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实证分析_大学论文

湖北省“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实证分析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北省论文,实证论文,分析报告论文,大学生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3)10-0015-04

为了分析和把握“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现状和发展特点,2012年10月至12月期间,课题组①对湖北省内武汉、宜昌、荆州、黄石等地十余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00份,回收2038份,其中有效问卷1980份,问卷回收率为92.6%,有效率为97.2%。同时,还对其中6所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学生工作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个别访谈,对辅导员及学生代表进行了集体访谈。这次调研的学校包括“985”、“211”高校和普通高校,涉及中央部委所属高校、省属高校及民办高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行为是思想的外在表现,他们具有丰富的内容和一定的结构。本次调查,我们以政治观念与政治参与、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三个方面为基本结构框架,对湖北省大学生思想行为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矛盾性、差异性等特点。现以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和访谈资料分析结果为依据,具体分析如下。

一、湖北省“90后”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较好,但信仰选择、政治参与动机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

调查表明,有61.0%的学生认为②“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把自身建设搞好”,59.8%的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根本指导作用”,40.5%的学生相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这说明湖北省“90后”大学生总体上具有较好的政治认同(见表1)。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和信仰多元化的倾向。调查发现,分别有24.9%和33.9%的学生表示对“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根本指导作用”和“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说不清楚”;分别有58.2%、42.5%、40.9%的学生认为自己信仰“科学”、“自己”与“民主”,均明显高于认为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生比例(24.3%),还有11.2%、8.8%的学生分别声称自己没有信仰或者说不清楚信仰,8.5%的学生表示自己信仰基督教、佛教等宗教(见图1)。

申请入党是大学生重要的政治参与行为,本次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54.7%的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含已经入党学生),这从一个方面说明湖北高校“90后”大学生有着较为积极的政治参与行为。但调查发现,这些申请入党的大学生在思想上对入党问题的认识,以及入党动机都存在着层次差别,其中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和重视。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显示,44.1%的申请者对党的宗旨和信仰有着正确的认识,他们“相信共产主义会实现”、“认同党的宗旨、路线、方针”、“对党有信心”,10.7%的申请者是为了“寻求政治荣誉感”,24.4%的申请者是出于“增加就业竞争力”的考虑,7.9%和2.2%的申请者分别是因为“父母的要求、老师的动员”和“周围的同学都争着入党”而提出的申请,更有10.6%的申请者“说不清楚”为什么入党。这些各不相同的入党动机,表明“90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动机较为复杂,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个人利益诉求。

二、湖北省“90后”大学生对政治普遍比较关注,但直接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并不高,表达关注和意见的方式以网络及非正式讨论为主

在座谈访谈中我们了解到,“90后”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社会重大新闻、舆论热点问题和国际国内突发事件都会很关注,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但在平时对政治的关注度则次于娱乐、交际、学习,对学校组织的政治性较强的活动缺乏足够的参与愿望和参与热情。调查表明,“90后”大学生“上网做的最主要的三件事”中,“浏览新闻”只为10.2%,位于9个选项中的第五位,其“在校园网上关注或者想要获得的主要三种信息”中,“时政、社会新闻”比率为9.9%,位于9个选项中的第六位。

“90后”大学生关注政治但不爱表现出来,政治意见的表达较为理性。他们面对“出现突发的重大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时,表达关注的方式”主要是“网上转帖、转发微博,关注但不发表意见”(51.7%)和“同学私下议论”(43.0%),只有7.6%的同学表示“可能的话,会赶往现场”。一些接受访谈的领导和辅导员表示,“‘90后’大学生总体上充满生气,朝气蓬勃,在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来临时也会表现出乐于参与的热情,但平时对‘政治’表现得多少有些‘冷漠’,行为参与方面更是显得很‘理性’,真是有点让人欢喜让人忧。”

三、湖北省“90后”大学生道德认知清晰,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有较高认同感,但道德行为存在“不确定”性,“知行不一”现象较为普遍

调查结果(表3)显示,分别有91.4%、90.7%、85.3%的学生认为“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爱国不需要理由,但需要文明理性”、“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75.9%、74.1%的学生分别认同“利益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发展”,有58.7%的学生赞成“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观点。这充分说明湖北省“90后”大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认知,对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诚实守信等道德要求具有很高的认同度,对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有着比较清晰、正确的认识。

虽然“9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道德认知,有较为清晰的是非善恶标准,但这些道德认知是否能在日常道德生活中顺利转化为道德行为却具有不确定性,比较多的学生对在一些特定的道德情境中该如何行动“说不清楚”(见表4)。对这种“说不清楚”的状况,接受访谈的师生大都认为的确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他们认为这恰恰反映出“90后”大学生道德心理的一种真实样态——知与行的激烈冲突和义与利选择的突出矛盾。“90后”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但觉得在日常道德生活中难以做到;心里清楚是非善恶,却担忧在践行中被利用和欺骗,惹上麻烦,甚至损害自身利益。因此,身处一些日常道德生活情境时,往往思想上矛盾,心理上纠结,行动上犹豫观望、陷于两难,“知行不一”、“知行脱节”的现象时常得以发生。但当他们面对一些突发事件(如交通事故、有人落水等)、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如地震、洪水等)时,不少大学生能够毫不犹豫地作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90后”大学生群体能够表现出强大的道德行动能力。

四、湖北省“90后”大学生人生态度积极向上,人生目标较为具体明确,人生价值选择务实多样,但生活中抗挫折能力较弱

“90后”大学生的人生态度显得积极向上。调查显示,有74.4%的学生认为自己“喜欢接受新事物,迎接新挑战”,69.3%的学生表示自己“时常能体验到幸福”,84.4%的学生认可“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会想不开,活着最重要”。我们考察“90后”大学生对自身的评价发现,他们对自身思想观念和综合素质的评价趋向积极(按1~5分分别代表从“很差”到“很好”的五个等级,平均得分在3.26~4.25之间,见图2),既不过于自信、盲目乐观,也不过于自卑、贬低自己。但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90后”大学生虽然自我评价良好,但也容易在受挫时情绪波动,其心态调适能力、抗挫折能力亟待培养提高。问卷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说法,有47.9%的学生表示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70.1%的学生坦诚会在受挫后低落一段时间。不同性别的学生对日常生活状况的体验和反应程度存在差异,女生的生活体验要比男生敏感,比男生更易于获得良好的生活体验,同时在受挫时更容易陷入情绪低落状态。

图2 “90后”大学生自我评价的平均得分

近年来,各高校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和发展指导,“90后”大学生目标和规划意识增强。他们大都人生目标具体明确,生活有规划,重视自主发展,注重个人品质与能力在实现人生目标中的重要作用。调查表明,有73.6%的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去向有明确的想法,大学四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有更加清晰明确的目标,比率高达82.0%。有69.3%的学生比较关注短期的具体目标,持有“未来不可知,过好当下最重要”的观点。在实现人生目标的条件中,66.3%的学生强调依靠“个人能力和自我奋斗”,17.9%的学生认为“诚信等良好品质”是个人生存发展的主要条件,只有6.6%和3.7%的学生希望依靠“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和“个人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90后”大学生在人生价值选择上表现得比较多样化,虽然以整合个体与社会要求为基本取向,但功利化、实用化倾向明显,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培育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倡导的基本价值观念,“为人民服务”、“自觉奉献”是社会主义社会衡量个人价值的主要标准。对此,“90后”大学生有着比较一致的认同,调查中有85.3%的学生认为应该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愿意在服务奉献中提升自身素质和实现自身价值。但是,在衡量人生价值的具体标准上,“90后”大学生却又表现得十分多样化,“个人品行”、“社会认可和尊重”、“生活舒适幸福”、“被他人或社会所需要”、“贡献”、“财富”、“权力”、“名誉”等均被他们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准(见图3),其中“个人品行”、“社会认可和尊重”分别被超过60%的学生作为自己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准。为大多数“90后”大学生认可的“个人品行”、“社会认可和尊重”、“生活舒适幸福”等价值标准,包含着个人需要与社会要求两种取向,既有可能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的更高价值层次发展,也有可能向个人本位等较低价值层次转化。上述分析表明,“90后”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标准还比较多样、分散,在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凝练培育的同时,也需要加强人生价值观教育,对“90后”大学生的价值追求给予适当的引导与提升。

图3 “90后”大学生衡量人生价值主要标准

五、湖北省“90后”大学生网络学习自主性较强,网络交往主动与“被动”并存,但他们的网络生活需要引导

有研究表明,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为青少年开辟了“第二生活空间”,网络生活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领域和基本生活方式。③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23.5%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内,其余76.5%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均超过1小时,有8%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4小时以上。他们每天运用网络进行学习、浏览新闻、收发通知和搜集信息,通过网络与人聊天、交友,流连于校内网、QQ空间、微博等网络互动平台,在网上购物、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甚至有7.7%的同学即使不知道要做什么也会上网随便看看(见图4)。由此可见,网络的确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学习、交往和娱乐的重要工具与方式。

图4 “90后”大学生上网做的最主要的事

上网是大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重要途径,网络信息也已经成为大学生求知解惑的首选信息源、资料库。“90后”大学生有事找“度娘”,不懂就“百度”,50%以上的学生表示在“听别人聊到自己不太了解的东西”、“看书看到不懂的地方”、“看到有意思但是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出行路线不清楚”都会选择“百度一下”,涉及考试、作业、自学技能、了解一些私密信息也都会有学生求助于“百度”。

“聊天、交友”是“90后”大学生网络交际的基本方式,也是他们网络生活的主要内容。38%的学生表示“更新、关注校内(网)、(QQ)空间、微博”是自己上网常做的事情,“空间日志、说说”和“QQ聊天”已经成为超过1/5的学生分享个人心情、想法与活动的主要方式。有71.3%的学生每天都会用手机上网,他们用手机上网做得较多的事情也是“登录QQ”(42.8%)和“登录人人(网)、微博等个人主页”(13.8%),QQ、微博和个人主页成为“90后”大学生主要的网络交往中介。特别是微博、微信的流行,开启了青少年间互相成为微博“粉丝”,互相刷对方微博,互相发送语音、视频短信进行交流的“微时代”。他们通过QQ、微信以及说说、微博等分享见闻感受,主动发出聊天、讨论和“互踩”的信号。但这些“信号”只有被另一方关注、回应,聊天、讨论和“互踩”式的交往才能得以继续,有较为明显的“被关注”和“被动交往”的特点。也许正因为如此,有30.3%的学生“经常更新(QQ)空间、人人(网)或微博的个人状态”,40.2%的学生“打开个人网络主页时会习惯性地看一下访问率”(见表5),他们在通过网络关注他人的同时也在通过网络了解、期盼他人对自己的关注,人际交往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在网络这个“第二生活空间”里得到了统一。

在问卷调查和访谈座谈中,不少老师和同学们都表现出对“90后”大学生网络生活的担忧。一是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上网变得更加方便自由,随时随地上网的方便与自由,使得不少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过长,甚至沉迷于网络而影响到专业学习、人际交往与日常生活。二是面对海量、复杂的网络信息,不少学生缺乏必要的分析与辨别能力以及网络行为的自律能力。有39.1%的学生认为“在网络上的言行不会像现实生活中顾忌那么多”,有16.4%的学生“发表、转帖或分享信息时不太考虑信息是否真实”(见表5),有个别学生甚至因此引来了道德和法律责任“官司”。三是“网购”、“外卖”在学生宿舍很火爆,“宅在宿舍”的现象在“90后”大学生中日益增多。“宅在宿舍”实际上是一种不太健康的生活方式,由此导致了不少学生疏离现实校园生活、排斥现实人际交往、忽视身心素质锻炼,甚至出现专业学习、人际关系、身体状况、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严重问题。因此,“90后”大学生的生活中不能没有网络,但他们的网络生活需要切实有效的关心与指导,那些“宅在宿舍”的宅男宅女们更是需要社会和家长、学校和老师给予更多的关爱与引导。

①即“90后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研究”课题组,课题负责人为万美容教授,主要成员有曾兰、叶雷、胡咚、颜芳、夏博艺、黄小兰等。

②本文所采用的正向(肯定性)态度统计数据,均为“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或者“完全如此”、“基本如此”两种态度选择之和,一般以“认为”、“认同”、“相信”、“赞成”等肯定性词语陈述。

③万美容、曹清燕.《网络时代促进青少年道德学习的思考》,载安国启主编:《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70页。

标签:;  ;  ;  ;  ;  

湖北省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实证分析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