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创设教学情境一些做法。
一、创设游戏式情境
例如,在初一讲授《你今年几岁了》时,我安排了一个“猜年龄”的游戏,规则如下:请一名学生将他的年龄乘以2再减去9,然后把结果告诉我,我就会立刻说出他的年龄。这个游戏我们进行了一会儿,“猜出”了几个同学的年龄,有的学生为了进一步检验老师的“功夫”,把家长的年龄也拿来让我“猜”,结果全部“猜中”。这时学生便纷纷表示很佩服老师,很想揭开其中的秘密,顺势我就告诉他们,学完了这节课,你们就能掌握全部“猜年龄”的本领,学生们顿时兴趣十足,开始了很投入的听课,最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
例如:《代数式》 一节, 为了引出“代数式的值”这一概念,我创设了如下情境:
师:你想知道你将来能长多高吗?
生: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师:那么请看身高预测公式——(屏幕上出现) ,男孩成人时的身高:(x+y) ÷2×1.08,女孩成人时的身高:(0.923x+y) ÷2,其中x表示父亲的身高,y表示母亲的身高。
学生都怀着极大的兴趣,以极快的速度计算着,很快,每个学生的预测身高都出来了,他们兴奋地互相报着,带着惊奇的表情,有个男生脱口而出:“哇!我能长到一米八五!”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讲着:“每位同学求出的这个数值, 就叫做这个代数式的值,刚才大家用自己的父母身高代替x、y计算的过程就是求代数式的值。”学生恍然,而且印象深刻。
三、创设操作式情境
如《菱形》一节,我这样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一块儿来剪纸好吗?
生:好!(学生非常兴奋,纷纷拿起剪刀和纸做好了准备)。
师指导学生剪纸:(如图)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图中的虚线剪下,打开即可。
师:请观察你剪下的图形,你感到熟悉吗?
话音刚落,许多学生抢着回答它是个菱形。此时引入新课已是水到渠成。
四、创设认知冲突情境
例如,《100万有多大》一节,我这样引入:
师: 古时候,某个王国里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第2格放2粒,第3格放4粒,然后放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国王哈哈大笑:“你真傻,就要那么一点米粒?”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算了,我只要第21格上的米粒,请允许我把它们带回家。”
同学们,你能帮这位国王估算一下,第21格上大约有多少米粒吗?
甲生:大约是10000多粒。
乙生:不对, 应是220=1048576。(学生快速地拿出计算器计算, 并恍然大悟, 原来第21格上的米粒大约100万)
师:64格大约有多少米粒?
生:应是263粒。
师:如果按2千粒为1千克,则263粒麦子的重量约为一千四百万吨。
生:哇!国库里哪有这么多的粮食!
创设这样的认知冲突情境,能够促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对所发现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情感。
五、创设学科整合情境
例如,在讲“从不同方向看”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庐山是我国的旅游胜地,你知道描写“庐山”的诗句吗?同学兴致很高,纷纷朗诵起了《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接着我又问:为什么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呢?学生纷纷回答:那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因此看到的山的面目也不同。接着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方向看。
本节以古诗词为背景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培养学生从中提取数学信息,建立数学模型。
事实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适当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为学生提供思考、尝试、探索、发现的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地动手、动脑, 充分联想,主动反思,将会使他们以一个创造者的身份去探索知识,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愉悦和满足,真正地实现数学教学“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和目标。
论文作者:王晓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3年12月总第10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0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米粒论文; 代数式论文; 身高论文; 大臣论文; 同学们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3年12月总第10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