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体面”的“禁忌”吗?_文学论文

这是“体面”的“禁忌”吗?_文学论文

“为尊者”一定“讳”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尊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尊者讳”出自《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完整表达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孔子编纂删定《春秋》的原则和态度,也是儒家“礼”文化的体现。这种传统思想在封建社会或有其进步意义,但放在今天,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今天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但要有知识技能,更要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需求,也是教师选定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依据。但目前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避讳现象,尤其对名家名篇的缺陷,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很深的教师基本避而不谈,甚至当学生提及作家作品的缺陷时,教师也是竭力闪躲,尽量避免触及。如此教学显然有违教育初衷,也难以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理念的新时代人才。那么,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如何对待?

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社会改革开放越来越走向真实、求是,网络时代的社会更是信息发达、通讯便捷,因此,回避不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引得学生疑惑丛生。如教学郭沫若的《雷电颂》时,曾有学生对作家的为人与作品的价值提出质疑,教师在始料未及之下,本想含混绕过,然而初中学生的好奇执着,加上一知半解又使问题变得暧昧复杂。在这种情形之下,教师如果再是一味避讳,不做合理引导,学生将无法得到客观准确的认识,也势必影响对作家作品精华的吸收。所以,对作家作品尤其是名家名品的缺陷,我们以为,教师应该坚持这么两条原则:一是应当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缺陷,既不渲染夸大,也不缩小回避,更不掩盖修饰。这是我们对待所有作家作品缺陷的一个基本立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真实而具有生命力。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不刻意回避的前提下有所甄别、有所选择。比如跟作品本身没有直接关联的作家人格缺陷,教师就不用刻意放到课堂上讲,若有学生提出,可让学生在客观了解人性的复杂多元的同时强调缺陷并未影响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如培根生活奢侈,挥霍无度,“借”债累累,无所顾忌。而且还曾背叛他的朋友及恩人埃塞克斯伯爵,当时埃塞克斯企图发动一场推翻伊丽莎白女王的政变,未遂,培根起诉伯爵犯有叛国罪致使埃塞克斯被斩首。但他的这种被世人所不齿的人格品质并没有影响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他的诸多作品言简意赅、睿智夺目,包含许多洞察秋毫的经验之谈,不仅论及政治而且还探讨人生哲理,闪耀着艺术的光辉。很多名句如“知识就是力量”“真理是时间之产物,而不是权威之产物”等至今被奉为经典名言。再如中国五代十国时南唐君主李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优柔寡断,缺少明断力。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但他在诗词史中的地位是非凡的,一首《虞美人》葬送了一代伟大的词人,但同时也造就了这个悲剧词帝的万古流传。确实,作品脱离作者本人之后,常会产生超过作者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这时教师就不需刻意讲述作者本人“隐讳”的内容。当然,作者作品中的有些缺陷不仅不需要我们去“讳”,甚至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去掌握了解。首先是作品本身存在的瑕疵不能“讳”而不言。刘真福《名作中的瑕疵》中列举的名作:《丑小鸭》《斑羚飞渡》情理悖谬;《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思路出偏;《苏州园林》结尾败落;《藤野先生》文题不合;冰心的散文《观舞记》显技露短等。让学生了解名作瑕疵并无菲薄贤者诋毁名作之意,也不影响这些名家名作在我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恰恰是教会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要有批判性思维。其次跟作品赏析有直接关联的作家缺陷,也不能因是名人名家而“讳”言。如教学李白的《将进酒》,李白因自身诗必斗酒的生活习性、恃才放浪的行为方式、政治敏锐性的迟钝缺失,酿成了自己的人生挫折和政治悲剧。诗中常流露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逃避现实等消极颓废思想,对此我们不应回避,要引导学生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于“为尊者讳”的思考也启示我们:只有正确对待作家作品的缺陷,才能打破学生对教材的盲目崇拜,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名家名作。“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名人伟人也是人,不是十全十美十分正常。任何名作也都是相对优秀相对完美的,名作的出众和出名不在于没有缺点,而在于它们在思想艺术总体上达到了一般作品不能达到的高度。我们引导学生看到名人名作的缺陷瑕疵,并不是对名人名作的全面否定,如同指出白璧上的微瑕一样,丝毫不否定白璧整体的纯洁和光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等,都有引导学生进行个性阅读的意思,体现了一种求是创新的精神,也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建议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教育学生树立作为批判者的自信心,名作也是人写出来的,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很正常,绝对完美的作品从来就没有,将来也不会有。教师在引导学生体认作家作品长处的同时,要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要提醒他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名作的瑕疵既不要视而不见,也不要夸大其辞,大胆怀疑和小心求证并重兼顾。总之,要教会学生从多种角度来解读和评价课本中的名作,力求读出新意、表达创意;只有正确对待作家作品的缺陷,才能还学生一个真实的语文世界,培养学生求真的态度、自由的精神和独立的人格,回归人性。

曾经在语文报上看到过刘珊珊同学的一篇作文《说真话为什么这样难》,文章因为如实反映了老师上课时丢下学生不管,跑出去打电话、推销盗版书、批作业潦草等事,作文得了全班最低分,评语是“思想内容不健康”。这位学生在文章最后说:“我真不明白,难道写老师就非得写老师像春蚕、像蜡烛吗?非得无中生有地去编一些冒雨送学生回家、带病给学生上课的故事才‘思想内容健康’吗?多年来老师一直教导我们要在作文中写真话,抒发真情实感,为什么我写的真话就只能得最低分呢?说真话为什么这样难?”说刘珊珊“思想内容不健康”的语文老师,不正是认为学生就应该“尊重”教师,“为教师讳”吗?于是,一个作文评估中的逻辑就这样产生了:不能说教师的缺点,不能有任何批评教师的言辞,否则就是不尊重教师,就是没有好好做人,就是道德有问题,就是没有写好文章,就应该打低分或给不及格。对一个普通的而且明显存在问题的教师都因为他具有教师这个“尊贵”身份地位而不得直言,那更不用说对曾在中国文学史上作出贡献的作家、名人了。但如此教育教学如何能培养出诚实、正直的学生呢?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家,不是让他们看到已被粉饰过了的高大全式的“神”,而是引导他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作家形象,触摸到作品的真实价值。如果一味地对学生灌输脱离实际的“伟大崇高”的“思想”,那么学生的真实感受和精神自由就会被扼杀。也会因为这样的引导而出现上述的作文评价标准,培养诚实、正直的学生就更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呼吁让教育回归真实,还学生一个真实的语文世界,反对反真实的“伪圣化”。

总之,“为尊者”不一定要“讳”。是否“讳”,怎么“讳”,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若能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培养他们诚实、正直的品质,牺牲一下“尊者”的“面子”也未尝不可,何况发现前人或尊者的缺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善自我,培养出超越前人的优秀人才不也是“尊者”们的心愿吗?

标签:;  ;  

这是“体面”的“禁忌”吗?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