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于新教师职业适应的研究综述
孙 莹 樊彩萍
(合肥师范学院 安徽合肥 230001)
摘要: 新教师作为教师发展的起始阶段,其职业适应会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生涯。本文通过阅读文献,从核心概念、研究维度、问题现状、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等方面,对国内关于新教师职业适应的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并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
关键词: 新教师 教师职业适应 研究现状 研究展望
新教师是教师队伍中重要的新生力量,入职初期的适应性问题会直接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因此,了解新教师入职初期的适应现状,对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关于教师职业适应性的研究最早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以“教师职业适应”为篇名在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期刊库中进行精确搜索,共得到87篇文献,其中有50篇期刊论文,37篇学位论文。本文通过筛选,主要分析新入职教师的职业适应情况,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一、关于“新教师职业适应”的核心概念的研究
“新教师”也称“新入职教师” “初任教师”。叶澜教授(2001)依据我国实行的“六三三”学制和教师的成长规律,认为将初任教师的年限界定在三年以内是合适的。胡谊、杨翠蓉等人(2009)认为适应期教师是指教龄在1-3年的新教师。
4.开展美体教育。蔡元培所说的“美术”是广义的,包括唱歌、手工、图画、文字趣味等。“注意美术,足以生美感,既生美感,自不致苦脑力。且美术更有足重者。”也就是要通过唱歌、手工、图画、美文等来对师范生进行美感教育,起到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协调身心的作用。蔡元培一直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他告诫学生,受教育,“该养成普遍而健全的能力”;多开展体育活动,“使身体完全发达”。开展美育和体育活动,以此为桥梁,促进师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是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最富有特色的部分。
2.3 对信息脱贫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现有的研究对信息贫困的长期性认识不足,从给出信息贫困成因的相应对策中,解决区域性的经济贫困,只能说改善了当地信息贫困状况。在解决信息贫困的对策中,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储备期,政策的落实有相当长的滞后期;信息贫困人群信息意识的培育也有一定周期;信息环境的改善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从诸多影响信息贫困的因素来理解,信息富集与信息贫困总是相对的,信息贫困人口总是会客观存在,并会长期存在。
郭平(2006)认为职业适应是指个体通过职业认知与实践,不断强化自己的观念、习惯和心理,从而达到职业适应的状态。胡谊、杨翠蓉(2009)从教师心理角度剖析,新教师从不适应工作到适应工作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个体对角色形象、角色职责、角色人格及角色环境的适应过程。
二、关于“新教师职业适应”内涵外延的研究
雷学军等人(1999)发现新教师工作之初会遇到以下两种困难:人际交往和教学方面的困难。其中,在教学方面的突出问题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欠佳。戴锐(2002)指出新教师职业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角色认知不清晰、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信念的缺失、专业能力不足、人际关系不协调等。潘栖夙(2017)指出新教师的适应问题表现在:教育信念不足、课堂教学能力差、班级管理能力欠缺、人际交往能力差等。
国家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保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这既是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的要求,也是卫生事业公益性的要求。卫生资源的利用与人们的支付能力与支付意愿以及需要有关,绝对公平必然会影响资源利用效率。 总之,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既要坚持公平原则又要坚持效率原则,公平是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的体现,效率是解决卫生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平衡问题,在公平与效率原则同时兼顾时,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国内学者对新教师职业适应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现在是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四日的夜里,我在灯下再看完了《生死场》,周围像死一般寂静,听惯的邻人的谈话声没有了,食物的叫卖声也没有了,不过偶有远远的几声犬吠。想起来,英法租界当不是这情形,哈尔滨也不是这情形;我和那里的居人,彼此都怀着不同的心情,住在不同的世界。然而我的心现在却好像古井中水,不生微波,麻木地写了以上那些字。这正是奴隶的心!但是,如果还是扰乱了读者的心呢?那么,我们还决不是奴才。
三、关于“新教师职业适应”的困境研究
练国铮(1997)在研究新教师职业适应的问题上,只分析了教学能力上的适应现状。王小棉(1999)研究新教师的人际关系、教学能力、管理学生能力方面的职业适应现状。戴锐(2002)研究新教师的职业角色、职业认知专业能力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适应现状。王红梅(2014)研究新教师职业认知、专业能力、专业知识、科研能力方面的适应情况。潘栖夙(2017)在其硕士论文中,研究的是新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适应情况。
四、关于“新教师职业适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综上所述,新教师的职业适应主要表现在角色认知、职业情感、人际关系、教师专业和能力(尤其是教学能力和管理学生的能力)、学校文化等方面。而在整个研究成果中,有关环境的适应和心理适应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今后应加强这两方面的研究。
有些专家认为存在两种影响因素,如刘擎擎(2017)通过分析“90 后”中小学目前的教师职业适应现状,分析出新教师的职业适应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即内因和外因。外因主要包括教师的福利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和学校管理氛围过于严肃。内因主要包括职业态度不积极、职业发展动机不强烈。有些专家认为存在三种影响因素,如陈明珠(2017)指出新教师职业适应困难的原因包括:传统师范教育的缺失、缺乏时间管理观念、个人角色转变缓慢。刘倬绮(2016)指出影响新教师职业适应的因素有:教师自身发展动力欠缺;职前培养不充分,如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缺乏入职后的辅导方面的原因。有些专家认为存在四种影响因素,如冯莎(2016)指出影响新教师职业适应的影响因素包括四个方面:入职支持不足、角色转换困难、多重外部压力以及教育经验缺乏。有些专家认为存在五种影响因素,如陈海凡(2003)指出影响新教师职业适应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应对困难的能力差、师范教师教育方案存在问题、教育实习经历欠缺、任职学校不够重视、个人性格因素。有些专家认为存在六种影响因素,如邓艳红(2011)指出影响新教师职业适应的因素包括:职前的知识学习和能力锻炼的欠缺、职后的各项培训少、外部支持少、人际互助不积极以及新教师的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学者们认为造成教师职业适应困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即个人内部因素(个人价值取向偏离、职业认同感不强、专业知识薄弱及专业能力差、个人性格因素等)和外部因素(包括学校、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五、关于“新教师职业适应”的对策研究
针对新教师职业适应存在各种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路晨(2013)提出从职前和职后采取对策:职前院校注重学生学术和能力培养,社会提供制度保障,职后学校展开相应的教师培训。钱琳(2018)从新教师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支持方面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和建议。内在动力主要从树立专业理想和信念、培养专业性方向、追求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专业成就与自主上着手;环境支持主要包括完善地方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学校创设教师自主成长的条件等方面。
综上所述,实现新教师的良好适应,要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不仅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职业认知、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尤其是专业能力的建设),还要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以及加强职后培养的相关体系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入职教师的职业适应。
六、研究展望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对教师职业适应的维度、困境、成因及提升策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这让我们对国内教师的职业适应状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并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从研究对象来看,主要研究的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其中涉及到的乡村教师仅12篇,涉及到乡村小学教师的研究更少,再加上当前乡村一直是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的薄弱地区,因此,接下来我们的研究应该着眼于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适应研究,尤其是新入职的乡村小学教师,这将对推动乡村教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8-249.
[2]胡谊,杨翠蓉.教师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86.
[3]郭平.当代青年的职业适应[J].中国青年研究,2006(7):78.
[4]练国铮.小学教师教学适应性之考察[J].普教研究,1997(5):47-49.
[5]雷学军,史元荣,徐卫江.小学新教师所遇困难的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S1):14-18.
[6]王小棉.新教师入职初期所遇困难的研究——兼析传统师范教育的缺陷[J].上海教育科研, 1999(04):34-36.
[7]戴锐.新教师职业适应不良及其防范[J].教育探索,2002(4):95-97.
[8]王红梅.小学新教师入职适应性调查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9):61-64.
[9]潘栖夙.小学新教师适应性的个案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10]刘擎擎.90后中小学教师职业适应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11]陈明珠.浅谈新教师入职适应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7(38):29-31.
[12]刘倬绮.小学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性问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13]冯莎.新教师入职适应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6(15):59-61.
[14]陈海凡.初任教师的适应与思考[J].学科教育,2003(04):11-15.
[15]邓艳红.小学新教师入职适应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03):65-68.
[16]路晨.浅析初任教师之工作困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3):32-34.
[17]钱琳.中小学初任教师职业适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本文为合肥师范学院研究生创新课题“新入职乡村教师的职业适应性研究——以亳州市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