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元史学》看中国历史的结构论文_蓝薇

基于《元史学》看中国历史的结构论文_蓝薇

蓝薇 西南民族大学

摘 要:《元史学》被誉为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历史哲学著作,也是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研究中语言学转向的标志。作为怀特的成名作,它描述 。从怀特的这一观点出发,对中国历史做出提炼分析,提出中国传统历史观的深层结构——追求道德、崇尚礼治。这一结构与儒家思想地不断内化有着密切关系,史学家们不但用这个结构来构造历史,也用它来理解他者的历史。

关键词:元史学 ;结构;中国史观;儒家

海登·怀特是西方著名的历史哲学家,他最初关注中世纪史和文化史,在1960年后转向历史哲学领域。《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是怀特的代表性作品,被誉为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历史哲学著作之一,也是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研究中语言学转向的标志。

元史学是指对历史的“原型”——深层结构的理解,在海登·怀特看来,元史学便是对历史进行评判甚至进行批评的一种建构历史作品的基础意识和基本原则(怀特,1973)。对元史学的解读,是在对历史进行去魅,解构传统史观。可以说,《元史学》概述的是“历史哲学”,它把历史学科当做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书写的深层结构。怀特认为,任何史学作品都包含一种深层意识和原则,这种意识和原则具体表现为用一种以比喻为核心的理论范式来建构历史作品。在怀特的概念下,元史学模型由历史意义、阐释框架、语言诗意的想象和合理虚构共同构成。

在《元史学》一书中,怀特将历史意识定义为具有深层结构的意识,而这个结构是诗性的,历史在比喻性语言的使用、情节编织、写作意图、意识形态的介入等方面,都具有强烈的诗性,这与文学创作是相类似的。历史学家们作为文本叙述的主体,依靠自身具有的历史意识形态去叙述历史事实。他们在使用概念表述和解释历史领域的资料并对其施加影响之前,预先对这个领域进行构想,即把它作为一个被精神认识的客体来构建(怀特,1973)。在历史写作理论上,怀特认为历史学家们用叙述的结构形式和论证解释模式将一定的意义赋予历史事实。通过对米什莱、兰克、等人历史作品的分析,怀特定义了三种在历史写作中使用的解释策略,分别是形式论证解释、情节化解释和意识形态蕴涵式解释。而在这三种解释策略下,怀特又借用不同的历史哲学著作中的理论定义了四种可能的具体言说模式。就形式论证而言,它们是形式论、有机论、机械论和情境论等四种模式;就情节化而言,它们可以分为浪漫剧、喜剧、悲剧和讽刺剧四种原型;就意识形态蕴涵而言,它们是无政府主义、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四种策略(怀特,1973)。怀特认为,不同历史学家在面对同样的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同样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叙述,米什莱采取传奇模式,兰克采取喜剧模式、托克维尔采取悲剧模式、布克哈特采取讽刺剧模式来编织叙事情节。虽然情节模式的叙述上存在差异,但都是史学家运用自己所使用的语言规则来建构客体,他们对事件的描写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对事件本身的解释。

历史并非真的如我们在书上看到的一样,很多时候,编撰者会通过一定的修辞与想象,把某些细节细致地刻画出来,换句话说,编撰者赋予了那些细节以生命,也赋予了它们以意义,现在所看到的历史都是根据某种特定的历史观,通过史学家的日常修辞构建出来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反观中国传统的历史叙述,不难看出中国的传统历史同样是围绕着一种深层的原则来构造的。从最初的炎黄传说到近代的历史叙述,在现存的史学材料中不同朝代或是禅让或是反抗建立新王朝,联系起来看都体现着同一历史原则——“有德者居之”。

这与数千年来儒家思想影响中国知识阶层有很大的关系。儒家自孔子创立以来,不断地追求德政、德化的伦理政治思想,《论语·为政篇》述及“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要实行德政,孔子认为关键在于统治者的德性修养。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对“德”的不断追寻,成为了中国传统生活中无论是士大夫阶级还是统治者都毕生追求的目标。儒家思想,尤其是“德”的思想,早已根植与整个中国传统当中,儒家思想已然浸润在日常生活中,道德已经成为判断一切事物的标准。在中国,作为历史的编撰者——史官,他们处于士大夫阶级,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儒家观念。因此,带有儒家思想的话语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的话语,在他们对历史的编撰中自然而然就会将对德的追求融入进去。在他们编撰的历史中,“有德者居之”的结构不断被重复。个体因为具备某种品德而被群体奉为首领,他用“德”规范着人们的生活。当他的德行开始丧失时,将引起社会生活的变化,他开始主动或者由社会推动着被动地寻找下一个有“德”者。当这个有“德”者被确认之后,社会必然会有一系列地考验,最后新的有“德”者接替了原有的有“德”者继续管理社会。

在上古的传说体系中,尧舜禹的继替过程很好的展现了这一结构。舜因为出众的品德被尧选做继承者,在史官们描述了尧对他的诸多考验后,尧将王位禅让给了舜;大禹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样的德行同样使得他得到了王位。中国的传统史学发端于先秦,当时虽有记载,但由于时间缘故及后期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等原因,留存下来的史书所剩无几。在仅有的历史记录中,仍可窥见诸侯王和士子对德的推崇,国君因德而立,国君失德则国家一片混乱,民不聊生。到了西汉,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作为编撰者,司马迁本人师从董仲舒,具有极深厚的儒学术养。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汉武帝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官方开始重点推行儒家学说。带有儒家色彩的“有德者居之”的结构至此深深根植于传统史学。

史学家们根据已有的原则编撰着历史,他们使用各异的比喻修辞手法使同样的事件阐发出了不同的意义。他们编撰的历史,是带有某种意识结构的历史,实际上是带着社会对历史的理解所阐述的历史。

参考文献

[1](美)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M].陈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陈新.历史·比喻·想象——海登·怀特历史哲学述评[J].史学理论研究,2005,2.

[3]侯星丽.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解读海登·怀特的《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王河江,杨勇.追寻历史学的价值——评海登·怀特的《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9(2).

蓝薇(1990.2.18---):女,26岁,畲族,籍贯福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2014级民族学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人类学

论文作者:蓝薇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2

标签:;  ;  ;  ;  ;  ;  ;  ;  

基于《元史学》看中国历史的结构论文_蓝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