.针对学生预习中的普遍问题进行重点突破.在第一节知识构建课上,采用温故知新类比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将分式的概念、性质、运算都与小学学过的分数的概念、性质、运算进行对比学习.学生在明确了学习方法之后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以旧学新,学生很容易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并能从整体上深入理解.如:分式的概念与前面学习的整式联系起来,围绕分式的概念只训练三个方面的内容:判别什么是分式,分式有意义,无意义的条件.分式值为零、正数、负数时,字母的取值范围.对于分式的性质,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的性质得到,利用分式的性质对分式进行约分、通分和化简.在对分式通分时自然引到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上.对分式进行约分时,引入分式的乘除运算.这样关于分式概念和相关运算的知识构建完成.接下来是关于这部分知识的两节训练提升课,由于整个知识体系已经构建,在设计每一个训练题时,不再是单一知识的训练,而是融合于整个单元知识体系中.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应用,一节知识构建课,两节训练提升课.这样,本单元仅用6课时的时间就能完成,比教参节省出3课时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做到从全局到部分,也能从部分到整体,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也会得到加强.

(二)整个单元的整合

当一个单元的内容较少时,可采用这种整合方式.如初二下学期的分解因式,初二的勾股定理,初三的一元二次方程及解法等.以初二的分解因式为例,这一章在整个中学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承上启下,既是整式运算的延伸,又是学习分式的基础,并且用它可以简化解决实际问题.借助一题多变使学生整体感知本章知识,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整体的数学思想.这节知识构建课可以这样设计:

1.类比导课,引发兴趣

分解因式类比小学的分解质因数,学生易于理解.分解因式是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那么,什么是分解因式,怎么分解因式呢?本节课老师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感知第十二章《分解因式》的大体内容.通过这节课,要求学生体会出三点:(1)为什么要学习本章知识;(2)这一章要学什么内容;(3)这一章要怎么学才能学好.

2.运用变式,层层推进

一变:如果老师把99换成x,你还会不会?

出示:你能把化成整式的积吗?……(学生板演后解释做法)……运用类比方法.

师:这个过程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了两个整式的积,这种变形就叫分解因式.它和整式乘法是互逆的恒等变形.

师:如果我把这个式子变一下,你还会吗?

二变:你能把分解因式吗?……(学生说后解释做法)两项中都含有相同的因式x,我们把它叫做公因式,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的方法就叫提公因式法.

师:我再把这个式子变一下,你还会吗?

三变:你能把分解因式吗?……(学生说后解释做法)

(让学生解释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用公式法——平方差公式.)

四变:你会分解吗?(学生说后解释做法)

五变:你会分解吗?(学生说后解释做法,引出完全平方公式.)

3.小试牛刀,解决实际

师:同学们扮演的孙悟空和如来佛都非常棒,老师还遇到了一个实际问题,不知道哪位如来佛同学能用分解因式的知识帮老师解决一下?出示:在半径为R的圆形钢板上,截去1个半径为r的小圆,计算当R=78cm,r=22cm时剩余部分的面积.(π≈3.14,结果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学生板演)

4.归纳小结

师:这道题用分解因式的方法会使计算变得非常的简单,同学们真是太了不起了,短短的一节课已经能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你看这一章的知识是不是很有用处?那你体会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本章知识了吗?请谈一下你的体会.

(三)跨单元整合

当几个单元的内容承前启后,相近相关时,可采用这种方式整合.以初三上册为例,课本上是这样安排的:第一章分式;第二章相似图形;第三章证明(一);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第五章二次根式.在学习这册内容时,可打乱课本编排的顺序,这样来整合:将第一章分式与第五章二次根式整合起来上.理由如下:初中与小学在运算上的区别在于,小学侧重于以“数”为基本单位的运算,如对整数和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而初中侧重于以“式子”为基本单位的运算.初中主要学习“三类式子”的运算,分别是整式、分式和二次根式.学生在初一学习了整式的运算,初三上学期学习分式与二次根式的运算.课本上这两章的内容分别是第一章与第五章,如果按课本编排的顺序上,学生不容易形成关于初中运算的一个整体观念,因此可打乱课本顺序,将这两章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上,并与前面学习的整式联系起来.上这两章内容时,先让学生回忆在学习整式时,分别学习了整式哪些方面的内容.同样,学习分式与二次根式与整式一样,也是从概念与运算两个方面来学习.这样无论从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法都可以类比整式来学习.分式的加减运算,无论是同分母还是异分母最终都转化成整式的运算.分式的乘除运算可以转化成整式的乘除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先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类似于整式加减中合并同类项.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根号内和根号外分别乘除,仍然是转化成整式的乘除运算.综上所述,第一章分式与第五章二次根式整合起来学习非常有必要,因为它们之间本身就密不可分.这样整合学习之后,学生对于初中“三类式子”的学习能从整体上来理解和掌握,比分开来上大大节省了课时,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

(四)跨年级整合

初中数学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螺旋式上升的方式进行编排,因此有些知识可以跨年级进行整合.如统计与概率这两部分,学生在初一至初三都要学习,因此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跨年级整合学习.以概率为例,如学生在初一下学期第九章学习“可能性”,初二上学期第四章学习“概率的初步认识”,初三下学期学习“概率与频率”,这三章的内容分在三个年级来学习.在初二时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将初三的这部分统计与概率知识提上来学习,学生能有一个全局的观念,不要求学生能完全掌握,这样学生既很好地理解了当前学习的内容,又在后面的学习中节省了课时,学生也能从全局上把握和理解知识.

(五)跨学科整合

如我们在学习图形变换时,先是学习全等变换(全等变换可以和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和旋转整合),接着学习相似与位似变换.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可以和美术上的剪纸(轴对称),广告设计(利用几何图形的全等、相似与位似)的变换来设计图案等相结合.上这部分内容时,可与美术老师联系,将美术课与数学课结合起来.在美术课上结合数学上的相关性质,动手操作,通过画、剪、拼、手工制作等活动,充分感受和理解这部分内容.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兴趣浓厚,同时大多数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体现了做数学、用数学的新教育理念,学习效果倍增.

四、课型设置

在对数学教材从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上进行整合之后,如何实现“大步子大容量高效率”的课堂,我们数学老师在广泛教研与实践的基础上,初步设计了四种课型.

(一)知识构建课

所谓知识构建课,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迅速占领学习的制高点,从而能站在整体的高度去理解部分,也就是每一个知识点.由于认知角度的问题,学生理解和运用起知识来变得容易,能够灵活掌握.课前准备:课前学生对一个单元的部分内容或整个单元的内容充分预习后,与前面的知识进行联系,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明确自己学会的部分和有疑问的地方,做好预习笔记.上课时组长将本组内预习的情况进行汇总,向课代表汇报,并由课代表将每个小组的预习情况汇总到任课老师.老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二次备课.上课几个环节分别是:情境导入,激发兴趣—预习交流,解决小组内的个性问题(个体矫正)—典型例题引领,构建知识框架—基础训练,巩固知识—归纳小结.

(二)训练提升课

所谓训练提升课,实际上是紧跟知识构建课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把一个单元的知识框架构建起来后,如何训练学生,让知识框架充溢丰满,这需要老师精心设计练习题.由于学生有了第一节知识构建课,因此练习时不再是单一知识的机械训练,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在整个单元的知识体系中进行训练,学生做的每一个题都点中带面,面中有点,点面结合的综合训练.通过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练习,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倍增.

(三)主题复习课

在对一个单元的内容学完后.需要有一个回顾总结提升的环节.这就需要一节主题复习课.由于前面一系列的课时下来,学生在学习每一个单元时,单元知识框架已经建立,这时的训练侧重的是前联系后延伸.让学生明确这一单元在整个初中阶段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再一次回顾这部分知识,通过典型的例题引领,实现学生对单元知识掌握的再一次提升.

(四)矫正达标课

矫正达标课是指在单元测试结束后,根据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查缺补漏,矫正错误认识和理解.上课的几个环节:自我矫正(自己矫正试卷中由于粗心所犯的错误,独立完成)—小组矫正(以小组为单位,矫正自己不能解决的个性错误)—集体矫正(以班为单位,矫正共性问题)—二次达标(根据试卷中出现的问题,以变式训练的形式完成题组练习,达到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

课改一年来,学生学习数学变得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的信心也在成绩的不断提高中逐渐增强,老师在学生的不断进步中,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的幸福.

标签:;  ;  ;  ;  ;  

初中数学单元学科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